① 莫迪里阿尼的人物介紹
莫迪里阿尼生於義大利南方,1902年十八歲的莫迪格利阿尼入世界著名學府佛羅倫薩美術學院,次年轉入威尼斯美術學院。受同齡學藝青年的感染,他開始吸毒,開始嘗試波西米亞式的放盪生活。1906年,莫迪格利阿尼來到當時西方藝術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受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影響,他們是蒙巴納斯的鄰居和朋友。後來,因為喜歡印象派、後印象派、勞特雷克和畢加索,他轉入繪畫。由於酗酒和吸毒,加上賣不出畫,莫迪格利阿尼生活無著,健康情形每況愈下。而且,他那過份不羈的波西米亞生活方式,也不招人喜歡,他的朋友們便湊錢送他回義大利。1912年,他回到義大利的故鄉,重拾雕塑,卻不得鄉民喜愛,他忿而將作品拋入當地運河,發誓再不搞雕塑,並重返巴黎。很多年以後,莫迪格利阿尼名聲大噪,人們便下河打撈這些雕塑,卻一無所獲。也許,這是他的家鄉人為了吸引遊客而編造的淘金故事。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中,他對兩個女人用情最多,一是來自南非的英國女詩人碧萃絲·海絲汀絲(Beatrice Hastings),另一是他在巴黎學畫時的法國同學楊妮·艾布登(Jeanne Hebuterne)。碧萃絲聰明而有主見,給了不會生活的莫迪格利阿尼很多幫助,但莫迪格利阿尼認為她太過智慧,而碧萃絲卻認為他不爭氣,恨鐵不成鋼,二人最後吵架分手。1917年,楊妮進入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二人育有一子,他為她畫的肖像,成為他最受稱道的作品。楊妮比莫迪格利阿尼小十一歲,雖然二人之間沒有碧萃絲那種精神交流,但楊妮對他十分崇拜,他們的感情生活非常和諧。1920年,莫迪格利阿尼的畫剛有了市場,經濟狀況開始好轉,不料卻因健康惡化、舊病復發而死,時年三十六歲。畫家去逝的當天,即將第二次臨產的楊妮痛不欲生,跳樓殉情。
莫迪格利阿尼是個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義大利藝術傳統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畫派的前衛精神;他既將埃及、黑非洲和東方古代雕刻視為自己的指路明星,又像波西米亞人一樣在內心中苦苦流浪;他既執著地追求藝術,生活在貧困之中,又沉迷於女人、酒精和毒品,過早摧毀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豐富的精神與感情生活,又處在絕望的孤獨里。正是這些矛盾,造就了他這樣一位藝術家。
② 關於一位畫家的電影
片名:忘情畢加索
導演:詹母斯.艾弗利
主演:安東尼.霍普金斯 茱俐安.摩爾
地區:美國
上映日期:1996年9月20日
劇情介紹:
改編自Arianna Huffington所著的畢卡索傳:Picasso; Creatorand Destroyer。畢卡索令人贊嘆的精力、創作才華與錯綜復雜的情愛關系,是這部片的精華。畢卡索在他已62歲時,與小他將近40歲的女畫家法蘭西絲相遇。此片彷佛是一塊五彩繽紛的畫布,描繪出他們兩人之間真實的愛情故事,法蘭西絲不顧家人的反對和畢卡索同居,兩人繼而展開一段長達十年且刻骨銘心的忘年之愛。在這十年中,盡管畢卡索年歲已高,但猶存的熱情與魅力,卻無法阻止他和其他的女人在一起,縱使法蘭西絲曾因此離開過畢卡索,至末兩人始終還是無法分開。安東尼霍普金斯栩栩詮釋出這位印象派繪畫大師令人贊嘆的精力、創作才華、與錯綜復雜的情愛關系。
③ 求一部關於畫家的歐美電影
1、《莫迪里阿尼》
④ 慢慢理解藝術與金錢
最近讀傅雷家書,看到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一段話:「身在國外靠藝術謀生,而能不奔走於權貴之門,當然使我們安慰,我相信你一定會堅持下去,這一點傲氣,也是中國藝術家最優美的傳統之一,可是別忘了一句老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你還沒有經過歲寒的考驗,還得對自己提高警惕才好。一切鄭重千萬鄭重。」
可見像傅雷這樣嚴苛的藝術評論家也深知靠藝術謀生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一個電影。
在電影《莫迪里阿尼》里,有這樣一個情節:一位來自美國的富豪來畫廊買畫,看上了莫迪里阿尼的畫,然後約見莫迪里阿尼,一見到莫,說他的畫很有趣,然後莫迪里阿尼帶著輕視和嘲諷的態度,走到他面前,直接給說他畫有趣的購畫者潑了一身酒水,然後憤然離去,不顧畫廊老闆的阻擾,即使是被畫廊老闆開除也再所不惜!
這一段描寫了莫迪里阿尼對那些沒有品味的收藏家的一種憤世嫉俗,蔑視那些有錢卻沒有品味的人!但這種憤世嫉俗不和金錢妥協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他過早的隕落!
講到這里讓我想起了羅胖講過許多偉大畫家的生存之道。
羅胖曾講過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故事,說他有一部很著名的片子《教父》,就是拍黑手黨的那一部,弗朗西斯·科波拉就是導演,他就覺得拍出《教父》是他一生當中的,至少不是什麼光榮,反正跟污點也差不多,為什麼,掙錢了唄!
甚至《教父》這部電影得到了票房大火之後,他的朋友給他打電話,他只回答了一個字,哦,知道了,然後就把電話就給掛了。
而這個科波拉後半生是拍了大量的藝術片,但是所有這些藝術片只有兩個結果,第一是不掙錢,第二呢,是更加不掙錢,所以反過頭來又不得不去拍什麼《教父2》《教父3》,去掙一點錢,再來反哺他的藝術片創作。
然而這么久過去了,他的教父是越來越覺得經典,而藝術片卻還是鮮有人去問津。
羅胖還講了達芬奇的一個故事。
說達芬奇有一次他在一個公爵夫人家裡干裝修,因為對於藝術家來說,當然畫壁畫就是裝修,裝修公爵夫人的房間。
但是有一天鬧得特別不像話,把筆一扔就跑了。公爵的秘書就在自己的日記上記,說今天我們家裡那個畫家特別不像話,居然怠工跑掉了。
那達芬奇後來就給公爵寫了一封信,說我原來以為你是個聰明人,你應該看得出我缺錢啊,你怎麼能看不出來呢,所以我現在窮得叮當響,我沒錢了,沒錢怎麼辦呢,你這么重要的事我只好給撂下了,我得去干一件特別不重要的事,但是那邊給我錢,你最好把錢趕緊給我。
那達芬奇說的這個特別不重要的事是啥呢,就是去畫那幅名畫,叫《最後的晚餐》。你看,在他眼裡這都是生意,包括我們那個曠世名作《蒙娜麗莎》,也就是一個訂單的產物。
再說米開朗琪羅,藝術史學家給他算了一筆賬,說米開朗基羅這個人一輩子攢的錢,如果換算成今天的貨幣,那叫35億英鎊。
你想想那是多大一筆錢,這可是他一輩子一筆一筆一刀一刀地畫出來的和雕出來的,不是做理財產品搞出來的,那你說這個傢伙怎麼這么能掙錢呢,有幾個原因。
首先確實是技高一籌,比如說佛羅倫薩市政府委託他雕那個大衛像,雕出來之後所有人都傻了,雕得太好了,所以佛羅倫薩人手頭又寬,當時也確實是有錢,一把賞了他九百個金幣,什麼概念,那個時候達芬奇那一年58歲,而米開朗基羅只有29歲,而達芬奇一輩子也沒有掙到過這么多的錢,這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米開朗基羅簡直就是用中國人的話說叫耗子給貓當三陪,真是要錢不要命。當然看羅胖的節目里講的米開朗基羅那真是活靈活現。
一個藝術家,一個匠人,一邊當著工匠,一邊搞著作品,一邊掙錢,一邊追債,一邊當吝嗇鬼,他的流芳百世和自己的財富積累完全不沖突,這就奇怪了,這么一個天經地義的事情,為什麼演化到後來,在藝術界居然出現一個概念,說掙錢可恥呢,這為啥呢,你看在這個方面。
中國的藝術家陳丹青先生有一篇文章我覺得說得非常好。
他說,藝術家的財政來源其實在歷史上分成四代,也就是墳墓的藝術,帝王的藝術,宗教的藝術和資本的藝術,這前二種藝術我們都好理解。
第三代是宗教的藝術,西方的那些教堂里的繪畫,雕塑我們就不說了,中國的那個藝術珍品敦煌壁畫和敦煌的那個洞窟藝術,它也是這么出來的,因為當年的絲綢之路那麼多商人走來走去,總需要佛祖給保個平安,於是捐一點錢,在洞裡面刻一個小佛像,給自己保平安,而這些藝術都是現在藝術世界的瑰寶。
但是到現代化社會之後出現了一種新的藝術贊助形式,這就是畫廊,藝術館所代表的叫資本家的模式,就是現在的藝術家,在現代社會結構下生產藝術產品。
你可就不能指望再賣給一個單一的大金主了,就是原來的國家,帝王,貴族,寺廟,教堂,你現在應該反過來面對整個市場,面對陌生人,面對那些分散的一個一個的消費者來生產自己的藝術產品,只有你的藝術品賣掉了你才能夠獲得財政上的支持。
一個巨大的商業模式上的變化,翻譯成現在我們都聽得懂的詞,原來叫B2B,是賣給一個大金主,而現在是B2C。面對新的模式我們是不是能夠去轉變去贏得這次轉變的機會。
羅胖還講了,說他在北京的宋庄就見過一個畫家,很年輕,也沒啥名氣,在那兒畫畫,我就問他這幅畫多少錢,他說20萬,我說很貴呀,賣得掉嗎,他說不瞞你說,確實一年也未必開得了一次張。
我說那你何苦呢,他說你不懂我們這一行,我們這行是要靠時間熬出來的,你別看我年輕的時候20萬一幅賣不掉,將來我功成名就,進了拍賣行之後,一幅至少一千萬。
所以我現在不能賤賣自己的畫作,我年輕的時候吃點苦,老了就有錢了,我說你這個帳算得也對,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還有另外一條路呢,乾脆別干這一行了。
你把自己的藝術創作才能去設計一些日用品,然後把它賣掉,如果能賣得好的話,現在就能發財啊,他說那也是一條路,但是我覺得我能力不夠,可能轉型不過去。
所以你看,這就叫路徑依賴,所以很多人說我看不起錢,本質上是什麼,本質上是他路徑依賴之後,用自己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自己戰略上的懶惰。
講到畫家不得不提倫勃朗。
倫勃朗的一生就像演戲一樣,甚至比演戲還要顛盪起伏,學畫五年就跑回自己的老家獨立開了一間畫室,古代一般是開一間畫室一邊畫畫一邊銷售,商人定製一幅畫放到家裡,一方面體現我有品味,一方面體現我有錢。
有錢了就會特意請一位大師來為自己畫像,比如為了自己的前程我會主動要求畫家畫一幅作品,比如聖母之類的。有錢人也會叫畫家把他自己的形象加到畫裡面。
到倫勃朗這個年代,定件也不是什麼唯一的銷售方式了,他們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為了純粹的審美,買些風景等的作品掛到富人的牆上,也是通常。
但是為了區分垃圾和大師,一位購畫者來到阿姆斯特丹倫勃朗的畫室,首先就要被倫勃朗的家給震撼到,有一些收藏品,連商人們自己都買不起,看到這,他們肯定就是不好意思跟大師來討價還價。
看到畫室牆上掛的都是倫勃朗的自畫像,假如你想讓倫勃朗給你畫一張自畫像,倫勃朗一個人一定會滿足你所有的願望。就算是你求購,都不一定能買得到現貨。
倫勃朗的一張相對早起的畫,尼古拉斯魯茲,這裡面的這個主人公,趕上這個美好的年代,在當時的荷蘭出現了一大批白手起家靠自己的雙手富裕起來的一大批富一代。
因為大多是受苦受累出生,所以他們渴望畫家把他們畫起來像個知識分子和貴族一樣,倫勃朗可不是一般的畫家,這個對他來說是小菜一碟。
從魯茲的穿戴上看,他現在是生活上已經過的很好的一個人了,他穿皮毛衣和戴著皮帽子,而且是俄羅斯最昂貴的黑貂皮,他脖子上帶的脖圈是貴族當時流行的一種服飾,拉夫領,又不同於一般的貴族,看起來有稍微的要低調一些,這些都是倫勃朗精心的設計。
他要一方面體現出成功人士的奢華,同時又要很低調的表現出來。尤其我們看畫上,對於毛皮的繪制,表達皮質感非常的簡單,只要提幾點高光就很像了。
但是真的要表達毛皮,確是另外一個難度。倫勃朗之所以會去那麼認真的去描繪那個毛皮,甚至把靜電引起的那種炸毛的感覺畫得栩栩如生。
他是要擺明了要炫耀自己那種無人能敵的技巧,當老魯茲這身行頭,被畫家畫出來的時候,比自己穿起來還要精神,那種享受可不是一般畫家能給他帶來的,不過這還不是全部。
倫勃朗利用這張臉,把一個商人的精明和嚴格非常充分的表現出來,老魯茲坐在那裡被畫,他眼神里充滿了不耐煩,對他來說一分鍾,損失是多少個銀幣,都能算得出來,這就是屬於商人,或屬於魯茲一個非常獨有的眼神,他不屬於任何人。
倫勃朗簡直是把這個人給畫活了,我們可以想一下啊,當魯茲把自己這張畫掛到家了,邀請那些朋友到他家裡來的時候,看到他這幅畫的時候,誰不想再讓倫勃朗再給他們來一幅呢。可能就是看到了他對商人的精確描繪,美國富豪摩根把他買了下來。
倫勃朗的人生前期可以說是看盡人間繁華,用自己的藝術創造力,換得了巨大的金錢財富。
當然講賣畫賣的好的畫家,畢加索也不得不提。
有一位青年畫家,在還沒成名前,住在一間狹隘的小房子里,靠畫人像維生。一天,一個富人經過,看他的畫工細致,很喜歡,便請他幫忙畫一幅人像。 雙方約好酬勞是一萬元。
一個星期後,人像完成了,富人依約前來拿畫。 這時富人心裡起了歹念,欺他年輕又未成名,不肯按照原先的約定付給酬勞金。
富人心中想著:「畫中的人是我,這幅畫如果我不買,那麼,絕沒有人會買。我又何必花那麼多錢來買呢?」於是富人賴賬,他說只願花三千元買這幅畫。
青年畫家傻住了,他從來沒碰到過這種事,心裡有點慌,費了許多唇舌,向富人據理力爭,希望富人能遵守約定,做個有信用的人。
「我只能花三千元買這幅畫,你別再羅唆了。」 富人認為他已居上風。 「最後,我問你一句,三千元,賣不賣?」
青年畫家知道富人故意賴賬,心中憤憤不平,他以堅定的語氣說:「不賣。我寧可不賣這幅畫,也不願受你的屈辱。今天你失信毀約,將來一定要你付出二十倍的代價。」
「笑話,二十倍,是二十萬耶!我才不會笨得花二十萬買這幅畫。」「那麼,我們等著瞧好了。」青年畫家對悻悻然離去的富人說。經過這一個事件的刺激,畫家搬離了這個傷心地,重新拜師學藝,日夜苦練。
皇天不負苦心人,十幾年以後,他終於闖出了一片天地,在藝術界成為了一位名知名的人物。
那個富人呢?自從離開畫室後,第二天就把畫家的畫和話淡忘了。直到有一天,富人的好幾位朋友不約而同的來告訴他:「好友!有一件事好奇怪喔!這些天我們
去參觀一位成名藝術家的畫展,其中有一幅畫不二價,畫中的人物跟你長得一模一樣,標示價格二十萬。最好笑的是,這幅畫的標題竟然是——賊。」
富人好像被人當頭打了一棍,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畫家的事。這件事對自己的傷害太大了,他立刻連夜趕去找青年畫家,向他道歉,並且花了二十萬買回那幅人像畫。
青年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志氣,讓富人低了頭。
這個年輕人名叫畢加索。
畢加索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會把自己的作品編成一個個故事,從而打動了不少人,前來購買他的畫作。現在經常在屏幕上的幾個大老闆,不都個個在講故事,聽得大家是不亦樂乎!這也是廣告的有效手段呀!
講西方的,不得不講東方的大家。
1861年,太平軍攻入浙江,與此同時,左宗棠率湘軍反撲,卻濫殺無辜百姓,任伯年的父親就在此時遇害身亡,憤怒的任伯年毅然投奔太平軍,也是想做就做的個性,一雙畫畫的手,竟舉起了太平軍隊的軍旗,成為一名「執掌軍旗的旗手」。
結果可想而知,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他不得不移居寧波,隱蔽下來,開始賣畫為生,後來前往上海,為了開拓書畫市場,他就開始學畫雙鉤,人物畫就學陳老蓮,思路快,構圖巧。
任伯年有位好友劉德齋,擅長夕陽素描,伯年也經常向他討教,因此學會西方素描與速寫,他還隨身帶一本摺子,速寫各階層人物、飛禽走獸,有一次在農村看到兩牛頭斗角,身邊無紙,就畫在長衫上,後題一絕,「丹青來自萬物中,指甲可以當筆用,若問此畫如何成,看余袍上指刻痕。」
如此樂於嘗試,又聰明敏感,很快成為無所不能、無不精妙的全能畫家,不到十年時間就聲名大噪,在他的引領下,帶動了不少畫家,開創了有上海地區特色的「海上畫派」。
任伯年成名之後,訂單變得極多,加上有個精明嚴苛的太太,有時他停筆,一面剃頭,一面吃飯,他太太就抱怨,嫌他荒廢畫業,損失了潤筆,這期間,吳昌碩結識了任伯年,看到任的畫技,佩服得五體投地,想拜師學藝。
一天,吳昌碩畫了幅荷花上門請教,任伯年提筆,替他渲染,正在大筆淋漓之際,任太太突然一把笤帚掃扔出來,趕著吳昌碩叫:「走,走,走。我們的畫畫時間,被你耽擱了。」
任伯年每天手不停揮,連吃飯、剃頭、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也沒時間理發,所以每次理發都隆重其事,准備工作就大張旗鼓,煮一大鍋開水,磨刀霍霍,理發過程很長,「顧每剃必歷數小時之久」,理發難度也大。
因為長時間不理發,頭發虯結纏繞,鑒於此,任伯年給理發師的報酬也不低,有一位常年受雇的理發師說,每次理發時,「有青色、黃色、紅色和白色的顏料,從他的頭發裡面一簇一簇地落下來。」
大家猜測,任大畫家習慣一邊抓著頭發,一邊苦思,所以手指上的顏料滯留在頭發里,有人跟理發師開玩笑:「你為任先生理了好幾年發,挺賺的嘛,光是收集的顏料都夠你開一家顏料鋪了。」
聽到的人都笑倒了,也正因任伯年高頻度的畫畫,他的畫技越發熟練,練就他出筆很快,幾十個扇面,頃刻一揮而就的功力。如果說任伯年是平民畫家,真是在適合不過了,為了謀生而畫畫、而去不斷嘗試各種畫法,甚至為了賺多一些,不停筆地畫。
但他彷彿並不抗拒,而是滿懷熱情,他的成就,也在這不知不覺間累積起來,他擅長人物、花鳥、山水,又兼詩、書、畫、印,上承傳統,旁采新知,銳意革新,獨具個性,又將傳統文人畫向現代形態作了轉變。
19世紀末,中國畫歷經數變,向世俗和大眾的方向演化,這時,任伯年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畫壇的奇跡,徐悲鴻稱其為「仇十洲後中國畫家的第一人」。
這讓我想到了塞羅塔的話。
泰德美術館館長塞羅塔所言:英國的十大觀光景點中,公立美術館共佔七名,博物館和圖書館的總體經濟影響一年達2萬億英鎊。
更中肯的說法是:1996年之後,arts council 的募款成長了70%,2002年,英國輸出的文化產品,總值達85億美元,高於中國美國。藝術明顯地是一項高報酬的投資,塞羅塔也顯然是位優秀的商人,這是他成該行業巨頭的原因。
當然還有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名言:「藝術是沒有對錯的。」而今天藝術價格也沒有對錯。邁阿密藝術中心(Miami Art Central)創始人楓坦戴爾–西斯尼諾(Ella Fontantels-Cisneros)的話:「過去新藝術家起價在每幅2,000美元;現在的新藝術家都定價1萬、1.5萬、2萬美元不等。」也附和了藝術價格沒有對錯的情形。
講了那麼多,我認為藝術與金錢無關,你可以用金錢去衡量藝術,也可以不用金錢去衡量藝術。這跟藝術的好壞並沒有多大的關系,關鍵看藝術家這個人能不能真正創造出精品藝術!
⑤ 尋找一部電影,電影裡面最後一部分是講述一個畫家臨死前把他的畫給了一個年輕人,歐美片,畫家好像是梵高
梵谷傳奇不朽的一生多次被搬上電影銀幕。
1956年美國版《梵高傳》
中文名:《梵谷傳》,也有翻譯為《慾海浮生》或者《生活的慾望》的
導演: 喬治·丘克(George Cukor) 文森特·明奈利(Vincente Minnelli)
主演: 安東尼·奎因(Anthony Quinn) 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
導演文森特-明尼里的這部藝術家傳記電影,是拍得相當細膩動人的一部代表作。柯克.道格拉斯飾演才華橫溢卻畢生活在痛苦之中的梵高,他原為荷蘭畫家,因為生活關繫到比利時的礦場當礦工。幸好梵高的兄弟支持他的藝術創作,自願供養他的生活,使他得以專心作畫,並跟同時代的名畫家高更等人交往。可惜梵高的藝術道路仍然走得十分曲折,在生前一直未獲得大眾賞識,直至死後多年才在藝壇大放異彩。導演文森特.明尼里對梵高的悲劇性一生刻畫得有血有肉,道格拉斯也演出了主人翁鬱郁不得志的深沉氣質。安東尼.奎因飾演畫家高更,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獎。
1987年,澳大利亞拍攝的《梵谷的生與死》
影片以梵谷在1872年知道1890年間給兄弟Theo寫的信為線索,雄辯地帶出天才藝術家的創傷,梵谷是最了不起的藝術家之一,本片則是一個被拷打的天才的故事,是所有關於梵谷的電影作品中最傑出的一個。
1990年荷蘭 / 英國 / 法國和拍的《梵谷與提奧》,講述了梵谷和弟弟的故事。梵谷在家中是老大,他還有三個妹妹和兩個弟弟.在梵谷一生中,他只與弟弟提奧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親密的關系,而提奧也是梵谷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充分地反映了他與 弟弟提奧之間深厚真摯的手足之情。在梵谷1890年去世六個月後,提奧也追隨它的兄長去了.
還有法國導演莫里斯·皮亞拉1991年拍攝的《梵谷》(Van Gogh),表現了畫家梵谷生命中最後67天的非常經歷,剖析了畫家自傷自殺的異常行為,。
為追求純美的畫家,導演用內省的筆觸探尋了梵高最後的67天的生活。故事節奏進展得很慢,但人物挖掘得很深,在美麗的景物和悲慘的結局之間產生了一股強大的張力。本片主要記敘了1890梵谷搬到巴黎近郊的奧維而,再那裡度過的自殺之前幾十天的生活.在1890年的春末,梵高搬到了臨近巴黎的Auvers-sur-Oise村的一個小客棧,同時受到加歇醫生的照料。70天之後梵高用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觀眾在影片中看到梵高如何作畫
如果這些都不是,那有可能不是梵高,推薦看看是不是這幾部:《莫迪里阿尼》又名《Modigliani》,《紅磨坊》,《夢》,如果這些都不是的話,那親看看http://wenku..com/view/179752b569dc5022aaea0077.html這個鏈接,都是關於畫家的電影,親看看有沒有
⑥ 關於莫迪里阿尼的簡介
在藝術大師及其流派層出不窮、交相輝映的20世紀初,莫迪里阿尼的名字算不上突出和響亮。但是回顧那一段光輝的歷史,他又有著不容忽略的意義。 莫迪里阿尼的一生宛如一顆光芒四射的慧星,一閃即逝。隨著時間的流逝,莫迪里阿尼的名字不但沒有被世人遺忘,反而更加光彩奪目。因為,在令人困惑的20世紀之初,他的藝術成功地履行了一個藝術家的使命,永遠地訴說著存在於人類命運之中的靈魂的永恆哀愁。 他是一個真正的獨行者,游離於所有時髦的藝術流派之外,又與新藝術觀念保持著緊密的關聯。所創造的獨特的藝術樣式並不居於某一時尚,而是超越了時空的限定成為一種恆定的美的形態。他的作品以詩人的氣質和雕塑家的眼光刻畫出人間的種種個性創造了一種特殊的風格。也正是那些線條精緻、色彩柔和、筆觸生動的作品,確立並且鞏固了他在現代藝術史上的地位。 莫迪里阿尼1884年生於義大利,父親出自富有的銀行家族,母親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後裔。莫迪里阿尼從小多病,1902年-1905年曾先後就讀於威尼斯美術學院和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二十一歲來到巴黎,傳說他在巴黎酗酒、吸毒、風流韻事不斷,過著藝術家特有的反傳統、反社會的豪放不羈的生活,三十五歲死於肺結核。 莫迪里阿尼的作品雖然受新印象主義、立體主義、原始藝術的影響,但他不像畢加家、馬蒂斯、勃拉克或戰後的康定斯墓、克利那樣,在視覺上成為繪畫革命的旗手,而是似乎不合時宜地堅持著15世紀義大利藝術的傳統精神。他獨具的詩人氣質和雕塑家的眼光,深刻地創造了一種特殊的藝術風格。 莫迪里阿尼利用後印象主義對繪畫空間的限定和立體主義對色彩的限制從事他的繪畫。人物與內部空間一體化,形成一種線條圖案或雕塑式的分枝。運用了原始人刻劃性格的技法,人物的輪廓線流暢而又准確,優美的拉長手法,並沒有怪誕變形的視覺感受。 莫迪里阿尼屬於二十世紀初在巴黎被稱為"該死的畫家"這個下層藝術圈。其繪畫風格源於義大利,並在巴黎這個藝術家的溫室中得到發展。他的作品題材極其有限,但易於理解,幾乎全是肖像和裸體畫。早期作品吸取了塞尚繪畫的整體形式,並接受了勞特累克用面部特徵嘲諷地刻畫人物的表現主義手法。1914年,立體派成為巴黎前衛畫室的時尚,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也反映出立體派的傾向,將構圖對角線和結構線條與素描分開,用線條表現面部特徵,將側面像中的鼻子植入正面肖像。晚期作品具有古典風格,畫法技巧更加有力,更為流暢,人物造型更自然。頭部前傾,姿式優雅,從中散發出寧靜、成熟和滿足的美感。其作品顯露出兩大特點:圓柱形的頸部和富有表情的眼睛。後者歸功於莫迪里阿尼善於組合面部特徵的非凡天賦,無論他採用何種變形,無論眼睛的瞳孔是否畫出人物的畫面特徵,象音樂的和聲一般各有自己的位置。 可以說他幾乎獨立於二十世紀的其他學術畫派。作品以人物肖像和人物空間為主。他那個人的、優美的拉長手法,總是使人物的輪廓線流暢而又准確,幾乎覺察不到層次的肉色調子,塑造豐滿而給人以美感的體積。軀干往往是被過份拉長的,但沒有怪誕變形的感覺,反而有種田園詩般的沉靜和優美。 盡管莫迪里阿尼沒有提出任何學術理論,也未創立任何學派,但他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用現代藝術的特殊的奉獻使他成為現代藝術的先驅,他既是現代的犧牲品,又是正在經歷各種變化的藝術表現的延續的象徵。
⑦ 什麼電影講述的是畫家的故事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1475-1564)
就像拔起亞平寧半島的棕櫚樹,蘸著維蘇威火山的岩漿在天空勾畫的金色畫幅,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充滿了動人心魄的力度和激情。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米開朗基羅創造了一件件氣勢恢弘的作品,成為人類高尚精神的象徵。
有關米開朗基羅的片子有1950年的義大利影片《泰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1980年的美國影片《米開朗基羅》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卡羅爾·里德導演的《迷狂與痛苦》,影片描述了米開朗基羅在繪制西斯廷大教堂天頂畫的過程中和僱主,羅馬教皇朱利尤斯二世之間發生的故事,著力表現兩個巨人之間的沖突和友誼。(P16-1A、P16-1B)
巴勃羅·畢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這個身材矮小的西班牙男人以最高票數當選為代表整個20世紀的個人,在他漫長的一生中,曾經嘗試過從現實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以至波普藝術的各個繪畫流派,並且是「立體派」畫法最重要的發明人,這使他成為我們這個飛速發展時代的象徵。除了在繪畫領域表現出的驚人創造力,作為情聖的畢加索也可稱得上是前無古人,一生中曾經和難以數計的女人有過浪漫史,而他「畫風隨著情人變」的癖性更是被史家們津津樂道。
不少電影都以畢加索為主角,其中比較優秀的包括1976年亨利·克魯佐導演的《畢加索的秘密》、1982年的西班牙電影《畫家畢加索》、1996年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拯救畢加索》、以及曾經在中央台播放過的瑞典影片《畢加索的奇妙之旅》等。(P16-2A、P16-2B)
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1476-1828)
在戈雅身上,突出體現了西班牙人看待世界的魔幻眼光,筆下的魑魅魍魎彷彿會飛出紙面。而這種奔放感在另一些繪畫中表現為對革命的熱情和對不公正的憤怒。當然,戈雅也有溫情的一面,他畫的女子都活力四射,撩拔人心,使人聯想起畫家不凡的浪漫史。
關於戈雅的影片有1999年的西班牙影片《波爾多的戈雅》,這部製作精美的藝術影片描繪了西班牙畫家戈雅熱情似火而又神秘莫測的內心世界。(P16-3A、P16-3B)
阿美迪奧·莫迪里阿尼 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
莫迪里阿尼一直是美術史上的一個謎團。1906年,這位百分百英俊瀟灑的青年才子從義大利來到巴黎,窮愁潦倒地度過了十數年的時光,1918年後其自創的畫風逐漸被社會承認,但莫迪里阿尼仍然拒絕從絕望和放盪的泥潭中爬出來,幾乎每天都要喝得爛醉如泥,終於在1920年溘然長逝。莫迪里阿尼喜歡描繪高度變形的人物形象,以女子「天鵝式的長脖子」而聞名於世。這些形象大多賞心悅目,在構圖上和色彩上都有很好的控制,具有和諧之美,這些畫是如何在醉酒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這一直是令史家頭痛的謎題。(P16-4A,P16-4B)
關於莫迪里阿尼的影片有《蒙巴爾納斯19號》,在這部法國導演雅克·貝克導演的影片中,錢拉·菲利浦演活了這位命運多蹇的天才。這部影片獲得了激進的電影大師戈達爾的賞識。
迭戈·里維拉 Diego Rivera(1886-1957)
聲名顯赫的拉美畫家裡維拉曾經嘗試過立體派和抽象派,但在壯年時毅然轉向挖掘祖國墨西哥的傳統文化,歌頌偉大的拉美人民。他糅和了古典畫法、馬雅和阿茲台克的古老畫風、以及西方現代諸流派的技法,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也屬於左翼進步力量,屬於拉美人民的,富於裝飾性和宣傳性的畫風。
在2000年的美國影片《搖籃還要搖》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這位藝術家開朗、正直、幽默的性格。(P16-5A、P16-5B)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1928-1987)
兼有油畫家、版畫家和電影製片人幾重身份的安迪·沃霍爾是按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紅人。他提出了「藝術不必手工製作」的著名主張,最有名的作品是大批製作的瑪麗蓮·夢露絲網版畫,這些畫組成的「版畫走廊」探討了大眾文化和藝術之間的關系,成為波普藝術運動中的最強音。
1996年的美國影片《我射殺了安迪·沃霍爾》表現了一個希望安迪·沃霍爾買下自己的電影劇本,卻履履不能如願的女人一怒之下射殺了這位先鋒人物的故事,影片從海報到影像都具有波普藝術的味道。(P16-6A、P16-6B)
弗瑞達·卡洛 Frida Kahlo (1907-1954)
這位墨西哥女畫家的作品中,幻覺和想像如野馬狂奔。卡羅曾經是托洛茨基的情人,後來嫁給了墨西哥畫家裡維拉,他們的婚姻生活騷動不安。在20世紀40年代後,女畫家的脊柱出了問題,但她仍然作畫不息,一直到生命的終結,畫作的主題從超現實主義的想像變成了對神的禮贊。
還未上映的美國影片《弗瑞達·卡洛》由著名影星塞爾瑪·海耶克主演,將在觀眾面前展現卡羅傳奇的一生。(P16-7A、P16-7B)
埃爾·格列柯 El Greco(1541-1614)
格列柯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畫作多是宗教題材。他以很大的明亮色塊和拉長的形體表現嚴肅的精神性主題。這在當時文藝復興的世俗化氛圍中無疑是一種反潮流的風格,但400年後,格列柯的平塗技巧和精神主題卻正好投合了現代畫家的口味,使格列柯成為對現代流派影響最大的古典畫家之一。研究表明,格列柯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這更增加了現代人對他的興趣。
1963年,梅爾·費雷爾在影片《埃爾·格列柯》中,再現了這位大師不平凡的繪畫生涯。(P16-8A、P16-8B)
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抽象畫法在康定斯基等人手裡已經表現得相當成熟,但到波洛克這里才真正顯示出其瘋狂的魅力。波洛克創造了各種極端的畫法:以戲劇化的狂暴將顏料潑灑到畫布之上;用棍棒或刀子沾染顏料,再甩向釘在牆壁上或鋪在地板上未完成全展開的畫布;把砂子和玻璃碴隨便拋灑在畫布上。他作畫時在房間中不停地走在走去,並且把這種行動看作是繪畫的一部分,這使其風格獲得了「行動藝術」的稱號。但這並不是說波洛克的行動大於藝術,在其作品中,我們仍能夠感到一種清新、和諧而又豐富的美感。波洛克使美國繪畫第一次擁有了一種完全獨特的視覺語言,為美國成為戰後視覺藝術中心立下了汗馬功勞。波洛克的一生是悲劇性的,因為一直懷疑自己藝術的價值,波洛克性格孤僻,迷戀酒精,直至最後被車撞死。
在2000年的美國影片《波洛克》中,美國實力派影星埃德·哈里斯成功地塑造了這個孤獨而又瘋狂的開拓者,因此而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P16-9A、P16-9B)
亨利·德·圖盧茲-勞特累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
速寫風格的清晰勾線和富有光感的色彩運用使勞特累克的畫作彷彿杜米埃和印象派的雜交。這位少年身殘的畫家喜歡和下層人士來往,敏銳的感覺使他得以同時捕捉環境氛圍和人物的心理世界。不過,他所畫的人物總是比實際上看起來丑些,成為作者憤世疾俗情緒的「受害者」。
在1953和2001年的兩部《紅磨坊》中,勞特累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惜這兩部影片都算不上成功。(P16-10A、P16-10B)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
這位18世紀的畫家畫風甜美細膩,可以說達到了洛可可風格的極致。
1989年菲利浦·勒居埃的影片《兩個弗拉戈納爾》根據畫家的名畫《洗衣婦》的主題,設置了洗衣婦瑪麗安娜作為女主人公,為影片引入社會畫卷,注入浪漫情調。(P16-11A、P16-11B)
潘玉良(1902-1977)
這位中國近代女畫家幼時父母雙亡,13歲即被賣入煙花樓,受盡凌辱,1916年被革命黨人潘贊化贖出並與之成婚。之後受鄰居的影響開始學習文化和繪畫,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績考入上海美專,之後考入法國國立里昂美術學校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25年以畢業創作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羅馬獎學金,進入羅馬皇家美術學院,之後其作品兩次獲得國際大獎。潘玉良把中國傳統和勾線畫法和當時流行的印象派技法融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她筆下的人物多表達出強烈的情感,而女性沒有層次感的紅艷嘴唇是她畫作的商標。
大陸香港合拍的影片《畫魂》由著名影星鞏俐主演,影片以大量的篇幅表現了潘玉良從妓女到畫家的過程,觀眾對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和影片中的裸體鏡頭津津樂道,卻並沒有意識到主人公是一個多麼傑出的畫家。(P16-12A、P16-12B)
文森特·凡·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有人把凡·高歸於印象派,有人把他歸於表現主義,其實凡·高不屬於任何派別,凡·高就是凡·高。平凡的題材、明亮的色彩,旋轉的筆觸,凡·高的每一幅畫上都帶上了自己的商標。凡·高的人生有著太多的詭謬之處:他有著渴望擁抱一切人的熱情,卻連親近的朋友都無法和他友好共處;他像個聖徒一樣希望解除世人的苦難,卻被認為是反社會的怪人;他的畫在生前無人問津,在死後卻價值連城,其復製品比「可口可樂」的廣告還要常見。凡·高同時擁有著最富親和力的畫作和最富戲劇性的人生,沒有理由不成為最為公眾熟知的藝術人物,以至於在中國的任何一個鄉鎮都有不少人知道凡·高,說起他的名字就像說「蛋糕」一樣自然。
凡·高是電影業的寵兒,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在1956年文森特·米內利導演的《苦命的凡·高》中,柯克·道格拉斯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凡·高的形象,並以「微妙的方式」暗示了凡·高和高更之間的同性戀關系。在黑澤明的影片《夢》中,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客串了一把凡·高的形象。在1990年法國著名導演莫里斯·皮亞拉執導的《凡·高》中,攝影師用電影畫面成功地模仿了凡·高繪畫給人的感覺。最有意思的是加拿大兒童片《我與凡·高》,在片中一個小姑娘在夢中的凡·高的鼓勵下追回了自己的畫。
(P16-13A、P16-13B)
讓-米歇爾·馬斯克耶特 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6)
草率勾勒的人物、手寫的文句以及科學的數字圖式,加以豐富的色彩拼湊在一起,巴斯克耶特的畫似乎比任何經典畫家的作品更契合於我們這個紛亂的時代。從紐約嬉皮士的塗鴉起家的巴斯克耶克在80年代迅速大紅起來,流星似地迅速建立起國際聲望,但不久死於吸毒過量,年僅26歲。
1996年米拉馬克斯公司的影片《巴斯克耶特》以紛亂的色調和激越的搖滾表現了這位畫家奇特的一生。(P16-15A,P16-15B)
唐伯虎(1470-1523)
唐寅,字伯虎,弘治十一年(1498)中應天府解元,後入京會試,受考場舞弊案牽連下獄,
被黜為吏。於是伯虎絕意功名,藉詩畫謀生,他泛取宋元諸家之長,筆墨細勁秀潤,格調瀟灑
清逸,行利兼具,雅俗共嘗。唐伯虎性格狂放不羈,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他的傳奇故事。
不過,我們了解這位畫家,主要是因為星爺的影片《唐伯虎點秋香》。這部影片主要講的是
畫家業余時間做成的一件小事:化身為唐伯虎的敵人打入仇家內部,只因為看中了府里長相酷
似鞏俐的丫環「秋香」。在求愛的過程中,唐伯虎不但表現了繪畫的絕技,更顯示出其在曲藝
、武術、氣功等方面的多項才能,最終抱得美人歸。《唐伯虎點秋香》塑造了電影史上最神氣
的畫家形象,並且給了本文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
(轉的別人的……)
⑧ 莫迪里阿尼的悲慘一生是怎樣的
義大利阿米地奧·莫迪里阿尼(1884年—1920年)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出生在義大利北方濱海城市利沃諾。1906年,他來到歐洲美術異常活躍的中心巴黎。起先,他是作為一個雕刻家出現在巴黎畫壇的,後來他轉向了繪畫創作。他的創作以肖像畫為主,也畫過幾張風景,至於其他題材的創作從未涉及。他筆下的人物大都是他所熟悉的。甚至關系密切的朋友。他的肖像畫具有生動而又深刻的藝術感染力。代表作有《阿麗絲肖像》,《軍醫多威雷紐像》,《戴項鏈的洛羅特》等。
莫迪里阿尼是一位個性鮮明、充滿激情的藝術家,他常常任憑自己感情流露,他作畫時狂暴地工作,一氣呵成,整個作畫過程從來不為修修改改而中途中斷。他強調作品色彩的單純清雅,筆觸流暢奔放,有時將人物的比例拉長,以強調作品的感情力量。遺憾的是,這樣一位有作為的藝術家未完全發揮自己的才智,僅僅留下了為數不多的藝術作品,便在疾病和貧困中死去,年僅36歲。
⑨ 《莫迪里阿尼》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莫迪里阿尼》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ra-DcImydcJ9WNtE9Kd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