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黛安·基頓的早年經歷
黛安·基頓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原名黛安·霍爾,是傑克·霍爾和多蘿西·基頓四個孩子中的長女。父親傑克是一個土木工程師,愛爾蘭裔美國人,天主教徒;而母親多蘿西是一個業余攝影師,信奉衛理宗。基頓跟隨她母親成為一個衛理宗教徒。在目睹母親獲得一項面向家庭主婦舉辦的「洛杉磯夫人」活動勝利後,她決心將來成為一個演員。 凱瑟琳·赫本是她崇拜的對象,她很喜歡赫本演繹的堅定而獨立銀幕女性,也影響她走上演藝之路。
1964年,基頓從聖安娜高中畢業,在學校學習期間,她參加了聲樂和表演俱樂部,並主演了學校話劇《慾望號街車》的女主角布蘭奇·杜波依斯。畢業後,她進入聖安娜學院深造,之後在橙色海岸學院學習表演,一年後她就離開學校,開始了在曼哈頓的演藝生涯。在加入演員平等協會的時候,她將自己的姓改為她母親的婚前姓名基頓。她還曾在夜總會兼職做歌手錶演,不過持續時間不長。後來,她出演的電影《安妮·霍爾》和《歲月流聲》(Radio Days)中也有在夜總會表演的鏡頭。
基頓開始在紐約奈伯福特劇院(Neighborhood Playhouse)系統學習邁斯勒表演技巧,這是由表演指導桑福德·邁斯勒創造的一套系統的表演方法,流行於1920年代。和她一起合作《愛是妥協》的傑克·尼科爾森如此評價她,「在電影開拍之前,她已經完全理解並背熟了劇本,據我所知,沒有別的演員能做到這點。」
1968年,基頓成為百老匯音樂劇《頭發》(Hair)的替角。在《頭發》劇組表演了9個月以後,她參加了伍迪·艾倫製作的戲劇《呆頭鵝》的選角,雖然由於身高原因差點落選(基頓身高為1.73米,比艾倫高5厘米),最終她贏得了該角色。
『貳』 巴斯特·基頓的早年經歷
巴斯特·基頓於1895年10月4日出生於舞台間歇期,當時父母正隨一個Medicine Show團(一種靠賣江湖假葯為生的劇團)表演,父親為愛爾蘭和蘇格蘭血統,母親是英國和德國的後裔。老基頓按照家裡的傳統給長子取名約瑟夫。巴斯特的名字是1897年他父母和Harry Houdini(哈里·胡迪尼,未來的逃脫術大師)加盟了一個叫Californian Concert Company的Medicine Show。在汽車旅館里,Houdini目睹基頓從樓梯上一路摔下來卻安然無恙,大叫這孩子真是一個「Buster」(結實的孩子)。關於此名字的來歷也有不同說法,不過此後,基頓選擇它作為自己的藝名卻是無疑的。
基頓如他的名字,從小就特別耐摔打。據說1898年7月的一天,小基頓在父母演出的時候自己在後院逛,結果把右手食指插進了擰乾衣服用的架子里,當時就被絞斷了手指。醫生馬上為他做了截肢手術,切掉了一節手指。但是基頓醒來後,馬上又跑出去用石頭打桃子吃,卻被石頭打破了頭,縫了三針。可是到了傍晚,小基頓又跑到窗口看旋風,結果被從二樓卷到了大街上,被路人撿了回來。自此以後老基頓決定不把小基頓留在家裡,而是跟他一起上舞台。
不久之後基頓一家告別Medicine Show,開始加盟Vaudiville Show。開始基頓父母搞了一個Two Keatons節目, 不太成功,後來在別人建議下,把小基頓拉進來,取名叫Three Keatons,大獲成功。在這個節目里,基頓一家利用小基頓天生的會摔跟頭的本事,打造了一個家庭鬧劇,高潮是老基頓抓起小基頓,准確的從舞台的一頭一路扔到另一頭,或者觀眾席里。為此基頓一家經常受到政府檢查,以確認沒有虐待兒童的情況。在這個節目里,基頓逐漸培養出了他面無表情(deadpan,或者叫stoneface)的喜劇表演風格。
由於演出的關系,基頓基本沒有上過學,他唯一的一次小學經歷只維持了一天,因為他用在劇團里學來的俏皮話回答老師,結果被趕出了學校。這也更加重的基頓內向的性格,但是沒有上學並沒有讓基頓成為文盲,他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並且對機械產生巨大的興趣。據他說如果不能表演,他會選擇做土木工程師,這一點也表現在他影片中大量出現的機械裝置上。
1906年,基頓的父母加入了一個巡迴劇團,只有11歲的基頓開始在Little Lord Fauntleroy劇目中扮演主要角色。1917年,基頓一家的演出因為父親的不穩定性格散夥,基頓離開了父母,他加入了紐約的Winter Garden劇院准備出演The Passing Show。但是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基頓通過一個過去的雜耍劇團朋友,結識了喜劇演員Fatty Arbuckle(Roscoe Arbuckle),後者邀他試鏡。於是基頓放棄了250美元周薪的演出,拿著40美元周薪跟隨Fatty加盟了Comiques Films公司,從此結束了他的舞台表演,開始了電影生涯。
『叄』 默劇大師
說到默劇大家一般都會只想起卓別林,畢竟他實在是太經典了,他的作品直到現在也是經久不衰的那種,還有默劇大師,也是鼻祖,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1895年10月4日生於美國,美國默片時代演員及導演,以"冷麵笑匠"著稱。
主要作品有《福爾摩斯二世》和《將軍號》,《七次機會》等。1960年,獲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眾所周知那個年代拍攝極其的困難,首先機器不行,而且很多的劇情都是要演員親自上陣去拍攝,幾乎沒有替身,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可以用特效,或者P圖什麼的,這些在那個年代是不可能的都是需要演員親自上陣去演繹的。
(3)基頓電影怎麼做到的擴展閱讀
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拍攝的雖然是喜劇電影,但是他從未在電影中笑過任何一次,完全靠肢體動作來達到搞笑的作用,很多時候還能讓人在搞笑的同時,體會到其中的內涵1923年到1929年間,是巴斯特·基頓電影生涯中最輝煌的6年。
這6年中,他拍攝了12部長片每一部都非常成功。他以獨特的外型和喜劇表演方式,與查理·卓別林齊名(事實上,由於卓別林在20年代出片頻率大大降低,當時最出風頭的喜劇演員是基頓和哈羅德·勞埃德)。
其中有名作《待客之道》(1923),The Navigator(1924),《Sherlock Jr.》(1924),《將軍號》(1926),《Steamboat Bill, Jr.》(1928)和《Cameraman》(1928)。在《The Navigator》中由於基頓的影片《將軍號》和《College》票房不盡人意。
從1928年起,Joseph Schenck選擇放棄獨立製片,全職擔任聯藝公司的主席,並提議基頓加盟米高梅公司。
『肆』 老去的 「冷麵笑匠」 巴斯特·基頓
每個人都將老去,但是對於影迷來講,沒有比心目中最為看重的影星的老去更讓人難過的了。
凡是喜歡巴斯特·基頓的影迷,都會看到晚年的他,滿臉倦容,強睜著老馬般的雙眼,與卓別林在《舞台春秋》中取悅眾人,油然而生一種心酸,這心酸中不僅包含對他「烈士暮年」的疼惜,亦有人生如戲的悲涼。
巴斯特·基頓是美國默片時代最偉大的喜劇大師之一!他的偉大不是體現在,讓挑剔的觀眾看到他的精彩表演後酣暢淋漓的大笑,從而沒有白白浪費個把鍾頭的寶貴時間;而是通過他的驚險刺激的肢體語言,向世人證明,在上個世紀,電影科技條件落後的黑白默片時代,他的想像力,是現在擁有更好攝影器材、更加先進的電腦科技的電影人無法企及的!
巴斯特·基頓1895年出生在美國的一個雜耍家庭,他從小就長著一副木訥的臉。雖然說不上醜陋,但是也並不討喜。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被記錄在膠片中的巴斯特·基頓的模樣,從來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所以,喜歡他的影迷便給他起了 「冷麵笑匠」 的綽號。其實,他早期在電影里還是露出過笑容的,只是那張露出笑臉的畫面,如果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盯著老膠片特有的斑駁圈點,白牙森森,動如魅影,會有一種靈異片的恐怖。
巴斯特·基頓,不笑,是對的!
他永遠戴著那頂像被人不小心一屁股坐扁的禮帽(此帽子在美國似乎被稱之為「豬肉餡餅帽」) ,身手矯健地穿梭在「將軍號」的蒸汽火車里,或者游盪在荒涼的西部。一會兒化身為英雄救美的南方勇士,一會兒又變成目光如炬的「福爾摩斯二世」。只是,這一切美好的景象,最終往往證明僅僅是一場睡過頭的美夢,但他不氣不餒,「喜怒不形於色」之中不停地躍上或者跳下,在驚險刺激的動作里挑戰自己最大的極限。他在監獄里大戰牢頭獄霸,同時也不忘從地球的一端一躍而下,直抵中國,然後,鏡頭一晃,他又完整地從中國歸來,穿起清末民初的服裝,挽著中國太太,身邊甚至還多了幾個混血寶寶。
他在電影中的形象,通常是有點懦弱的。他不是硬漢,也不敢以硬漢示人,卻經常做些連硬漢都不敢嘗試的事情。他的槍法很差,甚至有時候會將背後的人射殺。他曾經一度是富翁,但是當身後那群爭做他太太的女士穿起各式各樣的婚紗,如美洲野牛橫沖直撞地向他撲來時,他嚇破了膽,只好從陡峭的山崖滾下,以躲避這場瘋狂的婚禮。他去過冰雪覆蓋的阿拉斯加,在哪裡他有一位出軌的愛人。他曾經擁有一艘大船,而那艘豪華游輪卻迷失在茫茫大海……他加入黑社會,他製造煮蛋器,他在拳擊台上拼過命,也被印第安人用火烤,他穿越過石器時代,也在玉米田裡做過稻草人。他上天入地,從古到今,幾乎無所不能。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好萊塢的喜劇,半壁江山是他的。
他與查理·卓別林擁有相似的個頭,相似的電影感覺,相似的想像力!他們之間是如此的不分仲伯。但是,人們對他的熟悉程度遠遠不及卓別林。這里的原因,固然有卓別林電影更具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有更加長久旺盛的創作時期,但更重要的是,並非所有的金子都會被人重視,有些,它註定會在短暫熱鬧過後,悄悄躲在寂靜的角落,冷漠地「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卷雲舒」!
不管卓別林如何耀眼,巴斯特·基頓的光芒註定不會被掩蓋,反倒冷不丁的在一些場合突然閃現。如同在20世紀60年代,巴斯特·基頓的電影重新浮現,人們似乎又一次重新認識了他。在威尼斯電影節觀眾此起彼伏的掌聲下,巴斯特·基頓緩緩走向舞台,享受著人們對他的肯定。1965年,英國電影學院頒了特別獎章給他,而他的壽命也正好讓他享受到了這一贊美。1966年,他因為肺癌,於美國加州去世。他留給後代的不是成龍模仿的插科打諢,而是,默片時代精彩的華章。
每個人都會老去、死去,這是人必須面臨的最終歸宿,就像漢文帝劉恆留下的遺詔中寫道: 「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 但是「自古艱難惟一死」,是人都樂生懼死,所以,當歲月流逝,逐漸老去,看著鏡子前面自己那張衰朽的面孔,自然萌生一種恐懼,這種恐懼里有對生命的留戀,更有對於過往的不甘。只是作為一名演員,他的不甘之中,承載了更多的孤寂和悲涼。當我們重新觀看拍攝於1952年的《舞台春秋》時,他和卓別林兩人,拼盡全力取悅觀眾,一如劉家昌的《小丑》, 「掌聲在歡呼之中響起,眼淚已涌在笑容里。啟幕時歡樂送你到眼前,落幕時孤獨留給自己。」
記得有人曾經問愛講黃色笑話的黃沾,在香港這座文化沙漠的城市,你可曾感到孤獨?他頓了頓,抬頭說道:有一次,在一座巨大舞台,劇終散場,他目送離去的人群,白色的舞台燈打在他的身上,龐大舞台映襯著他渺小的個體,突然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但是,他接著強調道:「你不能繼續想!」
所有喜劇人都是孤獨的!巴斯特·基頓如此,查理·卓別林如此,周星馳如此,郭德綱如此!因為最好的喜劇往往就是最好的悲劇,而完美演繹它的人,怎能是個不知愁滋味的愣頭青呢!
『伍』 什麼連卓別林都嫉妒他的才華「冷麵笑匠」巴斯特·基頓
在查理.卓別林的晚年,曾經執導過過一部影片《舞台春秋》,在這部電影里,同為默片時代最偉大喜劇演員及導演的查理.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破天荒地同台演出,但這本應成為兩大喜劇之王同場飆戲的影片,基頓的戲份卻少得可憐。據說由於他在其中的表現太過於精彩,使得身為導演和主角的卓別林生怕被搶走風頭,於是在後期故意刪減了基頓最精彩的幾場戲,來確保自己第一主角的吸引力。
對於這些歷史遺留的八卦傳言,雖然其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從中可以看出,巴斯特.基頓絕對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電影人,他的才華甚至讓卓別林都嫉妒。但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相比於卓別林的家喻戶曉,巴斯特.基頓這個名字可以說是非常陌生了,以至於當他與卓別林同台飆戲時,大家只把他當作卓別林的綠葉,而完全想不到這其實是一場雷神之錘與美隊之盾的較量。
通常所說美國默片時期的四個喜劇大師,分別是查理.卓別林、巴斯特.基頓、麥克.塞納特、哈羅德.勞埃德,但由於卓別林在有聲片時代來臨後依舊保持創作,所以也有人不將其歸為默片時代四大喜劇大師,代之的是哈來.琅東。其中,成就最為傑出、才華最為驚艷、作品最為深刻、創作最為活躍的無疑是卓別林,他不僅僅開創了一種喜劇的範式,還與格里菲斯、瑪麗.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開創了聯美公司,該公司區別於五大製片廠的陳規,為後來的電影界輸送了大量優秀的藝術電影。
然而,即便是卓別林,也不得不佩服的另一個喜劇大師,就是巴斯特.基頓。他作為「冷麵笑匠」,以平和的氣質和缺乏面目表情的表演出名,其喜劇形象區別於卓別林表情豐富、動作滑稽的流浪漢夏爾,顯得生硬、呆滯且死腦筋,哪怕是和女主角親熱的戲份,他的神情也凌然肅穆,幾乎毫無激情。但正是這樣的一個形象,卻往往處於一種滑稽的情境下卻不自知,從而創造一種「反差」的喜劇效果。
不得不說,在早期默片那個以打屁股、扔蛋糕、摔跟頭等滑稽動作為主流的喜鬧劇風潮中,巴斯特.基頓是除卓別林外極少數能夠創造出個人形象品牌的喜劇演員,更是唯一既具有精湛的演繹功底,又能夠導演、調度出極具看點的喜劇影片的導演。除了塑造具有反差效果的喜劇形象,巴斯特基頓最擅長的是調度精準、難度極大的驚險動作戲,被人戲稱為「被表演耽誤的田徑選手」。
由於卓別林在二十年代出片頻率降低,這一時期巴斯特.基頓和哈羅德.勞埃德是當時最炙手可熱的喜劇演員,而基頓的電影生涯中最偉大的影片《將軍號》(1926)也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法國《電影手冊》評出的「世上最美100部電影」中,《將軍號》位列第十八,足見其質量之高。這部影片即使放在現在看,其精巧的動作設計、恢弘的場面調度、張弛有度的劇情把控,依舊令人贊嘆。基頓扮演的將軍號火車司機,雖然身材弱小,但靈巧機變,足智多謀,敵人的追逐中游刃有餘地取得先機,火車追逐的動作場景令人屏息。
《福爾摩斯二世》(1923)也保持了同樣的高水準,基頓扮演的福爾摩斯二世在調查案件的過程中與犯人鬥智斗勇,最終也擁有了抱得美人歸的團圓結局。在這部影片中,現實與夢境、現實與電影、電影與夢境之間把控精準,既有現實、電影、夢境的三重互文文本,共同講述了被冤枉盜竊的基頓最終昭雪的故事,又不乏奇觀,如基頓在看電影時產生幻覺,將自己代入影片時的一組剪輯,以及夢見自己成為福爾摩斯二世後的驚險冒險,都令人嘆為觀止。
除此之外,基頓的電影長篇還有《我們的待客之道》(1923)、《大航海家》(1924)、《七次機會》(1924)、《小比爾號汽船》(1928)等等,他那張面無表情的臉輝煌了一整個二十年代,不同於卓別林局限於小人物的表演,基頓既可以演繹小人物生存的艱難辛酸,又自帶一種獨特的貴族氣質,演起來貴族、鄉紳、知識分子也毫無違和感。
他面目平靜,卻爆發力十足;他身材矮小,卻靈活機巧。他的喜劇電影更符合銀幕美學,驚險的動作代替了凄婉的情感,冷靜的態度代替了引導式的慌亂。無論是基頓本人的表演,還是其執導的影片,都透露出一種手術刀般的鎮靜、精準與克制,既沒有極聲哭喊,也不存在尖銳批判,也許可以被批評為內容膚淺深度不足,但從電影的角度絕對為上品。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由於《將軍號》的票房失利,基頓接受製片人的建議加入了米高梅公司,卻因此失去了自主權和自己的技術班底。沒有了即興表演,不能親自設計笑料,嚴格的拍攝日程及預算控制,再加上嚴重酗酒,使得這位創作型人才逐漸消磨得光華全無,而其作品也從高質量高自由度並具有深刻個人烙印的偉大影片逐漸淪為一般喜劇。此後的基頓再也無法重回二十年代的輝煌,而他自己也如同茂瑙、弗里茲.朗等一干導演一樣,成為了好萊塢大製片廠消磨個人風格導演的犧牲品。
『陸』 全球公認五大喜劇大師,中國僅一人上榜,這個人是誰
喜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繁雜的生活之餘,欣賞一些優秀的喜劇,開心之餘還能讓一天的疲勞盡消,真是一舉兩得。不過在眾多的喜劇明星中,有五位公認的喜劇大師,他們把歡樂帶給了全世界的人。
第一位就是羅溫.艾金森。他是英國著名的喜劇演員、編劇,畢業於牛津大學,因其在《憨豆先生》中精彩的表演,所以被廣大的群眾所熟知。後來他主演的喜劇片《憨豆先生的假期》在全球上映。他被稱作當代“當代卓別林”,和卓別林的共同點在於,羅溫·艾金森將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營造的喜劇效果,發揮到了最大。
對於這五位喜劇大師,你有什麼看法?
『柒』 巴斯特基頓跑步的特點
巴斯特基頓跑步特點是長跑。基頓的電影可以比作一次長跑,分為三個階段—起跑、長跑、到達終點。基頓利用製造小矛盾點與其他手段塑造一個影片目的,從而開啟長跑的起跑階。段。
『捌』 巴斯特·基頓的演藝經歷
早期經歷
基頓從影後的第一部影片是《Butcherboy》。在這部影片里,基頓已經展示出招牌的「Stone Face」表演,也能注意到基頓帶上了他的招牌「Pork pie hat」。可以說基頓和卓別林一樣都是天生的喜劇明星,能在第一時間找到屬於他們的電影形象。Fatty Arbuckle也很快注意到基頓超凡的喜劇天賦,大力提拔基頓,成為基頓學習電影技術的導師。
時間不長,1918年,基頓應征入伍,參加一戰,他被派到歐洲戰場,雖然戰爭在四個月後結束,但他在那裡呆了8個月,一場仗也沒打成。因為身為解碼員的他,主要任務卻成了勞軍演員,即使戰爭結束,那些等著回家的士兵也需要一些娛樂。後來基頓把這時期的段子整理到短片backstage里。1919年,他回到紐約,他拒絕了Jack William和William Fox的邀請,回到了Comique Films。這時Joseph Schenck將Fatty以創紀錄的高額合同(300萬美元3年)簽給了Paramount,並邀請基頓拍攝短片,為此創建了Buster Keaton Comedies公司,開始拍攝一系列喜劇片。1920年,基頓拍攝了第一部長片The Saphead。公司買下了查理·卓別林在為Mutual拍片時候的lone star片場,一口氣拍攝了19部短片。雖說是短片,Buster Keaton Comedies的陣容其實相當強大,投資人方面有後來UA的老闆Joseph Schenck作主席,他弟弟,Loew影院副總Nicholas Schenck作副主席,Loew影院的出納David Bernstein作出納,此外還有Marcus Loew本人,Bank of America的主席A.P. Giannini,以及Irvin Berlin。更重要的是在製作方面Schenck給了基頓全部自主權,並配合了一套老練的班底,從Sennett那裡拉來老將Edie Cline作導演,Elgin Lessley作攝影,從Fatty那裡拉來Lou Anger作片場經理,Jean Havez和Clyde Bruckman配合Joseph Mitchell作gagman,此外還有Fred Gabourie作技術指導,J. Sherman Kell作剪輯。每部片子都是大家齊心協力,一起討論,讓基頓的影片在一開始就有了極高的成熟度。
1922年,基頓買了一幢大房子,讓Talmadge的全家所有人住在裡面,同年,Talmadge給他生下第一個兒子。1923年,伴隨著基頓的成功,巴斯特·基頓的影片開始由米高梅公司負責發行,他的電影事業進入了輝煌時期。
輝煌時期
1923年到1929年間,是巴斯特·基頓電影生涯中最輝煌的6年,這6年中,他拍攝了12部長片,每一部都非常成功,他以獨特的外型和喜劇表演方式,與查理·卓別林齊名(事實上,由於卓別林在20年代出片頻率大大降低,當時最出風頭的喜劇演員是基頓和哈羅德·勞埃德)。其中有名作《待客之道》(1923),The Navigator(1924),《Sherlock Jr.》(1924),《將軍號》(1926),《Steamboat Bill, Jr.》(1928)和《Cameraman》(1928)。在《The Navigator》中由於基頓的影片《將軍號》和《College》票房不盡人意,從1928年起,Joseph Schenck選擇放棄獨立製片,全職擔任聯藝公司的主席,並提議基頓加盟米高梅公司。因為Shenck的兄弟在米高梅作主席,基頓接受了這個讓他後悔終身的決定。在加盟米高梅後,基頓雖然在同年拍出了《Cameraman》這樣的經典影片,但是由於喪失了對自己影片的控制,沒有了支持他的技術班底,基頓的影片開始進入米高梅的套路中。作為米高梅的第一位動作喜劇明星,片場其實完全不知道如何利用。尤其是進入有聲電影以後,由於片場對製片過程的嚴格控制,基頓無法像以前一樣沒有劇本,大膽即興,而要按照片場的要求使用寫好的劇本,在片場拍攝,嚴格控制預算和拍攝日程,使用特技替身,讓基頓不能在影片中像以前那樣設計動作喜劇,影片的活力和節奏也大打折扣(基頓酗酒的毛病加重了這一點),逐漸淪為一般的喜劇。這一特點在片場讓基頓和著名笑匠Jimmy Durrant搭檔後尤為明顯(事實上片場體系成熟後,傳統的棍棒喜劇幾乎消失,著名的例外有後來基頓的搭檔Eddie Clines在Universal和W.C.Fields合作的系列影片,雖然按照傳統的喜劇方式全即興拍攝,但因為能奇跡般的控製成本,破例獲得巨大成功)。
1966年2月1日,巴斯特·基頓去世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終年71歲。
『玖』 同樣是喜劇界的代表,現在的大眾都看過卓別林而不知道巴斯特·基頓是為什麼
卓別林,是精選好萊塢默片時代巨星、表演藝術大師理,最經典喜劇電影、讓觀眾在捧腹大笑中流淚。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並被肯定「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公民凱恩》導演奧遜·威爾斯談到巴斯特·基頓時說,基頓是電影史上最棒的,遺憾的是許多年來他都在卓別林的影子下。威爾斯對基頓代表作《將軍號》的推薦語是:它是一種高級的幽默,這種幽默是卓別林所不具備的。
《機器人總動員》導演安德魯·斯坦頓說,在籌拍《機器人總動員》時,他看遍了所有基頓的作品,包括短片。這也就難怪一臉憂傷的瓦力那麼像是基頓附體了。
看來,對巴斯特·基頓的評價都很高,他的名氣卻遠遠小於卓別林,可能跟宣傳力度有關。
『拾』 黛安·基頓的演藝經歷
1970年代
基頓因在《呆頭鵝》的表演而獲得托尼獎的提名,之後她參加了電影《愛情游戲》(Lovers and Other Strangers)的拍攝,也是她的電影處女作。接下來又相繼客串出演《夜間畫廊》(Night Gallery)等電視劇。
1972年,在弗朗西斯·科波拉製作的影片《教父》中,基頓飾演邁克爾·柯里昂(由艾爾·帕西諾扮演)的女友凱·亞當斯,這個角色對於基頓來說是突破性的。科波拉在觀看了基頓在《愛情游戲》中的表演而邀請她出演《教父》,他相信基頓能演出亞當斯古怪的性格。基頓說那個時期她在電影界被評價為「怪癖的女演員」(the quirky actress)。她在片中鬆弛的表演來自她自己的生活經驗,她自己戲稱在電影內外她都是「生活在男人世界的女人」。
《教父》獲得了空前的贊譽和商業成功,並摘得1972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兩年後,她再度出演《教父2》中的同一角色。開始她很勉強地接受這個角色,「起初,我不願意再次扮演教父續集的凱,當我讀了劇本之後,發現角色比上一部電影更真實重要。」在續集中她的角色有了較大變化,比以前更痛恨她丈夫所乾的事情。盡管如此,輿論普遍認為她扮演的角色在電影中無足輕重。《時代雜志》認為她在《教父》的表演很不顯眼,在《教父2》中也是毫無生氣的。
1970年代,基頓其它有名的電影幾乎都和伍迪·艾倫相關,基頓出演了艾倫製作導演的一系列喜劇電影如《傻瓜大鬧科學城》、《愛與死》、《我心深處》(Interiors)、《曼哈頓》(Manhattan)和赫伯特·羅斯導演的電影版《呆頭鵝》。
1977年,基頓和艾倫一起主演羅曼喜劇《安妮·霍爾》,在片中飾演安妮·霍爾,也是她一生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該片由艾倫編劇並導演,當時兩人是情人關系,因此影片也被認為是艾倫和基頓的自傳。艾倫筆下的安妮·霍爾和基頓也有關聯,安妮是基頓的妮稱,而霍爾是基頓原來的姓。很多基頓特有的怪癖和她喜歡自嘲的幽默感也被艾倫加入到角色中。(導演南希·邁耶斯曾經評價黛安是世界上最喜歡自嘲的人。)基頓自己也認為艾倫描寫的這個角色是自己的「理想版」。 兩人飾演一對生活在紐約的戀人,偶然相識又分手,片子最突出的是濃郁的生活氣息,既有人生藝術的感悟,又有深奧的哲理。該片獲得了藝術上和商業上雙重成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基頓也憑借在該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基頓在《安妮·霍爾》中穿著古怪的服裝,主要是男子服裝,包括領帶、馬甲、寬松褲和淺頂軟呢男帽。其中電影中的大部分衣服就是基頓自己的,在該電影拍攝之前她就形成這種男子氣的穿衣風格很多年了。在電影發行後,男子服裝成為女士的流行服飾。她很快因喜好穿男裝而出名,《舊金山紀事報》評論「總是能輕易在人群中找到她,在帕薩迪納市90華氏度的溫度下穿高領毛衣的唯一女子。」 2003年,基頓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時戴著男子的圓頂硬禮帽和男子晚禮服。她經常被時裝設計師理查德·布蘭克威爾先生列入他自己的年度最差著裝女士名單。
1977年9月26日,著名人像攝影師道格拉斯·柯克蘭為基頓拍攝的照片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並被譽為時目前電影界最好的女演員。同年,她開始不再拍攝擅長的喜劇類電影而轉向劇情類電影。根據裘迪絲·勞斯納小說改編的電影《尋找顧巴先生》(Looking for Mr. Goodbar)是她的轉型之作。在電影中她飾演一個過著雙重生活的女子,白天是天主教的聾兒學校老師,晚上則出沒於夜總會,享受靡爛的性生活。在得知這個角色是歷史上的一個心理學案例後,基頓隊這個角色產生了興趣。
在表演之外,基頓還表示「這輩子我還想成為一個歌手」。1971年音樂劇《頭發》的原聲大牒是她的第一張唱片。1977年,她開始錄制她的獨唱專輯,但是從來沒有發行過。
1980年代
1979年電影《曼哈頓》攝制完成後,基頓和艾倫長時間的合作也告一段落,直到1993年他們才再度合作。1978年,基頓愛上了沃倫·比蒂,兩年後,比蒂邀請基頓出演他的新片《赤色分子》,飾演路易絲·波南特,波南特是一個壓抑的家庭主婦,1917年離開丈夫和激進記者約翰·里德一起工作,後來兩人赴俄羅斯采訪,記錄了蘇聯國內戰爭。《紐約時報》評價基頓,「她就是路易絲·波南特—美麗、自私、風趣而壓抑。這是她迄今以來演繹得最好的角色。」 基頓也因此片獲得她的第二次奧斯卡提名。
比蒂是在觀看了《安妮·霍爾》後,認為基頓自然流露的緊張和局促不安正是波南特這個角色需要的。從1977年《赤色分子》籌備以來,影片的製作一拖再拖,以至於基頓認為這部影片永遠不會完成而決定離開劇組。1981年,影片終於完成。2006年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的時候,基頓形容她在該片的角色「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知道那個角色看起來是處在危險的境地。」助理導演西蒙·拉爾夫則評價路易絲·波南特是基頓所扮演的最難的角色之一,當時「她幾乎崩潰」。
1984年,《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是基頓第一次涉足恐怖電影,該片在商業上慘敗,評論界認為最大的原因是選角失誤。《新共和周刊》撰文,「該片最重要的角色,是由黛安·基頓扮演的,因為她,影片變得支離破碎。她演得那麼拙劣,那麼偏離角色。」兩年後,基頓和傑西卡·蘭格、希茜·斯派塞克一起主演《心靈的罪惡》(Crimes of the Heart),該劇本改編自貝思·亨利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品,上映後表現平平。1987年,她首次出演商業電影《嬰兒炸彈》(Baby Boom),由南希·邁耶斯編劇並製片。基頓在影片中扮演一個曼哈頓的職業婦女,突然需要照顧一個孩子,從而引發笑料。同年,她在艾倫的電影《歲月流聲》中客串了一個夜總會歌手。1988年的《好母親》(The Good Mother)是基頓的一個敗筆,票房受挫,她自己形容該片是「一個巨大的失敗」,而評論家也把該片批評得一文不值,《華盛頓郵報》評論:「她的表演退步了-她努力讓觀眾去接受一個她自己都不信服的角色。」
1987年,基頓編劇並導演了她的第一部故事片,片名為《天堂》(Heaven),是一部講述晚年的記錄影片。該片褒貶不一。接下來的4年中,基頓又導演了一部描寫比琳達·卡萊爾等藝術家的音樂片、兩部由帕特麗夏·阿奎特主演的電視電影和系列劇《中國海灘》(China Beach)和《雙峰》(Twin Peaks)中的劇集。
1990年代
1990年代,基頓是好萊塢最受歡迎和多才多藝的女演員之一。她步入中年,開始轉向成熟女性角色,經常扮演中產階級家庭的家長。她很小心地選擇劇本,避免自己成為類型演員。她說:「當你演了一個受歡迎的角色後,你會收到大量類似的角色的劇本...我嘗試跳出那些普通的角色,演繹一些不同的東西。」
她參與了影片《檸檬姐妹》(The Lemon Sisters)的製作,片子完成後被擱置了一年。1991年,她和史蒂夫·馬丁聯袂主演了喜劇《新岳父大人》。由於《好母親》的票房失利,她還差點不能出演《新岳父大人》,因為兩部影片都是華特迪士尼影片製作的。《新岳父大人》是基頓經歷了4年票房低潮後的再度成功。
接下來的四年,基頓繼續她的成功。《舊金山調查者》等媒體再度將基頓和凱瑟琳·赫本相提並論:「1970年代她演繹的角色都有她自己的影子,緊張而不自信,如今她的象凱瑟琳·赫本那樣,富有母性的光輝,她是一個偉大而聰明的女演員,她不需要靠頑固和急躁來爭取男女平等。」
1990年,基頓在《教父3》中再度出演凱·亞當斯。劇情背景設置為《教父2》21年後,凱成為邁克爾·柯里昂分居的妻子。輿論界再次認為基頓的角色在片中無足輕重。《華盛頓郵報》評論道:「雖然基頓為角色傾注了心血,但是在片中除了譴責邁克爾以前的罪行之外沒有別的作用。」1993年,基頓出演《曼哈頓神秘謀殺案》(Manhattan Murder Mystery),也是她和艾倫自1979年以來再度合作。這個角色原定米婭·法羅出演,但是法羅在和艾倫分手後退出了劇組。
1995年,基頓導演了《真情赤子心》(Unstrung Heroes),也是她導演的第一部在影院上映的故事片。故事根據弗朗茲·利茲的回憶錄改編,講一個名叫內森·瓦特的男孩的母親患了癌症,而父親逐漸疏遠他們,男孩被送到兩個古怪的舅舅身邊。基頓將故事的背景從小說中的紐約搬到了自己的家鄉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雖然這部影片指是小范圍發行,並且票房收入一般,但是影片和導演受到評論界的好評。
這個時期,基頓最成功的影片莫過於《大老婆俱樂部》,她和戈爾迪·霍恩、貝蒂·米勒攜手演繹了三個「大老婆」:中年婦女,丈夫因為喜新厭舊與她們離婚。基頓宣稱這部影片的拍攝「挽救了她的生活」。該片在北美市場票房收入高達1.05億美金,並且受到中年婦女的熱捧。基頓和她的同伴的表演也受到了肯定,《舊金山調查者》認為「基頓可能是當今最好的喜劇女演員」。
1996年,基頓還主演了影片《馬文的房間》,在片中扮演一個患白血病的女性,梅麗·史翠普飾演她感情疏遠的姐姐。基頓也獲得了她的第三次奧斯卡獎提名。雖然評論不錯,但是影片沒有大范圍公映,可能也是基頓最終沒有獲得奧斯卡獎的原因。基頓認為扮演該片最大的難度在於理解一個得了絕症的人的心理狀態。
2000年代
2000年,基頓的第一部影片是和梅格·瑞安、麗莎·庫卓一起主演的《來電傳情》(Hanging Up),基頓還擔任了該片的導演。盡管在1996年的一次采訪時她曾經宣稱不再導演自己主演的影片,「作為導演,就會有不同的目標。當我表演的時候就不會考慮導演的工作。」 影片講述了三姐妹和她們年邁的父親一起生活的趣事。片子反響一般,在北美票房收入為3600萬美金。
2001年,基頓和沃倫·比蒂再度攜手出演新片《城裡城外》(Town & Country),評論和票房雙雙失利。影片預算為9000萬美金,而北美票房只有 700萬美金。《滾石雜志》評論:「《城裡城外》比訃告還不值得評論...毀壞了演員的名譽,包括沃倫·比蒂和黛安·基頓。」2001年和2002年,基頓參演了四部低成本的電視電影。
2003年,影片《愛是妥協》成為基頓一個新的高峰。該片由南希·邁耶斯執導,男主角為傑克·尼科爾森。尼科爾森和基頓當時分別是66歲和57歲,擔當了這部浪漫喜劇的主演。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認為主演的年紀太大,而不願意投資該影片。基頓在接受《婦女家庭雜志》的采訪時說;「象我和傑克年齡的人愛得更深,更充滿熱情,因為他們已經經歷了太多。他們有很多的激情和希望,為什麼他們不能戀愛?為什麼電影不能表現這些?」在片中,基頓扮演一個中年女子,愛上了她女兒的老男友。該片在北美票房收入為1.25億美金。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撰文寫道:「尼科爾森和基頓給他們的角色帶入了自己的感受、知識和幽默,這是我們從未希望能在銀幕上看到的。」該片為基頓帶來了第四個奧斯卡提名。
2005年,基頓和莎拉·傑西卡·帕克一起出演喜劇《斯通家族》(The Family Stone)。2007年,她和曼迪·摩爾一起主演《愛得過火》(Because I Said So)上映。 同時,基頓還作為製片人製作了一系列電影和連續劇,如福克斯廣播公司系列劇《新豪門恩怨》(Pasadena)。她還製作了格斯·范·桑特導演的關於校園槍殺岸的電影《大象》(Elephant)。基頓製作該影片的原因是:「我覺得這是我作為一個成人的責任,去理解年輕人怎麼了。」
除了電影外,基頓還在攝影方面顯示了強烈的興趣。作為一個收藏家,她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的時候說:「我已經收集了大量的圖片-電影中的接吻照片。我喜歡生動的東西。」 她還舉辦過一些她自己拍攝的作品展覽,並且作為編輯出版了一系列攝影書籍。 基頓還是一個不動產投資商,她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買入房產,在重新設計裝修後出售。2003年,麥當娜花費650萬美金向基頓購買了貝佛利山莊的一座宅第。
2007年,基頓獲得林肯中心電影協會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