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拍電影引用別人的配樂可以嗎涉及侵權嗎
經過授權可以引用他人配樂,但是不能胡亂引用。比如電影《八佰》明明是反映上海軍隊抗日的事跡,該片尾曲不用抗日的歌曲,亦不採用上海的民歌。卻偏偏要引用愛爾蘭的民歌《倫敦德里小調》。難道這軍隊中有愛爾蘭的戰士?或者這么大一個上海都找不到一首動聽感人的歌謠?這真是太莫名其妙啦!可以說是一種生搬硬套、黔驢技窮的表現…
⑵ 能不能評價一下電影《八佰》的配樂及主題和場景的調色的好與壞
沒看過,但是對於電影畫面質量好壞,就看黑夜的畫面,百分百沒錯
⑶ 對於電影八佰的評價
八月底這部影片總票房突破20億,於是乎這幾天在各大營銷號下都能看到對該影片的無限誇獎,無視影片的缺點,大捧這場斥巨資拍攝而成的「大片」。
人的鋪陳過多,導致後面烈士們自殺式跳入敵方陣地的片段,顯得過於刻意渲染,正是這種過於刻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失去了戰爭片本應該有的深度。
槽點三:影片的線性敘事也在最後收尾的地方被打斷,本是為了推波助瀾,掀起整部影片的高潮,但似乎毫無幫助,歷史的事實也在影片的結尾被修改,未立足於史實的片段自然很難打動期待值頗高的觀眾,最後只能藉助強行的犧牲和煽情的配樂來升華影片主題。
戰爭片題材的影片有很多,《八佰》真的不能稱為一部傑作,但就國內影片的橫向對比來看,這樣的中國歷史,中國電影確實有了進步,愛國情懷也正對大部分觀眾的胃口,但離真正的好電影,還差那麼幾步,仍有著上升的空間。
⑷ 電影《八佰》片尾曲引用愛爾蘭民歌是黔驢技窮嗎
電影《八佰》片尾曲引用愛爾蘭民歌並不是黔驢技窮,而是有它的意義在裡面。
電影《八佰》由那英和世界第四大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演唱,在網上播出。這是電影《八佰》的結尾歌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闡釋了戰場底層士兵對祖國和平的渴望。在之前曝光的MV結尾,真名「八百英雄」似乎記得這部電影將於8月21日上映。
⑸ 電影八佰如何用光線來分析人物
運用了大量明暗對比的高反差用光,將周圍環境淡化,突出人的面部,特別是眼睛,展現了在絕境中戰士們的心理變化。縱觀《八佰》中的攝影,無論是色彩還是光線都頗為考究,泛綠的色調和出色的光比構成了影片的視覺基調,與優秀的配樂共同傳遞出慘烈而悲壯的氛圍。
⑹ 《八佰》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細節
值得注意的細節太多了,這部電影肯定口碑爆炸,獲獎連連(特別是在台灣區域),我們來看看為啥,希望其他導演引以為戒,多多學習。
1.拍攝之前,導演曾經和「飛將軍」孫元良兒子,同時是台灣影視業大佬,導演,行!
2.孫元良將軍曾經挪用二十八萬大洋的「四行倉庫守軍軍費」,因為覺得「反正守不了太久」,同時曾性侵前來慰問的中國女學生,被人勸阻時放言「英雄與紅顏也算一段佳話」。第一個事情反映了孫長官的「戰略性目光」,後一個事情反映了孫將軍的俠骨柔腸。孫將軍,行!孫將軍的後代,他孫子,也就是台灣影視界大佬,金馬獎評委,行!
3.四行倉庫陷落僅幾個月,新四軍就攻入上海甚至在沿岸港口設關卡抽稅(注,針對日方商船),這無法說明泥腿子的戰鬥力,反而證明了離了中央軍的情況下,地方武裝無法無天貪污腐敗,之後與日軍和談的時候,泥腿子更是喪心病狂的進攻日軍補給,屢屢得手令中央軍臉上無光,次子不可留!之後皖南事變中央軍忍痛割愛清繳了這批地方武裝。說明中央軍軍紀,行!中央軍戰略轉進之後的後代,台灣人,行!
4.以上這些都沒在電影里出現。導演的剪輯技術和戰略目光,行!導演給台灣同胞和影視業大佬的贊歌,這個導演,行!
5.租界軍官提到「日軍使用的是芥子毒氣」,但是日軍只用了棉布口罩防止毒氣被吸入。但是眾所周知芥子毒氣是「接觸到皮膚導致潰爛」的接觸性毒氣。說明日軍的智商,不行。反過來掩住口鼻導致沒怎麼傷亡的中央軍的體質,行!
6.日軍的拆遷隊進攻固定掩體方式是「步兵排出龜甲盾陣防彈然後靠近了鑿坑埋炸葯包」(坦克聽了會沉默,坦殲看了會流淚,榴彈炮和擲彈筒部隊看到了甚至會想死),日軍,不行!
7.記得我說的龜甲陣拆遷隊么?在「倉庫」(劃重點)裡面的中方守軍愣是沒看到物資和沙袋,就自己綁著手榴彈跳下去自爆,但是之前中方部隊的團結感情的方法就是在倉庫外建築一堆用不到的公事,甚至一個沙袋都沒留下!(不然這個時候就可以沙袋綁手雷往下丟了)。中央軍軍紀,行!中央軍變通能力,行!
⑺ 八佰片尾曲是什麼節奏
8月11日,由那英與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的《蘇州河》上線。這是電影《八佰》的片尾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詮釋戰場中的底層士兵對家國平安的渴望。
⑻ 從未故意彰顯震撼的《八佰》是如何達到振聾發聵的效果的
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即影院電影。時隔一年重新坐到影院,才深切感受到電影特殊之處在於影院環境,當燈一齊熄滅,熒幕亮起,在黑暗中目光灼灼地看著從背後投射到熒幕上的光,與古老洞穴里的人們或許產生相似的感受。而亂世中飛奔的白馬,一騎絕塵,是對生的希望。幻想中的戎裝戰馬,千鈞一發,是對明天最後的嚮往。“活著就是勝利” 電影最後一個鏡頭,從四行倉庫拉伸鏡頭,到現代的都市上海,電影內外,這都是最好的結局。
而倉庫里的八百壯士與蘇州河對岸的民眾,也形成了一種互相觀看的視角,前者看後者歌舞昇平,後者看前者浴血搏命。每一個角色都非常的飽滿,切入點從雜牌軍的角度展開,完成了人物從個人到家國完整的成長和裂變,管虎拍出了超乎常人想像的戰爭殘酷。就姜武的角色來說,從最開始不敢拿槍,到後來自己一人跑到樓頂唱著戲一副英勇就義的堅毅。
⑼ 八佰主題曲
八佰主題曲:《蘇州河》。
《蘇州河》是電影《八佰》的主題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由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共同演唱。
簡譜的記譜法與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工尺譜相當接近。如工尺譜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幾個字和附在字左邊的不同的偏旁來表示音的高低的,而簡譜則是用七個阿拉伯數字和附在數上面或下面的圓點,來表示音的高低。
⑽ 八佰片尾曲誰唱的
影片《八佰》的片尾曲《蘇州河》,由華語歌壇實力歌手那英攜手被譽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繹。
歌曲將觀眾帶回1937年的四行倉庫戰場,展現北岸戰士與南岸群眾遙遙相望之際,對腳下土地的堅守、對家國山河的眷戀以及對和平的祈望。
(10)八佰電影怎麼配音樂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該片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