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要歐洲電影發展史,在線等
歐洲是電影的發源地,在世界電影史上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一代代的歐洲電影工作者憑著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向世人奉獻了舉不勝數的傳世佳作。一代代的歐洲電影工作者憑著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向世人奉獻了舉不勝數的傳世佳作。
1.首先將聲音、色彩運用於電影
2. 率先使用了寬銀幕
3.每一次興起概念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超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所眾周知,1928年西班牙人路易斯布努艾爾的那部24分鍾的短片《一條安達魯狗》中刀片切割人眼球、口中長出頭發等的怪異鏡頭,開創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先河)
4.新浪潮電影的根據地。
這些技術和風格上的電影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影的最初面貌,而使之成為一門藝術,時至今日,歐洲的電影人們仍在孜孜不倦地對第七藝術--電影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目前市面上很難見到那些歐洲電影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不過每當談起這些響當當的名字:英格瑪.伯格曼、阿倫.雷乃、費德里科.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弗郎索瓦.特呂弗、賴納.沃納.法斯賓德,許多影友便禁不住眉飛色舞。
新浪潮,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法國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由克羅德夏布羅爾、弗郎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爾達和埃立克羅邁爾這幾位《電影手冊》雜志的編輯掀起的這場電影新浪潮,從1958年到1962雖說持續時間不算長,但對整個世界電影卻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期間的代表作品是:特呂弗的《胡作非為》(即《四百下》)、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等。
隨即響應這股洶涌浪潮的歐洲導演多達100多號子,如「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侖雷乃(《廣島之戀》)阿涅斯瓦爾達以及德國電影奇才法斯賓德(《水手奎萊爾》),也有科班出身的路易馬勒(《再見孩子》、《愛情重傷》)等以及一些魚龍混雜之人。
作為一場運動,新浪潮只是曇花一現便很快消失了,不過它的影響卻改變了以後的兩代電影人,如今這股當年被視為無政府主義的風潮再次席捲了法國乃至歐洲電影圈,新生代的電影家們向七八十年代迴避現實與回歸「優質電影」的傾向提出的挑戰。
與盧克貝松(反映退縮到大海深處孤獨生活的《碧海情》)、讓雅克阿諾(幽閉禁錮人性的教堂生活的《玫瑰的名字》)、卡拉克斯(無人的石橋下那永遠不靠岸的漂泊愛情故事《新橋戀人》)等人的唯美主義和非人格化的意象色彩不同,以埃立克羅尚、科里科拉爾等人開創的電影新新浪潮,回歸過去雷諾阿時代的現實主義傳統,不僅時代鮮明,而且沒有花哨的攝影技巧,靠的是以人性在現實中的真實體現打動觀眾。
1989年的《冷酷祭典》如一股清風吹入影壇,這部榮獲威尼斯、凱撒最佳女主角、多倫多影評人大獎的影片,描述的是兩位個性很強的女性,由於都曾有過被迫殺人的經歷而結識到成為好朋友,然而現實中並非如她們所意願地發展,直至在作保姆的主人家裡迸發出所有激情。
另外一部代表作品就是92年的《瘋狂夜》,這部編導兼主演本人因愛滋病死去的反映當今愛滋病時代的真實見證的影片激情四溢,無論從電影史上還是社會學角度而言,均堪稱里程碑,因為它是第一次直面愛滋病患者的真實生活並以其獨特的魅力改變著社會對愛滋病及其患者的態度。 95年的《仇恨》和《誘餌》(新鮮誘惑)都屬於這類取材於社會、更接近觀眾的影片,不過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對整體電影業發展和社會現狀是否有好處,排除藝術本身的因素不談,現在還很難作出結論。 95年的《仇恨》和《誘餌》(新鮮誘惑)都屬於這類取材於社會、更接近觀眾的影片,不過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對整體電影業發展和社會現狀是否有好處,排除藝術本身的因素不談,現在還很難作出結論。
現在翻回去來看看戈達爾的名作《精疲力盡》,影片描寫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強盜在一個americangirl的幫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後還是被她告發,死於警察的槍口之下。現在翻回去來看看戈達爾的名作《精疲力盡》,影片描寫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強盜在一個american girl的幫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後還是被她告發,死於警察的槍口之下。 影片之所以轟動是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人生,表現了人的行為的隨意性、無目的性以及人際關系的冷漠,而且它還表現出對傳統電影規范和陳舊的技術法則的蔑視與背離,採用靈活的敘事方式、畫面格式與跳接等大膽技巧」。影片之所以轟動是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人生,表現了人的行為的隨意性、無目的性以及人際關系的冷漠,而且它還表現出對傳統電影規范和陳舊的技術法則的蔑視與背離,採用靈活的敘事方式、畫面格式與跳接等大膽技巧」。
特呂弗的《胡作非為》早於同年的《精疲力盡》,這小子是靠大量觀摩電影而「自學成才」的導演,與他經歷極為相似的導演就是美國鬼才昆汀.塔倫蒂諾,據說昆汀在導演《黑色小說》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電影。特呂弗的《胡作非為》早於同年的《精疲力盡》,這小子是靠大量觀摩電影而「自學成才」的導演,與他經歷極為相似的導演就是美國鬼才昆汀.塔倫蒂諾,據說昆汀在導演《黑色小說》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電影。1959年的這部影片描述13歲少年杜瓦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均得不到溫暖的情況下,屢次出逃並最終走上犯罪道路。 1959年的這部影片描述13歲少年杜瓦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均得不到溫暖的情況下,屢次出逃並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有傳聞說這部影片是特呂弗的自傳體,如同《黑色小說》是昆汀這個小混混的自我寫照、《陽光燦爛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兒時一般,它勝在以樸素的紀實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細膩的心理揭示及實景拍攝、攝影機連續運動、長鏡頭的恰當使用等藝術創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呂弗首次拍長片便獲得了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真的同昆汀與他的《黑色小說》如出一轍。有傳聞說這部影片是特呂弗的自傳體,如同《黑色小說》是昆汀這個小混混的自我寫照、《陽光燦爛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兒時一般,它勝在以樸素的紀實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細膩的心理揭示及實景拍攝、攝影機連續運動、長鏡頭的恰當使用等藝術創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呂弗首次拍長片便獲得了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真的同昆汀與他的《黑色小說》如出一轍。
再來看看德國的新浪潮,歷史上德國影片一直不乏極為優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鐵皮鼓》玩命獲獎,使德國電影得到了世界公認。再來看看德國的新浪潮,歷史上德國影片一直不乏極為優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鐵皮鼓》玩命獲獎,使德國電影得到了世界公認。德國電影新浪潮始於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當首推Rainer WernerFassbinder(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電影奇才是「反戲劇劇院」流派的主要人物。德國電影新浪潮始於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當首推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電影奇才是「反戲劇劇院」流派的主要人物。 1969年僅24歲的法斯賓德就以其處女作品《愛比死更冷》聞名於世,他不權是編劇、導演,而且還親自上陣作主角,從其短暫的14年電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來看,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他暢導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直到今天以維姆文德斯為代表的德國電影人仍在發展壯大。 1969年僅24歲的法斯賓德就以其處女作品《愛比死更冷》聞名於世,他不權是編劇、導演,而且還親自上陣作主角,從其短暫的14年電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來看,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他暢導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直到今天以維姆文德斯為代表的德國電影人仍在發展壯大。
法斯賓德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是1979年的《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絕筆之作《水手奎萊爾》,前者使德國電影打入了美國乃至世界市場,後者剛是一部情色經典,這所以說它是情色作品,是因為該片充滿了同性戀、雙性戀以及佔有欲極強的中年婦人的亂倫行為。法斯賓德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是1979年的《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絕筆之作《水手奎萊爾》,前者使德國電影打入了美國乃至世界市場,後者剛是一部情色經典,這所以說它是情色作品,是因為該片充滿了同性戀、雙性戀以及佔有欲極強的中年婦人的亂倫行為。這是一部表現主義作品,沒有完整的敘事結構,事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人物的行為既無動機,又無邏輯,整部影片象一篇用影像構成的寓言。這是一部表現主義作品,沒有完整的敘事結構,事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人物的行為既無動機,又無邏輯,整部影片像一篇用影像構成的寓言。「它是法斯賓德個人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構築極端世界的模式:一個無愛的世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爭斗、欺詐、謀殺和性。」為表現這一世界,法斯賓德在整部影片當中都使用同一種顏色--橙色,這是一種表現色情的色彩,使觀眾產生一種壓抑感,「好象進入地獄,使人透不過氣來」。 「它是法斯賓德個人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構築極端世界的模式:一個無愛的世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爭斗、欺詐、謀殺和性。」為表現這一世界,法斯賓德在整部影片當中都使用同一種顏色--橙色,這是一種表現色情的色彩,使觀眾產生一種壓抑感,「好像進入地獄,使人透不過氣來」。
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兩年在大陸碟市上已經屢見不鮮,從〈德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從〈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啟示錄〉(1997)文德斯的成功證明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當代德國電影代言人。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兩年在大陸碟市上已經屢見不鮮,從〈德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從〈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啟示錄〉(1997)文德斯的成功證明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當代德國電影代言人。 同時他也是獲次數最多的德國導演,〈德州巴黎〉獲戛納金棕櫚大獎,86-87年間的半紀錄體影片〈柏林上空〉獲戛納影評人特別獎及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同時他也是獲次數最多的德國導演,〈德州巴黎〉獲戛納金棕櫚大獎,86-87年間的半紀錄體影片〈柏林上空〉獲戛納影評人特別獎及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此外,〈天使之翼〉還被無恥的好萊塢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此外,〈天使之翼〉還被無恥的好萊塢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
② 世界電影的發展階段及代表作
1、開端,1888年10月14日,路易斯·普林斯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該片記錄了一群人在花園里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
2、電影初期成長為藝術,1896-1912年,代表作——《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
3、電影藝術初期,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4、電影藝術重要發展期,1946-1959,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等。
5、電影多樣化,1960年,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
③ 歐洲電影史
歐洲是電影的發源地,在世界電影史上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一代代的歐洲電影工作者憑著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向世人奉獻了舉不勝數的傳世佳作。
回顧歐洲電影史,不難得出這些結論:1、首先將聲音、色彩運用於電影;2、率先使用了寬銀幕;3、每一次興起概念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超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所眾周知,1928年西班牙人路易斯布努艾爾的那部24分鍾的短片《一條安達魯狗》中刀片切割人眼球、口中長出頭發等的怪異鏡頭,開創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先河);4、新浪潮電影的根據地。
這些技術和風格上的電影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影的最初面貌,而使之成為一門藝術,時至今日,歐洲的電影人們仍在孜孜不倦地對第七藝術--電影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盡管目前碟市上很難見到那些歐洲電影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不過每當談起這些響當當的名字:英格瑪.伯格曼、阿倫.雷乃、費德里科.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弗郎索瓦.特呂弗、賴納.沃納.法斯賓德,許多影友便禁不住眉飛色舞。可惜的是俺在國內無法象常年在外的那些網友那麼方便地看到這些影片,只好談談這些大師和他們的片子聊以自慰了。
說到新浪潮,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法國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由克羅德夏布羅爾、弗郎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爾達和埃立克羅邁爾這幾位《電影手冊》雜志的編輯掀起的這場電影新浪潮,從1958年到1962雖說持續時間不算長,但對整個世界電影卻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期間的代表作品是:特呂弗的《胡作非為》(即《四百下》)、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等。隨即響應這股洶涌浪潮的歐洲導演多達100多號子,如「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侖雷乃(《廣島之戀》)阿涅斯瓦爾達以及德國電影奇才法斯賓德(《水手奎萊爾》),也有科班出身的路易馬勒(《再見孩子》、《愛情重傷》)等以及一些魚龍混雜之人。
作為一場運動,新浪潮只是曇花一現便很快消失了,不過它的影響卻改變了以後的兩代電影人,如今這股當年被視為無政府主義的風潮再次席捲了法國乃至歐洲電影圈,新生代的電影家們向七八十年代迴避現實與回歸「優質電影」的傾向提出的挑戰。
與呂克貝松(反映退縮到大海深處孤獨生活的《碧海情》)、讓雅克阿諾(幽閉禁錮人性的教堂生活的《玫瑰的名字》)、卡拉克斯(無人的石橋下那永遠不靠岸的漂泊愛情故事《新橋戀人》)等人的唯美主義和非人格化的意象色彩不同,以埃立克羅尚、科里科拉爾等人開創的電影新新浪潮,回歸過去雷諾阿時代的現實主義傳統,不僅時代鮮明,而且沒有花哨的攝影技巧,靠的是以人性在現實中的真實體現打動觀眾。
1989年的《冷酷祭典》如一股清風吹入影壇,這部榮獲威尼斯、凱撒最佳女主角、多倫多影評人大獎的影片,描述的是兩位個性很強的女性,由於都曾有過被迫殺人的經歷而結識到成為好朋友,然而現實中並非如她們所意願地發展,直至在作保姆的主人家裡迸發出所有激情。
另外一部代表作品就是92年的《瘋狂夜》,這部編導兼主演本人因愛滋病死去的反映當今愛滋病時代的真實見證的影片激情四溢,無論從電影史上還是社會學角度而言,均堪稱里程碑,因為它是第一次直面愛滋病患者的真實生活並以其獨特的魅力改變著社會對愛滋病及其患者的態度。95年的《仇恨》和《誘餌》(新鮮誘惑)都屬於這類取材於社會、更接近觀眾的影片,不過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對整體電影業發展和社會現狀是否有好處,排除藝術本身的因素不談,現在還很難作出結論。
現在翻回去來看看戈達爾的名作《精疲力盡》,影片描寫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強盜在一個american girl的幫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後還是被她告發,死於警察的槍口之下。影片之所以轟動是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人生,表現了人的行為的隨意性、無目的性以及人際關系的冷漠,而且它還表現出對傳統電影規范和陳舊的技術法則的蔑視與背離,採用靈活的敘事方式、畫面格式與跳接等大膽技巧」。
特呂弗的《胡作非為》早於同年的《精疲力盡》,這小子是靠大量觀摩電影而「自學成才」的導演,與他經歷極為相似的導演就是美國鬼才昆汀.塔倫蒂諾,據說昆汀在導演《黑色小說》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電影。1959年的這部影片描述13歲少年杜瓦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均得不到溫暖的情況下,屢次出逃並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有傳聞說這部影片是特呂弗的自傳體,如同《黑色小說》是昆汀這個小混混的自我寫照、《陽光燦爛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兒時一般,它勝在以樸素的紀實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細膩的心理揭示及實景拍攝、攝影機連續運動、長鏡頭的恰當使用等藝術創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呂弗首次拍長片便獲得了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真的同昆汀與他的《黑色小說》如出一轍。
再來看看德國的新浪潮,歷史上德國影片一直不乏極為優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鐵皮鼓》玩命獲獎,使德國電影得到了世界公認。德國電影新浪潮始於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當首推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電影奇才是「反戲劇劇院」流派的主要人物。1969年僅24歲的法斯賓德就以其處女作品《愛比死更冷》聞名於世,他不權是編劇、導演,而且還親自上陣作主角,從其短暫的14年電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來看,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他暢導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直到今天以維姆文德斯為代表的德國電影人仍在發展壯大。
法斯賓德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是1979年的《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絕筆之作《水手奎萊爾》,前者使德國電影打入了美國乃至世界市場,後者剛是一部情色經典,這所以說它是情色作品,是因為該片充滿了同性戀、雙性戀以及佔有欲極強的中年婦人的亂倫行為。這是一部表現主義作品,沒有完整的敘事結構,事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人物的行為既無動機,又無邏輯,整部影片象一篇用影像構成的寓言。「它是法斯賓德個人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構築極端世界的模式:一個無愛的世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爭斗、欺詐、謀殺和性。」為表現這一世界,法斯賓德在整部影片當中都使用同一種顏色--橙色,這是一種表現色情的色彩,使觀眾產生一種壓抑感,「好象進入地獄,使人透不過氣來」。
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兩年在大陸碟市上已經屢見不鮮,從〈德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從〈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啟示錄〉(1997)文德斯的成功證明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當代德國電影代言人。同時他也是獲次數最多的德國導演,〈德州巴黎〉獲戛納金棕櫚大獎,86-87年間的半紀錄體影片〈柏林上空〉獲戛納影評人特別獎及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此外,〈天使之翼〉還被無恥的好萊塢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
④ 美國電影的發展史概述 簡短一點 700字左右
188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發明了活動電影攝影機,其後又發明了電影放映機,並於189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影攝影棚。1894年4月,愛迪生用他的電影放映設備——"電影視鏡"開始了商業性放映活動,這是美國電影史的開端。
默片時代,電影在美國得到迅速的發展。1906年,全美已有1000家"鎳幣影院"(因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而得名)。1909年,鎳幣影院已達到1萬家。為美國早期電影奠定藝術基礎的藝術家主要有:鮑特、格里菲斯和卓別林。
在早期美國電影的發展中,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以紐約為基地一度壟斷了電影業的經營。到1915年左右,這一壟斷終於被打破,美國電影的生產基地移向今天已經聞名世界的好萊塢。在這里,美國電影史上聞名遐邇的八大公司逐漸發展起來,並建立起以"明星制""大製片廠制"和"類型片"為核心的好萊塢 製片體制,它們也被稱為好萊塢的"三大法寶。"
1927年,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王》,電影進入有聲時代。從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一直處於黃金時代。影片產量穩步上升,美國其他地方以至世界各地的許多電影藝術家紛紛來到好萊塢謀求發展。 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除了早期的喜劇片、西部片、鬧劇片外,歌舞片、強盜片、偵探片、恐怖片等各種類型片也迅速發展起來。類型電影是美國電影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它以公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和環境長期吸引著觀眾。如出現最早的西部片,它以美國西部開發的歷史為背景,在西部獨特的環境中描繪代表"野蠻"的印第安人、強盜、歹徒和代表文明的西部開發者、邊疆居民、騎警之間的斗爭,並一再塑造槍匹馬、獨往獨來的牛仔形象,一直受到美國觀眾的歡迎。
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由於電視業的迅速興起和政府的反托拉斯法案的實施等因素,美國電影業經受著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直到60年代末,"美國新電影"的出現和其後"新好萊塢"的興起,才使美國電影重整旗鼓。從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美國電影逐漸重新稱霸世界影壇,並利用雄厚的資金,將高科技帶入電影製片,為已有百年歷史的電影帶來了一種新的語言。
⑤ 西方電影的發展史
一:電影的的發明
1895月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鋪辛路十四號的「大咖啡館」地下室中第一次公開售票播放電影,標志著電影的正式誕生。此後,電影影響愈大,被成為「機械文藝女神」。其誕生和成長的歷 史,也即是連續攝影的機器、堅韌敏感的膠片和連續放映的機器這三種技術手段改進的過程。
(一)視覺殘留原理(0.1s~~0.4s)
比利時:普拉托
(二)照相技術
1.1824年,法國:尼艾浦斯——《餐桌》(世界第一張照片)
2.英國:穆布里奇——第一個將照相術用於活動攝影
3.法國:馬萊——1882年,第一次用一台攝影機拍攝電影
——1888年,第一架電影攝影機誕生
(三)動畫
1888年,法國:雷諾——光學影戲機
(四)膠片
1889年,愛迪生vs伊斯曼工廠合作創制
(五)放映機
1.1894年,迪克遜vs愛迪生——電影視鏡
2.法國:奧古莫斯
3.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活動電影放映機
二:電影美學思潮與流派
(一)寫實主義
1.樸素寫實主義(電影是「重現生活的機器」)
盧米埃爾兄弟——《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
2.紀錄片派
(1)美國:弗拉哈迪(人類學紀錄流派)——《北方的納努克》
(2)維爾托夫(電影眼睛派)——《電影真理報》《電影眼睛》《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3)英國:約翰*格里爾遜
《飄網漁船》《從鄉村來到城市》《夜郵》
(4)荷蘭:尤里斯*伊文思——《橋》《雨》《四萬萬人民》《風》
3.德國新客觀派(即「街道電影」)
卡爾*格呂納——《街道》
喬治*派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
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
4.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派
(1)先驅者
雷內*克萊爾 讓*維果
(2)代表人物
讓*雷諾阿——《母狗》《游戲規則》(最終確立世界電影寫實主義傳統並形成系統的寫實主義電影語法)
5.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口號
「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
(2)誕生標志
1945年,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3)代表人物
羅西里尼 維斯康蒂 德*西卡 西柴烈*柴伐梯尼 德*桑蒂斯
(4)代表作
《偷自行車的人》《羅馬11時》《艱辛的米》《溫別爾托*D》
6.心理式寫實主義
(二)現代主義
1.歐洲先鋒電影運動(以法國先鋒電影運動為主)
(1)創始人
法國:路易*德呂克
(2)代表作
《機械舞蹈》《幕間休息》《一條安達魯狗》《卡里加里博士》
2.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1)代表人物
安德烈*巴贊(精神之父) 特呂弗 戈達爾 夏布羅爾 雅克*里維特
(2)代表作
《精疲力盡》《四百下》
(#)註:左岸派——《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3.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運動
(1)米*安東尼奧尼——《奇遇》《夜》《蝕》《紅色沙漠》《放大》
(2)費德里科*費里尼——《道路》《八部半》
(三)娛樂電影
1.重要人物
梅里愛 愛森斯坦 普多夫金
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
2.中心:好萊塢
(四)政治電影
1.法國
(1)代表人
雷內*阿利奧 卡蘭*卡爾茲 雷內*伏幾埃
(2)代表作
《罷工中的鐵路員工》《這僅僅是開始》《溫德爾工廠的復工》
2.義大利
(1)代表人
塔維亞尼兄弟 弗朗西斯科*羅西
(2)代表作
《懷疑》《奎伊瑪達》《馬太伊事件》《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工人階級上天堂》《希特勒的最後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後行動》《我們曾如此相愛》三:好萊塢電影
(一)好萊塢影都簡史
1.1909年11月,「好萊塢之父」格里菲斯率領劇組至此拍攝影片
2.八大影片公司
米高梅(MGM) 派拉蒙 華納兄弟 20世紀福克斯
雷電華(RKO) 環球 聯美 哥倫比亞
3.好萊塢製片業五大基本特徵
高成本 高科技 高片酬 高收入 高利潤
(二)好萊塢電影發展史
1.默片時期(1896~~1923)
卓別林——《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
勃斯特*基頓(喜劇電影奇才)(石面人)——《航海家》《將軍號》
哈洛德*蘇埃德
哈萊*蘭登
2.有聲電影時期(1923~~1932)
(1)1926年,華納:《唐璜》
(2)1927年,華納:《爵士歌王》
(3)1927年,《紐約之光》(標志有聲電影正式誕生)
3.蓬勃發展時期(1932~~1941)
(1)演員
MGM:葛麗泰*嘉寶 克拉克*蓋博 瑙瑪*希拉 費雯*麗
華納:卑蒂*戴維斯 亨弗萊*鮑嘉
派拉蒙:瑪琳*黛德麗 克勞黛*考爾白 賈利*古柏(英雄明星)
電影神童:奧遜*威爾斯
(2)代表作
《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亂世佳人》《一夜風流》
《告密者》《公民凱恩》《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
《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 《青山翠谷》
4.二戰時期(1939~~1945)
《血雨腥風》《大獨裁者》《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
《納粹黨徒》《卡薩布蘭卡》
5.二戰後時期(1945~~20C70S末)
威廉*惠勒——《黃金時代》
約翰*休斯敦——《寶石嶺》
金*維多——《太陽浴血記》
賈利*古柏——《弗吉尼亞人》《永別了,武器》《戰地鍾聲》《正午》
亨弗萊*鮑嘉——《非洲皇後號》《馬耳它之鷹》《黑道》《夜長夢多》
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戰爭與和平》《窈窕淑女》
瑪麗蓮*夢露
伊麗莎白*泰勒
凱瑟琳*赫本
6.20C70S末~~20C80S末
《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
《金色池塘》《雨人》《為黛西小姐開車》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大白鯊》《奪寶奇兵》
《紫色》《太陽帝國》
7.20C90S~~
《木乃伊》《駭客帝國》《第六感》《女巫布萊爾》《諾丁山》《落跑新娘》《間諜奧斯汀》《老爸向前沖》《將軍的女兒》《美國派》《泰山》《花木蘭》《獅子王》《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肖恩克的救贖》《勇敢的心》《楚門的世界》《泰坦尼克號》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
(三)好萊塢電影業的特色
1.製片廠制度
2.明星制
3.獨立製片人制度
1977年,伍迪*艾倫《安女尼*霍爾》
斯派克*李
昆廷*塔倫蒂諾
斯蒂文*索德伯格
卡梅隆*克羅
科恩兄弟
4.類型片
(1)西部片
1903年,埃德溫*鮑特《火車大劫案》(奠定西部片基本特點)
1939年,約翰*福特《關山飛渡》(西部片特點全面形成)
《大地驚雷》《約克軍曹》《正午》
《不可饒恕》(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與狼共舞》(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2)科幻片
梅里愛《月球旅行記》
德國:弗里茨*朗格《大都市》(世界第一部現代科幻片)
英國:《侏儒》
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漫遊太空》(美國第一科幻片)
《第三類接觸》《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天地大沖撞》《駭客帝國》
(3)歌舞片
《爵士歌王》《百老匯旋律》
勃斯比*伯克萊《第42街》
弗雷德*艾斯蒂爾——《高帽》《巡迴演出》
金*凱利——《雨中曲》(第一歌舞片)
(4)犯罪片
1927年,《黑社會》
《疤面大盜》《教父》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懸念大師)《三十九級台階》《失蹤的女人》《蝴蝶夢》《愛德華夫人》《美人計》《後窗》《暈眩》《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鳥》
(一)法國電影簡史
1.盧米埃爾兄弟
《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出港的船》《水澆園丁》
2.梅里愛
《貴婦人的失蹤》《橡皮頭人》《管弦樂隊指揮》《月球旅行記》
《太空旅行記》《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
3.拉菲特兄弟
《吉斯公爵的被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4.印象派(20C20S)
路易·德呂克《狂熱》《沉默》《西班牙的節日》《流浪女》
謝爾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
阿倍兒·岡斯《車輪》《拿破崙傳》
讓·愛浦斯坦《紅色旅店》
萊皮埃《黃金國》
5.抽象主義(20C20S)
費爾南多·萊謝爾《機械舞蹈》
雷內·克萊爾《幕間節目》
6.超現實主義(20C20S)
謝爾曼·杜拉克《僧侶與貝殼》
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7.詩意現實主義(20C30S)
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百萬法郎》《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
讓·維果《尼斯景象》《塔利斯》《操行零分》《駁船亞特蘭特號》
讓·雷諾阿《母狗》《幻滅》《游戲規則》《吾土吾民》
8.新浪潮運動(1958~~1962)
夏布羅爾《漂亮的塞爾其》
特呂弗《淘氣鬼》《四百下》
戈達爾《筋疲力盡》
9.左岸派
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亨利·科爾皮《長別離》
羅布·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快列車》
瑪格麗特·杜拉《印度之歌》
⑥ 英文電影發展史
這個也太有難度了吧,非得專業人士不行啊,建議你還是直接娶你老師那邊索要得了,呵呵,大不了請吃頓飯完事!
⑦ 簡述世界電影史上的五大變革及各時期的代表作品
電影敘事形式經歷了鮑特的《火車大劫案》,格里菲斯的電影敘事觀念、美國默片「喜劇片」敘事以及卓別林的喜劇觀念的發展,他們對於電影早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印象派電影由路易德呂克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開創,以謝爾曼杜拉克、阿佩爾岡斯、讓愛普斯坦等為代表人物,拍攝的代表作品主要為《流浪女》、《西班牙的節日》、《車輪》、《忠實的心》。
從1919~1924年,大約五年的時間里,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為標志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誕生。這一電影美學流派同樣受到先鋒主義文藝運動的影響。德國藝術家們對於社會現實憤然不滿,並採用表現主義變形、誇張和奇特的藝術語言,作為他們內心恐懼、焦慮的外部精神的流露。
在好萊塢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類型電影為喜劇片、西部片、強盜片和音樂片。類型電影的製作和類型電影觀念的發展,盡管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電影的敘事形式和敘事語言;
但是這種「一切為情節服務」的方式,顯然誇大了現實空間,是電影成為某種儀式,在觀眾的心目中造成一個具有真實表象的幻覺世界。
(7)西方電影藝術簡史怎麼寫擴展閱讀:
世界電影百年本身就是人類以精緻、美麗、真誠的視覺語言進行心靈對話的歷史。仔細梳理一下百年電影史,無論從電影本體、美學本體還是人的本體切入,我們都會發現這種無處不在的對話精神。
這樣的每一部影片、每一個流派幾乎都構成了一種連接現實與夢幻、物質與精神、過去和未來的人文現象。
盡管新好萊塢電影和新德國電影的這些變化在今天某種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所顛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舊是世界電影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和幾位重要的現象。它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證實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則真正意義。
⑧ 電影藝術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電影藝術,它的誕生,容納了太多科學家、機械師等人的不懈研究和發明創造。從1825年英國人費東和派里斯博士發明「幻盤」,1832年比利時的約瑟夫和奧地利的斯丹普弗爾同時發明「詭盤」,1834年英國人霍爾納發明「走馬盤」,到1839年攝影技術發明,1840年縮短曝光的技術發現,再到1877年,法國人雷諾製造了「活動視鏡」,進而在1888年創造了他的「光學影戲機」以及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發明了「攝影槍」,幾乎在同一時期愛迪生發明的「電影硯鏡」,終於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1894年底研製成第一台比較完美的電影放映機,成功地把圖像投射到了銀幕上。經過那麼復雜艱難的發明過程,得到的影像較之我們今天所獲得的欣賞效果還相距甚遠,自電影誕生以來的一百多年時間里,電影技術又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乃至寬銀幕、立體聲、數字特技等等的不斷改良,一次次的科技完善,才成就了電影這門20世紀最富有魅力的藝術。除了電影藝術,科技發展派生出的新藝術門類還有動態藝術、電子藝術、光影藝術、視幻藝術等等形式,這些新的藝術門類,其形貌己脫離傳統的繪畫、雕塑范疇,其動態、形象、光色、音響等效果都給人以嶄新的感受。
⑨ 世界電影發展簡史,誰給我說一下啊
世界電影簡史
1895~1910
●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還有很多,具體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me.com/asp/club/model/bbs2/view.asp?article_id=80527&formid=15&listpage=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