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林家鋪子》體現了什麼豐富的內涵
影片通過真實的藝術描寫,以獨特的方式,把林家鋪子的興衰與整個時代聯系在一起,從平凡的事件中反映出了復雜的時代和社會。編導者把平易的敘述風格、優美的視覺形象和順暢的蒙太奇相結合,使整部影片如行雲流水,意蘊深遠。《林家鋪子》體現了中國電影地道的藝術傳統。自中國有電影以來到20世紀60年代的所有優秀影片的基本經驗,幾乎都可以由它體現出來。
Ⅱ 《林家鋪子》讀後感
1.
《林家鋪子》讀後感
林家鋪子終於在這窮苦的社會中倒閉了。
是誰用一雙惡煞般的大手將林家鋪子扳倒?是誰用鯨吞大口吞噬了農民的米糧?是誰熏黑了官員的清廉之心?
答案像空氣那樣彌漫在舊社會的空氣中。
是的,農民們太窮了。「女人們想到家裡的面盆早就用破,全家合用的一條面巾還是半年前的老傢伙,肥皂又斷絕了一個多月。」他們苦苦爭得幾分幾兩錢通過地主、債主、征稅、雜捐,一層層地盤剝去了。
到了過年,是該買些新傢伙了,但就是榨盡骨頭也榨不出二兩錢啊。於是。鎮上的大小鋪子倒閉了二十八家,林家鋪子,這個掛在懸崖邊峭楞上的一絲綢緞正搖搖欲墜,說不定,一陣風過,一場雨來,就輕飄飄地旋入谷底。
然而,日子不長,這股風就來了。
政府為了撈些錢花,又造謠林老闆要逃,於是又將林老闆扣住,最後這經營多年的鋪子終於結束了它的使命,倒閉在這腐朽的社會中。
政府是腐朽的。當陳老七等人走到黨部告狀時,卻被警察用棍子打倒,最觸心的是最後,「她連滾帶爬躲過了許多跳過和踏上來的腳,站起來跑了一段路,方才覺得她的孩子沒有了。看衣襟時,有幾滴鮮血。」在這個人吃人的社會,也許這是最平常不過的事。
忽想起蘇軾辦案來了。蘇軾辦事,情在法前,為百姓著想。難道社會發展一千年來,社會卻在倒退了嗎?想想現在與發達國家的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差距,中國這段腐朽的年代永遠記載於史冊,永遠給我們以教訓:落後就要挨打,挨打便要思變,思變才能崛起!
==================================================================
2.
《林家鋪子》讀後感
《林家鋪子》寫的是1932年一二八上海戰爭前後的動亂生活。「一二八」後茅盾曾經回到過他的故鄉,在那裡他親眼看到帝國主義經濟對中國的壓迫,帝國主義軍事上的侵略加速了農村經濟的崩潰。原先曾是相當富饒的家鄉呈現出一片蕭條的凄慘景象。
《林家鋪子》中的林先生是一個小城鎮的商人,他精心的經營他父親留給他的店鋪,然而農村經濟的蕭條,使他店鋪的生意極為不景氣。林大娘打嗝的病越來越厲害,女兒的學校抵制洋貨,林小姐也因穿衣服的事愁眉苦臉。打折的商品已經是賠本賣出,可就是這樣也很少有人買得起,林先生無奈而懊惱。但他依然能精神抖擻的坐在帳台上等著他意想中的下午的顧客。作者通過細致的語言、表情描寫展現出當時已林先生為代表的那些小資產階級為生活所迫而掙扎,如每當有客人來到林先生和他的店員便大忙特忙,「異常敏感地伺察著」,「瞧見他的眼光瞥在什麼貨物上,就趕快拿出來請他考校」。
混亂的環境中,人們的生活都十分窘迫,林家的店鋪還要受到同行的排擠傾軋,它們落井下石。林家鋪子終於在這重重壓迫下倒閉了,林先生從他父親手裡繼承了這樣一個小店鋪,資本原本就不雄厚,也沒有政治上的優惠扶持,雖然也有一小股商人惟利是圖的剝削思想,但處在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經濟雙重壓迫等種種打擊下,除了小心翼翼做些小生意謀生外,也很難有更多的奢望。他在來自四面八方的打擊下百般掙扎,盡一切力量使自己的店鋪免於倒閉,但這一切都是白費苦心,林先生是安分守己的人,林家鋪子的命運就更加典型的表現了當時悲慘的經濟狀況。小說里有句話很經典:「林老闆,你是個好人。一點嗜好都沒有,做生意很巴結認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發財嗎?可是現在時勢不同,捐稅重開銷大,生意又清,混得過也還是你的本事。」
小說還寫到了林家鋪子的倒閉給朱三、阿太、張寡婦那樣自己僅有的儲蓄存在林家鋪子里貧民的打擊,說明這決不是個人的破產,林先生並不是最不幸的受害者,此外還牽連到許多人的生活。因為林先生在破產後可以一走了之,另做打算,而這一群人則是無路可走,失去了僅有的賴以生存的的最後的那一點依靠。小說就在這些不幸者慘叫聲中結束。這篇小說展示出當時社會「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殘酷社會現象,作者表現出既同情有批判的態度。
所以人民要幸福,就要拿起反抗的武器。
=============================================================
3.1959年是新中國影史上相當輝煌的一年,這一年誕生了《林則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優秀的影片,而《林家鋪子》則更成為其中的翹楚。該片改編自矛盾同名小說,它不僅以其沉鬱的現實主義色彩作了對茅盾作品的形象註解,還呈現出它特別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影片的示範性。筆者看來,所謂現實主義並不僅僅在於作品內容或者時空架構的現實性,而是具備一整套能夠穿透歷史進行時代本質摹寫的原則和藝術方法。本文將對該片各項電影元素(劇作、影像、聲音、剪輯還有表演)進行考量,去發現它是如何成為一部現實主義影片的典範之作。
從劇作來看,該片講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發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區一個小鎮上的一家普通店鋪「林家鋪子」倒閉的故事——「倒閉」本身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如何倒閉。影片圍繞著「林家鋪子」如何倒閉這一問題,折射出當時的外族入侵、國內政治黑暗、民族工商業的凋敝和農村經濟的破產等一系列連帶問題。可以看出,「林家鋪子」乃是當時廣闊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一個典型性的形象呈現。現實主義講究「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徵。可以說,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區別於自然主義的標志。生活現象是紛紜復雜的,如實記錄生活,不過是照相師的手藝;現實主義則要求作者從豐富多採的現實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人物與事件,經過個性化和概括化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環境形象。細節的真實性在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切實呈現。現實主義作品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用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在影片的開始部分,當小鎮的各家店鋪降價銷售迎接年關之時,刻畫了一系列農民購買力降低的細節。農民對於琳琅滿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們僅僅是看看就匆忙離開。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林家鋪子,而是廣泛存在於所有商戶。農村經濟的破產顯而易見。第三,作品也呈現出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編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而不是創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別地說出來。比如對於林老闆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影片劇作對矛盾原著的一個顯著修改點在於增加了林老闆向一個更小的商戶王老闆索債的情節。說它顯著,並不在於情節意義上,而是在於創作者的態度上。通過這一小小的改動,就使創作者對林老闆的態度超越了原作中的「可憐」而變得中立。並且通過場面的細致呈現,讓人覺得這種態度是真實的、可以信服的。影片的劇作充分遵循了文學現實主義的創作要求,這是影片現實主義的基礎保證。
從影像來看,影片的影調濃重而黯淡,有力地創造出影片的悲劇氛圍,同時,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寫照。這是藝術的寫實。影片一開始,小船慢慢搖進小鎮,當小船進入一段狹窄的河道,水邊的牆壁上呈現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字樣,這時,一桶污水倒入平靜的河水中,污水沖擊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現出「1931年」,寓意一個黑暗、災難的年代,污泥濁水泛濫。在現實主義作品中,,時代感是重要元素,准確的時代界定和呈現是必不可少的,表現方法卻可以多種多樣,該片這樣一種表現無疑是成功的一種。接下來,攝影機進入林明秀所在的學校,學生們正掀起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穿著日制長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學的指責。隨後,攝影機跟隨明秀運動,或遠景或全景或明秀本人的神情近景,更加細致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在這里,我們看到導演水華對於景別的運用是很講究的。水華認為,「展現環境一般用全景,介紹人物一般用近景」。水華在這一段影像中的講究之處在於並不僅僅從大環境角度去介紹時代,他還進入人物的內心,用人物的心理反應去折射時代。除了鏡頭元素的運用外,影片的布景、道具、服裝等美工造型也以它們的精緻准確甚至一絲不苟完成了對於時代的呈現,比如林明秀亂翻自己的衣箱那一場戲和難民生活場景的呈現等等。
現實主義不同於寫實主義,它並不排除寫意性元素的運用。影片在影像上可以看作是完全寫實的,但在背景音樂的運用上則是完全寫意的。這部影片不同於那一時期的其它影片比如《我這一輩子》的交響樂和《早春二月》的鋼琴樂等等,而是完全使用民族音樂作為它的背景音樂,具體來說就是琵琶和二胡樂器的奏樂。這兩者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樂器,當它們運用到這部影片中時,形式的意義似乎更大於內容的意義。盡管音樂也含有一定的悲劇力量,但就與故事內容的對應而言,肯定還有更合適的旋律,甚至消除背景音樂也可能會成為更好的選擇。在此情形之下,就不得不注意這兩種樂器了。我想創作者的本意可能更在於在虛實的映照之間表達他深切的民族關懷。這是作者在他的現實主義中表露出來的政治傾向。
在對現實主義的表現上,該片的剪輯做到了這樣兩點:摹寫現實主義場景,表達現實主義情緒。截取影片開始和結束時的兩個場景為例。上文提到,在開始林明秀從學校回家一段中,從她跨出校門到回家的4個鏡頭時介紹當時社會圖景的,這4個鏡頭在剪輯時用了疊印手法,在視覺上傾向於取消鏡頭之間的隔離,給人一種整體感,這是出於作者表現小鎮「整體面貌」的考慮。在結尾林老闆坐船離開小鎮一場中,我們看到坐於船上愁眉緊鎖的林老闆,耳邊卻仍然傳來上一場景中張寡婦的凄厲哭喊,這在觀眾心理層面引起了強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那個時代的強烈情緒。應該注意到,這里聲畫分離的剪輯也是寫意性的。而在這部影片的高潮段落中,也就是林老闆逃走眾人索債那一場中,剪輯則把兩者歸一,短短一場戲使用了56個鏡頭,頻繁切換中既摹寫了殘酷的時代場景,又激烈地表達了作者憤慨的情緒。
作為影片性格元素的表演,謝添(飾林老闆)的加盟讓這部影片在現實主義道路上又進一步。林老闆是當時民族工商業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的確有著剝削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認,那也是為時所迫,他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個受壓迫者。因此,簡單的處於夾縫中的階層定位不能成為對他形象理解的全部。謝添的把握是准確的,那就是一個人,一個為生存而勞碌的人。因此,謝添的林老闆勤勤懇懇;因此,於會長向他表露卜局長的討妾願望時,他會下意識地說不;因此,朱三太像他討要紅利時,他沒有概念化的去表現兇狠。謝添的表演是內斂的,是性格的,他塑造的林老闆既在人物形象的真實層面上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意圖,又在工商業者代表的層面上塑造了一個帶有共性的典型形象。
綜上所論可以看出,《林家鋪子》之所以成為一部現實主義的典範影片,首先得益於現實主義題材的選取,而意旨明確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並不就等於說它是完美的,在表現手法方面,有許多地方是可以去更加完善。現實主義是電影世界中相當主要的一種樣式,前人已有傑出貢獻,對它的挖掘則需要千千萬萬影人的繼續努力,我們拭目以待。
Ⅲ 林家鋪子的讀後感
人總是有很多種的:有人喜歡轟轟烈烈,有人喜歡平平凡凡,有人喜歡忙忙碌碌,有人喜歡簡簡單單;人生也總是有很多種的:有的人生絢爛無比,有的人生悲慘凄切,有的人生平淡如水,有的人生濃如咖啡。然而形成這一切的原因,除了個人本身,也包含時代的因素。
時代,可以成就一代人,也可以毀滅一代人,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隨意。小說《林家鋪子》通過對一個農村的小市鎮雜貨鋪倒閉經過的描寫,揭示了30年代初中國民族商業凋敝衰落,農村經濟走向破產的社會現實。
林老闆不問世事,一心只知道做生意,謹小慎微,兢兢業業,手段也算得上精明。但是在這個混亂年代,他還是難以擺脫悲劇的命運。農民破產,購買力下降,他一再減價,銷路仍不佳,欠賬也難以追回。受上海戰事影響,年關迫近,他不但經濟上難以通融,而且債主登門坐索。更讓他雪上加霜的是,黨老爺借戰亂之機訛頭敲詐,捐款派餉,甚至要他的女兒作小老婆。同時資本較為雄厚的同業也趁機造謠中傷,並掠走了店裡的全部余貨。最後難以應付的林老闆只有破產,一走了之。
通過林家鋪子,我們可以看到都市上海的戰火,江南農村的破產,市鎮平民的厄運。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兇殘腐敗,直至爾虞我詐、動盪不安的整個黑暗社會。林家鋪子,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殘酷本質,並深刻的反映出真正置勞苦大眾於死地的是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在那個戰亂動盪的年代,社會矛盾尖銳復雜,人物關系更是混亂不堪。在那時,人們為了生存下去,拚命的掙扎在生死線上。然而就連活下去都是那麼困難,那麼不易。上層社會的官僚資本家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貪念,拚命的打擊壓迫下層的勞苦民眾。在他們眼中,只有自己是高貴的,下層人是卑微的,他們必須要聽命於自己;在他們眼中,人命是可有可無的,他們可以為了一件小事,不惜犧牲他人的性命。這樣的社會,是多麼的黑暗,多麼的可怕。
所以人民要幸福,就要拿起反抗的武器。
Ⅳ 《林家鋪子》主要講了什麼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一二八」後,茅盾曾經回到故鄉小住。在那裡,他親眼看到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魔爪,已經將農村經濟推入破產的境地,帝國主義軍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潰。
原先曾經是相當富庶的江南農村及小市鎮,呈現出一片蕭條的凄慘景象。這些都給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由此創作小說了《林家鋪子》。
人物介紹
1、林老闆
林老闆,他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很有個性的小商人,他熟諳生意經,刻苦耐勞,雖然身處困難,但仍苦苦掙扎把生意做下去,可以說是為了營生才不得不去巴結權貴。
他是林家貨鋪的主人是當時民族工商業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林老闆是一個生命頑強的人,他在三座大山壓迫里找出裂縫,狹縫里重生。
2、林太太
林太太,是這個貨鋪的老闆娘,她是一個非常疼愛女兒的慈母形象,他捨不得林小姐受半點委屈,而對朴局長的「求婚」,她將女兒許配給壽生,表現了舊社會婦女「寧願粗食布衣為人妻,不願錦衣玉食為人妾」的高貴的傳統心理。
Ⅳ 《林家鋪子》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這得益於什麼
《林家鋪子》在中國的電影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這不僅得益於茅盾原著在現代文學史中的獨特地位,更重要的在於影片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特色。影片把更多的抒情散文的色彩引入了電影,並且將這種審美情趣通過視覺形象傳達出來。他有意避開了那些外在的強烈的戲劇性沖突,代之以真切而又深情的細節積累,從而娓娓地講述出一個凄楚的故事,並從中升華出一種誘人的美。
Ⅵ 《林家鋪子》講述了什麼故事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由夏衍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水華執導。
30年代初,在江南的一個古鎮上,為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像全國各地一樣,人們也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風潮。
雜貨店林老闆的女兒明秀因穿戴日貨而被學校抗日會禁止上學。於是女兒哭鬧不停,不吃不喝;老闆娘心疼不已,胃病發作。更為嚴重的是,國民黨利用群眾義憤對出售日貨的林老闆敲詐勒索。萬般無奈,林老闆只好用幾百塊銀元去賄賂國民黨黨部成員,換取他們對出售日貨的默許。在學徒壽生幫助下,林老闆慘淡經營,靠「九折」等辦法好不容易熬過了年關。這期間,鎮上的鋪子又倒閉了幾十家。「一二·八」事變後,大批上海人逃難來到鎮上。壽生建議老闆將臉盆、牙刷、牙粉配套銷售「廉價一元貨」,生意果然興隆,林老闆賺了一筆錢。正當生意漸有起色時,也招來了同行的忌妒、錢庄的高利盤剝和國民黨官憲的敲詐。更可怕的是,警察局浦局長通過商會余會長出面,要娶明秀做姨太太。林老闆無力抗爭下去。夫婦倆商議再三,將明秀許給壽生,連夜拜堂成親。林老闆掛出了「倒閉」的招牌,帶著明秀逃之夭夭,同時也帶走了張寡婦、朱三太等老弱孤寡存放在林家鋪子里的款子。
天亮了,倒閉的林家鋪子前面,張寡婦、朱三太等號啕不已;鋪子里壽生陪著他犯胃病的岳母,傳出一陣「呃、呃」的呻吟聲。
Ⅶ 《林家鋪子》觀後感 1500字~2000字 急~~~
1959年是新中國影史上相當輝煌的一年,這一年誕生了《林則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優秀的影片,而《林家鋪子》則更成為其中的翹楚。該片改編自矛盾同名小說,它不僅以其沉鬱的現實主義色彩作了對茅盾作品的形象註解,還呈現出它特別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影片的示範性。筆者看來,所謂現實主義並不僅僅在於作品內容或者時空架構的現實性,而是具備一整套能夠穿透歷史進行時代本質摹寫的原則和藝術方法。本文將對該片各項電影元素(劇作、影像、聲音、剪輯還有表演)進行考量,去發現它是如何成為一部現實主義影片的典範之作。 從劇作來看,該片講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發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區一個小鎮上的一家普通店鋪「林家鋪子」倒閉的故事——「倒閉」本身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如何倒閉。影片圍繞著「林家鋪子」如何倒閉這一問題,折射出當時的外族入侵、國內政治黑暗、民族工商業的凋敝和農村經濟的破產等一系列連帶問題。可以看出,「林家鋪子」乃是當時廣闊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一個典型性的形象呈現。現實主義講究「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徵。可以說,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區別於自然主義的標志。生活現象是紛紜復雜的,如實記錄生活,不過是照相師的手藝;現實主義則要求作者從豐富多採的現實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人物與事件,經過個性化和概括化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環境形象。細節的真實性在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切實呈現。現實主義作品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用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在影片的開始部分,當小鎮的各家店鋪降價銷售迎接年關之時,刻畫了一系列農民購買力降低的細節。農民對於琳琅滿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們僅僅是看看就匆忙離開。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林家鋪子,而是廣泛存在於所有商戶。農村經濟的破產顯而易見。第三,作品也呈現出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編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而不是創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別地說出來。比如對於林老闆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影片劇作對矛盾原著的一個顯著修改點在於增加了林老闆向一個更小的商戶王老闆索債的情節。說它顯著,並不在於情節意義上,而是在於創作者的態度上。通過這一小小的改動,就使創作者對林老闆的態度超越了原作中的「可憐」而變得中立。並且通過場面的細致呈現,讓人覺得這種態度是真實的、可以信服的。影片的劇作充分遵循了文學現實主義的創作要求,這是影片現實主義的基礎保證。 從影像來看,影片的影調濃重而黯淡,有力地創造出影片的悲劇氛圍,同時,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寫照。這是藝術的寫實。影片一開始,小船慢慢搖進小鎮,當小船進入一段狹窄的河道,水邊的牆壁上呈現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字樣,這時,一桶污水倒入平靜的河水中,污水沖擊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現出「1931年」,寓意一個黑暗、災難的年代,污泥濁水泛濫。在現實主義作品中,,時代感是重要元素,准確的時代界定和呈現是必不可少的,表現方法卻可以多種多樣,該片這樣一種表現無疑是成功的一種。接下來,攝影機進入林明秀所在的學校,學生們正掀起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穿著日制長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學的指責。隨後,攝影機跟隨明秀運動,或遠景或全景或明秀本人的神情近景,更加細致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在這里,我們看到導演水華對於景別的運用是很講究的。水華認為,「展現環境一般用全景,介紹人物一般用近景」。水華在這一段影像中的講究之處在於並不僅僅從大環境角度去介紹時代,他還進入人物的內心,用人物的心理反應去折射時代。除了鏡頭元素的運用外,影片的布景、道具、服裝等美工造型也以它們的精緻准確甚至一絲不苟完成了對於時代的呈現,比如林明秀亂翻自己的衣箱那一場戲和難民生活場景的呈現等等。 現實主義不同於寫實主義,它並不排除寫意性元素的運用。影片在影像上可以看作是完全寫實的,但在背景音樂的運用上則是完全寫意的。這部影片不同於那一時期的其它影片比如《我這一輩子》的交響樂和《早春二月》的鋼琴樂等等,而是完全使用民族音樂作為它的背景音樂,具體來說就是琵琶和二胡樂器的奏樂。這兩者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樂器,當它們運用到這部影片中時,形式的意義似乎更大於內容的意義。盡管音樂也含有一定的悲劇力量,但就與故事內容的對應而言,肯定還有更合適的旋律,甚至消除背景音樂也可能會成為更好的選擇。在此情形之下,就不得不注意這兩種樂器了。我想創作者的本意可能更在於在虛實的映照之間表達他深切的民族關懷。這是作者在他的現實主義中表露出來的政治傾向。 在對現實主義的表現上,該片的剪輯做到了這樣兩點:摹寫現實主義場景,表達現實主義情緒。截取影片開始和結束時的兩個場景為例。上文提到,在開始林明秀從學校回家一段中,從她跨出校門到回家的4個鏡頭時介紹當時社會圖景的,這4個鏡頭在剪輯時用了疊印手法,在視覺上傾向於取消鏡頭之間的隔離,給人一種整體感,這是出於作者表現小鎮「整體面貌」的考慮。在結尾林老闆坐船離開小鎮一場中,我們看到坐於船上愁眉緊鎖的林老闆,耳邊卻仍然傳來上一場景中張寡婦的凄厲哭喊,這在觀眾心理層面引起了強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那個時代的強烈情緒。應該注意到,這里聲畫分離的剪輯也是寫意性的。而在這部影片的高潮段落中,也就是林老闆逃走眾人索債那一場中,剪輯則把兩者歸一,短短一場戲使用了56個鏡頭,頻繁切換中既摹寫了殘酷的時代場景,又激烈地表達了作者憤慨的情緒。 作為影片性格元素的表演,謝添(飾林老闆)的加盟讓這部影片在現實主義道路上又進一步。林老闆是當時民族工商業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的確有著剝削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認,那也是為時所迫,他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個受壓迫者。因此,簡單的處於夾縫中的階層定位不能成為對他形象理解的全部。謝添的把握是准確的,那就是一個人,一個為生存而勞碌的人。因此,謝添的林老闆勤勤懇懇;因此,於會長向他表露卜局長的討妾願望時,他會下意識地說不;因此,朱三太像他討要紅利時,他沒有概念化的去表現兇狠。謝添的表演是內斂的,是性格的,他塑造的林老闆既在人物形象的真實層面上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意圖,又在工商業者代表的層面上塑造了一個帶有共性的典型形象。 綜上所論可以看出,《林家鋪子》之所以成為一部現實主義的典範影片,首先得益於現實主義題材的選取,而意旨明確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並不就等於說它是完美的,在表現手法方面,有許多地方是可以去更加完善。現實主義是電影世界中相當主要的一種樣式,前人已有傑出貢獻,對它的挖掘則需要千千萬萬影人的繼續努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