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刮痧》所呈現的中美文化差異 「標題英文翻譯」 高分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Based on the Movie "Gua Sha Treatment"
電影名是我網路的,具體不了解,基本題目就是這樣,具體可能不是很符合你的想法,可以稍作改動~
2. 請幫忙翻譯成英文;1. 這部電影讓我大開眼界,並對美國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 comprehensive)
This movie served as an eye-opener for me in hav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culture.
3. 電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社會或別的國家文化。英文翻譯!!
film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the other country`s cultrue
4. 《推手》電影中有關於文化沖突或差異的評論要英文的謝謝!!!!
我個人認為喜宴是文化沖突的電影中比較優秀的電影,下面是喜宴的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喜宴 Wedding Banquet 導演: 李安 出品年:1993 出品公司:中央有限公司 一、重要參與人員: 製片:泰德霍柏、詹姆斯夏慕斯 出品人:江奉琪 副導:Dolly Hall 編劇:李安、馮光遠 攝影:林良忠 演員:金素梅、趙文瑄、郎雄、歸亞蕾、Mitchell Lichtenstein 二、導演作品年表: 1992 推手 Pushing Hands 1993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 1994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1995 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7 冰風暴 Ice Storm 1998 與魔鬼共騎 Ride With The Devil 1998 柏林日記 Berlin Diaries,1940-1945 三、導演簡要: 在台灣念的是藝專影劇科,李安赴美後,拿到伊利諾大學戲劇碩士及紐約大學電影製作學位,並與Spikee Lee及Ernest Dickerson合作,為他的學生時代電影贏得不少獎作。一直等候進軍美國電影圈的他,經由「喜宴」這部電影終於獲得國際影展的矚目,也將台灣電影推向世界舞台;擅長處理個人與家庭沖突,李安總將故事背景置放在東、西文化的臨界點上,檢視西方思潮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釀,而中國文化又是如何自處?他的前三部電影即是很好的例子,其中「飲食男女」榮獲199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當年以俄國片「烈日灼身」贏得此座獎項。 四、劇情簡介: 來自台灣的高偉同,憑著遠見與精明的頭腦在曼哈頓置產,並與戀人賽門在高級住宅區同築愛窩,這種連四周鄰居都不禁投以異樣眼光的同性戀行徑,該如何跨越文化藩籬,在回歸父母親情的擁抱時,仍能以無限的愛與寬容化解一切難題,是本片急欲探討的主題。 耐不住父母來自台灣聲聲催促的熱切與不斷安排相親的叨擾下,偉同決定和房客威威,一位遠從上海赴美留學的女畫家,辦理假結婚;兩人一是為了克盡孝道,一是為了取得綠卡,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威威搬進偉同住處;然而,父母的突然造訪,打斷此番謊言的和諧,更攪亂了三人的關系。寒酸的市府公證婚禮,在遇到高父昔日的部屬老陳後有了轉機,接著是一場隆重的熱鬧婚宴:以竹筷敲碗、強迫新郎喝酒、鬧洞房等西方人眼中的奇異景象,為禮俗繁復的中國文化留下精彩見證。 當然,假戲有真做的可能,當威威發現自己懷孕,一切單純的安排頓時變得復雜起來;偉同禁不住壓力,在父親中風時向母親坦白自己同性戀身份、威威嚷著墮胎、連賽門都因受不了這種變態關系的維系而萌生離開的打算,這一切終究逃不出高父的觀察與直覺,在他私自送給賽門生日大禮時,一切似乎有了答案…… 五、其他軼事: 榮獲第三十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導演及最佳原著劇本 另獲93』年西雅圖影展最佳影片、雪梨影展影評人評選最佳影片瑞士盧卡諾藍豹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法國Deauville影評人評選最佳影片及義大利Pescara最佳劇本。 由於拍攝其間適逢美國演員工會罷工,使得該片的攝制小組,能以極低的價格租到曾拍攝過《魔鬼終結者Ⅱ》的同型攝影器材。 六、影片分析:(李振亞) 《喜宴》是一部對同性戀情充滿友好態度的電影,不過毫無疑問的,這部電影劇情的主線不是主角高偉同與愛人賽門之間的愛情,吸引我們觀影趣味的重點其實是高偉同如何對親人(尤其是父親)隱藏/表白他的同性戀身分,也就是如何(以及是否要)對家人出櫃的問題。一般的論者已經注意到這麼一部具有高度娛樂性,對電影語言使用也相當流暢的電影,是如何的勾動觀者心中對父親權威的熟悉以及順從,進而合理化這種對父權結構的認同。所以我們看到片中的偉同盡管對自己的同性戀認同抱持著健康自然的態度,但是依舊不願意因此而去挑戰異性戀堅持的男女婚配、傳宗接代的排他性看法。能躲就躲,能騙就騙,不能騙就設局使詐,總而言之,同性戀不能正面挑戰異性戀的中心地位。不過這個態度當然沒有在片中直接的表達出來,《喜宴》將異性/同性的關系放在家庭結構里,轉變成父/子的關系,故事的重心變成兒子不應當挑戰父親的權威,整部電影也就順理成章的以親情的維護、父權的保障、家庭和諧關系的延續作為最終理想的結局。 這當然是討論《喜宴》的意識形態的一種取徑。不過我在下文將繼續分析《喜宴》中的父子家庭關系又如何隱喻另外一個意識形態結構,那就是文化認同以及中國現代化的問題。 首先我們注意到的是在片中的兩位同性戀男主角,只有偉同有一個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白種美國人的賽門卻無須為這麼一個「亂七八糟」(偉同在醫院對母親告白時的用語)的關系而向任何其他的親人負責。賽門似乎沒有任何還保持連絡的親人,只有在一段簡單的交代中,觀眾才得知他的父母早已離異,年歲極高的父親住在「德州的亞歷桑那」,母親住在波士頓,兩位姊姊住在舊金山,毫不熟稔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則在越戰中戰死。在偉同耐心地填寫母親寄給他的徵婚表格時,賽門曾經順口要他乾脆對父親(不是對母親)表白,省得麻煩,就像他曾經對他自己的父親表白一樣。我們不知道賽門面對家人出櫃時的詳情如何,但是從他輕描淡寫地提出這個建議的態度,好像對他來說並沒有經歷太多的心理掙扎。或者其實我們應該說得更清楚一點,那就是在《喜宴》這部電影的呈現方式里,賽門對家人的表白並不需要承受像偉同一般輾轉反側的心理壓力。電影文本在這里對兩人的差別待遇很有趣,賽門之沒有家庭束縛的理所當然,正如偉同必須面對家庭壓力之合情合理。所以賽門順口要偉同表白的建議,不但偉同冷漠以對,連賽門自己都顯得不太熱衷,說過便忘。 《喜宴》中偉同與威威弄假成真 這個差別待遇之所以在片中能夠成立,其實是電影在這里援用了另一個我們慣常接受的西方和東方的文化差異。更仔細點說,西方文化是個人主義至上,個人的行為價值由自己確立,無須別人的肯定(包括親人在內);相對之下,東方文化則被塑造成是家庭至上,不容許個人獨斷獨行,破壞了家庭的從屬延續。換句話說,如果《喜宴》是透過同性/異性來談父子家庭,那麼這個父權結構還具有特定的文化義涵,亦即是「東方的」父權結構。《喜宴》從一開始就以國際市場為發行對象的意圖在這里表露無遺,西方的觀眾完全不會對這部大部分是華語發音的東方電影產生疏離感,因為他們可以透過賽門取得一個認同的立足點,一方面可以重新肯定自己面對這種情況時的反應做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跟隨著賽門對這整個事件的隨和接受態度,而面帶容忍的微笑,接受這種家庭和諧至高無上的「奇風異俗」,從而更加強「他文化」異國情調(exoticism)的刻板印象。 如果說《喜宴》藉著處理性別認同合理化了父權結構,又藉著加強父權認同合理化了文化差異,那麼我們接下來不禁要問:電影中特屬於中國文化的家庭沖突其根源在哪裡?偉同和父親之間沖突的關鍵何在?換句話說,偉同不是因為自己的同性戀身分而和父親之間有所扞格,這種說法太過於籠統。偉同是因為自己的同性戀認同會挑戰父親的人生觀、世界觀,進而瓦解父親的地位,造成後者存在的危機而感到為難。可是偉同到底發生了什麼轉變,造成他與父親之間的巨大差異?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這個家庭內部的危機、父子兩代的齟齬,其實並不源自於家庭內部,因為兩代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個社會歷史的矛盾,它有個模糊但又方便的名字,叫做現代化危機。 李安電影中父親的角色往往是集所有的中國符號於一身,精要的掌握兩千年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他不僅僅精通太極拳、長於書法、熟悉中國詩詞藝術,還能領悟體現於飲食之中的中國文化精義,甚至於連血統都極端純正,因為他的先人曾在前清中過功名,但是這塊綻放著渾圓成熟光芒的古玉,卻與現代社會有些格格不入,他所熟悉的世界觀,遭遇到他的下一代最直接的挑戰。這些西化甚深的子女(偉同已經在美國住了十年,而且有綠卡)一方面表現出對父親的價值觀難以消受,但是同時又不能將後者完全擺脫。在這樣的一個敘事架構里,父親明顯的隱喻傳統中國,但有趣的是這個傳統中國並沒有和西方直接接觸,而是和已經西化,但是心中又充滿矛盾情節的子女,也就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傷痕累累,但又不能回頭的當代中國相互進行拉扯。在《喜宴》之中,我們看到偉同為了迎接父母到訪,將家中的擺設全部改換,到處掛上父親親手寫的書法;與威威的婚禮采公證結婚,卻惹的父怒母悲,結果只好大肆鋪張,辦了一個傳統的大紅喜宴。接受父親一切安排的偉同,顯然並不樂在其中。盡管如此,導演李安大概是擔心喜氣洋洋的熱鬧婚禮感染力太強,讓觀眾不知道這是在批評傳統中國的不合時宜,所以還安排自己現身說教,告訴觀眾這種鋪張婚禮是「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分析進行到這里,我們發覺《喜宴》這部電影其實是要透過「喜宴」這個儀式,排演出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矛盾危機。 中國知識分子從五四運動以來對傳統文化或捧或放、猶豫不決的態度,以及傳統/現代之間的沖突,在《喜宴》中化身為同性戀,泉涌而出,先是威脅斷絕東方父權的香火,後來又重新端正父權的尊崇地位。繼而對傳統現代的沖突提供想像性的答案。這個答案又是什麼?現代(兒子)對傳統(父親)的態度頗為單純,現代不可能走回頭路,不過只要「大德不逾矩」,那麼「小德出入可也」,所以偉同、賽門重修舊好,威威保留胎兒以換取綠卡,得以如願留在美國,高家兩老也有孫子可抱。真正做了妥協、改變,但於其中又有所體悟的則是傳統中國的父親,此處父親的轉變就頗耐人尋味了。表面看來不合時宜、冥頑不靈的父親,竟然耳聰目明,能明了現代社會的脈動(「I watch, I hear, and I learn.」他對賽門說),顯露出年歲累積的圓融智慧。他接受了同性戀的事實,他肯定了父權結構沒有動搖,但是他也同時明白下一代需要走自己的路。他成了這整個過程中得到啟迪而有所成長的人物,耐人尋味的地方是他一點都不公開自己的轉變,依舊回去過自己原來的生活。《喜宴》面對現代化危機所想像的理想出路於此昭然若揭:傳統在面臨現代化的時候,最好是能夠掌握現代化的方向,但是又不至於迷失自己的路。 通俗大眾文化由於需要讓消費者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往往倚賴大量的文化前提,讓觀者於無形之間就接受了許多形式及內容上的基本設定。越是通俗易懂,看來簡單輕松的電影,有時其中包含的意識形態反而越多層。《喜宴》這一部高娛樂性的典型好萊塢電影正是一個適當的作品。我們由一個同性戀兒子為滿足父親對香火延續的希冀所作的努力出發,輾轉達到多重層次的意識形態:對父權的尊崇,對文化差異的戀物(fetishization),對現代化以及文化認同的焦慮。我們希望以上的嘗試對於如何進行電影的意識形態分析提供了一個適切的例子。 七、討論題目: 試討論片中母親角色的人物個性。 片中的另一個女主角顧威威和家庭的關系如何?影片對威威的角色塑造反應出對中國大陸什麼樣的社會想像? 同屬中國人的威威在高媽媽的眼中是個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威威也面臨現代/傳統的危機嗎? 八、 參考比較電影作品: 李安:《推手》(1992)、《飲食男女》(1994)。 303jk_com
5. 英語翻譯(電影專業術語)
1、cross-cutting 原意是「跨領域的」,在電影中指「交叉剪接」
parallel action原意是「並行的XXX訴訟、動作等」,電影中指「平行情節」
2、常用的還有重疊動作(Overlapping Action)
3、平行剪輯又可以稱為平行式蒙太奇,是指同時並列地敘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件。首先這兩個事件一般是同時發生的,但又在不同地點,剪輯時分別穿插兩個事件的鏡頭,主要表現跨越空間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兩地,在兩個事件之間又有緊密的關系。 交叉剪輯的開始部分與平行剪輯類似,但交叉剪輯更注重刻畫即將交叉的趨向性,例如拍攝一對要赴約的戀人,在各自赴約的途中遇到了各種阻礙。
6. 《北京遇上西雅圖》英語文化解析:什麼是DB
《北京遇上西雅圖》正在熱映,電影中由吳秀波飾演的男主角Frank一直被稱為「DB」。那麼DB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Frank會被叫做DB呢?讓我們和「文佳佳」湯唯一起來看看「DB」的文化內涵。DB是一個縮略詞,它可以有很多含義,比如IT人都熟悉的database資料庫,比如美劇中常見的don't bother別麻煩,比如美國俚語Dumb Bunny可愛的傻瓜……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是David Backham小貝的昵稱。現在我們來說說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中DB的含義。電影中「文佳佳」湯唯對於DB的解釋為Dead Beat,吃軟飯的人。《牛津英語詞典》中對dead beat的解釋為「A worthless idler who sponges on his friends; a sponger, loafer」,意為「靠朋友過活的游手好閑的人」。引申的一個用法是DBD,即deadbeat dad,意思是不負責任的爸爸,尤其指不支付撫養費用(father who neglects 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 especially one who does not pay child support)。顯然,無論是「游手好閑的人」也好,還是「不負責的爸爸」也罷,都與電影中的Frank相去甚遠。至於為什麼dead beat可以表示為「吃軟飯的人」、「游手好閑的人」,這還要從beat的含義說起。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在19世紀的美國,beat也意指「An idle, worthless, or shiftless fellow」(無所事事、到處閑逛的人)。而dead一詞作為副詞時可以指totally, completely(完全地,用來加強程度)。所以,dead beat就成了游手好閑的人了。dead beat的拼寫形式有三種,dead beat, dead-beat和deadbeat。這三種拼寫方式沒有明確的區分,都可以使用,比較常用的是deadbeat。dead beat還可以用作形容詞,表示「筋疲力盡的」,英文解釋為「defeated, exhausted」。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在《馬丁-朱淑爾維特》中有句關於dead beat表示筋疲力盡的例句——Pull off my boots for me ... I am quite knocked up. Dead beat.(幫我把靴子脫了,我真是累壞了。累死了。)更多例句:He's a deadbeat; don't count on getting that money back.他就是個欠債不還的人,別指望從他身上把錢拿回來。But even if he was a deadbeat dad and a bit of a nut, Duffy had a dream as big as the Pacific Ocean and little could deter him.但是盡管達菲是個有些瘋狂的落魄父親,可他的夢想卻像太平洋一樣大,幾乎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追尋自己的夢想。
7. 有沒有英文電影解析的網站就是分析電影對白像俚語,文化背景等
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auvideo/audio_film.html
我很喜歡這個。
8. 《哪吒》北美即將上映,那麼多經典文化俗語如何用英語表現出來
現如今英文電影翻譯成中文,並不是太難。再結合中國當地的文化,適合中國人語言習慣的翻譯,現在正在應運而生。
這需要我們的翻譯者,具有很高的英文翻譯水平。對中國博大內涵的文化非常的了解,尤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要具有相當深的底蘊,才能夠傳遞出去。
這是同時要具備兩方面的能力才行,一方面是對英文的熟練的掌握,對英文一些點能夠get到。對於中文的深厚內涵也要熟悉掌握,如此以來才能夠將中國電影內容很好的傳遞出去。
但是不得不說現如今在這方面的人才很欠缺。
9. 《推手》電影中關於文化沖突或差異的評論要英文的謝謝!!!!
Pushing Hands is Ang Lee's first film after graation, and the first episode of his "Triad of Father." In spite of its status as an early work, it manifests subtlety, elegance and articulation in narration style constantly seen in his latter works. Everyone, whether seen this film or not, can tell that it's about the bondage and gap of affection, 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in family, but it's more than that. It also tells about culture, not only the apparent differentiation, but the shift within a man's life, the time and the whol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f you understand Chinese(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y), it is delicately overwhelming. If not, it's still amiable and a bit exotic. Pushing Hands is so worth viewing and contemplating again and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