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電影里的國語配音為什麼和字幕里的字都不一樣
因為粵語和國語在表達相同意思的時候用的字數不一致,把粵語翻譯成國語,為了對上口型,一般都會對台詞進行稍微修改,但是大致意思都一樣,比如粵語講(你不要害怕),把這句話翻譯成國語,為了對上口型可以翻譯成:別擔心,別害怕,沒有嚇到你吧,別大驚小怪的,等等!
Ⅱ 為什麼一些香港電影的字幕與普通話版演員聲音不同
肯定會有不同了,港片基本都說粵語,字幕自然也就是粵語字幕。粵語字幕不能按字面直接翻譯成國語,那樣意思上是不對等的,比如粵語好彩,國語的話就是幸好、好運之類的。國語配音的時候會通過理解粵語表達的意思來配成中文,所以字幕和國語配音就會有差,不能完全對上。
Ⅲ 香港電影為什麼現在配音那麼爛
TVB早期國語配音是台灣配的,90年代後才逐漸大陸配的,之所以有口頭禪是配音者為了更方便大陸人看,這和迎合大陸沒有關系。看歐美電影的國語配音不是一樣嗎?使觀看者更加方便而已。你認為以前的TVB配音好估計是老劇經典的心理原因吧。你說「tvb之所以沒像香港電影一樣完全衰落很重要原因在於配音還沒怎麼變」這是錯的,在當今大背景下香港電影的沒落和中國大陸電影的崛起及世界電影百花齊放的形式是分不開的,再加上演員都老了,青黃不接,年輕能乾的少,難當大任,老一輩要麼息影要麼北上,綜合來就造成當今香港電影衰落的局面。我也很喜歡香港電影。
Ⅳ 為什麼tvb的國語配音聽起來那麼奇怪
可能是因為早期的tvb配音團隊都是台灣人吧,比如早期的香港電影、tvb電視劇,台灣配音的口音會相對重一些,尤其電影,配音會誇張一點來凸顯角色。後來內地的配音演員加入,為了配合角色說話的語氣會有一些語言上的處理,其實不少配音演員是北方人,比如tvb的金牌配音杜燕歌就是北京人,為了配音他們必須改掉自己原本的口音。tvb的配音大多鼻音比較重,而港式粵語懶音又特別重,和普通話的發音不太一樣,配音演員為了貼合才會故意這樣的,那些配音員平時說話不會這樣的。
Ⅳ 為什麼在現在香港或內地的粵語配音會覺得很別扭
為什麼現在香港或者內地的粵語配音感覺很別扭?
1.因為香港非常重視語言承載的價值觀,與其說是祖字,不如說是失去祖田。你讓他們改普通話,跟讓北方人改姓差不多,很勉強。香港被殖民了150年。漢語和英語是官方語言。結果如何?還是說粵語。2.任何人都願意向強勢文化學習,因為人類有追求進步的基本慾望。長期以來,廣東人認為外省都是比較落後的地方,而港澳的華僑大多說粵語,所以廣東人自然不願意學習落後地方的語言。這里有一種地方優越感和地方自滿。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現象是,以粵語為榮、不失祖輩遺言的廣東人,在學習英語時沒有「勉強」,反而熱情高漲。香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甚至大部分香港人的名字都是一半英文一半中文。他們為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自豪。成龍不叫成龍,劉德華不叫劉德華。但是,香港人的英語口音很重。所謂的港式英語,經常被西方人詬病。說話時總是夾兩個「Jesica,給我一張紙,我要記個筆記」之類的英文單詞,常常讓大陸人覺得不舒服,以為是故意裝的。其實他們被殖民了150年,這個習慣應該可以理解。3.很多老廣認為粵語是地道的漢語,而普通話是胡華,不夠地道。其實這個理由很牽強,有點自欺欺人,但是很多老廣都深信不疑。按照這個邏輯,老廣應該拒絕寫簡體中文,因為只有繁體才是正宗的漢字。港澳台和海外華人都寫繁體字,老廣不寫繁體字。相反,他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話,比如「李是我女朋友」(這是我女朋友)。讓中央到處貼標語宣傳「用規范漢字,做文明人」。很多粵語的字都伴隨著口頭字和口語系統。事實上,普通話、江浙方言、閩南語甚至日語、韓語都保留著不亞於粵語的古漢語元素,但說粵語是漢語的根,未免牽強。說粵語還是普通話,哪個更純正,就像雙胞胎之間爭論誰的物種不純,但還是罵自己。4.粵語有很多獨特的俚語表達,歇後語,甚至成語,都是普通話表達不出來的。很多人普通話說得不流利,或者覺得自己普通話不夠好,不想出醜。其實據我觀察,大部分老廣的普通話都挺好的,說話特別好聽,比其他方言區的人好多了,說話時溫柔有禮,甚至比普通話區的人印象更深刻,流利度和語速都達標。相聲里被醜化過的粵語普通話,已經很少聽到了。在廣州普通話說不好的基本都是沒文化或者生活封閉的人。
Ⅵ 現在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差,為什麼
1985-1996年。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票房冠軍成績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同樣獲得認同。同樣,出色的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大量的資源。使得香港電影更加繁榮,但為什麼從97年開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沒落,鮮有優秀的電影出現呢。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
這些原因也形成了惡性循環,讓香港電影的崛起變得更難,也很難重現當初的繁榮景象,再涌現出往日的經典電影了
Ⅶ 為什麼香港電影有點國語配音好有點配得很爛
是片子本身的原因。後期配音的事情。具體我也不清楚。一般配音爛的都是小製作。聲音沒有層次。
Ⅷ 粵語電影現在的配音為什麼那麼奇怪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 就是當時的翻譯都是特色的港普 現在估計是換人了 換套路了 老配音演員都退休了
Ⅸ 個人認為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還有一點挺重要,就是配音不行,聽不出任何過去的港味,你覺得呢
對於很早看香港電影的人,對裡面配音更為熟悉,認為這是港片的味道,現在香港電影配音不是原有那些人,當然沒落的主要原因也是後繼無人,總是古天樂,張家輝,林家棟等明星支撐。
Ⅹ 為什麼很多港台電影電視劇字幕配音不匹配
粵語版和國語版的字幕是一樣的,但是國語配音演員會把一些比較有香港語言特色的句子換一種說法,怕不懂粵語的觀眾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