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長春電影製片廠
這個廠還有 電影也在拍
http://www.cyyy.com.cn/toc.htm(長影演藝網)
裡面有詳細的近6年拍攝的詳情
下面復制的是2007年2月的
一、故事片
1、 〈愛在鄂爾多斯〉2月8日省審查通過
2、〈和蝦米一起去看海〉後期製作
3、《趕鴨子》後期製作
4、《快樂俏天使》省審查通過
5、《武聖》後期製作
6、數字電影《媽媽再見我一面》後期製作
7、數字電影《別說你愛我》前期籌備
8、數字電影〈記錄黎明〉(原名〈遠方光影〉開機。
9、《一個城市和兩女孩》後期製作
二、籌備故事片6部:
1、〈將軍當兵〉
2、〈吻痕〉
3、《陽光與陰霾》
4、《一個人學校》
5、《黑喜兒》
6、《孟紅偉》
三、籌備中電視電影1部:
1、〈地獄門
四、電視劇
1、35集《保密局的槍聲》審查通過
2、23集《暗流》後期製作。
3、21集《瑞雪豐年》後期製作
4、20集《誰在說謊》拍攝中
5、20集〈說不完的張長李短〉後期製作
6、15集〈籬笆院的故事 〉後期製作
五、譯製片2部
1、英國故事片《風暴突擊者》電影局審查通過
2、美國故事片《人生遙控器》電影局審查通過
2007.2.28
知名的演員好像沒有 你可以自己在網站上看看 有沒有你熟悉的
我是沒有看見熟悉的
哦 對了 那網站好像有的點進去有病毒 不過在首頁沒問題
❷ 中國最早的三大電影製片廠
1、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位於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成立於1945年10月1日,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英雄兒女》《劉三姐》《白毛女》、《人到中年》等一大批中國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拍攝了《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等作品。
❸ 譯製片的製作單位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成立於1955年,現名為「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製作有限責任公司」。長影是我國譯製片的誕生地,前身東北電影公司翻版組,譯制了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之後又誕生了上千部優秀譯制電影和一批批優秀的藝術家。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舞台生涯》(美國)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舞台生涯》(美國)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永恆的愛情》(巴基斯坦)1980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媽媽的生日》(日本)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神秘的黃玫瑰》(羅馬尼亞)1982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金牌》 (菲律賓)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浪花之戀》(日本)1984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弗蘭西絲》(美國)1985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上海電影譯制廠成立於1957年4月1日,由近十家電影廠改組成為一個聯合企業性質的公司。後經過多次改制,組建成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是我國最好的的譯制外國影視片的專業基地。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翻譯片組。初創期的翻譯片組,設在江西路福州路的漢彌爾登大樓的一間辦公室內。基本成員只有組長陳敘一和翻譯陳涓、楊范;譯制導演周彥、寇嘉弼;演員姚念貽、張同凝、陳松筠、邱岳峰以及錄音師、放映員十餘人。
當譯製片這朵藝術奇葩正待艷麗怒放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摧殘了文藝的百花園,譯製片這朵小花自然難以逃脫凋謝的厄運。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國影片成了「封資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但僥幸的是上譯人有賴於當時所謂「內參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從事著譯製片的創作。《創傷》、《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廣闊的地平線》、《第八個是銅像》等阿爾巴尼亞影片系列,被譯製成了中文。《簡愛》、《紅菱艷》、《鴿子號》、《魂斷藍橋》、《巴黎聖母院》、《基度山恩仇記》、《鴛夢重溫》、《羅馬之戰》、《音樂之聲》、《警察局長的自白》、《冷酷的心》等世界經典名片的對白,也悄悄地被演繹成中文。墨西哥的《葉塞尼亞》(1977年)、義大利的《佐羅》(童自榮配佐羅、假總督)、法國的《黑鬱金香》(一開始譯作黑馬丁花,但因歐洲對鬱金香有特定的歷史原因,故譯作黑鬱金香。童自榮配兄弟倆)、法國的《虎口脫險》、美國的《愛德華大夫》等各國的優秀影片譯成中文並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追捕》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安重根擊斃伊騰博文》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啊!野麥嶺》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國家利益》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勝利大逃亡》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黑鬱金香》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譯製片獎
《斯巴達克斯》獲1986、1987年優秀譯製片獎
《謎中之謎》獲198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靡菲斯特》獲198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隨心所欲》獲1989-1990年優秀譯製片獎
《追尋鐵證》獲1991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國際女郎》獲1993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亡命天涯》獲1994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真實的謊言》獲第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5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失落的世界》獲第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7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諾丁山》獲第六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9優秀譯製片獎
《哈利·波特與密室》獲第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2年度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愛有天意》獲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3年度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翻譯風波》獲第十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4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驚濤大冒險》獲第十二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5-2006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功夫熊貓》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7-200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八一電影製片廠目前是我國唯一譯制電影製作的事業單位。1954年,八一廠為配合部隊作戰、訓練以及科研需要,開始譯制以前蘇聯為主的軍事教育片、紀錄片和科研片,到目前共譯制了140餘部。
1969年,八一廠開始譯制外國故事片,至九十年代初,譯制了內部參考片《翠堤春曉》、《山本五十六》、《啊!海軍》、《日本大海戰》、《巴頓將軍》、《俠盜羅賓漢》、《阿福》、《莫斯科保衛戰》、《敦煌》等30餘部(以上部分影片未發行)。
1994年開始,是八一廠譯製片的輝煌時期,共譯制了40部外國故事片,譯制質量逐步提高。影響較大的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斷箭》、《龍卷風》、《空中大灌籃》、《拯救大兵瑞恩》、《西點揭秘》、《U—571》、《珍珠港》、《指環王:護戒使者》、《指環王:雙塔奇兵》、《指環王:王者無敵》、《公主日記》、《星球大戰前傳:克隆人的進攻》、《烈火雄心》和《國家寶藏》、《星球大戰前傳:希斯的反擊》、《國家寶藏》、《漫長的婚約》、《小戰象》、《加勒比海盜1-4》、《誤入歧途》、《光榮歲月》、《女王》、《舞女純情》、《火線戰將》、《黑客帝國2、3》、《納尼亞傳奇1-3》、《飛行者》等片。
八一廠譯製片獲獎的有:
《阿甘正傳》1996年獲第十六屆「金雞獎」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
《拯救大兵瑞恩》獲1998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U—571》獲2000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珍珠港》2002年獲第八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同年獲第二十二屆「金雞獎」 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這是中國譯製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時獲得兩項國內大獎。
《烈火雄心》獲十一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提名。 從1973年開始創作譯制影片,成為中國譯製片製作四大廠之一,曾譯制了很多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典影片,給中國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南斯拉夫 1973年、《山村女教師》、《小火車站》越南 1973年、《瑪麗婭》墨西哥、《沸騰的生活》羅馬尼亞 1977年、《大象音樂會》蘇聯 1977年等片。
2012年成立北京電影譯制廠 ,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譯製片製作部門。 由於成立中影集團後,北京電影製片廠名存實亡,因此中影集團在2003年在北洗廠成立了譯制中心,2004年譯制的《亞瑟王》獲得了中國電影華表獎(十一屆)優秀譯製片獎。
2011年隨著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洗印分公司譯制中心也掛牌成立了。
由於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關系,中影譯制中心近年來得到中影公司分配的大量外國大片的譯制任務。
❹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做什麼的
介紹的話去網路看一下吧
❺ 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歷史沿革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大型綜合性電影製片廠。是在1937年偽滿時期日本「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基礎上建立。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籌備實際上從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就開始了,中共黨員劉建民、趙東黎秘密進入「滿映」,組織進步職工開展護廠斗爭,於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曾因長春國共內戰遷至黑龍江省鶴崗市一段時間。首任廠長是袁牧之,當時的人員主要由延安、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和解放區其他一些電影工作者組成。
1946年內戰一觸即發,東北電影公司於5月23日遷往合江省興山市(即黑龍江省鶴崗市)。在一所小學校里搭設「廠房」,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1946年10月1日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同時調出大批幹部支援新廠建設,因此被形象地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1947年,廠長袁牧之提出「東影」的任務是「堅持製片生產,建立雛形,培養幹部,組織發行,催促國外訂貨」。解放戰爭時期,東影攝制了17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使用膠片30萬尺,有三名年輕的攝影師在戰場上犧牲:張紹柯,犧牲時30歲;王靜安,犧牲時27歲;楊蔭萱,犧牲時24歲。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後,東影分批遷回長春 。
東影根據當時電影市場被美影片占據的狀況,進行了各類片種的試制。從1947年到1949年,他們創下了中國人發電影事業的六個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到長春現址,攝制了《中華兒女》,《趙一曼》,《鋼鐵戰士》,《白毛女》等影片。
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決定,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也就是這一年,影片《祖國的花朵》,《平原游擊隊》,《董存瑞》出品發行。
它不僅是個電影生產地,而且是個電影人員的培訓地。1960-1962年之間,這個廠還成立過電影學院,後來撤消。它下設總編室、導演室、拍攝室、美術室、音樂創作室、製片室、編刊室以及美工、照明、錄 音、化裝、服裝、道具、剪輯、特技等車間,甚至還有自己的洗印廠和電影樂團。 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過數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攝農村題材和戰爭題 材的影片為長。作品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 風格。近些年這個廠的不少作品有較重的商業化傾向,盡管這樣,像《過年》這樣的影片仍然為它贏得了榮譽。 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制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至今人們仍然銘記的《列寧在一九一八》、《夏伯陽》和《瑞典女皇》這樣的優秀影片,都是由它介紹給中國觀眾的。 從1947年5月---1949年7月,東影先後派出了32支攝影小分隊深入到前線、工廠和農村,拍攝了大量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編輯了十七集新聞記錄片《民主東北》,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新聞記錄片,它不僅生動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華北解放戰爭的面貌,而且真實記錄了遼沈、平津兩大戰役的部分實況。影片成功向海外發行,於1950年獲捷克卡羅維?發利第五屆國際電影節記錄片名譽獎。
《民主東北》記錄了大量的寶貴史料。優秀攝影師張紹柯、楊蔭瑩和王靜安為此犧牲了生命。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許多「第一」由長影創造。例如:
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影片生動揭露了蔣介石賣國內戰和獨裁的丑惡面目,歌頌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由陳波兒編導,1947年11月完成)。
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影片描寫了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發動內戰,但在人民力量打擊下,最終失敗,好似鱉在瓮中一樣。它的攝制完成,揭開了人民電影美術片的製作史頁(由朱丹編劇,方明導演兼動畫設計,1948年12月完成)。
新中國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影片對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細菌戰、撲滅鼠疫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同時開創了科教電影創作的歷史,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袁乃晨編導,1948年夏完成)。
新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影片生動表現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實可信,演員的表演自然樸素,表演藝術家陳強在片中飾演一位老農民,這是他初登銀幕之作。後曾扮演《白毛女》中的黃世仁,《紅色娘子軍》中的南霸天,以演反派而著稱。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1949年5月拍攝完成。影片第一次以工人為主角出現在銀幕上,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導演王濱,1951年成功制導了影片《白毛女》。美術設計劉宇光,1946年畢業於「滿影」電影專科學校,曾任長影第一任美術科長。相繼在《黨的女兒》、《上甘嶺》、《火焰山》、《神秘的旅伴》、《大渡河》和電視劇《少帥春秋》等影視劇中擔任美術設計。
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從此,東影開始大量譯制蘇聯影片,為後來的譯制工作奠定了基礎。影片由袁乃晨導演,他是中國翻譯片的開拓者。1949年5月譯制。 1997年,媒體出身的趙國光接任廠長,原吉林省體育彩票中心主任劉麗娟任主管經營副廠長。1998年,長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計劃。首先是開展土地置換,將長影老廠區21公頃土地以3億元價格賣給長春國信集團。同時提出「一廠三區」的計劃和「不拍賠錢片」的口號。隨後,貸款3億元加上自籌資金共6億元,建設長影世紀城。此後,長影又分別成立了由副廠長韓志君和宋江波牽頭的影視公司。並與吉林電視台合作成立了長影影視頻道。
2000年改制為「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長影集團」。
2005年初,長影以買斷工齡、解除勞動合同等方式精簡人員。同時,大型旅遊項目長影世紀城竣工並投入運營。同時, 長影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一群愛好電影、志向相同的年輕人立志通過網路把長影精神傳遞到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
長影集團劉總曾這樣評價:「長影世紀城現今無論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超出原來的預期。遊人明顯遞增,收入和社會影響力也在明顯提高。國家領導人去了也很多,看了之後評價也很高。前不久,曾蔭權到長影世紀城,他說和香港迪士尼可以媲美了,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對我們是一個鼓勵。」對於長影的未來,劉總信心百倍,「第一,希望把長影打造成為中國的電影產業集群;第二,打造一個亞洲比較有影響的,比較有特色的影視旅遊勝地,成為一個世界的電影娛樂中心。」
2010年,中國電影走入又一個春天,長影的新一輪春潮也正襲來。
❻ 長春電影製片廠
①《平原游擊隊》
②《五朵金花》
③《劉三姐》
④《甲午風雲》
⑤《冰山來的來客》
⑥《英雄兒女》
後面四個不是的
❼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的建制沿革和歷任領導名單
1948年秋組建譯製片機構翻版組組長:袁乃晨
1950年翻譯片科科長:鮑月千
1952年10月翻譯片人員劃歸製作處分別組成導演組、翻譯組和演員組
1955年初譯製片翻譯組劃歸編輯處
1956年4月譯製片導演由藝術副廠長領導翻譯人員在翻譯組、配音演員在劇團組長:白景晟
不久,建立譯製片處處長:徐明
1957年譯製片處處長:張健
1958年6月復稱譯製片組組長:張其昌
1961年12月譯製片組合並到演員劇團組長:劉水航
1962年12月成立譯製片室主任:劉遲
1966年4月縮編為譯制組組長:林白
1973年8月劃歸科教片室組長:尹廣文
1981年劃歸綜合片室組長:徐雁
1985年3月成立譯製片廠廠長:陳汝斌
1987年4月改稱譯製片分廠廠長:陳汝斌
1988年10月譯製片分廠廠長:榮振東
1991年9月譯製片分廠廠長:劉雪婷
1995年4月譯製片分廠廠長:金毅
1998年10月譯製片分廠廠長:杜慧軍
1999年10月改為譯製片製作有限責任公司至今經理:杜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