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是怎麼拍出80年代的風格的
加特效。燈光師調光度,調出柔和,復古的光度。再加上場外配置,雜亂,陳舊。就能拍出80年代的風格了。
Ⅱ 猜猜這些載入史冊的經典電影是怎麼拍的
《亂世佳人》,1939年
沒想到吧,以前的攝像機這么大!
《侏羅紀公園》,1993年
這恐龍頭已經模擬得足夠逼真,再加上電腦特效,簡直完美!
Ⅲ 怎樣拍出這種老電影風格的視頻
把白平衡調到「陰天「的參數即可。其實這種效果大多數都是後期製作出來的。實拍難度比較大。
Ⅳ 電影電視劇里那些經典的場景都是怎麼拍出來的
其實就是所謂的"時間凍結'鏡頭,有好多方法可以做到,在二十一世紀初CG還不成熟的時候,多使用合成法。它使用環繞一圈的若干攝像機同時拍,然後再對膠片單幀分離。現在CG技術已經成熟了許多,完全可以用CG合成法來彌補傳統拍攝的不足之處。
Ⅳ 電影是怎麼拍攝出來的啊,怎麼後期製作的
電影是用攝影機拍出來的
後期是把拍出來的膠片用剪刀剪成需要的每一個鏡頭
然後是十分種一個膠片盒(拷貝)
電影院兩太機器輪換拷貝放映
就是你看到的電影
Ⅵ 那些年沒有電腦的電影特效是怎麼拍的
那時不是沒有電腦特效,只是當時電腦特效的技術還不夠完善,成本比較昂貴,所以運用的比較少。星球大戰正傳主要採用模型來製造特效,再以攝影手法、簡單的電腦特效等手段加以輔助。
在動作電影中,大多運用的是視角手法,特別是空中的橋段。另外也有實打實地拍,比如當年香港的成家班,不靠特效闖出的名聲。
Ⅶ 電影中的老北京老上海這些近半個世紀以前的場景是怎麼拍的,是cg建模還是影視城
大部分是影視城裡拍的,例如舊上海的影視城在上海松江車墩,平時也可以參觀游覽。圖為車墩影視基地的舊上海南京路。有軌電車可以免費乘坐。
Ⅷ 年代久遠的電影,是如何製成高清片的呢
當然是用電影的母盤(解析度非常高,當然是相對於電視來說),然後用計算機進行數字修復,之後在重新製作成高清晰的版本
前面所說的解析度是對於電視來說,目前數字視頻與數碼攝像道理是一樣的,現在很多電影和照片仍然再用膠片拍攝,就是說數字攝錄目前還不能完全取代膠片的還原效果,同樣,以前的電影也是膠片攝錄,那個時候製作VCD或DVD也是用膠片母盤復刻壓縮而成,如果用母盤進行重製,以現在的數字技術,製作出來的效果一樣非常出色 ,並不是說現在的高清版是用以前的VCD或DVD來製作的,那肯定是不可能
再通俗的解釋給你聽,普通的膠片拍攝出來的效果放大倍數可以等值於現在數碼相機的2000W以上的像素,一些專業的反轉片甚至能等效達到5000萬像素,現在普及型數碼相機也就發展到1000多W像素是吧,甚至更專業的中幅120,中大4*5,大幅8*10 ,像素都是幾億幾十億,所以膠片經過數碼修復重製之後是可以還原成像現在的所謂老片的高清版
Ⅸ 老電影是怎麼拍的難道那些外國人還會來當臨時演員,戰時
新中國50,60年代拍的電影中的「外國人」,有的是請在華外國人,比如《白求恩大夫》中的「白求恩」,《停戰談判》中的美國顧問,是一位叫譚寧邦的外國人。其他的則是中國演員化妝的。其中有些是有混血,比如邱岳峰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有請新疆人演蘇聯人,如《熊跡》。
Ⅹ 中國老電影是如何拍攝的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1872 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 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目前國內第一本引進講解電影拍攝的圖書為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大師鏡頭:低成本拍大片的100個高級技巧》,第一次將電影拍攝技術介紹給非專業人群。內容涵蓋拍攝打鬥鏡頭、追逐鏡頭、恐怖鏡頭、出場與退場、車內場景、對話場景、爭吵沖突場景、愛情激情場景等各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