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何民國時期拍攝的電影《西遊記》禁播了
先說答案,這部電影被禁的原因是:傷風敗俗,宣傳怪力亂神。
民國時期的西遊記拍攝於1927年,只拍攝了一集,名字叫盤絲洞。這部電影還是無聲電影,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最大的問題是傷風敗俗。辛亥革命之後,名義上的封建思想被革除了,但是人們心中的還存在。接著五四運動爆發,這一場由文化波及到社會各個層面的運動帶來了新的氣象,在某些方面看來相當的進步。
這部在國內已經失傳的影片於2011年在挪威國家圖書館諾爾蘭郡拉納市摩鎮電影收藏中被發現,讓我們有機會一睹本片的風采。
B. 《西遊記》基本都是實景拍攝,如何評價當時的特效
當時的特技水平在現在看來確實有些低端甚至於有穿幫,但是在那個年代來說,這已經是非常好了,這個西遊記劇組歷時六年,走遍大江南北,拍攝了這部至今還在為觀眾所追捧的傳世佳作,觀眾對一部劇的喜愛與否,直接決定了這部劇的一切,如果說觀眾對這部劇厭煩,觀眾自然而然的會對劇中的一些錯誤或是技術上的問題有所抵觸,但是如果觀眾對一部劇十分喜愛,這部劇中的一些瑕疵甚至於穿幫觀眾都是會予以包容與理解的。
C. 1927年版《西遊記》,被永久禁播,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四大名著是我國的文學瑰寶,深受大家喜愛。很早開始就有人把它們翻拍成了電影或者電視劇作品,人人都知道86版的《西遊記》。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27年就有了《西遊記》電影,然而卻被永久禁播。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但是1927版的西遊記拍攝的時候是花費了不少心血的,只是因為太過真實以及尺度有些大被禁播。如此也是令人感到遺憾的。而不知道你是否看過1927年版本的西遊記呢?你又是作何評價呢?
D. 86版《西遊記》師徒重聚,就拍了這年度大爛片該電影為何收到如此差評
電影《財迷》,由86版《西遊記》裡面“唐僧師徒四人”原班人馬再次聚首,共同參演,屬於一部很賣情懷的電影,但恰恰又是一部看的大部分觀眾都腦瓜子疼,更是被差評刷屏的電影。想必看過因為《西遊記》情懷去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應該深有體會,差評是必然的。
最典型的就是每次到不同的大學演講的時候,都會把話題強行帶入到《西遊記》裡面,並且要譏諷一番周星馳飾演的“至尊寶”,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猴霸”,更是在媒體面前相當自大的、用蔑視一切的口氣和神態表示自己就是“國際巨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感他,當電影《財迷》播出以後,無數網友更是稱章金萊完全就是本色出演。
E. 新西遊記拍的怎麼樣
看完覺得非常好,比前幾個版本要好,有內涵,有創新,有突破。看完後,終於使人弄清了為什麼孫悟空經常打不過妖怪。前幾個版本覺得孫悟空太窩囊,現在明白了。只有深刻了了解了佛教文化的人才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F. 關於西遊記的電影拍了又拍,層出不窮,《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講了什麼
吳承恩的西遊記這一作品無論是在電視劇還是電影上,都被人無數次的翻拍。這其中,將西遊記中的每一個故事拿出來都可以拍一部電影,然而在其中一部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中。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在西行取經之路上,遇見了白骨精,而白骨精也是為了長生不老,想要吃唐僧肉。但是在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之下識破了她的陰謀。並且將白骨精打死。
相信大家在小時候看過這部電視劇之後魚長大之後的感想一定是不一樣的。這部影片把妖精白骨精的背後故事也表達出來。這個的同時也讓大家憐憫。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東西並沒有明明確確的好與壞。壞人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壞人。她們也有自己的辛酸往事,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出西遊記的經典之處。劇中的九九八十一難,無論是其中的哪一難拿出來都是一個電影故事。同時也可以看出吳承恩的高明之處。在翻拍之後也深受大家喜歡。
G. 《西遊記》沒有了特效是什麼樣
我記得當年《西遊記》播出時,達到了電視連續劇的頂峰,當然,特效應該是最好的了!特效特別真實感,感覺就應該那樣,雖然有個別鏡頭有不如意,但也比現在的電腦特效給人的虛假感覺強多了。
不管怎麼說,《西遊記》這部電視劇是一部很用心拍攝的電視劇,在當時有限的拍攝環境和水平下,能有如此完美的作品展現,實屬不易,向每一位參與製作這部電視劇的工作人員致敬。
H. 六小齡童版的西遊記真的拍的很好嗎
老版難以超越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啦。劇中那些無數神曲先放一邊,辨識度很高的美女,比如少女一看就是少女(憐憐),少婦就是少婦樣兒(百花羞),正房就是一張正房臉(鐵扇公主),小三一看就小三(玉面狐狸),妖精就是妖精,神仙就是神仙(七隻蜘蛛和七仙女的氣質、打扮等絕對不會搞混的),這些也不用提了。那些原滋原味、好些只能在風光記錄片里看到的風景,也不是這次我主要想說的(以前也盤點過老版西遊記的拍攝地)。
1. 關於六小齡童的成功
六小齡童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演西遊記,可以說是他脫胎換骨的歷程,對他的改變真的不亞於西天取經對孫悟空的歷練:他完全克服了嬌氣的毛病。一雙近視眼練得炯炯有神。性格由內向變得活潑。演技和猴戲水平均大幅度提升。
(建議各位看看他的《過年》《連城訣》《燕子李三》以及演的周恩來,胡適,絕對不會讓你有猴子的聯想。他演技真的很好)。
在黃果樹瀑布,他險些斃命;為了特效,他差點被爆頭;日復一日的復雜化妝弄壞了他的皮膚;長期盯著大太陽看弄得他眼淚直流……為了美猴王炯炯有神的眼神,他真的是下了一番苦功。
我們可以看到,最初拍試集《除妖烏雞國》時,他的眼神比較空洞渙散:那時的他,看上去更像一個文弱雋秀的書生。但隨著不斷的苦練,他的眼睛開始有神了,有戲了:慢慢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樣子:應該說,上天本來是把演好孫悟空這個大任降在他哥或他爸身上的,但陰差陽錯,降在了肩膀本來非常稚嫩的他身上。而他用自己千百倍的努力,為世界締造了一個經典。
所以說,別的孫悟空演員演戲,是為了賺錢,為了工作。六小齡童演,是為了使命,為了責任,為了家族的光榮。別的孫悟空演員演戲,是用檔期,用演技。六小齡童演,是用生命,用血淚,用自己家族幾代的積淀。
不知道各位90後小時候有沒有看過一個動物情景劇《毛毛和哈利》,是一隻狗和一隻大猩猩演的,都是真的動物,然後人給配音。
所以小時候看西遊記,我以為他們和這個劇的做法一樣,一度以為演孫悟空的是只真猴,當時還很納悶從哪個動物園找來的,又能說人話又能演戲演這么好。因為當時我沒法想像給人身上粘那麼多毛是啥感覺。
後來當我知道這是人扮演時,很震驚。自然敬佩也就油然而生。
再次向章老師致敬。
以及,我們不應該忘記為了這個角色的成功,那些幕後辛勤付出的人們:
給兒子傾囊相授的六齡童章宗義
歷盡坎坷不改初心的導演楊潔女士
國寶級化妝師王希鍾老師
出神入化的配音李世宏,李揚
音樂製作人許鏡清,姚明(重名而已)
六小齡童的幾位替身徐霆雷,丁健,任鳳坡等
2. 關於六小齡童演猴子的非議
我想說的是,對章老師的肯定和崇拜不代表我得罔顧事實。他讓我比較不能理解的有以下幾點:
不承認替身。其實他有好多個替身:
玩蹦床表演的都是替身,試集里是江蘇體工隊的幾位跳水運動員。不過,片頭悟空的那幾個蹦床動作的演員是哪裡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弼馬溫騎馬的背影是錫林浩特大草原上的騎兵團的戰士。因為一般的演員不懂馬性,帶不了大隊馬隊沖著一個方向跑,所以只能找專門的戰士。
悟空出海學藝時,劃船的背影是東山島當地水性最好的漁民。其實水性再好,當時又沒有什麼保護措施,所以危險性也是相當大的吧。
下面這個也是替身,猛一下看不出來吧?這是蓮花洞那段,因為這里六小齡童已經演了九尾狐狸精,所以孫悟空只能找別人了。扮演者是副導演任風坡,這個替身最厲害,正面特寫,都是些什麼神一樣兒的化妝師啊。
3.為什麼86版的西遊記最為經典?
最後要說的是對現在一種流行說法的看法。現在很多人認為,86版電視劇拍的過於簡單、幼稚化,把《西遊記》應該有的佛道宗教哲理內容沒拍出來。
我認為:首先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86版確實有這個弊端,事實必須承認。
第二,承認事實之後,我們要看到,為什麼會這樣?看歷史人物要有歷史之同情,就比如你不能說因為100年前美國造不出iPhone,就說那時候美國科技不行,沒這道理。
86版已經過去整整30年了,可以算歷史了。
試想,86版從開拍到播出才是80年代,距離某事件結束10年都不到,在思想、技術各方面都遠遠落後於今天的前提下,對原著理解不夠深入甚至錯誤是在所難免的。
第三,《西遊記》的內涵很豐厚,有佛道哲理宗教內涵不假,但更有幽默酣暢的文風、引人入勝的故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昂揚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英雄主義的追尋。
而且應該說,後者才是《西遊記》的最大價值所在,是這部經典長盛不衰、廣為流傳的根本原因。明中期是神魔小說的涌現期,可是為什麼只有《西遊記》成就最高,最為人熟知?
最大的原因就是《西遊記》是真正的文學作品,她也寫宗教,也寫佛道,但她卻完全不像那些「釋氏輔教之書」一樣僵化無聊,而是充滿了文學的意趣。正是由於這一點,《西遊記》才能不朽。
試想如果不是《西遊記》這么精彩這么好看,孫悟空豬八戒這么令人喜愛,誰管你書裡面有沒有宗教內涵,哲理內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現在很多研究《紅樓夢》的也有這種傾向,過分關注文本以外的東西,把小說本身博大精深的內涵卻置之腦後)
你把《西遊記》的宗教哲理內涵注意到了,可是對其幽默酣暢樂觀的風格卻忽視了,那才真是舍本求末、緣木求魚之舉。
明乎此,我們就會發現,認為86版幼稚簡單的觀點有其片面性,沒有認識到86版的傑出成就和貢獻:在表現幽默酣暢的文風、引人入勝的故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昂揚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英雄主義的追尋這些主導方面,86版絕對是成功的,而且後來的幾部在這方面鮮有能及者。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部我們國人自己拍攝的、比較忠實於原著的《西遊記》,才能讓無數國人、尤其是文化程度較低的國人最起碼知道了《西遊記》是怎麼一回事,才沒有被日本美國搞出來的離原著甚遠的那些東西帶偏。
從這一點來說,86版在傳播原著乃至整個中國古典名著的事業上,有其不可磨滅的篳路藍縷、開疆拓土之功,值得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