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案例 怎麼寫
基本情況: 奇奇,調皮淘氣中透著可愛,智力、想像力一般,做事無持續性,自我約束力差,課堂上沒有老師的叮囑是從來不聽講的,有時還情不自禁地大聲說話,我行我素,愛惹事生非,許多同學是他的「獵物」,經常受到他地攻擊。但我觀察了解,這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是有意而為之。有些時候,這孩子不自覺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為,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屬於多動症。
具體表現:
1、不管是什麼時候,即使是很嚴肅的時候,他總是自言自語的在說話,好像周圍什麼也沒有,自己陶醉於自己的天地中。
2、對學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視無睹,從來不戴紅領巾、小黃帽,不參加學校的一切活動。
3、上課經常傻笑,嚴重影響教學秩序。
4、經常打人、罵人,常常把同學的本子和書撕壞。
5、作業幾乎布鞋,即使是寫也是一塌糊塗
教學背景: 家庭比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親的全部精神寄託,對孩子太過溺愛,一切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較任性,在家根本不聽媽媽的話,母親感到束手無策。現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學後丟下書包就到附近的商場玩,直到商場關門。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環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縱、天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問題是從童年的家庭成員關系的覺察開始的,父母分離對他造成很大傷害。從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愛護,使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視,因此想方設法搞一些惡作劇引起大家的重視。但由於經常犯錯誤,經常受到大家的指責批評,使他變得更加頑固不化,更加放肆。
採取的措施:
(1)與老師交朋友。老師經常給於關愛,使他感受到老師沒有拋棄他。課後從生活上給於關心,沒有本子給他買;雨天給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較活潑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讓他感受到班級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溫暖感。
(2) 持續、不斷地對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培養他完成作業的自覺性。 運用表揚、鼓勵的語氣激勵孩子,並採用「獎星制」,持續、不斷地表揚、激勵,培養孩子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逐漸讓他改掉作業拖沓的毛病。
(3) 與家長聯系,交換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和方法。同時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與家長一齊商量對策,通過正常的途徑,採用有效的手法積極予以治療,以輔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並且做到定期與家長聯系,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在校情況,指導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師完成對孩子的轉化工作。
教育啟示:這個案例,使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示。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對問題兒童有更多的關愛、呵護,不能訓斥、指責,一棒子打死。老師要用愛心去滋潤孩子幼小的心靈,細心捕捉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經過我的努力,以及他媽媽的幫助,行為終於有所收斂,約束力有所增強,但時常還會犯毛病。我想這也是正常的。外國一位哲學家曾有一個木桶理論,用長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個木桶,當你倒進水後,水會從最短的木板處流出來。中國也有一句話「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孩子,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繼續採用激勵、表揚的方式跟蹤分析,直到他能夠真正跟上班級發展的步伐。
2. 心理發展部的組織觀看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電影,怎麼寫總結要很長的
我的心理健康觀
第一次接觸心理課程是在上高三的時候。那時,班主任為了減小因面臨高考而帶來的壓力,專門請了心理老師給我們講課,為我們排解心中苦悶與壓力。自認為心理還比較康健的我,聽完課後我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和需要變更和疏導的地方。從那時開始接觸心理學,同樣也開始慢慢了解心理學。
認真回想一下,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和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及社會適應問題往往會導致沖突和矛盾,而這些沖突和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的話,就會演變成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現代大學生都是經歷了殘酷的高考,倍受高考的毒害。為了在競爭激烈的高考中取勝,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家長的過度呵護,學校的硬式教育,是我們缺乏生活經歷,而且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每每遇到一些問題,總不能很好的處理解決,出現心理問題也不能正確的疏導,以至於出現心理疾病。這只是冰山一角,廣泛的說,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是人們產生了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從而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焦慮感,各種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失衡。
心理將康指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摘自書籍)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同時大學生心理將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質是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大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心理的將康與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其次,心理健康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的他的人格發展,心理健康使人格發展不僅能正確引導一個人的發展,而且可以使人格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陪我iyangchu一個健全的人格。最後,心理健康能夠更多的發掘啊學生的潛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則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幫助主體在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心理的將康與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其次,心理健康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的他的人格發展,心理健康使人格發展不僅能正確引導一個人的發展,而且可以使人格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陪我iyangchu一個健全的人格。最後,心理健康能夠更多的發掘啊學生的潛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則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他們的心理健康是將來能報效祖國的前提,也是祖國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極其重要!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多看些心理書籍,正確引導自己的心理發展方向,不偏道,不出軌。
4、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如果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心理問題不能解決,就應該找心理老師咨詢,尋求幫助,徹底的解決心理障礙。
5、同時,我認為學校需要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正確的引導學生,把心理問題扼殺在「搖籃」里,不給它「水」,不給它「肥」,讓他無法生根發芽!
通過大學里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使我明白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同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一下需要幫助的和有心理障礙的同學,讓大學充滿健康,充滿快樂和溫馨的氣息,遠離心理問題。人大學無憂,讓生活無憂!
3. 我們老師要求寫一片心理方面的電影觀後感求各位幫幫忙!最好事600字的
《美麗心靈》觀後感
我看了一部名為《美麗心靈》的電影。本片是關於20世紀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人物傳記片。
小約翰•福布斯-納什(拉塞爾•克勞)在念研究生時,便發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論,該理論雖只有短短26頁,卻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就在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蜚聲國際時,他的出眾直覺因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擾,然而這並沒阻止他向學術上的最高層進軍的步伐,在深愛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珍妮弗•康納利)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走得雖然艱緩,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最終,憑借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意志,他如願以償, 終於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我覺得這部影片當中得大書特書贊頌的是偉大人物背後的默默支持的女人。納什的妻子艾莉西婭的故事比電影中更感人,是她以鋼鐵堅強意志,以自己做程序員的微薄薪水,長期耐心拯救同時得了精神分裂的丈夫與兒子,那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終於使倆人回復正常的軌道上來。納什在諾貝爾獲獎發言對妻子的致謝,相信每一位觀眾都能體會到一份人間至寶貴的親情與愛意。
電影《美麗心靈》主旨是反映這位教授傳奇的人生、對數學執著的追求與熱愛以及妻子在丈夫身後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電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擁有著人才濟濟、學術自由、高度創新的科研環境。
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感動,被這位毅力堅強的教授所折服,這不僅反映了一位教授的美麗心靈,更是奮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線的科學工作者的縮影。
願這種精神長存與學術科技界,願我們都以他為榜樣學習。
美麗的心靈,不僅僅是心靈的美。
4. 心理學案例分析
1、在美國人們為了保護鹿,就殺掉了鹿的天敵──狼。於是鹿的數量劇增。鹿們由於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於林中,結果體態變得蠢笨,植物因為鹿群迅速繁殖和踐踏而調零,繼而鹿由於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捕捉而大批死亡。無奈,人們又只有把狼再請進來,鹿們又恢復了蓬勃生機。
試分析引狼捉鹿與「磨難教育」的關系,如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
回答要點:根據目前青少年教育現狀,應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的「磨難教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做起:①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③培養學生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④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⑤教育學生加強意志的自我鍛煉。
2、甲同學表現為興奮,易激動,以奔放不羈為特徵;乙同學表現為抑制,膽小、脆弱、消極、防禦等品質,試分析甲乙二位同學各屬什麼氣質類型,應該怎樣對其教育。
回答要點:①甲屬膽汁質,乙屬抑鬱質。②對甲在方法上,嚴厲批評,觸動其思想,又不激怒他們,以防驕傲反應。表揚時應恰如其分,不可誇張,以防驕傲。教師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學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對乙方法上要突出關懷體貼,柔和細致,具體幫助。多表揚鼓勵,及時肯定其點滴成績和進步。不要公開批評、指責,以增強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導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消除疑慮,鼓舞勇氣。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區,發現兩個「狼孩」。當她們回到人間時,仍用四肢行走,膝蓋著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強光,深夜嚎叫。其中一個名叫卡瑪拉的女孩大約七、八,其智力僅相當於在人類社會生活中6個月嬰兒的智力水平。這一事例說明了什麼?
回答要點:人的心理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社會實踐在發生發展的。具有作為心理源的客觀現實和作為反映器官的人腦,三者相互作用,才能產生正常的心理。這種相互作用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實現的。人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生發展起來的。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點是:情緒發生慢,心理平衡,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愛思考,喜獨居,內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轉移,做事心細,認真、仔細、謹慎,習慣做熟悉的工作,適應新環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據上述特徵,判斷該生氣質類型,並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點:該生抑鬱氣質類型。要多給預翔、幫助、鼓勵,避免在公開場合批評、指責、培養其敏銳、機智、自信等良好品質,防止與克服、怯懦、膽小、多疑、孤獨等消極品質。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萬人,因吸煙而死亡。目前在大學校園里,也有相當一批學生吸煙。據一項調查,抽煙的比例高達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趨勢。結合你自己對周圍的觀察,加以分析,請說出吸煙大學生們種種心態?
回答要點:①從眾心理;②消愁心理;③交往心理;④虛榮心理;⑤好奇心理;⑥娛樂消遣心理等等。
6、1968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實驗。他從小學每個年級中抽出部分學生,進行所謂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試,學生名單交給任課教師。實際上,羅森塔爾並末做任何真正實際的測驗,只是隨意抽取部分學生的名字,在這些學生中,有的是教師意料到的,有的卻不然。過了一學期後重測,發現那些隨意抽出的學生各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進步,成績明顯提高。上面這一事例,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受到哪些啟發?
回答要點:「羅森塔爾效應」,即「教師期望效應」。教師只要對學生充滿信心與深情。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抱有極大的期望去教育學生,學生感受到這種期望,並轉化成一定動力,那麼學生在智力、情感、個性等方面一定會取得迅速發展。
7、某初中班有兩位同學,甲常常表現為:溫柔、合順,對事物觀察敏銳,反映敏感,體驗深刻,想像豐富,在活動中不敢表現自己,做事小心謹慎,缺少省略,課堂表現很守紀律。而乙生表現為:動作迅速,精力充沛,熱情洋溢,愛發脾氣,情緒產生快而強,難以自製,理解問題常比別人快,活潑直率,粗心大意,堅持已見。根據上述特徵,判斷甲、乙兩位同學的氣質類型,並分析兩種氣質類型積極與消極因素,而後提出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點:(1)甲屬於抑制質氣質類型;乙屬於膽汁質氣質類型。對甲的教育:發物其細心、敏銳、思想深刻,多給予翔、鼓勵、少批評、指責,引導積極參加活動,降低或調查。要求:克服遲緩、憂悶;增強自信、尊、培養活潑,開朗,勇於進取。對乙的教育:發物熱情、坦率、剛強、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養意志力、自控力、冷靜、心細等品質。教育時,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產生對立情緒。
8、根據《論語》記載:有一次,孔夫子與學生公西華正在座談,子路來向孔子請教「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嗎:」孔子答:「有父兄在,為什麼急於行動呢?」一會兒,冉由也來請教同樣的問題,孔子說:「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公西華不明白教師為什麼對同一個問題給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釋說:「子路總是好勝,我是有意讓他遇事後退一步,冉由畏縮,我是有意鼓勵他遇事極力向前。」孔夫子向學生施教的心理依據是什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回答要點:(1)學生個性心理面貌存在著差異;(2)只有根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9、電影《青松嶺》有這樣的情節:車夫錢廣每次到下坡轉彎處的一棵大樹旁就使勁抽打轅馬,馬便狂奔跑起來。後來,車夫換成了萬大叔,當他趕車行至大樹旁時,並未抽打轅馬,馬卻也狂奔起來,差點兒出了危險。轅馬狂奔是什麼心理現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要點:(1)轅馬狂奔屬於條件反射;(2)是經過多次強化而形成的。
10、全班同學聽一位教師講課,各人的理解、收獲和體會是完全不一樣?為什麼?
回答要點:雖然同聽一位教師的課,各人的理解、收獲和體會不會一樣。因為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的、能動的反映,每個人的個體經歷、知識經驗、個性特徵等不一樣,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客觀事物會有不同的反映。即使是一個人對同一個客觀事物在不同時間、地點,不同條件下,也會有不同的反映。
11、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學,她在集體中不合群,大家做游戲時,她卻一個人獨居;她動作遲緩,不敢大聲說話,人多場合更甚;她愛好不多,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她感情內向,好哭、膽小;她很聽話,從沒違犯紀律。判斷該生的氣質類型,並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點:此同學為抑鬱質氣質類型。教育過程中應發展其認真、心細等特點;克服其遲緩、好哭等特點,培養其膽大、機敏、靈活、勇敢等特點。
12、我們在學習時聽聽音樂,或室內有鍾表滴答聲會讓我們集中注意,絕對隔音,不僅無關的聲音不能從外面傳入,而且室內產生的任何聲音不能從外面傳入,而且室內產生的任何聲音也會被吸收,人在這樣的環境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會逐漸地進入睡眠狀態,這是為什麼?(用注意的有關原理解釋)
答案要點:避免干擾有助於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學習效率。某些微弱的刺激附加刺激不僅不會干擾人的有意注意,而且會加強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加強提高了神經興奮水平,太安靜的環境降低意志努力的程度,因而降低神經興奮的水平,反而容易進入睡眠狀態,正如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若夫說過:「絕對的死氣沉沉的寂靜並不能提高,而且會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13、「放鬆而不放縱,忙碌而不盲目」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狀態,如果用來形容注意狀態它應該屬於那一類?
答案要點:是有意後注意狀態,是一種高級類型的注意,狀態上是無意注意的輕松,目的上象有意注意的明確,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是人類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14、請分析以下現象的原因:A、閉著眼睛傾聽更清晰;B尖銳的聲音會使人起雞皮疙瘩並產生冷覺;C、.調產生溫暖的感覺,綠色產生清涼的感覺。
答案要點:感覺的相互作用。
15、在軍事上,為避免敵人發現目標,要對物體進行偽裝。二戰期間,為保衛莫斯科,在城市上空和四周放起了成千上萬的彩色氣球;戰車和軍營用綠色帳篷和綠色樹枝遮掩。用知覺的原理解釋。
答案要點:知覺選擇的對象和背景區別越小越能區分,越相似越難區分。
16、小明是個聰明性急的孩子,他每次背課文如果剛好讀十遍的時候就可以背過,可他到老師跟前就背不過了,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樣對小明?
答案要點:過度學習的原理解釋,學習程度應該是剛好掌握程度的50﹪才能達到熟練程度。可以要小明再讀5遍就可以熟練了。
17、原蘇聯心理學家查包洛賽茲做了一個實驗:把學生分成兩組,叫一組學生用一個裝好的圓規畫畫,用後把圓規拆散,交給另一組學生,讓他們把它裝配起來。這些工作完成後,出其不意地叫兩組學生盡量准確地畫出他們剛才用過的圓規。結果使用裝好的圓規的一組學生畫得不準確,漏畫了許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裝配成圓規的第二組學生,畫得比較正確。為什麼親自裝配圓規的一組畫得更正確?
答案要點:在教學過程中把識記的對象作為活動的對象或活動的結果,有多種感官的參與,能使學生積極參加活動,記憶效果明顯地提高。
18、瓦特由壺蓋被開水蒸汽頂起的事例發明了蒸汽機。魯班受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啟發,發明了鋸子,上海鐵路醫院眼科醫生受汽車駕駛盤的啟發,研製了人工角膜。以上發明是不是採用了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答案要點:原型啟發
19、在體育課上有些學生膽小,不敢做一些危險性的動作。這時教師讓某個膽大的學生先作示範,膽小的學生看到該動作他人能做,膽子也大起來,認為自己也能做,也大膽做起來。
答案要點:通過觀察模仿可以促進新的學習或加強原先獲得的行為。
20、德尼斯等人在孤兒院做過研究,發現留在孤兒院的兒童智力發展慢、智商平均只有53,而被領養的兒童智商發展快,平均智商達到80,特別是年齡很小時被領養的兒童,他們的智商可達到100。分析產生以上差異的原因。
答案要點:環境教育和愛的作用
21、當我們欣賞中國水墨畫時依然會把墨畫的荷花和荷葉知覺為水紅和墨綠,黑白電視和黑白電影依然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這是為什麼?
答案要點:知覺的恆常性
22、我們剛進入冬天的時候覺得穿毛衣和棉衣很累贅,過一個月就不覺得重了;同一口是井水,你冬天覺得它很溫暖,夏天覺得很清涼,其實溫度沒有變,這是為什麼?
答案要點:感覺適應,感覺對比
23、學習了舞蹈的人學花樣滑冰比學田徑的人要快;學習了短跑的人跳遠成績更好;學會騎自行車的人學摩托車很快,這是為什麼?
答案要點:技能學習的遷移性
5. 急需一篇心理電影賞析結課論文 ,是結合多部電影的,結合自己或別人
我可以寫。
6. 心理電影賞析怎麼寫
心理電影的賞析,最重要的當然是電影里的各個角色心理的變化分析咯~
7. 心理驚悚片的舉例
布拉德·安德森(Brad Anderson):在心理恐怖類卓有成效。他是《機械師》(The Machinist)和《會議9》(Session 9)的導演。
達里奧·阿吉恩(Dario Argento):義大利導演,被認為是《鉛黃》(Giallo)之父。他經常用人物的過去經歷影響他們的現在行為,由此自然地創造出心理上的神秘感。如《灰天鵝絨上的四隻蒼蠅》(4mosche di velluto qriqio)、《摧花手》(L'uccello dalle piume di cristallo)、《黑暗》(Tenebre)。
朴贊郁 (Chan-wook Park):韓國導演,在他的「復仇三部曲」中引人注目地對這一領域進行了探索。
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q):加拿大導演,他專注於對我們的內心進行心靈恐怖的沖擊。他的故事情節往往使頭腦方面的問題變得明確。如《靈嬰》(The Brood)、《掃描儀》(Scanners)、《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孽環》(Dead Ringers)、《蜘蛛》(Spider)。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懸念大師。他經常將弗洛伊德理論運用到他的驚悚片之中。如《蝴蝶夢》(Rebecca)、《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眩暈》(Vertiqo)、《艷賊》(Marnie)、《精神病患者》(Psycho)。 理查德·凱利(Richard Kelly):將上述的大部分主題都融入進了《死亡幻覺》(Donnie Darko)中。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他的電影利用一種正式的視覺風格和對細節的注重來刻畫——通常結合了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元素,這會給觀眾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如《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閃靈》(The Shinning)、《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發條橙》(A Clock Orange)。
大衛·林奇(David Lynch):超現實主義導演,偏好使人頭腦混亂的謎題。無論是觀眾還是劇中人物自己都必須弄清什麼是真的、什麼不是。如《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妖夜荒蹤》(Lost Highway)、《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橡皮頭》(Eraserhead)。
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美籍英國導演。他的敘述結構通常反映人物的心理構造。如《黑暗騎士》(The Drak Knight)、《記憶碎片》(Memento)、《致命跟蹤》(Following)、《致命魔術》(The Prestige)、《奠基》(Inception)。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波蘭導演。他的驚悚片側重於人物的異化和孤立。如《冷血驚魂》(Repulsion)、《怪房客》(Le Locataire)。
奈特·沙馬蘭(M.Night Shyamalan):美籍印度導演,因擅長創作有著反轉式結尾的心理驚悚片而著名。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天兆》(Signs)、《不死劫》(Unbreakable)。 心靈殺手(Alan Wake):一款由Remedy發布的Xbox360電子游戲,其包含的一條主線是跟隨作家Alan Wake,他和妻子到一個叫Bright Falls的小鎮度假,但剛一到達他的妻子就失蹤了,惡魔降臨潛入了小鎮和居民之中。Alan必須克服這股力量,但同時注意什麼是真的什麼只是他頭腦中的。史蒂芬金、X-檔案、《迷失》等都對這款游戲造成了影響。
死亡空間(Dead Space):一款由EA發布心理恐怖型的游戲,並於2008年在美國的PS3和360上發表。游戲開始時主角Issac Clarke正在觀看他女友的錄像,同時他正在去往她所在的船上進行一些維修。霎那間,你被扔進一個危險的情境——你的船與「石村號」飛船相撞,並受到一些生物的襲擊,你將擔負起挽救人類的重任。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海史密斯的小說往往偏好使反社會或情緒不穩定的年輕人陷入困境,每個故事的主人公無論如何都會被捲入一起謀殺時間,並且必須面對不斷出現的警察和可疑的朋友。她創造的最有名的角色是迷人的騙子和殺手湯姆·里普利,他在五本書中成功地殺死了9個人。
德斯蒙德·科里(Desmond Cory):科里的熱門小說已經被翻拍成了電影(The Mark of the Phoenix、Deadfall)、電視劇(Circe Complex)。科里探索了心理驚悚的許多不同方面,塑造了從珠寶大盜到恐怖分子等不同的人物。
喬納森·凱勒曼(Jonathan Kellerman):凱勒曼的Alex Delaware小說系列常常研究犯罪心理學的不同問題。
林恩·泰恩徹(Lynn Tincher):創作了一系列關於心理操縱和連續謀殺的小說。
梅勒妮·威爾斯(Melanie Wells):與她同時代的人不同,威爾斯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通向這個領域——加入超自然元素。她的小說,如When The Day of Evil Comes,The Soul Hunter和My Soul to Keep等都以Peter Terry(一個試圖偷取其受害者的頭腦和希望片段的惡魔)的心理游戲為標志。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雖然他的書《魔女嘉莉》(Carrie)、Cycle of the Werewolf、Thinner以及其他的書被視作恐怖小說,但他的書常常側重於主角(們)和對手(們)——他們的起源、人物的背景和特定的活動。 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雖然通常被定義為科幻小說,但人們從一個孩子的生命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東西,而不是專注於科技和未來的方式。
8. 跪求一篇心理學電影賞析論文 1500字左右 要從心理學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
9. 一個心理案例分析,怎麼分析啊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郵輪弗吉尼亞號上,工人丹尼在頭等處的鋼琴旁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新生兒。丹尼不顧他人的嘲笑,獨自撫養該嬰兒,並取名為「1900」,隨著弗吉尼亞號往返靠泊於各個碼頭而逐漸長大。然而不久,丹尼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喪生。奇跡出現了,某天深夜,船上的眾人被優美的海上琴聲所驚醒,循著琴聲,居然是無師自通的1900在鋼琴前忘我演奏。從此,1900開始了在海上彈奏鋼琴的旅程,吸引了愈來愈多慕名而至的旅客。期間,1900邂逅了麥克斯和一名清秀動人的女孩,他們的出現,使得1900的內心開始波動,他燃起了欲踏足陸地的沖動。然而1900顧慮於自己在陸地上沒有出生證明,沒有生日,沒有身份,就好像這個人從來沒出生過一樣,所以最眾他沒有離開船。他生於船,長於傳,死於船。
請用埃里克森的理論解釋1900終身未踏足陸地的原因。
答:埃里克森的理論認為,青少年面臨的最主要發展障礙是獲得自我認同感——一種對於自己是誰,將要去何方,在社會中處於的穩固和連貫的知覺(1分)。而自我認同感是在應對許多選擇中形成的:我想要什麼樣的職業,大千世界中我屬於什麼位置等等(1分)。埃里克森用認同危機來描述這些青春期個體思考現在的自己是誰,決定「我能(該)做怎樣的自我」時會體驗到的那種混亂,甚至焦慮的感受(1分)。如果青少年能順利渡過這次危機,那麼他們將走向成熟的人生道路。而片中的1900似乎一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卻又一生沒能圓滿解決這個問題。他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自己能夠或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偌大的世界中是何位置,所以,他只能留在船上,不斷重復顛簸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