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是電影公司的職員電視台要采訪我 我該怎麼說, 請大家幫我一下, 不勝感激。在此謝過。
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如果說錯了什麼話,都會被剪掉,怕什麼呀!
⑵ 采訪的影片評價
在美國,這個故事設定本身就搞笑至極,因為金正恩對於美國大眾而言,相比作為一個真正的政治人物,他更像是一個互聯網狂歡中的笑料。(美國《娛樂周刊》評論)
雖然《刺殺金正恩》不太可能成為一個時代最為突出的政治諷刺類型的影片,但它無疑是一個討巧的,不受拘束的並且令人捧腹大笑的電影改編,並得到了沉悶多時的媒體與世界上最危險的獨裁者之一的密切關注。羅根(Rogen)和戈德堡(Goldberg)即便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也沒有收斂他們傲慢無理的幽默。當所有該說的與不該說的統統展現出來時,這部喜劇完成了它唯一的使命----娛樂觀眾。(IGN公司評)
《刺殺金正恩》尾聲在佛朗歌(Franco)與羅根(Rogen)最後一記全壘打中展現的極強的幽默細胞和無畏精神,伴著低俗的笑點和尖刻的諷刺,達到了制高點。這是典型的美式幽默。然而羅根(Rogan)與戈德堡(Goldberg)能夠僅僅通過把金正恩的名字替換為一個虛構的致力於破壞人權的獨裁者的名字來拯救所有受驚的人嗎?有可能。但我們依然要為有能力應對突發狀況和抗衡獨裁的惡人而奮斗。如果金正恩開不起玩笑,那麼就將其打倒。(滾石雜志(Rolling Stone)評) 這個反諷的故事反映了美國政府與美國社會的絕望。一部講述刺殺外國領導人的電影,映射的是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共和國和烏克蘭的所作所為。(金正恩的非官方發言人金明哲(Kim Myong-chol)評論)
扮演金正恩的演員長相和舉動與金正恩截然不同,這一點好笑。這只不過是三流電影,而因為朝鮮過度反應,卻成了熱門話題。(金成民評)
憑借吊人胃口的內容和對黑客事件的「炒作」,《采訪》受到不少美國觀眾的追捧。但不少影評人把《采訪》評價為一部「低俗喜劇」。大多數觀眾認為它算不上一部佳作,是黑客事件讓影片吸引了更多關注和觀眾。(新華網評論)
在一系列粗俗的言論,對於人體的偏見,激進的斬首行為,以及水氣球風格之中,《刺殺金正恩》體現了好萊塢電影一貫對專制政權盲目過度地譴責。(《時代周刊》評)
「北朝鮮不可能侵入索尼公司系統竊取《刺殺金正恩》這部電影,否則平壤將會呼籲那些對郵件處理不當和對影片續集融資的索尼高管作出反應,而並非朝鮮人民。我看過這部電影,其實影片本身並沒有過多值得談論的,它就是一部還不錯的喜劇而已。電影放映中我笑了幾次,但也發現了製片中不太完善的鋪墊。如果我是在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的話,我雖並不致中途離場,但很可能要打幾個小盹。」(連線雜志(Wired)評)
《刺殺金正恩》得到了公司的一大筆專項撥款,但此番投資卻被認為是極大的失敗。雖然電視主持人搖身一變成為了自由戰士這一橋段看上去比較新穎,但是牽強的笑料,俗套的情節和單一的爆炸效果所製造的場景變化造成觀眾眩暈還是給影片大打折扣。(美國好萊塢新聞前線(DeadLine)評)
《刺殺金正恩》既不十分有趣又不主題鮮明。當然即便你在過去的十年中曾看過使你深有感觸的喜劇,其實它本身也並沒有那麼令人震撼。這使我忍不住要問,「羅根(Rogen)與戈德堡(Goldberg)所做的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可以稱這部影片為一個象徵著人身自由與言論自由的標志。但在其造成的種種爭議後,就電影本身而言,如果你不是羅根(Rogan)和佛朗歌(Franco)的超級粉絲或影片真心的簇擁者,你一定會對本片失望至極。每個人都有選擇影片的權利,但你真的沒必要來觀看這部偶爾搞笑,大部分為少年友誼的喜劇,這實在與影片先前承諾的富有煽動性的情節完全相悖。」(瑪麗蘇(The Mary Sue)評)
北朝鮮可以高枕無憂,至少片中美國的表現與朝鮮一樣不盡如人意,諷刺的是共產糧食短缺問題。這出關於底層階級新聞記者刺殺朝鮮獨裁領導人金正恩未果的滑稽戲,以及包括襲擊索尼公司的黑客與「和平衛士」(Guardians of Peace)在內造成的電影發布前的騷動,不會使得全球化的外交陷入癱瘓,而是通過惡俗的笑料給觀眾帶來難以容忍的感受。雖然佛朗歌(Franco)與羅根(Rogen)的狂熱粉絲為該片於聖誕夜上映提供了綠色通道,但對於其他大部分人而言,這是一個靜候電影水刑的夜晚。(Variety評)
蘭達爾帕克(Randall Park)在影片中所展現的自我懷疑與油腔滑調徒增了年輕獨裁者這一角色的喜劇性。「我就是我,做最好的我」金正恩(Kim)在給了佛朗歌(Franco)一條狗作為禮物後說道。事實上,是佛朗歌(Franco)厚著臉皮扮的鬼臉誤使我們承認他富有幽默感,並且整部電影的腳本基調從以諷刺或滑稽為前提變為了插科打諢。現實生活中,一個關於哪些能夠導致遭受折磨而哪些不能的論題大熱;而在電影世界裡,不存在這一辯論,因為這部影片從頭到尾就是對觀影人的一種折磨。(華爾街日報評)
這場鬧劇中確有不少笑料,其中不乏裝模作樣的采訪人佛朗歌(Franco)和他的製作人羅根(Rogen)被CIA(中央情報局)所聘以刺殺金正恩。影片與約翰斯圖爾特(John Stewart)的某一不太知名的「重要人士訪談」略有相似,原因是製片人相信多年前這一檔節目還沒有迎合大眾的幽默,因而不會阻礙本片故事的講述。佛朗歌(Franco)飾演的頭腦簡單並自稱新聞記者的角色遭到了眾多指責,因為這一人物完全誇大了真實世界中的諷刺效果。影片的目的不在於體現「卡通人物如何存在於現世」,而是展現佛朗歌(Franco)以現有情景為代價所做的盡可能寬廣的選擇。問題是,何時金正恩(由Randall Park扮演)這一角色才能成為喜劇之中不是最為古怪的那一個呢?(福布斯雜志評)
⑶ 如何做好人物紀錄片的現場采訪
一般的新聞報道也很重視采訪的前期工作,記者應該善於研究分析資料,並以此為據寫出采訪提綱。但這種資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訪提綱也是粗略的。因為一般新聞采訪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個相對獨立的事實。所以,只要記者精於提問,往往就會有收獲。然而,單個的、相對獨立事實的深度對於深度報道是不夠的。在Why(原因)和How(怎麼樣)上的探究,使背景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成為深度報道采訪前期工作中新聞工作者耗費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過對社會現實狀態和發展變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能否准確、敏銳、富有遠見地選擇報道題材直接關繫到深度報道的成功與否。這就要求記者對現實生活要有敏銳的嗅覺,對社會動態有明智的把握。《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是以深度報道見長的專欄,那些看似冷點的新聞事件,卻正是一段時間內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冰山一角」,新聞記者通過艱苦的調查研究在凌亂瑣碎的線索中找到適宜的報道題材。
其次,作好背景資料的收集和分析。新聞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補充性的歷史資料、展示事物間相互關系的資料、提供人物必要經歷的資料、數據性的事實等,收集並分析這些背景材料對深度報道采訪的前期准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對報道的全過程也有深遠的推動作用,包括幫助記者獲得采訪機會、迅速進入采訪角色和取得采訪對象的信任。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為了能獨家采訪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備了大量相關背景材料的基礎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點,然後直接打電話同基辛格的辦公室聯系采訪事宜,還當面向辦公室工作人員闡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訪的種種好處,最終使基辛格接受了獨家訪問。
最後,擬訂一個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訪提綱。采訪提綱是記者邏輯思維和思考問題層次的體現,一個好的采訪提綱,能夠幫助記者堅定信心,臨陣不亂、掌握采訪的主動權,使采訪得到完善的結果。杜駿飛在《深度報道原理》一書中提到,美國內華達新聞學教授拉魯·吉爾蘭德曾在擬定采訪提綱方面推出了設計問題的輔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他提醒記者在設 計提問時應該涉及到下列一些具體的問題:
目標———你們(或組織)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障礙———你們遇到過什麼難題嗎?目前的阻力是什麼?
解決———你們是怎樣對付這些難題的?是否有解決矛盾的計劃?
開始———這一設想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根據誰的意見提出的?
當然,采訪提綱的擬訂還和記者本人的采訪習慣、交流方式有很大的關系,但確保問題的獨特、准確、連貫、創意、引人入勝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⑷ 電影是怎麼對觀眾進行意識強加的
我在北京電影學院旁聽過一節影視編導專業的課,當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的老師告訴他們,電影就是要抓住觀眾的眼球。
主要是通過一些細節和片段對觀眾進行意識加強,是一些精彩的劇情,人物繪畫的非常飽滿,又非常氣勢,還有決策的心理狀態,這些都非常重要,這些都可以對觀眾進行意識的加強。
⑸ 怎樣采訪看完電影後的觀眾
你好,麻煩打擾您兩分鍾時間,我這邊在做的是對於您剛才所觀看電影觀後感的調查;
您覺得剛才這部電影整體上怎麼樣?
哪部分是您印象最深的?
您覺得它好的地方在哪裡?
您覺得不好,或者欠缺的地方在哪裡?應該怎樣才好呢?
⑹ 采訪市民最近看過的電影如何提問
(采訪前)您好,打擾一下,我是XXX的XXX,想問您幾個問題,不會耽誤您太多時間,可以嗎?
(得到同意後)請問您喜不喜歡看電影?最近看了那些電影?都有些什麼感受?
(結束後)謝謝您,再見!
⑺ 采訪一名演員該問什麼,急用!
問她,如何可以快速盡到角色中去,如何退出角色,哭戲怎麼演?等等
⑻ 觀眾永遠看不到的鏡頭 看看采訪時群眾都是怎麼發言的
我是一個老演員了,我來告訴你事實的真相好了,不過我回答了你要給我加分啊。
過路的人全是群眾演員,一天給20元錢在北京電影製片場門口有很多人做這一行的。由現場按照一定的走位順序放人走,你看起來就像是在大街上發生的真事兒了。現場要求群眾演員不可以看鏡頭,如果有人看了鏡頭叫做穿幫,要重拍的。劇組可以找的群眾演員人數是你無法想像的,為了一個場景可以找到上百名群眾演員,在北影我見過找1000人的場景的和500人場景的群戲。你看繁華的街道其實已經被擋住拍戲了,這很正常,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場景的。
⑼ 怎樣采訪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備。新聞故事是真實的故事,不能像寫小說一樣虛構。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的准備。 一、查找相關資料 1、通過網上搜索等途徑,找到有關被采訪對象的所有文章,並判別哪有文章有價值。教你簡單的判別依據:看媒體的好壞,記者的信譽程度。 2、找到此人的簡歷。簡歷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故事是簡歷的擴大。要背人物簡歷。關心出生日期、社會背景(如是否經歷文革)等。研究一個人,從研究此人的簡歷開始。 3、擬訂采訪提綱 根據已經被寫到的內容,挑選 10 個有意思的故事,針對它們製作采訪提綱,成為這10 個故事的加強版。 針對已有故事製作采訪提綱,目的是補充和豐富這些故事的細節。按照新聞的 5WH 要素,針對矛盾和沖突、針對故事的細節(誰先走進會場,誰先伸出手,穿什麼衣服)來擬訂采訪提綱。要避免被采訪對象所左右。記者與被采訪對象是合作關系,他想宣傳他的產品、他這個人、他的公司,記者想寫個精彩的故事,獲得大家的好評,你的目的與他是不一樣的。他談未來、談現在、打算、理念等,對於故事是沒有價值的,是宣傳,讀者需要他的過去、困難、矛盾及矛盾的解決,這些是他不願意談的。因此,采訪提綱如果不夠好,會被他帶著走,抽不出來。 4、約請采訪對象 想約的采訪對象一定不要放棄。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堅持不懈,不停騷擾。你只要努力,就可以采訪到任何人。辦法總是有的。 採用騷擾戰術,死嗑。要有巨大的通訊錄庫。發簡訊、寫郵件、打電話、托朋友、托更多的朋友說明采訪意圖,一次不行第二次,二次不行三次,總有一天他會給你半小時,只要你有半小時你就成功了。只要你坐到他的辦公室,約到10分鍾,提前半小時到,也許就是40分鍾,問題問得好也許就變成1 小時。做為記者,要理直氣壯,只要是這個行業的人都可以采訪。采訪他是對他好,是關注他,是因為他有名,他沒有道理不接受。不在於你在哪個媒體,而在於你給他帶來幫助。 實在約不到,可以跟別的記者旁聽。如果你不去采訪重要人物,只參加新聞發布會,你永遠做不出來的。記者的成功就在於你采訪重要人物的次數,沒有采訪重要人物的經驗,你永遠不知道如何采訪。 5、采訪之初 首先要給采訪對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達,事先養足精神,且衣著得體。用半小時左右問時間表,即問他的簡歷。人在被問及過去時往往比較放鬆,可以任意去講。可能會涉及細節,要了解哪些跟故事有關、哪些無關,只追問有關的細節。得到20%對你的故事有幫助。采訪時讓他回顧童年,他會很高興,後面他就可能講出他原本不願意講的。 其次問細節。在問矛盾之前可以問一些細節。充滿文章的細節是最打動人的,故事會非常豐滿。細節看來與沖突無關,但讀者會感覺被帶入現場,使故事具備非常強的現場感。如果你不問,被采訪對象不會意識到細節的重要性。細節問得越來越詳細越好,尺度掌握在不讓對方厭煩為佳,有點煩都沒關系。主要的細節問題到最後20%時間再問。要不厭其煩地細問,如果你前面80%的時間表現好,出於彼此的尊重他會配合。但你是在消費他的忍耐度,如果他厭煩了站起來離開,你采訪已經大功告成。 然後問矛盾。針對事先准備好的故事來問矛盾。沖突代表矛盾,他往往不願意去講。問矛盾的技巧非常高。一定不要讓被采訪人了解你知道多少,所以記者一定要少說話。最好讓他感覺到你知道一切,只是來求證一下。用老的事實得出新的事實。對方臉一紅、語速一加快、情緒一激動,新的事實就出來了。如果對方很放鬆、談笑風生,那采訪就會失敗。他的智商比我們高,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他可以不說假話,卻讓我們為他搖旗納喊。采訪他的對立面得到更多的矛盾,用對方的觀點來刺激他,雙方觀點交鋒是讀者願意看的。 掌握提問技巧。問題一定要非常直接簡單明了,非常具有封閉性,就像法官問罪犯的是非問題。開放性的問題問不清事實。要讓他知道你的邏輯是清晰的,而不是天上地下地胡亂問。他不知道你的邏輯時、他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他就會厭煩。 最後確定主題。一篇文章如果沒有主題,就沒有必要寫。但80%記者不明白文章一定要有主題。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主題,而不能有多個主題(采訪提綱里可以預定幾個主題)。半小時采訪結束後,就應確定主題,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候,就應知道哪些故事需要加強、哪些故事不必再問。長篇故事有7 個故事就足矣,但究竟寫幾個,由主題決定,而主題須在采訪時就確定。 采訪要全程使用錄音。不用錄音機的記者是傻記者。采訪過程中不能記筆記。語言只能傳遞有限的信息,所以一直看著對方的神情,而不能記筆記。記筆記會把耽誤獲取最重要的信息。采訪時間只能1.5小時左右,超過則疲憊。采訪的經驗是鍛煉出來的。 采訪結束後整理錄音。整理錄音會幫助你熟悉采訪過程,能幫助你熟悉材料和細節,使你的腦子里充滿材料。語言只能給受眾40%信息,所以錄音多聽幾遍,就會聽出很多弦外之音。直到今天,重要的文章我都一定要親自整理錄音。如果錄音沒錄上,那就像世界末日。采訪之後,要花一天的時間把所有錄音整理成文字,每句話都整理出來。 圍繞思考主題。如果整理錄音得到的材料指向不明確,說明采訪失敗;如果70%指向一個方向,就指向一個模糊的主題。可以用50個字、10個字寫實標題,再慢慢壓縮,得到一個短標題。如果出現多個主題怎麼辦?這正是考驗記者的概括能力的時候。需要把幾個好主題的共性找出來,在上面再提練一個主題。 6、寫作 把對話體變成故事體,90%記者作不到。作到有主題,把對話體變成故事體,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對話體可閱讀性很差,一點都不精彩,必須改寫成故事體。羅列是不行的,一篇消息不能幾件事。要把每個故事寫成特寫,特寫首先需要場景,場景則需要很多細節。特寫無非是一個場景,加上人物的動作,動作產生結果。場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電影一樣。作為記者,要製造場景,然後把場景迭加。寫好故事的前提是寫特寫。不會寫大故事,先寫小故事。 只有一個技巧:開頭是一個切入點,找一個高潮、矛盾的中心、激化的轉折,把場景推出,讓人物打鬥一番,後面就可按時間順序推出故事,其實就是簡歷的擴大版。完成這些工作,故事就寫成了。故事不太豐滿時,可以場景之間加上事實。場景要清晰,像照片、像電影鏡頭。場景+事實可將讀者帶到現場,讓讀者感受主人公的人生。 細節是關鍵。細節是對話體變成故事體的關鍵。沒有細節的故事就顯得很假,有細節的故事就顯得真實,這非常重要。為細節花精力是頭疼的,但必須為了得到細節到處尋找。可以用別人的材料來豐富你的細節。這不是抄襲,只是用補充不足的細節、事實。對於名人來說,采訪者很多,得到的細節和事實很多。你豐富到你的句子成分中,豐富你的故事。最不重要的是觀點,觀點沒有價值。 幾個不要。作者千萬不要跳出來,不要發任何議論,實在忍不住就讓人物來說。引語不要太多。只有強烈表達其個性時才用引語。引語要變成細節或事實。不要把采訪經過寫到故事裡,采訪如果精彩可寫采訪手記,如果有評論可另寫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可混同。 修改文字。只有當大局已定時,才開始遣詞造句。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長句子變成短句子,長句子很累,像論文。句子不要頭重腳輕,要勻稱。短句子天生就是勻稱的。不要用被動句,只要有主語的就用主動句。消滅形容詞,形容詞是沒用的,會讓人覺得作者很輕浮,要用細節將形容詞替換掉。要把句子作到精減。每個字都是成本,成本很重要。字越多讀者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他索取的就越多。可刪可不刪的一定要刪掉。這是很痛苦的,不捨得是不行的,實在下不了手請編輯幫助。 標題和第一段。標題很重要,第一段很重要,必須花 30% 的時間去好好考慮。標題和第一段(前300字)都是文章的廣告,不會寫標題和第一段的人是不會寫廣告的人。如果讀者讀到 20 字還覺得沒有意思,他不會繼續讀下去。要花很多時間,約 20%的時間去想標題。例如丁磊的標題「誰是誰的江湖夢」,很精彩。例如《百年孤獨》的第一句,把時間推到未來,又把時間推回過去,讓人覺得歷史的滄桑和興趣性。不知道如何把故事弄精彩時,把時間拉來拉去、用進行時是一種技巧和辦法。 態度。只有專注,排除一切干擾,才可以24小時寫作。文章不是一口氣寫出來的,所以不開夜車,而是掌握一套方法,把寫文章變成步驟,每次只作一點點,使每個步驟都是可操作的,使每個環節上都是簡單的。只有對話體變成故事體這個階段,才是需要高度注意力的。99%的人都不是天才,所以要用慢功夫去熬出來,用工匠的方法來寫作。要用一種工匠的心態對待工作。 每篇文章都改4遍,每篇文章都寫到75分以上。勤奮很重要。直到今天除了睡覺就是工作,喜歡打游戲但是很克制,為了把記者作好確實下過苦功。向很多人學習。看電影也是學習。 二、專門話題怎樣寫評論 基本觀點:一篇好的評論必須做到,不管是贊成你觀點還是不贊成你觀點的人,都會從中受益。沒有針對性的文章是沒有價值的,只是感情的宣洩。如果替換主語還成立的話,就是糟糕的評論,是PR文章,而不是評論。事實和細節仍然是重要的,觀點只是為了傳達事實。在評論中有細節非常重要。評論不要感情用事,別人讀你的評論是為了收獲你的信息。你的職責就是記錄事實,不是為了表達感情。寫評論一定要冷靜,要傳達很多細節,細節是金子。新聞發布會也可以看到很多細節,而不是他發布的產品,可惜大家往往沒有帶著眼睛去。如果簡單認為評論只是作是非判斷,是非常粗暴的。世界是紛繁復雜的,決不只有是與非,因此觀點也是豐富的觀點,而支撐豐富的觀點就需要豐富的事實。證明一個公理或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沒有意義的,只是浪費大家時間。所以如果標題是一個公理,那就是垃圾。看魯迅的雜文,他的觀點很多並不正確,卻傳遞很多知識,每篇文章都不可替代,一點都不覺得枯燥,很有趣味性,很好看。 三、怎樣讀書 書是好東西,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你的一切。可惜大家都不讀,不仔細讀。新聞教科書美國有幾本,其中美聯社的《如何成為頂級記者——美聯社新聞報道手冊》非常好。新聞上的所有定義和知識都有。 文學 文字好不好還是很重要的,文字需要具有音樂的美感。文言文具有音韻之美,白話文不具有這種美感。聞一多、徐志摩等把白話詩發展到一個高度。白話文要寫得美其實是不容易的。 建議讀《北島詩選》,北島用很少的字造成很多的意境。李杜的詩。讀《史記》等古文,學習美的文筆。讀毛澤東的詩詞,《毛選》。毛的新聞作品,包括消息、評論、調查報告都寫得很好。毛的文章的聲勢,不容置疑的氣勢,有助於改掉文章不小器,粘點偉人的仙氣。
⑽ 門口采訪看完電影的觀眾的采訪詞
這位先生(女士)好,我是**電視台的, 我們現在在做一個對**這部電影做一個後續的一個訪問,你有時間嗎,[答應了之後】就說請問您對這部電影********(大體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