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教父》講了什麼
內容簡介:
電影《教父》是根據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好萊塢青年導演科波拉執導的一部經典黑幫片。影片描述了黑手黨的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外來移民為生活所逼,鋌而走險,靠走私、賭博、販毒、謀殺而在美國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
他們依賴非法營生而逐步發展壯大,其勢力也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政府樞紐部門也有了他們的代理人。當他們羽翼豐滿時,便不滿足於現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會,毫無恐懼地享受他們的財富。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由非法社會向合法社會的過渡卻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為得以完成的。影片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一個十分悠久的經典類型__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它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范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__權力與罪惡的關系。
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轟動一時,取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馬龍·白蘭度帶動的「馬龍·白蘭度熱」像旋風一樣幾乎波及整個世界,而導演科波拉也從此奠定了他在好萊塢中的「教父」地位。
馬里奧•普佐的作品,普佐是一位嚴肅、莊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不是在現代派作品裡所常見的那種以撲朔迷離的荒唐的渲染作為噱頭來誘使讀者陶醉於虛無縹緲之中,而是以引人入勝的真實可信的素描作為楔子來啟發讀者認識美國社會的本質。
❷ 教父這部電影想要表達什麼
《教父》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在真實中創造傳奇。老教父維托與新教父麥克,他們在壞人之中,是最不令人討厭,也最有魅力的壞人。《教父》描寫真實的人性,真實的黑幫,真實的,每個人只有一個的,命運。
《教父》告訴我們,現實是丑惡的,在丑惡中變得強大,再去創造美好,才是真正的成功之路。
❸ 《教父》為什麼那麼說很經典
《教父》以沉鬱冷靜的風格講述了一段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黑幫史詩。它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黑幫電影之一,被譽為男人的聖經。該片不但在評論、藝術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而且它還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典範,是一部眾口稱贊的經典電影,它在權威電影網站上的好評率高達百分之百 。美國權威電影組織美國電影學院將其評為「美國最偉大的黑幫經典電影」 。
《教父》對宗教的討論若隱若現,善惡的界限被優雅、溫馨、仁慈、家庭所模糊。片中教父的形象顛覆了人們對黑幫大佬的傳統認知,影片里的黑幫大佬不再一臉橫肉飛揚跋扈,他可以溫和仁慈,可以體面優雅。
拓展資料: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維托·唐·科萊昂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並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❹ 怎樣欣賞《教父》這部電影看點在哪裡
教父精彩對白
「永遠別讓別人知道你想什麼」
「永遠別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我們開出的條件你是無法拒絕的,要麼是你的簽字,要麼是把你的手指留下。」
「我准備向他提出一個他不可能拒絕的條件。」「我費了一生的精力,試圖不讓自己變得十分粗心。女人和小孩子們可以很粗心,
但男人不會。」
「總有一天--也許這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我會讓你為我做件事情。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請在我女兒的婚禮上接受正義,
這也算是我送給你的一件禮物!」
Don』t hate your enemy, or you will make wrong judgment.
不要憎恨你的敵人,否則你將做出錯誤的判斷。
Don』t let anybody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
不要讓任何人知道你在想什麼。
You make the choice, and this is your price.
你做出了這個決定,這是你的代價。
Everything I do with my power, including something criminal, I just want to protect my family and my friends .
我以我的力量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一些罪惡,只是為了保護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
I don』t care what you did is right or wrong, I want you know only me have the right to make decision, cause I am the godfather until my death.
我不關心你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我只是要你知道,只有我有權利作出決定,因為我是教父,唯有我的死亡能否定它。
I will never do anything guilty.
我永遠不會做讓自己內疚的事情。
So, love somebody else.
那麼,去愛一些其他人吧。
Do you spend time with your family? Good. Because a man that doesn't spend time with his family can never be a real man.
你經常跟家人呆在一起嗎?不錯。因為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
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我准備向他提出一個他不可能拒絕的條件。
I spent my whole life trying not to be careless. Women and children can be careless. But not men.
我費了一生的精力,試圖不讓自己變得十分粗心。女人和小孩子們可以很粗心,但男人不會。
《教父》,無疑是一部難得的上乘佳作,作為男人的奮斗史,作為理解人性的絕好之作,也作為對精湛演技的欣賞。
❺ 經典電影《教父》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
教父思想絕對是《教父》里的靈魂,也是我們學習人生的一次教育,我總結如下:
1、如何做一個男人
1)責任感:義大利黑手黨能夠名揚全球,絕不是簡單的事情。國有國法,道有道規,能夠在黑社會中揚名立萬,責任感絕對是第一位的。要保護你的手下,呵護你的家人,為了你的手下與家庭,你必須有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精神。這種責任感包括家族責任感、團隊責任感。作為教父,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家,所以老教父活著累,小教父也活得累,在《教父》中兩位父子的死,刻畫得很好,一個是舒暢而死,因為他找到了一位更有責任感的人來繼承事業;另一位卻是悔恨枯死,因為他保護不了自己的女兒,他悔恨得死了。。。
2)做男人的准則---保護家人,特別女人與孩子,而且不要販毒: 不要在飯桌上談生意(這句話是老教父的兒女之口說出),給家人一個寧靜的生活;女人也不要過問生意上的事,(這生意當然不是一般的生意啦,所以小教父對著自己的老婆咆哮:不要問。。。)這不是歧視她們,恰恰相反,是為了保護她們。正如我的以前一位老闆說:你打我的臉,我還可以笑笑無所謂,但是你欺負我的家人,我不會放過你。。。。到於販毒,這是很多黑幫老大不願意做的,黃賭,最多是損失身體與不見錢,而毒,卻是要了一個人的命與整家人的幸福生活,所以有原則的教父不做,為此他也差點丟了命。。。
3)「象個男子漢」,打下牙齒和血吞:當教父看到過氣歌星象個小孩在教父面前啜泣時,教父簡直要跳了起來,用力拍打他的臉:嗚嗚,象個男人嗎?你是個男人嗎?be a man….這也是我前面描寫羅生飾演的教父在艱苦歲月依然樂觀,沒錢也要買個梨子慰勞家人的寫照,在這時,我想起了老毛的一首詩: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領袖般的胸懷,可惜我不是教父或主席的料,所以有時遇到難題時也會郁悶,親人的朋友,你呢?
4)重承諾,說到做到:這是《教父》一開場所告訴我們的。只要你有要求,我答應了
我就幫你做到。所以老教父對那個暴發戶說:你不是說美國是天堂嗎,可以保護你嗎?你有了,忘了我了。。。有什麼解決不了,你找我,我幫你解決,只要你認我為教父。。。於是那位暴發戶輕輕地低著頭,親吻著教父的手背庄嚴地說:教父。。。然後滿意而去,因為他知道,只要教父肯承諾做到,那是板上釘釘的事。。。
5)死也不要做叛徒:《教父》中對叛徒的處理是最簡單直接的,而且處死你不會告訴你的理由,只要你背叛了大家。這也是《教父》裡面顯得血腥且赤裸裸的一面,最大的震撼當然是麥克處死了背叛他的兄長,為此他還專門到母親那裡,委婉向地母親討教當年父親的做法,最後他決定下命處死二兄,雖然他為此背了一輩子的心靈自責。這是義大利黑手黨的家族傳統,同時也是全世界有血肉的民族傳統,對每一個叛徒,都應格殺勿論。想想中國抗日時期有幾百萬隊伍的漢奸,唉。。。不過,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對漢奸不齒的,想想風流才子汪精衛的結局,看看秦檜在杭州下跪千年。。。。
6)「可里昂州長,可里昂議員」:典型的功名情結,呵呵,這也是作為一位男人的無奈但卻是責任。這出自老小教父的經典對話,這其實說出了所有黑幫人物的心裡希望:如果我當時能走正道,我還會加入黑社會嗎?想想林沖被迫上樑山的蒼涼,山水為之一白哪。。。一種身在江湖,身不由已的感慨,好在小教父的堅定目光告訴老者:we can do,因而在以後的歲月里,他一直在怎樣處理家族事業如何合法化,如何體面化。。。。
❻ 教父,誰能理解它的真正含義求大神幫助
在《教父》這部電影面前,我不得不懷疑自己的鑒賞能力。因為第一次看這部 電影 給我的最深印象似乎是情節繁冗——電影耗時長、出場人物多,自己恰恰對其背景又缺乏理解,簡直令人看得疲勞。再飽受大片刺激的刺激後,還真很難耐下性子突然去接受這樣一部所謂的經典。重看《 教父 》的打算早已萌生,卻總擔心靜不下心來走一次那3個多小時的流程,所以一直不敢輕易重溫。對於情節,我早已不存在好奇,因為三部《教父》都領教了,還能留下多少懸念。所以這次重溫是純粹的欣賞,感到自己要好好審視一下教父的出眾之處,再次仔細看看大師馬龍·白蘭度、埃爾·帕西諾的表演。 浪漫主義黑幫史詩——《教父》 這個「浪漫主義」頭銜我之前很難理解,至少電影中的仇殺和血腥場景也沒少出現。在這種浪漫與寫實之間,自己也本不了解其界定的出發點。後來,馬丁·斯克塞斯的《Good Fellow》給了我一個鮮明的比對。《Good Fellow》告訴我,現實中的黑幫其實是十分粗鄙的,而這種東西拍成電影簡直讓我看不下去。反觀《教父》,它是裝點得如此富麗堂皇的電影。在片中,維托·科里昂實際是黑幫老大,但他冠上了教父這個身份,而且這絕不單單是名號上的區別。我相信電影所要描寫的不再是那種尋釁滋事的黑幫組織的殺戮和戰爭游戲,而轉向了科里昂家族的人物命運這個話題。他們如同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一個特殊階層,這個階層在新生都市的紛亂逐鹿中產生(如同《紐約黑幫》所描述的背景)。作為後來的倖存者掌握了強大的權勢和財力,觸手伸及各方各面,甚至還能充當平民的保護神,看似強大無比。但實際上,家族的生存始終是一個艱難的問題,他們不僅要參與黑幫間的明爭暗鬥,在從社會的黑暗代表努力轉向社會主流的道路中更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在時代的發展中舉步維艱。這就像一場不可逆轉的悲劇,無數的槍殺洗底,甚至包括對自己的親友手下,讓人簡直有些麻木了,這場悲劇就是從《教父》第一部開始。馬里奧·皮左和科波拉的對一切的詮釋是戲劇化的,在科里昂家族的經營中,產生了激烈的叛亂掙扎,涉及政府、親信及各方各面,又加入了細膩的感情戲成分,取材對一部電影來說太宏大了。對比其它的黑幫題材,別人通常只能挖出一小塊題材來拍一部電影,而《教父》這個題材如果引申出去,卻完全可以超越「黑幫」這個主題,映射到更廣的方面。 一部心靈史詩———《教父》中的人物 這又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評語。《教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馬龍·白蘭度演繹的維托·科里昂。之前看這部時,電影我對馬龍·白蘭度缺乏了解,只覺這個維托·科里昂很有特色的表演。後來,電影《現代啟示錄》卻使我驚奇發現,白蘭度的兩次表演竟然猶如變身,原來白蘭度並不是本身就看起來是那樣。那他又怎麼會想到在演教父時,把下顎弄得像塞棉花,用沙啞沉穩的配音,連姿態也處理得絕妙,細品他的表演還真是覺得高山仰止。更絕妙的是,在第二部中還能找到生性沉穩的德尼羅做對應就。在我看來,維托·可里昂在電影中是塑造成近似神的人物。他眼光銳利,處事不失大氣。而同樣擁有智慧的第二代教父————麥克·可里昂(by Al·Paccino)卻總是過於太鋒芒。不可否認,兩代教父同樣睿智,但維托在做重大決定時會選擇溫和的手法,他願意放棄紐約的勢力來謀求幫派間的和解,保全家人的性命。在維托這種氣派面前,我要開始同情麥克。他承擔其家庭事業首先違背了自己的初衷,一旦陷入這份事業後,卻簡直無法自拔。麥克是悲劇的最大承擔著,他毫不留情地洗底手下和親信,鏟除一切威脅勢力,而且很難說這種激進的做法不明智,因為這往往是維持家族事業所必需的,就在那種被判頻繁到瘋狂的境地。然而背起這個包袱也意味著其它方面慘痛的損失,親情、愛情方面。我一直很欣賞電影的結尾,在背景音樂中,大門被關上,然後是Kay的一個特寫,這給人一種強烈的隔絕感。Al·Paccino的剛性演繹持續到了門後遠影這一幕,卻預示著不免已經踏上不歸路。或許第二代教父要承擔的東西太多了。Al·Paccino似乎用一種冷峻來表現,他的表情似乎始終如一,做事毫不猶豫,不留情面。我覺得除了這種冷峻的氣質,沒有什麼能支撐人負擔起這個沉重的包袱?
❼ 求教父電影解析,要有深度的那種。
《教父》在敘事上很圓熟,婚禮半小時的伏線密集,對龐大的人物關系網、情節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影片開頭埋下的幾處伏筆,在後來的劇情中全有呼應,而且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這幾處呼應並不決定情節走向,而是草灰伏線式連接。
(7)怎麼理解教父這部電影擴展閱讀
《教父》主要劇情: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托·柯里昂(馬龍·白蘭度 飾)是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的首領,帶領家族從事非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
因為拒絕了毒梟索洛索的毒品交易要求,柯里昂家族和紐約其他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激化。聖誕前夕,索洛索劫持了「教父」的參謀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
因為內奸的出賣,「教父」的大兒子遜尼被仇家殺害;小兒子麥克(阿爾·帕西諾 飾)也被卷了進來,失去愛妻。黑手黨家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血雨腥風和溫情脈脈,在這部里程碑式的黑幫史詩巨片里真實上演。
❽ 教父,誰能理解它的真正含義
在《教父》這部電影面前,我不得不懷疑自己的鑒賞能力。因為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給我的最深印象似乎是情節繁冗——電影耗時長、出場人物多,自己恰恰對其背景又缺乏理解,簡直令人看得疲勞。再飽受大片刺激的刺激後,還真很難耐下性子突然去接受這樣一部所謂的經典。重看《教父》的打算早已萌生,卻總擔心靜不下心來走一次那3個多小時的流程,所以一直不敢輕易重溫。對於情節,我早已不存在好奇,因為三部《教父》都領教了,還能留下多少懸念。所以這次重溫是純粹的欣賞,感到自己要好好審視一下教父的出眾之處,再次仔細看看大師馬龍·白蘭度、埃爾·帕西諾的表演。
浪漫主義黑幫史詩——《教父》
這個「浪漫主義」頭銜我之前很難理解,至少電影中的仇殺和血腥場景也沒少出現。在這種浪漫與寫實之間,自己也本不了解其界定的出發點。後來,馬丁·斯克塞斯的《Good Fellow》給了我一個鮮明的比對。《Good Fellow》告訴我,現實中的黑幫其實是十分粗鄙的,而這種東西拍成電影簡直讓我看不下去。反觀《教父》,它是裝點得如此富麗堂皇的電影。在片中,維托·科里昂實際是黑幫老大,但他冠上了教父這個身份,而且這絕不單單是名號上的區別。我相信電影所要描寫的不再是那種尋釁滋事的黑幫組織的殺戮和戰爭游戲,而轉向了科里昂家族的人物命運這個話題。他們如同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一個特殊階層,這個階層在新生都市的紛亂逐鹿中產生(如同《紐約黑幫》所描述的背景)。作為後來的倖存者掌握了強大的權勢和財力,觸手伸及各方各面,甚至還能充當平民的保護神,看似強大無比。但實際上,家族的生存始終是一個艱難的問題,他們不僅要參與黑幫間的明爭暗鬥,在從社會的黑暗代表努力轉向社會主流的道路中更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在時代的發展中舉步維艱。這就像一場不可逆轉的悲劇,無數的槍殺洗底,甚至包括對自己的親友手下,讓人簡直有些麻木了,這場悲劇就是從《教父》第一部開始。馬里奧·皮左和科波拉的對一切的詮釋是戲劇化的,在科里昂家族的經營中,產生了激烈的叛亂掙扎,涉及政府、親信及各方各面,又加入了細膩的感情戲成分,取材對一部電影來說太宏大了。對比其它的黑幫題材,別人通常只能挖出一小塊題材來拍一部電影,而《教父》這個題材如果引申出去,卻完全可以超越「黑幫」這個主題,映射到更廣的方面。
一部心靈史詩———《教父》中的人物
這又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評語。《教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馬龍·白蘭度演繹的維托·科里昂。之前看這部時,電影我對馬龍·白蘭度缺乏了解,只覺這個維托·科里昂很有特色的表演。後來,電影《現代啟示錄》卻使我驚奇發現,白蘭度的兩次表演竟然猶如變身,原來白蘭度並不是本身就看起來是那樣。那他又怎麼會想到在演教父時,把下顎弄得像塞棉花,用沙啞沉穩的配音,連姿態也處理得絕妙,細品他的表演還真是覺得高山仰止。更絕妙的是,在第二部中還能找到生性沉穩的德尼羅做對應就。在我看來,維托·可里昂在電影中是塑造成近似神的人物。他眼光銳利,處事不失大氣。而同樣擁有智慧的第二代教父————麥克·可里昂(by Al·Paccino)卻總是過於太鋒芒。不可否認,兩代教父同樣睿智,但維托在做重大決定時會選擇溫和的手法,他願意放棄紐約的勢力來謀求幫派間的和解,保全家人的性命。在維托這種氣派面前,我要開始同情麥克。他承擔其家庭事業首先違背了自己的初衷,一旦陷入這份事業後,卻簡直無法自拔。麥克是悲劇的最大承擔著,他毫不留情地洗底手下和親信,鏟除一切威脅勢力,而且很難說這種激進的做法不明智,因為這往往是維持家族事業所必需的,就在那種被判頻繁到瘋狂的境地。然而背起這個包袱也意味著其它方面慘痛的損失,親情、愛情方面。我一直很欣賞電影的結尾,在背景音樂中,大門被關上,然後是Kay的一個特寫,這給人一種強烈的隔絕感。Al·Paccino的剛性演繹持續到了門後遠影這一幕,卻預示著不免已經踏上不歸路。或許第二代教父要承擔的東西太多了。Al·Paccino似乎用一種冷峻來表現,他的表情似乎始終如一,做事毫不猶豫,不留情面。我覺得除了這種冷峻的氣質,沒有什麼能支撐人負擔起這個沉重的包袱?
❾ 電影《教父》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這部電影的意義什麼啊
教父這部電影,及其誕生後對社會的影響、社會的表現,等等,圍繞著它及它本身,能夠體現西方以美國為主,民眾的社會觀和價值觀。首先「叛徒必須死」。教父的第一部、第二部,全片主線,隨著男少主那一槍乾脆利落的幹掉自己的哥哥的震撼鏡頭,「叛徒必須死」非常鮮明。所以很多人覺得西方講民主,講自由,像斯諾登這樣捍衛民主自由的一定是英雄吧,錯,他在美國民眾價值觀里是叛徒,而叛徒是不應該有好下場的。所以教父這部電影,我覺得又可以叫做「叛徒的下場」。第二,和叛徒必須死相對的是,「相信自己人,罩著自己人」。美國是世界上人口過億的大國中,少數講究民粹文化的。人口少的小國為了生存下去,培養人民民粹精神,最極端的例子是二戰時期的德國。公司里,當一個員工在工作上犯了錯誤(不是背叛這種錯誤),他的上級、老闆,不僅不會開除、扣工資、懲罰性加班等,而是會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是不是制度應該變更,所以對外表現出來的就是美國大公司制度「特別人性」。第三,也是老生常談的「英雄主義」。電影里,一個人直入虎穴幹掉一個黑幫,每個黑幫都有個靈魂人物。和國內公司事前請示、事後匯報不同的是美國公司里,員工往往是「默默無聞的做事情」,經常拋驚喜給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