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文明沖擊電影怎麼樣

文明沖擊電影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1-06-17 14:52:41

① 對亨廷頓的 「文明沖突 」進行評論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一、亨廷頓文明論之妙: 筆者欣賞亨廷頓教授,在現代人類社會,能夠以文化、哲學、歷史建立大戰略觀而且卓有成見的人,唯亨廷頓教授而已。我們中國沒有這樣的人――起碼在顯性上可以這樣說。所以筆者對張召忠將軍頗有微言――無所建樹,誇誇其談,不務正業,與亨廷頓相比確實有此教授非彼教授之感。 亨廷頓是美國教授。筆者近來正在讀另一個美國教授羅爾斯的《正義論》,《正義論》是上一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的產物――那一個時期美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困境遠比上世紀末中國社會出現的種種危機要嚴重得多。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常常是從社會的需要――歷史的或者是現實的角度來理解戰略問題,因此欣賞亨廷頓,因此亨廷頓和羅爾斯一樣都是筆者思維方式的楷模――這並不是證明筆者的崇洋媚外,因為現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哲學類也實在找不到與羅爾斯教授相類的人。這一節言論企圖證明,筆者並不否認向美國文明學習的必要性,在這里即將談論的僅僅是了解美國文明的缺陷。 亨廷頓是以《文明的沖突》一書引起人們的重視的。他把人類主要文明分為五大類: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拉美文明、中國文明和日本文明。在這里東正教和印度文明都沒有了,呑並文明原來這么容易。多了一個日本文明,把湯因比的「遠東社會」作了一個不經意的分裂。 可不能小看亨廷頓的文明單位的劃分,它比我們的一些政府部門評比「文明單位」要嚴肅多了。按照亨廷頓的觀點,他把從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派,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使基督教分裂出新教、安立甘宗、信義宗、歸正宗等等這樣一些事實掩蓋了,算是家醜不可外揚。而他卻毫不客氣地把日本從遠東社會分離出去,至少狠狠削弱了了他的前輩湯因比的儒學文明。亨廷頓關於文明的劃分寄託著他基督精神團結如一,上帝意旨號令所有的願望。。 但是亨廷頓教授並沒有把伊斯蘭文明歸於 劃這道線的本意是什麼?因為他認為,「未來的沖突很可能是西方對非西方國家的沖突。」他強調儒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聯手的可能性,鼓吹「儒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對於西方的威脅。最形象的說明是在《文明的沖突》書的封面,以地球背景,之上的基督教十字架,而其下是緊緊相挨的伊斯蘭新月和中國太極圖。那種大西方主義凌霄直上。例如他因此導出的了人類的文明只有兩種:西方的「普世文明」與東方的「挑戰者文明」

② 維托里奧廣場電梯里的文明沖突 SCONTRO DI CIVILTà PER UN ASCENSORE A PIAZZA VITTORIO怎麼

原片直譯是《Vittorio廣場電梯里的文明沖突》,袒裎直白,此地有銀。電影是典型的羅生門模式,但無心挖掘羅生門里的人性,刀鋒直指政治體制、種族融合、文明沖突的宏大主題,霸氣熏人,學生氣盎然。跟隨導演在羅馬街市上示威遊行,他申張,我看景。 維托里奧廣場電梯里的文明沖突Scontro di civiltà per un ascensore a Piazza Vittorio(2010) []

③ 電影對人類文明有什麼影響

電影很多時候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一生,也可以描述一個久遠的歷史,電影源於生活,是一種精神文明的載體吧,謝謝

如何評價「文明沖突論」

我國學術界對亨廷頓的觀點的反應是敏感而及時的,且經歷了並仍在經歷著復雜的論爭,以至於"文明沖突論"在中國學術界的爭論,已大有從一個"敏感"的學術命題,轉變為一個"敏感"的國際政治和意識形態問題之勢。對亨氏"文明沖突論"之價值評析,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亨廷頓教授的許多觀點,特別是他研究國際政治的方法論,在學術上有其獨到之處,並承認,亨氏所討論的問題,在現實國際關系中,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具有重大潛在影響的問題,但同時強調,亨氏文明沖突論的結論有失偏頗,且有為美國當權者謀劃稱霸世界之嫌。

⑤ 瘋狂原始人2電影怎麼樣

第一,劇情薄弱無新意,不及前作來得驚艷。

比起第一部《瘋狂原始人》的末日大逃亡 ,第二部的劇情無論在空間上,還是體量都遠遠不及第一部來得宏大,充其量也就只能算是個中等冒險片。

不僅如此,《瘋狂原始人2》的情節設計同樣落入俗套:新人物出現—產生矛盾沖突—共同化解危機—冰釋前嫌後合家歡的大結局。

這么說吧!《瘋狂原始人2》就像是新瓶裝老酒的《瘋狂原始人》,還是原來的味道。

闖入「咕嚕」一家生活的人,從「蓋」變成了「文明人家族」。

引發生存危機的,從地質大運動變成了殘暴的巨猿。

俗套的情節、弱化的矛盾沖突,所造出的是一段缺乏新意、充滿注水成分的故事情節。

因此,《CBR》的Josh Bell評價它:

拍攝一個小規模的冒險故事,並將其變成一個大型動作奇觀,很大程度上重塑了第一部電影的主題。

回想一下,7年前《瘋狂原始人》橫空出世時,之所以能夠驚艷無數觀眾,是因為它的創意。

七年前,瓜哥一家拍全家福的情節,親身詮釋著什麼叫「痛並快樂著」。

對於文明程度的詮釋,同樣生動。

在原始時代的大背景下,瓜哥一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終日窩在洞穴之中。

思維方式上也極為落後,瓜哥缺乏探索精神、害怕接觸新的事物。

蓋的出現推動了瓜哥一家人的文明程度,比如「火」、「鞋」等改變生存方式的東西,讓瓜哥一家在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的上巨變。

可以說,蓋的形象更像是希臘神話中盜取天火給人類的「普羅米修斯」,引領咕嚕家族走上一個更高的文明程度。

反觀《瘋狂原始人2》中的「文明人家族」,他們所產生的沖擊力就小很多。

「窗框」隱喻的電視、馬桶、淋浴間,還有升降電梯,

這些東西看上去更先進、更現代化,但於瓜哥一家來說卻沒有起到關鍵性作用。

因為這些東西帶來的是日常生活的舒適度提升,而不是推動人類文明有一個根本性的發展,看似華麗卻沒有給瓜哥一家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所以,哪怕融入再多的現代元素、用更華麗的東西,也不足以掩蓋創意上的空白。

第二、密集的台詞如同話癆機關槍,令人觀影感到疲憊。

還記得在《瘋狂原始人》里,瓜哥一邊帶著一家人前行,一邊各種囑咐的畫面嗎?

那種整天不停的碎碎念,讓周圍的動物都不堪其擾。

到了《瘋狂原始人2》里,導演完美繼承並發揚光大這種令人感到害怕的碎碎念。

正片90分鍾的時間里,幾乎沒有一分鍾是安靜的。主創們似乎覺得,熱鬧就應該是不停地說、不停地說。

⑥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電影對人類的作用是具有兩面性的,在一些影片中我們可以了解過去的故事,並且給我們留下深刻的思想,但一些電影,例如言情片只會給現在的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響

⑦ 文明沖突論的評價

我國學術界對亨廷頓的觀點的反應是敏感而及時的,且經歷了並仍在經歷著復雜的論爭,以至於"文明沖突論"在中國學術界的爭論,已大有從一個"敏感"的學術命題,轉變為一個"敏感"的國際政治和意識形態問題之勢。正因如此,我們打算從亨廷頓的觀點本身和哲學、國際政治學方法論的角度談以下三點。 對亨氏"文明沖突論"之價值評析,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亨廷頓教授的許多觀點,特別是他研究國際政治的方法論,在學術上有其獨到之處,並承認,亨氏所討論的問題,在現實國際關系中,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具有重大潛在影響的問題,但同時強調,亨氏文明沖突論的結論有失偏頗,且有為美國當權者謀劃稱霸世界之嫌。 對亨廷頓的觀點,我們學界乃至政界對其評價是"結論失當"。 如果要在"適當"與"失當"之間做出選擇,給亨氏理論作出一個非此即彼的"說法",筆者也會說,亨氏的看法失當,是片面的,有失學術的公允、嚴謹,偏頗太大,如此這般。但是,亨氏的觀點,不僅僅是一個"適當"與"失當"的"理論結論"問題,而更是一個是國際政治和國際政治學到底向何處去的問題。理由如此: 其一,任何一種觀點、學說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要求和價值選擇上,因此,亨氏的觀點、學說正是基於對利益與價值作出雙重權衡和選擇後,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而提出。我們在理直氣壯地批判他人的觀點,說他的看法錯誤或"失當",他的論據不全面、不充分,論點不能成立時,更應當揭示其所代表的利益觀和價值觀,他的理論可能給世界上各國及未來國際社會帶來何種"利益"、"價值"和"秩序"。因此,未來國際中的真實的"利益安排"、"價值標准"和"秩序結構",也就由亨廷頓的"明確提醒",特別是由於他從文化大視野這一角度對國際政治學和國際政治本身作出了這一聳人聽聞的"提醒"之後,更應當注意其觀點的實質,表達自己的科學的構想,促進國際政治和國際政治學向著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其二,前述亨氏的主要觀點和他的文獻所詳盡地表明的他在"文明沖突"方面的全部觀點,都能從歷史、現實和理論中找到"支持"或反對的理由,而筆者更關注的是,亨氏作為著名學者,對我們作了無論正面還是反面的哪些提醒或警示,從而作出相應的反應。在筆者看來,亨氏的"提醒"有六個方面,兩大作用。六個方面是:在冷戰中形成的國際政治諸要素還會在後冷戰時期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國際政治學和國際政治的前沿關注著什麼;美國的戰略思想動態和實際戰略選擇將會走向何方;文明這一"軟要素"的國際政治地位和價值到底如何;正在奮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拼搏的中國,別人怎樣認識我們,我們在怎樣、應怎樣認識別人(國)和世界;中國的國際政治理想和抱負(應)是什麼,能實現嗎?兩大作用是:活躍了我們的學術,使國際政治學更具活力,盡管其中產生了一些不諧跡象;激活了我國的實際國際政治抉擇,盡管這些年我國政界仍主要遵循鄧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定下的方略-頗具特色的中國國際戰略,但亨氏的"文明沖突論"顯然引起了我國高層政界的注意,並潛在地作出了和將會作出政治上的回應。塑造"文明和諧"的理想世界是否可能?在亨氏的"文明沖突"的主張中,本已包含了少許"文明和諧"的因子,他既聲稱文明沖突是未來國際沖突的根源,又聲稱建立在文明基礎上的世界秩序才最可靠。 "文明和諧論"確實值得關注。因為,人及人類的本質規定性在於"社會性"(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於是社會的動物),而文化或文明是社會性中的精神物質總體。因此,能否有文明的和諧,並最終生長出一個共同的"人類文明",事關人類整體。 首先,除了文明間所業已存在的沖突之外,文明間過去的歷史是否表明了"和諧存在"?很顯然,文明,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有相互的沖突,更有和諧共存,即使沖突,也往往可能產生更優秀的文化混生物,形成文化在沖擊中的交流、融合和生長。因為,萬事萬物皆有沖突發生,皆有共存共處之狀況,皆有斗爭中的消滅、新生和發展。哲學原理和客觀事實幾乎都能證明這個簡單真理。 其次,中國本身的文明史就充滿了不同文明的交融和生長,的確是一個波瀾壯闊、生生不息的過程。因為文化(文明)的交融,中國文化才自強不息;因為文化交融,中國目前正經歷著文明變更與文化重振的艱難雙重奏,這個艱難的雙重奏會使中國文化再度涅磐、新生。 為什麼世界中的文化(文明)不會由這樣的"沖突"向著那樣的"和諧"而升華呢?

⑧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電影的產生使人們枯燥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它使得人們懂得思考和反省自己。縱觀這些年的電影發展歷程,更加體現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電影中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生活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電影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
,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
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
。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lAo
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化。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對於人類歷史,一百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對應的現代社會,可說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飛躍式的,電影的變化更為奇速。拿最早拍攝的電影。不管是法國的《工廠的大門》、美國的《梅.歐文和約翰·頓斯的接吻》、德國的《柏林風光》,或是稍後的敘事片,如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鮑特的《火車大劫案》,與當代電影相比,不管是中國片還是外國片,尤其是當代好萊塢的那些所謂的「巨片」,如《星球大戰》、《大白鯊》、《終結者》、《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都不可同日而語;後者拍攝的技術、技巧和方法,以及它們所蘊容的文化氛圍和義理內涵,都大大超過了前者,超過了以往。

正是由於這一點,人們推測著在也許是更為翻天覆地的下個世紀的歷史條件下,在另一個一百年中,電影是消亡,變異還是繼續發展?

這是一個耐人尋繹的問題。

回顧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電影的變化具有優先意義的,是它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科技是電影誕生、成長、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從默片到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標准銀幕到寬銀幕立體聲,還有光學鏡頭、感光膠片、機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進和變革,都給電影的創造開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視頻、電腦、激光這些新的高科技在電影的上的應用,更擴大了銀幕的創造力,使其形象、語言煥然一新。如果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發明也就不可能設想會有上述那些當代好萊塢「巨片」的出現。回顧一百年的歷史,電影的哪一次哪一點的變化不與科技的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呢?現在我們的電影、電視中,用電腦特技處理武打場面,頗與中國二十年代以傳統特技處理武打場面相近似,都是剛剛出現的特技手段運用於電影,都是源於新技術,雖難免幼稚卻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據說,現在已經有遠遠優越於電腦的「光腦」出世了;還有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的新技術,在下個世紀里也會出現。這些已經看到的和還未看到的新技術,又會給電影的攝制帶來什麼,這是難以預計的。但是,可不可以這樣說:在下個一百年裡,電影將隨著高科技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歷史也告訴我們,當前要發展電影,就應發展電影的高科技基礎。有些國家在世界電影競爭里失敗的教訓,是否也可以從這個歷史經驗中得到啟示。

百年歷史又告訴我們:電影的發展是要靠財力的;准確些說,需要高投入。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冒投資的風險,是很難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競爭的。西方的那些個性化電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鋒派,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岡斯、德呂克、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特呂弗、戈達爾、伯格曼、法斯賓德等人的作品,多麼具有獨創性和個人思考的特色,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無論如何這些流派和作品在創作投入的資金上,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好萊塢重頭片相比擬。正是由於優越的製片投入,因而好萊塢能夠吸引歐洲有才華的電影藝術家對於它的嚮往,從而人才濟濟;他們憎惡它,罵它,但又離不開它。歐洲的藝術片和好萊塢的商業片是兩種不同的銀幕現象,如果說歐洲藝術片傾向於對電影可能性的探索,那麼,好萊塢商業片則傾向於市場,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如果說歐洲藝術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個人的電影天才,那麼好萊塢成功的首要因素,應歸結於雄厚的財力;在好萊塢那裡,人才也成為經濟實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態。由此可見財力對於電影之重要!中國目前電影的不景氣,是否也有著資金不足甚至匱乏的原因?

在下個一百年裡,如果社會還是以貨幣形式實現產品交換的話,那麼拍電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筆錢。
過去的百年歷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的電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地下電影」,也希望尋找到自己的觀眾,何況是作為電影主體的商業片。電影必須面向廣大的觀眾群,適應他們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的百老匯街就有過愛迪生的「電影視鏡」的商業性映出,票價二十五美分。但由於「視鏡」只能一人一機地朝著視鏡往裡面看,很難包羅更為廣大的觀眾,所以後人還是選定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的布幕放映作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這里就考慮到觀眾的因素,以最經濟的方法取得盡可能多的觀眾。此外,大約還因為「視鏡」有點象今天的看電視,觀者和視象是有距離的;只有被擺到黑暗環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觀眾幻夢般地門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有著美學上的意義了。總之,對電影誕生日子的認定,還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無論如何,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大約是沒有疑問的。

拿錢拍片,供觀眾看,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運作環節,那就是經營。在百年歷史上,從初期到現在,電影的經營方式,促銷方法,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尤其是在當代,其經營手段更為靈活多樣,難以勝數。但歸根到底,可以說曾經有過這樣兩種電影經營:一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它們分別是被它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的。在中國的百年史上,這兩種經濟體制都曾經發生過,於是中國也就有了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進行電影經營的經驗。現在,中國又出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的轉變,於是電影經營也在這個轉變中轉變。我們無意分辨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電影經營的成敗得失,但它們對於人類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當從中得到教益。
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和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是統一的;一般來說,觀眾越多也就意味著利潤越多,這已經為無數電影歷史事實所證明了。但是,由於電影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所以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兩者又時常發生矛盾,有時甚至尖銳對立。「為教化」和「為娛樂」這種電影史上的長久爭論姑且不議,僅在中國五十年代後期,就曾提出過「要票房價值還是要工農兵」的嚴肅命題。這種在看到以往市場經濟下的電影投機牟利的弊端之後,而又只看重社會政治作用而不計經濟後果的見解,也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其結果,不僅違背了電影的經濟規律,而且還不幸地為被批判者所言中:「為工農兵的電影工農兵不愛看」。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來,只顧拍電影,或拍電影只顧政治效果、社會效果而不計經濟效果的作法,不論對於市場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還是計劃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都不能認為是成功的經驗。

人類下個世紀頭一百年的社會發展,難以預料,電影會不會脫離經營渠道而成為有一定機構負責的社會福利事業、免費提供給社會公眾觀看?假如社會還發展不到這種程度,還有一個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的話,那麼,電影由拍片到看片這個運作過程的經營環節,不管會發生怎樣形式和程度的變化,都還會繼續下去。

百年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藝術的,同時包含著文化。

翻一翻世界電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錄,回顧一下我們看過的各個國家、地區的各個時期的各個片種、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影片,不難感到,世界上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等要聞,人文的和自然的衍進,無不在電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直或曲的隨機性反映;雖然它們不可能象文字記載歷史那樣去概括出歷史的脈絡和全貌,而只能是歷史的一點一滴,然而從它們與歷史的聯系角度說,一部世界電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們把一些主要電影國家的影片,編年史式地排列起來,也幾乎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在這百年中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

電影中,不管是哪個片種,細察起來它們都包含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區的禮儀習俗、交際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著特定時代的文化風貌,從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俄國的、瑞典的等等國家的早期影片中,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這些國家的那個時期的人群生活的狀態嗎?十幾年前在我訪問南斯拉夫期間,曾經在馬其頓共和國看過一部他們國家1896年拍攝的影片。他們的電影史學家對他們的國家能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國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這是一部記錄馬其頓民族村鎮民眾日常生活的影片,以節日的舞蹈和儀式為主,也有他們的勞動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種遠古的氣息,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我們自己國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嘗不有著同樣的意義。

不獨紀錄報導片如此,敘事故事片也有著同樣的內涵,不過它是另一種形態罷了。敘事電影是以藝術家為能動主體,根據對現實的和歷史的想像性體驗,而小說式地編織起來的故事。不管人們從理論上怎樣說明:是反映論還是表現論?又不管是哪個流派和風格,電影始終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認識,一種把握,一種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藝術家個人對於這一方式的創造性運用。所以影片里不僅滲透著生活,也滲透著意識,滲透著利益和反利益的沖突,權利和反權利的對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擊,總之,它體現著各個不同國家、民族、階級、階層、社團和群體的不同願望和利益,是一種特有的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的一種。正因為這樣,所以電影從它誕生起,就受到社會公眾和權利政治的注意。有時它被打扮成一個聖潔的傳教士,有時又被說成誘人犯罪的教唆犯;現在電視的這種地位好象比電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了。電影的這種大善大惡的表象,無非是因為人群處於不同的經濟狀況因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對於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毀譽褒貶也就不足為奇。好萊塢影片《真實的謊言》最近被作為「大片」引進來放映了。為何選中這部影片?其標准如何?不得而知,但這部影片的內容卻值得人們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義,無疑是當前美國主導意志的一種顯示,它既不同於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那些所謂的「反傳統」影片,也不同於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內的那些充滿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萊塢主導電影的一種上升式回歸,這部影片里有「美國中心主義」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確與它的前輩有同工之妙。這不禁使我們想起魯迅說過的話:「看見他們『勇壯武俠』的戰爭巨片,不意中了會覺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當然它不是「真實」的戰爭片,而是「謊言」的戰爭片,但那裡的精神卻與魯迅講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轍。 中國已經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國,當代中國把它引進來給觀眾看看,無礙大局,但是我們也願意說一聲:留意一下那片子裡面的思想!

總觀電影的百年史,應當正視,電影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它不是學生課桌上的教科書,也不是有錢人櫃子里收藏的珍貴文物和稀世藝術品;它是供多數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觀看的。它的生命過程是創作製片、工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然而在這同時,也應正視,在電影這一娛樂品中,又包藏著娛樂品之外的許多東西,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內涵,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應。電影自誕生到現在,對於它的性質的各種爭論,可不可以從這個認識中得到解釋?

對於今後的電影發展,在電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經有了許多說法:電影不會有第二個一百年!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電影就會繼續存在!這樣兩種對立的意見,空間孰是孰非,只能讓歷史去證明了。但在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將來,隨著當今信息時代的大踏步發展,和由此引起的人類在這個時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變革,以及傳播媒體的更加革新化,電影的世界性特徵將隨之更為鮮明地凸現出來,將會發生更為廣泛的文化影響和文化認同;當然,電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還會繼續下去。但不管怎樣,電影對於人類是一個好東西。

⑨ 什麼是亨廷頓文明沖突理論其有效嗎跪求

就是愛莫能助~

⑩ 如何評價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

我國學術界對亨廷頓的觀點的反應是敏感而及時的,且經歷了並仍在經歷著復雜的論爭,以至於"文明沖突論"在中國學術界的爭論,已大有從一個"敏感"的學術命題,轉變為一個"敏感"的國際政治和意識形態問題之勢。正因如此,我們打算從亨廷頓的觀點本身和哲學、國際政治學方法論的角度談以下三點。
對亨氏"文明沖突論"之價值評析,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亨廷頓教授的許多觀點,特別是他研究國際政治的方法論,在學術上有其獨到之處,並承認,亨氏所討論的問題,在現實國際關系中,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具有重大潛在影響的問題,但同時強調,亨氏文明沖突論的結論有失偏頗,且有為美國當權者謀劃稱霸世界之嫌。

閱讀全文

與文明沖擊電影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在電影院最好看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296
電影三個金幣免費完整版 瀏覽:778
劉德華那部電影好看 瀏覽:313
徐崢的電影免費 瀏覽:384
手機如何保存電影片段到相冊 瀏覽:578
魔戒一共多少部電影 瀏覽:923
電影免費的app 瀏覽:743
國內好看的特種部隊電影 瀏覽:377
最好看的韓國驚悚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541
最好看的電影演員 瀏覽:497
網路大電影出品方如何賺錢 瀏覽:344
小伙拿槍對付鐵甲屍是什麼電影 瀏覽:204
英雄連怎麼調電影模式 瀏覽:674
最新好看的倫理電影神馬影院 瀏覽:8
電影拍攝道具的陳設有哪些 瀏覽:450
怎麼樣將電影存到暴風里 瀏覽:753
怎麼在bilibili上直播電影 瀏覽:254
電影手機視頻怎麼下載軟體 瀏覽:403
保安穿越丐幫是什麼電影 瀏覽:21
詹一美電影哪部好看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