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電影節選片人
鹿特丹電影節的選片人之一厄文(Gerwin Tamsma)總是帶著一臉謙遜的笑容而不失風度地出現在不少亞洲影片的首映禮上……在影片開始介紹年輕導演,在放映結束主持問題環節(Q&A),言談中不失荷蘭人特有的堅毅,還總能感覺到他的坦誠和幽默。選片人的職責遠非表面上看來這般簡單,鹿特丹如此緊密而充滿驚喜的排片計劃可以看做是各位選片人和選片顧問(ADVISOR)在更為廣闊的區域選片網路中互相配合的工作成果,雖則這些選片人的低調在場與影院與普通工作人員、志願者無異,可他們可說是影展真正的幕後推動力。交談中,厄文和我分享了更多對於自己工作、中國獨立電影和鹿特丹電影節的意見。
「選片人和選片顧問還有片探會和電影節主席一道為電影節選擇影片。鹿特丹的6位選片人每個人都會負責特定的區域,但是當然絕不會僅僅局限於自己的單元,比如這次我也同時會負責短片單元」。厄文說,對於類似於多倫多電影節和鹿特丹電影節這樣的影展來說,選片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且這種趨勢會保持下去。對於電影節來說,慣例一般是主席負責選片(盡管其實通常他們並不會真的負責全部單元),但眾所周知,鹿特丹的規矩是幾位選片人與主席密切合作選片。
②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歷屆獲獎電影和電影人
何建軍: 《懸戀》1994年獲鹿特丹電影節影評人獎。
《郵差》1995年獲最佳影片和影評人獎。
張 元: 《北京雜種》1993年獲鹿特丹電影節「最有希望導演獎」。
《兒子》1996年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婁 燁: 《蘇州河》2000年獲得鹿特丹電影節新銳導演獎
李康生: 《不見》2004年獲得鹿特丹電影節金虎獎。
韓 傑: 《賴小子》2006年獲得鹿特丹電影節金虎獎。
禾家:《大地》2009年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③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電影節發展
到現在,鹿特丹的發展壯大是近十幾年的事情,除了本國政府和基金會的支持,也和HBF在發展中國家發揮的持續的影響力有關。它到現在已經資助了600多個項目,每年提供兩次申請,按不同的製作階段給作品提供1到3萬歐元不等的輔助金。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年度預算達到了480萬歐元,分別來自政府基金、企業贊助和票房;參展作品一度達到300部,近兩年都限制在250左右,他們聲稱質量永遠比數量更重要。包括媒體和產業場,每天最多可以有27個影院(廳)同時展開放映,每個廳4-5場,這樣每個作品都可以放映2-4輪。在歐洲,關於IFFR,有一種說法是它是戛納唯一有所忌憚的電影節。的確,鹿特丹有一種鮮明的左派立場,而戛納,包括努力步戛納後塵的柏林和威尼斯顯然都太主流了。主流有主流的標准和趣味,這正是鹿特丹反對的。它總是把自己和「獨立」「反叛」「實驗」這樣的詞聯系在一起,盡量容納各種風格,把每種嘗試都當作電影的一種可能性;它在總體傾向上顯示出來的,絕不是一種優雅的趣味,相反這里的很多作品常常是直接和生硬的,正如這個電影節本身品性的不易消化。這種立場當然不是說,而是做出來的。
④ 荷蘭-鹿特丹是個什麼地方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鹿特丹:鹿特丹(Rotterdam)是荷蘭第二大城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位於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處。整座城市展布在馬斯河兩岸,距北海約25公里,有新水道與北海相連。港區水域深廣,內河航船可通行無阻,外港深水碼頭可停泊巨型貨輪和超級油輪。 鹿特丹是連接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歐洲門戶」之稱。城市市區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港區100多平方公里。市區人口57萬,包括周圍衛星城共有102.4萬。 鹿特丹地勢平坦,位於荷蘭低地區,低於海平面1米左右。其東北部的衛星城亞歷山大斯塔德附近低於海平面6.7米,為荷蘭最低點,該處有居民17.5萬。鹿特丹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1月最冷,平均氣溫1℃,7月最熱,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00毫米。 鹿特丹港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東溯萊茵河、多瑙河,可通至裏海,有「歐洲門戶」之稱。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碼頭總長42公里,吃水最深處達22 米,可停泊54.5萬噸的特大油輪。港區基礎設施歸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務管理由鹿特丹港務局負責,各類公司承租港區基礎設施發展業務。二戰後,隨著歐洲經濟復興和共同市場的建立,鹿特丹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發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過紐約港(1.8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此後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達3.2億噸,創最高記錄。目前,鹿特丹年進港輪船3萬多艘,駛往歐洲各國的內河船隻12萬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進的ECT集裝箱碼頭,年運輸量達640萬標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業人口7萬餘人,佔全國就業人口的1.4%,貨運量佔全國的78%,總產值達120億荷盾,約占荷國民生產總值的2.5%。 鹿特丹港區服務最大的特點是儲、運、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後通過公路、鐵路、河道、空運、海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將貨物送到荷蘭和歐洲的目的地。 鹿特丹港區是該市的主體,佔地100多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無閘,冬季不凍,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風浪侵襲,最大可泊54.4萬噸超級油輪。海輪碼頭總長56公里,河船碼頭總長33.6公里,實行雜貨、石油、煤炭、礦砂、糧食、化工、散裝、集裝箱專業化裝卸,同時可供600多艘千噸船和30多萬艘內河船舶,年吞吐貨物3億噸左右。港口貨物的運輸干線萊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鐵路與國內外交通網相連。進港原油除經萊匣河轉運外,還鋪設運輸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聯邦德國、比得時。大宗過境貨運占貨運總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製品佔70%,其餘為礦石、煤炭、糧食、化肥等。進出口主要對象國為聯邦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從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斷加強泊位建設,更新設備,擁有許多提供特別服務。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碼頭裝卸公司敏銳地發現到集裝箱在世界上的發展潛力,並進行了巨大投資。現在,鹿特丹港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電腦控制,碼頭上各種集裝箱井井有條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裝卸216萬標准箱,超過了紐約港的190萬箱。現在鹿特丹集裝箱裝卸量已超過320萬箱。鹿特丹的集裝箱運輸形式主要有:(1)公路集裝箱運輸。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稠密的公路網,將鹿特丹與歐洲所有的大城市連接起來,從鹿特丹出發,只需8~10小時就可以到達巴黎、法蘭克福和漢堡,到達德國的主要工業區魯爾地帶和比利時大部分地區所需的時間就更短了,即使是北歐這樣較遠的地區也可以在24小時之內到達。荷蘭的公路運輸擁有雄厚的實力,歐盟30%的國際公路運輸是由荷蘭承擔的。(2)鐵路集裝箱運輸。鹿特丹幾乎每天都有一系列的集裝箱列車向歐洲各地發車。(3)駁船集裝箱運輸。近年來,由於運價低等原因,鹿特丹駁船集裝箱運輸得到了迅速發展。幾乎每天都有駁船將集裝箱由鹿特丹運至萊茵河沿岸各集裝箱碼頭)隨著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內陸集裝箱碼頭開始大量出現。在歐洲,尤其是菜茵河沿岸,已興建了32個集裝箱碼頭。90年代以來,鹿待丹開始實施新的擴能計劃,建造10~15萬噸級的第五、第六代集裝箱碼頭。到2010年,集裝箱吞吐能力將達600萬箱,以確保歐洲最大集裝箱運輸中心的地位。 1957年,由於港口極大的擴建,鹿特丹人想出了歐洲之門港這個名稱,這意味著他們想成為「歐洲的大門」。其實自1963年鹿特丹就可被稱為世界最大港口和倉庫地。城市對集裝箱轉載進行了大量投資,以在遠東世界經濟國中競爭。在馬斯平地港的碼頭上可毫無困難的裝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 集裝箱尺寸的標准化對此也有貢獻。在不列顛港,位於Botlek水道中的卡蘭橋後,人們主要裝卸(多為日本)汽車。運汽車船的特徵是其高而對風敏感的結構。 佩爾尼斯和馬斯平地港上主要是煉油廠。自1936年石油港的數量和面積不斷發展。瓦爾港內主要裝卸零裝貨。很多是「流動」轉載,直接可上內河航運船。 城市旅遊: 德夫哈芬(Delfshaven) 在這兒您會發現恍若風景畫的荷蘭舊街。約在375年前,英國清教徒為了宗教信仰,而從這兒乘船到美國去。此外,德夫哈芬也以身為派特·海恩(Piet Heyn)的出生地而聞名。這位誕生於1577年的西印度公司船隊司令,曾俘虜西班牙「寶藏」船隊,至今他的雕像仍矗立在派特·海恩廣場上。 博曼斯美術館(Musem Boynams-van Beuningen) 館內的收藏含括了14世紀到19世紀中葉西歐著名畫家的畫作,如:魯本斯的《蘇珊娜富曼》、波希的《放湯子》、《地獄》、《迦納的婚禮》等等。主宰19世紀畫史的畫家像是梵谷、莫納、高更、畢`加索等人的畫作也不少,二樓還特別闢室展示二十世紀的作品,收藏相當豐富。 周邊景點: 小孩堤防(kinderdijk) 位於鹿特丹南面12公里處。在小孩堤防,19座風車面對面排列成兩排。一排圓形磚結構的風車為Nederwaard地區進行排水。而另一排八角形的風車讓Overwaard不遭受滅頂之災。其中有部分風車向公眾開放。它們將讓遊客們對從前風車主及其家庭生活留下逼真的印象。1997年,這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三角洲工程(Delta Work) 三角洲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最為壯觀的防潮工程。 由於荷蘭地勢低窪,河道縱橫,上游水量豐盛,在汛期受風暴潮災害嚴重。於是,1953年,政府出台了一項防洪計劃,命名為「三角洲工程」(也稱為「北海大壩工程」),目的就是治理這個富庶的三角洲地區。該工程是一項大型擋潮和海口控制工程,建設地點是荷蘭西南部的韋斯特思爾德的新水道口上,主要包括兩扇巨大的防潮閘大門、平時存放防潮閘大門用的船塢、水道河床的平整、移動防潮閘大門及其供水排水的電力設施以及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等幾個部分。它的建成使位於福克角三角洲以上的鹿特丹地區100多萬居民免受風暴潮災害之苦。 ~~期待滿意啊~~
求採納
⑤ 鹿特丹在哪
荷蘭。
第二大城市,位於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處。位於荷蘭的南荷蘭省,Nieuwe Maas河畔。它是歐洲最大的海港。
⑥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電影節特點
不同於星光無限的威尼斯、柏林和戛納這歐洲三大影展的是,鹿特丹是唯一沒有紅地毯儀式的國際電影節,它和同樣也是在冬日的風雪中舉辦的美國鹽湖城聖丹斯電影節一樣倚重影迷和電影專業人士的眼光、口味和他們匯聚起來的狂熱力場;而不少後來蜚聲世界的獨立電影導演也是在鹿特丹第一次吸引世人矚目,07年第60屆戛納影展金棕櫚大獎的羅馬尼亞電影《四月三周兩天》就是鹿特丹資助的導演首作。
1972 年6月第一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開幕的時候,只有17位觀眾參加了這個簇新影展的首場放映,盡管開幕儀式因為現場冷清而被迫取消,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到當時的影展策劃人休伯·伯斯(HUUB BALS)的鬥志,他認為如果假以時日,誕生之初就被貼上「非常具有實驗精神」標簽的鹿特丹電影節不但會成為鹿特丹這個歐洲首位海港重鎮的文化坐標,也會以絕世獨立的姿態為世界電影文化揚起一面旗幟……時至今日,後來 移期在陰郁冬日舉辦的鹿特丹電影節已經成為世界上觀眾人數第2 位的頂級影展,07年(1月24日到2月4日之間舉辦)的觀眾人數就已經達到36.7萬—— 鹿特丹電影節也成長為形式多元的高質素獨立製作、藝術電影和實驗電影面向世界最重要的展映和交易平台之一,它尤其偏愛來自「南方」即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亞洲的獨立新人新作(同時也有若干單元專門展映歐美藝術影片)——這種固執不從眾的口味堅持37年來似乎未曾動搖過,甚至逐年膨脹的觀眾數會令前任主席不無擔心,認為過分的大眾化會影響電影節本身自我標榜的另類口味。
⑦ 歷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獲獎
歷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獲獎中國影片
何建軍:1995年,《郵差》獲最佳影片金虎獎。
張元:1996年,《兒子》獲最佳影片金虎獎。
婁燁:2000年,《蘇州河》獲最佳影片金虎獎。
李康生:2004年,《不見》(台灣)獲最佳影片金虎獎。
韓傑:2006年,《賴小子》獲最佳影片金虎獎。
⑧ 鹿特丹在荷蘭的哪個省
Zuid-Holland (南荷蘭省)
⑨ 竇靖童新片曝預告入圍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明星的子女比普通孩子優勢在哪
竇靖童是天後王菲的第一個孩子,她在出生之後就因為母親的關系備受關注,她個性非常獨立,並且本人也十分有才華,她在音樂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竇靖童雖然之前沒有參加過專業培訓,但是她擔任主演的影片,入選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網友紛紛表示竇靖童的人生是開掛的人生,其實影視圈不乏星二代,他們的資源都非常好。那麼明星的子女比普通孩子優勢在哪裡呢?明星的子女能夠接觸到好資源,不需要等待資源,明星子女能得到前輩無私幫助,少走很多彎路,明星子女自身條件比普通人要好,所以更容易成功。
一、明星子女能夠接觸到好資源,不需要像普通孩子一樣等待資源。娛樂圈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如果資源不好,自身條件再好都需要熬很多年,不會在娛樂圈有發展。明星子女因為父母的關系,他們能夠接觸到業內許多資源,明星子女只需要讓父母幫忙,就能輕易得到機會,不需要像普通孩子一樣,需要靠自己努力,然後等待機會垂青。明星子女在娛樂圈資源要好過很多普通孩子。哪怕是選秀爆紅的一些女明星,她們和星二代相比,自身資源差很多,何況是沒有明確的普通孩子,和明星子女相比,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大家對此有什麼其他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⑩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電影節獎項設置
荷蘭鹿特丹電影節(IFFR)宣揚的是個人主義,是年輕人的能量。它的核心部分老虎獎競賽單元,就是針對年輕作者的,十五部作品只接受處女作或第二部作品,老虎獎一共三個,也不分高下。這在全世界電影節都少見,除了充分說明他們反對標准,以鼓勵為先以外,至少還有效避免了評委們意見的折衷和折衷導致的平庸。鹿特丹的左派立場,更明確地表現在對發展中國家電影的支持。到現在為止,中國差不多有三十個項目獲得過這筆錢的資助。難得得是,HBF還是與時俱進的,從去年開始,他們專門為DV電影立項,每個入選項目可以獲得兩萬歐元的製作費,眾所周知,用這筆錢在中國完成一部DV作品,象現在最經常看到的那種,現實題材,沒多少人,也沒大場面,還是綽綽有餘的。鹿特丹的HBF和歐洲其它面向發展中國家的電影基金相比,如法國的南方基金(Fonds Sud Cinéma)和德國的世界電影基金(World Cinema Fund),是條件最少,門檻最低,因此最具慈善性質的一個,它資助的電影,很多都是沒有市場能力的,不可能進入本地院線發行,令投資者得到回報,而對後兩者,一部成本太低,缺乏市場能力的電影,從開始就是不可能被選擇的。這種狀況可能和當地藝術電影市場的能力相關,但無論如何是一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