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的父親母親電影結局
我的父親因為某種神奇的力量,身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句話,就是導演通過范偉給觀眾交了一個底,那就是「范偉父親並未去世」,而他之所以假裝去世,其實就是為了滿足他的虛榮心,滿足他的虛榮感。
而在他看來,只有自己假死,才能讓報社的人產生壓迫感,才會讓他們給自己的兒子上報寫表揚信。這也就是為什麼王志文在憑吊的時候,發現底下村主任會神秘一笑的原因,因為所有人都在布一個局,都在配合范偉父子演戲。
為的就是一份虛榮,為的就是讓自己的村子出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電影結局的顛覆,超出了大部分常規電影的大結局,初看給人一種喜劇式結尾,再看,會覺得不寒而慄,再看會覺察出人性的恐懼。除開結局的顛覆,人物性格特點也超出了一般的臉譜化。
比如女大學生這個角色,就挺有意思,在城樓上那場戲,當她哭哭啼啼跑來找王志文訴苦,說他們這么干,會毀了她的一生時,其實王志文已經動了惻隱之心。
可是他的女友一句話點醒了她:「她一個女孩子,身上用著香奈兒的香水,這樣的女孩,她的話不要太信」。
爾後,雨夜,當大學生濕身上門想要誘惑王志文的時候,其實他的心中已經明白了一切,也開始相信老實人范偉說的話。
而對於范偉,這個老實人角色,其實電影之中,也並沒有就此將他圈定在老實人的這個范圍。
比如他這個人物身上天生帶著狡黠,比如這個人物身上也帶著貪婪,甚至最後這個「老實人」為了滿足父親的虛榮,配合著演戲,其實也說明了他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
❷ 《我的父親母親》這部電影怎麼樣
個人感覺這部片子很值得一看,是一部藝術性比較強的片子。講的是一個中國式家庭的故事,構圖乾乾凈凈,追求傳統美學中以小見大的意境。這是個很東方的題材和審美境界,把女孩的愛情痴迷簡單地放大為『等、追、找、看』4個字,這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
劇情介紹
初戀的回憶,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覺,而當生子的父親已經過世,年邁的母親講述她夢系魂牽的初戀時,生子不但體味到那初戀情愫的凄美動人,甚至還分明讀出對美妙人生的執著追求…… 母親乳名招娣,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美人,不僅心靈手巧,而且勇敢地成為十里八鄉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女孩,她暗戀上生子的父親--一個淳樸幽默的青年教師,她以家傳的青花大碗為記號,給心上人花樣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飯」;她通宵達旦織出最艷的「房梁紅」裝點他的教室;為了聽到他的朗朗讀書聲,她不惜繞遠路去擔水;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學生的路邊等著他。 終於,招娣的美麗和誠摯打動了青年駱老師的心,他們很浪漫又很傳統地相愛了。一隻塑料紅發卡就是他給她的愛情信物,然而,就在心靈剛剛撞擊的那一刻,悲劇降臨了:駱老師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為他做的晚飯蒸餃子沒吃上,就被帶走了。她瘋了一般,懷揣蒸餃沿路追趕,人摔倒了,蒸餃爛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藝精湛的鋦碗匠鋦好了青花碗,卻彌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靈,招娣決心拖著病弱的身體去遠行尋找初戀情人,瞎媽媽的淚水阻止不了招娣的決心。她蹣跚上路了,卻昏死半途,被路人送回,執拗的招娣掙紮起身還要冒死去尋覓。恰在此時,駱老師意外地來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淚珠從她美麗而又憔悴的大眼睛中盡情地滾落。 他再也沒有離開她,兩個人一愛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丈夫的葬禮後,年邁的招娣在悲慟中又聽到了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那是駱老師自編的「識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氣、讀書識字、多長見識……招娣沿著當年的小路向學校走去。教師里,她的兒子駱玉生像當年的駱老師一樣,以淳樸、清朗、穿越時空的聲音在教孩子們讀書。頓時,兒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置化,在她眼前,又出現年輕盈巧的招娣穿著碎花紅襖雀躍在讓她走不完初戀的那一條小路上。
❸ 為什麼現在再也沒有像《我的父親母親》這樣的電影了
可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成本也高了吧?好的思路更難得更值錢?覺得現在很多電影的想法是,與其花心思去編織劇情,提高觀影後的回味感,不如多加幾個特效請幾個當紅小鮮肉吸引粉絲,這樣在宣傳上便有話可說,觀影時也不會覺得太差,看完後因為沒什麼劇情就忘了,就像快餐文化一樣。
❹ 我的父親母親電影為什麼在線看不了
現在很多電影都有版許可權制
❺ 有沒有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的影評
這部電影讓我掉淚了。以致於在電影結束後心情都一直難以平復,很久沒有在電影中感受到這種質朴的情感和直抵內心的溫暖了。
這是一部講述愛情、家庭、親情的電影。作品充滿了詩意的浪漫,用抒情、單純的手法表現了一個帶著鄉土氣息的過去時代的愛情故事。張藝謀在色彩運用方面獨具匠心,現實用黑白表現,回憶用彩色表現,使冰冷的現實與美好的回憶形成強烈反差。畫面極其唯美,但不像導演近幾年的商業大片那樣的絢麗奢華,只有那毫無任何矯飾的實物拍攝,一種少了一份華麗瀲灧的場景多了一份真實質朴的視覺盛宴。它帶給我更多的是「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感覺。
同時片中的自然環境也十分優美,一個北方的小山村,遠離了塵世(城市)的喧囂和伴隨工業發達應運而生的一些產物。沒有汽車,交通靠的只是一匹馬車。沒有自來水,飲用靠的是村裡的兩口老井。沒有縫紉機,紡織只靠那一部老的幾乎報廢的織布機......而這些都為故事所表現的愛情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故事一開場,就是暗沉寒冷的天氣,一絲寒意從心底慢慢滲透每塊骨骼。黑白的畫面,穿著厚棉襖的人們,純樸厚實的氣息從畫面上吹落下來,烙印在我的腦海里。由孫紅雷扮演的「我」的獨白中,我們知道他的父親去世了。作為獨子的他趕回老家來為父親辦喪事,而年邁的母親,仍固執地要求兒子把相濡以沫幾十年的丈夫遺體從幾十里外的縣城抬回來安葬。
這時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轉,明朗歡快俏皮的綠色鋪天蓋地地傾瀉下來。故事陷入了母親的回憶。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莊,貧瘠落後,但是孩子們嚮往知識,姑娘們嚮往愛情,村民們希望下一代有出息。於是,一個高大英俊的城裡男人出現在這座村莊里。他是坐一輛馬車來的。下車後,無數的村民們翹首仰望這個象徵著知識和文明的男人。筆挺的中山裝,短短的蓋分頭,干凈的笑容。他回過頭去,一個女孩清亮的眸子緊緊追隨著他的身影。那是母親第一次見到父親。第一眼看到父親,便喜歡上了。
父親是鄉村唯一的老師,而村裡甚至還沒有一間教室。於是他和全村男人一起要為這個村修建一間教室,女人們則為他們提供伙食,這叫「吃公飯」。母親為了讓父親吃上她煮的飯菜,每次都用同一個白底青花紋的碗盛上她精心烹制的飯菜,並在不遠處窺視父親是否吃了她煮的飯。
那樣等待心愛的男人的場面,那樣純朴執著的感情,它們像一根線,牽引著畫面不斷變換。而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愛情,表達的方式是那樣的含蓄和隱約,可是我相信每一個女孩都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經歷,只是方式不同罷了。而每一個男孩在這個時候也會像片中的父親一樣傻傻的,不知是木訥還是靦腆。
母親開始了每天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因為那口井靠近村小學,可以看見父親的身影和聽見父親在教書時洪亮的朗誦聲。母親認為父親的腔調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動聽的聲音。母親不停踮足回望,而父親,也帶著有點傻的笑容望向母親。沒有多餘的話語,只有柔情脈脈的眼神。
母親的青年時期是由如今大名鼎鼎的「國際章」所扮演的。那個時候的章子怡是無比的清純,她的美是那樣的清澈見底,盡管穿著看起來土到掉渣的紅棉襖還扎著兩條粗又長的麻花辮,但那清亮的眸子卻能把秋水都望穿。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形容毫不為過。
我們跟隨鏡頭又來到了世外桃源般的平原上,微微傾斜的山坡,一直蜿蜒著,起起伏伏,百折曲回。父親送學生回家,母親守候在父親必經之路,一看到父親的身影,立即提起籃子,開始了「偷窺」父親的行程。終於,有一天,他們面對面相遇了,父親對母親簡單說了幾句話,母親就歡喜得忘掉了整個世界,籃子丟落在地。她跑回去,對父親一笑,像一隻小鹿一樣歡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這個時候,彷彿天空都一下子變藍了。懷著愛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在路邊守候心愛的人,這樣的場景,或許我們每一個經歷過初戀的人都似曾相識。或許,張藝謀也是這樣訴說著初戀的情懷。
一天父親來到母親家門前,他拘束地立在柵欄外,說,我要走了。母親的歡喜頓時煙消雲散,父親又說,過兩天,我會回來的,一定會回來的。並送給母親一個紅色的發夾。母親呆了,回到屋裡時,看到一碗餃子還沒能讓父親吃上,她迅速用大碗裝起餃子,追趕父親。可是父親已坐上馬車走遠了。母親就抄近路,幾次看到馬車就在前面了,追趕再追趕,愛的力量,超越了疲勞,超越了恐懼。很多次,跌倒在地上,很多次,爬起來。當再一次跌倒時,摔得那麼重,碗也摔破了。連同母親的心,也一起破碎了。母親終究沒有趕上父親,沒能把自己親手做的父親最愛的餃子帶給父親。這一刻,母親終於忍不住委屈地哭了,她不顧一切忘記了負重奔跑的勞累忘記了回程路途的遙遠忘記了所有為了給心愛的人送上一碗餃子可現實卻一次又一次的無情地拒絕了她---這個善良柔弱的專情女子。這一刻我的眼淚又下來了......
然而,更讓母親傷心的是,父親送的發夾在她追趕的過程中不見了。在接下來的幾天,母親天天早出晚歸只為了尋找這一珍貴的「定情信物」。戲劇的張力就凸顯於此,一個接一個的矛盾沖突同時也沖擊著觀眾內心,導演細膩的情感在這一段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母親也最終在家門口找到了發夾。而那隻摔破的白底青花紋碗,母親花了高於買一個新碗的價格修補好了它。
父親要回來的那幾天,母親都早早出發,到村路口等父親。漫天漫地的大雪,凜冽的大風。冰天雪地里,母親一直張望,凍得感冒了,暈倒了。就這樣周而復始,幾年後,父親終於回來了。而這一次,父親再也沒有離開過母親,在小山村裡教了四十幾年的書,和母親白頭偕老。
回憶的大門漸漸閉合,明亮寬闊的平原,金黃色的田野,舒緩而略帶感傷的音樂。父親的葬禮簡單,但又隆重無比。很多很多他的學生都趕來了,長長的人群,灰暗的色彩。回鄉的幾十里路上,人頭攢動。這時,兒子終於領悟:「母親之所以堅持要抬著父親從縣城走回來,是因為他們相識、相愛的過程都和這條路有關,這是村裡通往縣城的一條普通的山路,也許就因為母親曾經那麼殷切,那麼長久地在這條路上等待過父親,所以她還想陪著父親再從這條路上走回來。」
沒有浮華塵世的艷麗和空虛,或者復雜到百折迂迴的情節。平淡,朴實在這里得到升華。內容是如此建簡單,畫面是如此極致。單純的藝術,單純的人性。發夾和青花紋碗成了這部影片的重要道具,多簡單的道具啊,可是,誰又能說得出這簡單下的深深情意!
電影里音樂一直不斷,三寶的音樂確實讓影片增色不少。音樂是電影里一種清越的靈魂。因為有音樂,我們的心才會一絲一絲的疼,然後慢慢沉靜下來。
隱約之中,總覺得張藝謀導演的影片,女性的形象總是很明亮,以至於掩蓋了男性的光芒。18歲的章子怡有著柔順濃密的長發,漆黑明亮的眸子,清純明媚的笑容,小鹿一樣輕快嬌憨的行走。但是,即使是這樣清純質朴的少女,卻有著野性的桀驁不順,倔強的執著。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追求的是什麼,並為之堅持不懈。就如同她在影片中的數段奔跑的場面,她在追逐,追逐愛,追逐夢
我覺得《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式的含蓄愛情,並且,是人們對於知識和美好愛情的象徵。極少的話語,極多的音樂。村莊純凈的空氣,迂迴的山坡,廣闊的平原,讓人的心嘩的一聲沉靜下來。
藝術性和人性在這部影片發揮得淋漓盡致。欣賞時,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在心裡傳遞,而另一方面,一種惆悵也悄悄滋生。那樣的愛情,如今還存在嗎?那樣的一個山裡姑娘,還存在於某一個遙遠的村莊嗎?是否有男子,正為尋找這樣一個姑娘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
那種明亮溫暖的色彩,一直纏繞在我的心裡。
這樣的愛情,或許就是我們苦苦追尋的。
❻ 我的父親母親 影評
一部沒有多餘技巧的張氏電影。唯一與眾不同的就是,回憶是彩色的,而現實是黑白的。
片子的基調是緩慢寧靜的,色調卻像秋天的油彩。延續張一貫的風格,朴實、干凈,像一隻簡單粗獷的陶土碗。感覺上,張藝謀電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賦予了男人的個性,倔強而執著,母性而堅定,一股子擰勁。我始終覺得他作品中的女主角,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章子怡的演技我是欣賞的,我認為做戲和做人不能一概而論。從《我的父親母親》到《十面埋伏》,她漸漸學會讀懂張要求的角色,並且把自己融進去,打造成導演要求的樣子。一個好演員除了要將自己的理解移植到角色上以外,更要明白自己終究是導演的一顆棋子,要如何下並不是自己說了算。好演員要學會犧牲的並不只是外在,還包括自己內在的想法。她是聰明的,她的成功並不只是運氣。
十八歲的漂亮少女,明亮的眸子,固執的一見鍾情。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愛人。
穿上新棉襖去看他;為了能聽見他教書的聲音每天在村裡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裝好吃的擺在第一個位置上;刻意的在他會經過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邊趕緊把已經打上來的水倒回去;劈柴燒水認真的為他做一頓派飯;試圖一遍遍的追上那輛遠去的車,只為了讓他吃上自己包的蘑菇餡餃子;記著他臘八回來固執的站在村口的路邊等他,直到全身凍僵。
我喜歡這樣簡單干凈的情節,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實細微得讓人感動。每一個細節都說不上有意義,每一個細節卻都那麼純粹美好。我相信愛情是傻傻的,是固執的,是莫名其妙的。「母親一連好幾天早出晚歸,她把那幾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親留給她的那隻發卡。」當她把那隻失而復得的發卡別在頭發上的時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傷,愣愣的,眼淚卻沒有落下來。
愛情是什麼,又好像不是什麼,那種認為愛情通過努力就能獲得的態度向來值得質疑。愛情能通過金錢獲得嗎?那多少金錢才是足夠呢?愛情能通過人品獲得嗎?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贏得足夠好的愛情呢?愛情能通過外表獲得嗎?那什麼樣的容顏不會老去呢?與這些相比,一見鍾情反而要可靠得多,有條件的感情不能算是純粹的感情,充其量只能算做與現實的拔河而己。一點點感情加上一點點現實的考慮,造就大部分徒有虛名的愛情。
「先生回來啦,先生這是為你回來的啊」招娣醒來,再次聽到學校里朗朗的讀書聲。她跑向學校,跑向那個嚮往己久的聲音,教室的門打開,先生走出來,鏡頭到此為止。
然後,招娣就成了母親。四十年後,老去的母親,依然倔強。她依然喜歡聽父親讀書的聲音,「聽了四十年,還是沒有聽夠」。
兒子臨走前,為了母親和父親給孩子們上一節課,他有生以來的第一堂課,念的是父親當年在開學第一天念的課文。年邁的母親,像當年那樣循聲而來,在教室外的寒風中無聲的流淚,心中交響著兩個不同的聲音......老去的容顏,永遠不曾老去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