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攀登者》導演被嘲格局太小,因何這樣說
我覺得大家因為以愛國的意境去看這部電影,不能用現在商業大片的角度去看。所以我覺得大家說《攀登者》導演格局小是不公平的,不要以個人角度去看這部電影作品,要從國家這樣的大角度去看。沒事多看看歷史,在那種歷史背景下的電影不能太過於「豪華」那太脫離電影原有的歷史背景了。
我認為說人家格局小的人,本身自己格局都不怎麼大,只有大格局的人才能全面的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局限在某個角度上。在自己不知道歷史背景的情況下一頓亂評價,是不禮貌的。
在電影拍攝期間吳京當時為了拍好這個角色都舊病復發了,他撐著拐棍完成了後期的拍攝。張澤他為了這個角度不惜吃一個月黃瓜,減肥。還有一個鏡頭在冰天雪地中,他脫掉了自己的靴子去完成拍攝的。
所有的演員都在為這一部作品各種付出,這樣一部作品,真不知道怎麼還會有人去抨擊它。
② 電影《慕尼黑》結尾沒看懂。
串聯一下電影劇情,和主旨應該對你理解有幫助哦~
結尾部分應該是
死亡名單上還剩幾個人,其中一個死於癌症,薩利邁本人終於在5年後被摩薩德炸死,還波及了4個過路人。最後一個目標是達烏德,他因企圖綁架約旦國王海珊而被判刑,在「贖罪日戰爭」前夕被赦免釋放,以後摩薩德一直沒找到他。
直到1981年,達烏德在波蘭的一家旅館大廳里突然遭到槍擊。開槍的還是一名摩薩德特工,不過他在波蘭另有任務,只是突然在旅館里認出這位大名鼎鼎的達烏德,一陣沖動舉槍就射,然後在一陣混亂之中逃之夭夭!
回顧完20年前的事件以後,我們就可以明白斯皮爾伯格的苦衷。他不可能完全照搬歷史。因為歷史比我們看到的更殘忍;他也不可能重現摩薩德行動中精彩紛呈、驚心動魄的一幕幕,雖然那些素材對任何一位編劇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現成劇本,因為這樣做影片的意義就變成了美化以色列人特工,並將會無可救葯地變成一部庸俗的驚險槍戰片,其真正的人性拷問意義就將徹底弱化;同時我個人更相信斯皮爾伯格原本在影片中並不止於想探求人性以及人與政府的沖突對立。事實上,這種題材的電影主題僅有一個:兩個民族的愛與恨。放在歷史的大格局之中,人與良心的拷問我覺得還是在其次的。正像那個巴勒斯坦人說的,先有國家再說別的。但作為猶太人,又生活在美國,斯皮爾伯格不可能拍出這樣的主題,因為以他這樣的人應該知道,電影除了給出問題以外,還應該給出答案和希望,或至少應該看出導演探求的思索軌跡。
希望幫助樓主理解哈~~
③ 什麼是大格局
大格局是相對於小格局的情況來說
大格局既是心理空間,也是精神結構,還是生命容量,更是綜合素養。決定一個人格局大小的包括以下五個維度:
一是境界的高度。
人的境界有高有低。有的人,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他們只為自己活著,謀的是一己之私,這種人局限於「自我」的羈絆;有的人,世界就是「圈子」,「圈子」就是世界,他們只為小團體活著,謀的是少數人的利益,這種人跳不出「小我」的束縛;有的人,世界就是他人,他人就是世界,他們為眾人而活著,滿懷濟世為民之志,謀的是大眾的利益,這種人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可見,格局的核心是「為了誰」,大格局必有大覺悟。
二是胸懷的廣度。
胸懷的大小可以「量化」。有的人是「坑量」,他們的心胸像水坑一樣小,逢水則盈,遇旱則干,心裡裝不下別人,或者自我封閉,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容不下不同意見,或者患得患失,睚眥必報,讓別人過得不痛快,自己也活得很辛苦;有的人是「湖量」,他們的心胸雖有一定容量,但局限於某時某地、某人某事,只是有選擇地部分開放,盛不下社會的風風雨雨和人生的潮起潮落,做不到寵辱不驚、從容淡定;有的人是「海量」,他們的心胸像大海一樣廣闊,有兼容並蓄之德、吞天吐地之量,善於匯眾人之智、集各方之力,能忍世人難忍之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順境時不張狂,逆境時不失落。可見,格局的尺度是「裝多少」,大格局必有大度量。
三是眼界的寬度。
眼界取決於角度。有的人用「直角」,看到的是世界的一個扇面,或者事物的一個側面;有的人用「廣角」,看到的雖非全部,但也精彩;有的人用「全形」,他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通曉古今,視野宏闊,看到的是完整的世界。可見,格局的前提是「看多寬」,大格局必有大視野。
四是思想的深度。
思想層次決定思維質量。有的人,思想浮於「表層」,他們知識貧乏、理論淺薄、思維能力欠缺,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有的人,思想觸及「淺層」,他們不乏小聰明、小智慧,但思想深度不夠,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常常自滿自足、淺嘗輒止;有的人,思想抵達「通透層」,他們具有歷史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能夠抓住事物的要害、把握事物的規律,在充滿多變性、復雜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找准方位、辨明是非、正確決斷。可見,格局的本質是「想多深」,大格局必有大智慧。
五是執行的力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境界再高,胸懷再廣,眼界再寬,思想再深,最終還得靠執行。有的人,只會「紙上談兵」,他們誇誇其談,停留於空想和空談,到頭來總是「空對空」;有的人,習慣於「花拳綉腿」,他們流於形式、得過且過,滿足於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工作不深入、落實不到位;有的人,能夠「知行合一」,他們務實肯干,有堅定的意志力和超常的執行力,善於以理論指導實踐、將思想化為行動,既能察實情、出實招,又會辦實事、求實效。可見,格局的歸宿是「干多好」,大格局必有「大手筆」。
④ 《姜子牙》為何被網稱「畫面大格局小」呢
在看過《姜子牙》這部電影之後,我真的很贊同網友所說的畫面大格局小這個觀點。可以說這一部電影總體的打鬥場面做得非常的行雲流水,但是劇情卻不夠給力沒有跟得上,所以就顯得格局非常的小。
我覺得《姜子牙》的拍攝技術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而且打鬥場面也特別的好看。但是故事講得太亂了,本身是探討生命的本質,在最後的話題明顯就偏離了,有一些角色過於工具化,劇情過於生硬。
⑤ 電影大格局的演職人員表網上怎麼查不到
《大格局》主要人物毛澤東(唐國強 飾) 周恩來(孫維民 飾) 鄧穎超(黃薇 飾) 吳旭君(牛莉 飾) 張玉鳳(高露 飾) 章含之(袁立 飾) 喬冠華(程前 飾) 唐聞生(張琰琰 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