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雷雨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雷雨》是由黃浩義執導的劇情片,李美鳳、郭德民、黃淑儀、陳啟康、黃浩義、老廣成參與演出。
《雷雨》講述了周萍與四鳳之間的故事。
中文名
雷雨
外文名
Thunderstorm
出品時間
1996年
出品公司
冠佳投資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香港
導演
黃浩義
編劇
黃浩義
製片人
葉詠儀
類型
劇情
主演
李美鳳,郭德民,黃淑儀,陳啟康,黃浩義,老廣成
片長
86分鍾
上映時間
1996年03月14日
票房
HK$169,565.00
分級
ⅡB
對白語言
普通話,粵語
色彩
彩色
『貳』 孫道臨,是多才多藝的電影表演藝術家,「60年代最瀟灑的男人」
孫道臨,這是一個中國電影史上少見的非專業高學歷,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既是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朗誦藝術家,還是作家、詩人。
他畢業於燕京(北京)大學哲學系,精通英語,可以讀原版的哲學譯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那是他大學時讀的最多的東西。
孫道臨原名孫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於北京,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和燕京大學。2007年12月28日上午8點59分,因心臟病突發,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孫道臨是中國電影藝術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他在一百多部舞台劇和影視劇中,塑造了「覺新」、「李俠」、 「肖澗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藝術形象,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孫道臨榮譽:
中共黨員。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影演員劇團副團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顧問、上海華夏影業公司藝術總監、中國朗誦協會會長。
孫道臨主演的電影獲獎情況:
1957年,文化部1948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烏鴉與麻雀》、《渡江偵察記》,獲一等獎;1979年,《李四光》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4年,《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大獎;2002年,《詹天佑》獲中國電影「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
1995年「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活動中,榮獲中國電影世紀獎(男演員獎),《早春二月》獲中國電影90年優秀影片;1995年他還獲得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榮譽獎。
2000年8月,中國電影「百年十佳」的二十四萬張選票,選出了「我最喜愛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演員、電影歌曲」的「百年十佳」,孫道臨獲得「最喜愛的中國電影演員」稱號。
2005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
孫道臨第一次出演話劇 :
1939年在北京燕京大學燕京劇社參與話劇表演《窗外》(獨幕劇)。早年在燕京大學就讀哲學系時,就踏入了表演藝術生涯。
當時,他的好友黃宗江正自譯了獨幕話劇《窗外》,力邀孫道臨出演。學藝術的打動了學哲學的,孫道臨答應試試看,想不到演出一舉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他又演了《雷雨》、《鍍金》、《生死戀》等話劇,成了名揚全校的瀟灑小生。
孫道臨第一次出演電影:
1948年春節,孫道臨演出黃宗江新作《大團圓》,該劇被准備在上海創辦清華影業公司的金山看中,成了清華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影片,而孫道臨也跟隨此片踏上了電影銀幕的生涯。
從此,他塑造了《烏鴉與麻雀》中的華先生、《渡江偵察記》中的李連長、《不夜城》中的張伯韓、《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雷雨》中的周朴園等一個個身份不同、性格迥異的銀幕形象。
孫道臨第一部導演電影作品:
《詹天佑》。以後,又自編自導電影《雷雨》,並自演周朴園。《非常大總統》,自演孫中山。
「六十年代最瀟灑的男人」:
1963年,他主演電影《早春二月》。此片在當年風靡一時,孫道臨扮演的英俊善良的風流才子蕭澗秋,傾倒了無數男女影迷。 社會 上曾掀起了一陣「蕭澗秋旋風」,有的人跑遍上海,為的就是覓一條他圍的豆綠色圍巾,尋找一種勾人心魄的小資情調。
該片讓孫道臨成為了「六十年代最瀟灑的男人」。他在片中的裝扮被當時的影迷們瘋狂模仿,尤其是那條豆綠色的長圍巾,一度引領了當時的男裝潮流。
孫道臨出演的電影軍人系列作品:
孫道臨出演的電影,可分文人系列和軍人系列作品,其在銀幕上的「軍人系列」,影響更大。
《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連長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他的激情演繹,在觀眾中反響強烈。
此後,他戲路貫通,演兵不斷,《南島風雲》中的游擊隊長、《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軍人出身的地下黨員、《紅色的種子》中的政委、《51號兵站》中的指導員……組成了他在銀幕上的「軍人系列」。
孫道臨第一次文學作品發表:
1935年創作短篇小說《母女倆》,在北京崇德中學刊物《崇德學生》上發表。後又寫了《獨往》、《幻象》、《光與劍》、《我的戀人》等抒情詩。
前幾年網路上較為流傳的一首他寫的《風的預感》:
1997年,孫道臨的詩歌散文集《走進陽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走進陽光》收集了孫道臨從學生時代直到1997年的作品。全書分為影壇記事、情懷追思、出訪雜感、藝苑漫步、詩文舊作五個部分,雖然不是自傳,不過也可以說是包含了人生的甜酸苦辣。
他在書中寫道:
孫道臨精通英語。他還改編過經典小說《呼嘯山莊》和美國劇本《死路》,並翻譯了美國電影劇本《守望萊茵河》和捷克電影劇本《黎明前的戰斗》。
孫道臨朗誦作品:
晚年的他更多的是在舞台上用渾厚而獨具感染力的嗓音,朗誦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詩篇。
他錄制的《唐詩欣賞》、《西洋愛情詩》、《莎士比亞戲劇片斷朗誦》等磁帶,深受群眾的歡迎。
1988年,孫道臨應舊金山美國藝術劇院特邀,參加為紀念美國劇作家奧尼爾誕生100周年的話劇《馬可百萬》的演出,他用英語扮演元朝皇帝忽必烈汗這個角色,其戲份極重,僅次於男一號馬可·波羅。
孫道臨配音作品:
《王子復仇記》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列寧在1918》中的捷爾任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茹可夫等二十餘部外國影片配音。
為《王子復仇記》配的哈姆雷特是演藝界訓練口音的標准教材,是億萬觀眾公認的外國影片的華語配音典範。孫道臨在這部電影的配音中所達到的成就,可以說是後人難以超越,連他自己再也沒有能超越。
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瀟灑、俊逸、高貴而絕無媚俗氣。在此基調上,各種情緒起伏上下,流轉跌宕,令人耳不暇聞。從一出場的疑惑憂傷,到鬼魂告白後的悲憫激憤,裝瘋賣傻時的冷嘲熱諷,海濱獨白的浩瀚思慮,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顛,表現出驚人的節奏和情緒控制能力,其專業技巧和素養當世少有人能及。
孫道臨主要電影作品:
《詹天佑》(2001,導演)
《繼母》(1992)
《非常大總統》(1986,兼編導)
《雷雨》(1984,兼編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982)
《李四光》(1979)
《早春二月》(1963)
《51號兵站》(1961)
《革命家庭》(1960)
《萬紫千紅總是春》(1959)
《紅色的種子》(1958)
《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
《不夜城》(1957)
《春天來了》(1956)
《家》(1956)
《南島風雲》(1955)
《渡江偵察記》(1954)
《女司機》(1951)
《民主青年進行曲》(1950)
《烏鴉與麻雀》、《大雷雨》(1949)
《大團圓》(1948)
孫道臨表演藝術風格:
表演深沉、自然,含蓄,內斂,嗓音渾厚,吐字清晰,感情豐富。
孫道臨電影藝術館:
位於浙江嘉善縣,是中國第一個以電影藝術家名字命名的綜合性電影藝術館,2003年立項,2007年開館。藝術館分為陳列展覽和電影放映兩大區域,建築面積達7000平方米,包括孫道臨生平陳列、中國電影史回顧陳列、600平方米的場景式展示廳、4個電影放映廳等。
孫道臨家人:
父親:孫文耀,浙江嘉善人,13歲考上秀才,後在上海法國天主教會辦的震旦學院學習西學,主攻土木工程,曾留學比利時。歸國後,在京漢鐵路長辛店鐵路工廠取代法國人做廠長,後到北洋政府交通部擔任技正(即總工程師)兼考工科長。
孫道臨母親叫范念華,來自嘉善富家。
孫道臨夫人:王鳳娟。1926年12月生於浙江嵊縣黃澤鎮坑邊村。越劇王派創始人,越劇花旦,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二團、上海越劇院主要演員,上海越劇院小紅樓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
王鳳娟唱腔平易質朴,流暢自然,表演上以善於描摹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戲路寬廣,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台形象。其代表作《孟麗君》、《紅樓夢》、《追魚》、《春香傳》,樹立了孟麗君、林黛玉、鯉魚精、春香等經典光彩的藝術形象。
女兒:孫慶原。生於1964年10月,為慶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因而取名孫慶原。曾留學德國。1987年,孫慶原赴德留學,職業不詳。孫慶原說過:不坐享父母的榮譽,不仰賴父母的名望,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孫慶原丈夫在德國公司工作。他們有一個女兒朱凱佳 。
孫道臨在自己創作的《走進陽光》一書中,有這樣的話:
孫道臨之所以能在演、導、誦等方面都表現出別樣儒雅和非凡才情,成為一道「永不消失的電波」,不僅是藝術追求的篤定,更在於他敏而好學,胸有詩書的文、哲修養。
如果沒有演戲,他也許會是個詩人。如果不是詩人,也許會是個學者。孫道臨去世時,靈堂里播放著舒伯特的樂曲。「孫道臨是一首詩,是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寫的詩。」
說明:本圖文系根據網路和有關書面資料整理編輯而成
『叄』 中國電影史的六個發展階段是怎樣劃分的並闡明時間劃分的依據。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2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三次高潮
2.1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今日的美國巨片《蝙蝠俠ⅰ》、《蝙蝠俠ⅱ》、《蝙蝠俠ⅲ》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2.2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2.3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3 武術動作片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整個武術動作片中出現了許多代表人物,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從以下幾點探討。
3.1李小龍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期間,李小龍從武術的詠春拳開始創造截拳道,而後進入影視圈,轟動世界影壇。從而使中國武俠電影又進入了第二次高潮。
李小龍作品有童年時期的作品《富貴浮雲》、《細路祥》、《人之初》、《雷雨》、《人海孤鴻》;1969年《丑聞喋血》;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門》;1973年《猛龍過江》、《龍爭虎鬥》;1973年《死亡游戲》(未完)。
在李小龍的電影中尤其是《唐山大兄》這部武術動作片,是由香港嘉禾電影公司所製作。該片成功塑造的中國英雄人物「唐山大兄」帶動了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市場,主角李小龍由此而成為了一代國際電影巨星。
3.2 成龍
出生於1948年的成龍,數十年的從影使其成為全球的公眾人物。他的電影有很多,基本以《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系列為他奠定了武術動作片的地位。此外,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有《群龍譜》、《A計劃》、《蛇形刁手》、《奇跡》、《紅番區》、《霹靂火》、《簡單任務》、《我是誰》、《一個好人》、《尖峰時刻》等等。成龍1995年就獲得了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社會學博士。他的《醉拳ⅱ》赫然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被評為十大電影佳片。成龍熱心於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尤其是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當形象大使。
3.3李連傑
199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李連傑作品專輯展映」,出現了異常熱烈的哄動場面,反映了李連傑已成為繼李小龍、成龍之後在歐洲備受矚目的中國功夫明星。李連傑的武打動作,除了傳統的中國功夫之外,又加入了好萊塢的動作特技效果。李連傑成功地打入了德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
李連傑作品有1982年《少林寺》;1984年《少林小子》;1986年《南北少林》;1988年《中華英雄》;1989年《龍在天涯》;1991年《黃飛鴻》;1992年《黃飛鴻ⅱ》、《笑傲江湖》等;1993年《獅王爭霸》、《方世玉》、《太極張三峰》等;1994年《洪熙官》、《精武英雄》及2004年《英雄》、2005年即將上映的《霍元甲》等。
李連傑的身價隨著其名聲業越來越高,從1982年《少林寺》的數百元,到1996年香港龍祥電影公司與永勝娛樂公司簽下了《黑俠》、《黃飛鴻ⅵ》等三部片子,達到了3600萬港幣;而以後的影片也在千萬美元之巨。
3.4 其他代表人物
《武當》中的司馬劍(趙長軍飾)、《塞外奇俠》中的卓已航(原文慶飾)、《武林志》中的東方旭(李俊峰飾)等。在眾多的武術動作影片中,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達到了武術動作之最。而飾演《黃飛鴻》的演員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武術動作片名演員。如成龍、李連傑、洪金寶、元彬、甄子丹、趙文卓、王群、邱建國等;還有不少其他名星。如譚永麟、劉家輝、梁小龍等。在這其中《黃飛鴻》中的黃飛鴻(關德興飾)。1940年開始,關德興飾演《黃飛鴻》,一直到1970年,整整演了99部以《黃飛鴻》題材的電影。
4 中國武術動作電影的發展趨勢
從《定軍山》到《卧虎藏龍》再到2005年周星馳《功夫》、徐克的《七劍》的中國電影百年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俠電影的發展趨勢。
4.1重視電影節的評選與獎項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電影節有3000多個,而國際製片人協會承認的國際A級電影節一共是11個。在這林林總總的電影節中,其中奧斯卡是國際A級電影節中舉足輕重的國際電影節,同時也是商業性最強的電影節之一。中國的電影界對此十分重視與關注,如張藝謀近年來的每一部大片似乎都劍指奧斯卡,而且都是與武術動作片有關的電影。
對於中國電影來講,奧斯卡不僅僅是一個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好機會,更是一個爭奪世界電影市場的契機。參加奧斯卡,得獎不易,既使獲得提名也同樣具有意義。而如果獲得獎項,則對中國電影的整體形象提升和世界電影市場的定位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2001年的73屆在奧斯卡的獎項,稱為中國武術功夫電影的《卧虎藏龍》再一次使中國武術動作片亮相全球影壇。《卧虎藏龍》是由李安導演的,李安有著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美國的生活經歷。而整個劇組有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演員以及美國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演員組成。在獲獎的時刻,輿論界稱其為「世界華人的電影藝術成就」。
在奧斯卡的獎項提名中,《卧虎藏龍》得到了10個獎項的提名。最終得到了最佳外語片獎、最佳美術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原作音樂獎等4項大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A級電影節奧斯卡中的舉足輕重的獎項。
有意思的是,這部配英文字母的華語片還在美國引發了學中文的熱潮,甚至有的學校將《卧虎藏龍》劇本當教材用。
2005年,中國電影有了一個嶄新的評選活動——中國電影排行榜。排行榜4個項目,每個項目有5個提名。我們發現最佳製片人中的5部電影有2部是武術動作片,它們是《功夫》和《十面埋伏》。其中《十面埋伏》有3個項目的提名。
4.2電影市場的票房價值杠桿
從票房價值來看,《卧虎藏龍》僅在北美就達到了近2 億美元的票房、台灣的會宇多媒體以8位數即千萬元的價格取得了《卧虎藏龍》全球獨家動畫版權、包括碟片和商業性合作的授權等,《卧虎藏龍》得到數億美元的收入是毫無疑問的。
同樣,《英雄》在2004年的7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在美國兩個周末的票房達到了1800萬美元,最後在全球達到了1.7621億美元的票房奇跡,而《英雄》在國內的票房收入僅占其中的17.24%。《十面埋伏》的海外版權被「索尼經典」購買了以後,其票房突破了7200萬美元。來自影片發行方中影發行放映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7月29日開始放映的徐克的《七劍》,全國首個周末三天票房總計2600萬元人民幣,這個成績和《頭文字D》的首周票房基本持平。同時頭3天在東南亞已取得過4000萬的票房成績,發行負責人翁立表示,「從《七劍》的首周表現來看,總票房達到七八千萬難度不大。」因此《七劍》的中國電影排行榜估計也將是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排行榜以電影的票房收入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4.3娛樂性的武術動作片將異軍突起
《我的功夫女友》被譽為2005年的中國「首部現代功夫喜劇」。它糅合了浪漫、搞笑、功夫、勵志等多種元素。《我的功夫女友》是繼韓國影視明星張娜拉的電視劇《明朗少女成功記》創下收視高峰,並捧紅了張娜拉的亞洲小天後地位之後的又一巨作。圈內人把其稱作是中國版的《明朗少女成功記》。雖然由於檔期的原因,張娜拉最終未能出演此劇,但《我的功夫女友》將中國功夫與喜劇的結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許多海外的影片商也看好該片,希望引進現代功夫喜劇《我的功夫女友》影片。
2005年3月香港引進內地的首部電影叫《精武家庭》。它是集武打、動作、喜劇溫情於一體的武術動作電影。該片由成龍監制,「成家班」參加了全部的拍攝工作。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精武家庭》有驚險的跳樓場面和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而香港另一武術動作片的明星洪金寶也在2005年的4月推出了「洪式」的喜劇功夫電影《龍威父子》。《龍威父子》取景於雲南和廣西一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壯觀的瀑布河流更襯托出了中國武術動作影片的傳奇色彩。
在2005年的賀歲片市場里,以周星馳為主演的,作為新年賀歲片的中國功夫電影《功夫》展現了「電腦功夫」和武術真功夫的結合。此外,影片使這賀歲功夫片不同於普通的功夫片。《功夫》一片投資1.5個億港幣,片中仿效了不少好萊塢影片的經典段落,十分搶眼。
沉寂了3年以後的徐克又推出了武俠巨片《七劍》。該片目前拍攝完畢,已經於2005年7月29日與觀眾見面。
徐克認為,劍是兵器之王,象徵著中國武俠文化的精神,劍中蘊涵著俠義的風度和修養,並且有一種浪漫盪漾在其中,無論在攻擊時和防守時,你會發現那其中藏有哲學。關於劍,徐克認為有很多內容可以發展,一招一勢讓人們重新認識劍,劍不僅僅是一個打鬥的工具,它應該有七種精神,有七種顏色。
雖然《七劍》一直被稱為2005年最受期待的香港電影。但是,一部《琴魔》日前在香港試映後,有搶走《七劍》的風頭的趨勢。《琴魔》是一部古裝武術動作片,耗資數千萬,光道具「天音琴魔」就花費了10萬以上。業內人士評論,《七劍》和《琴魔》這兩部動作片的競爭,將帶動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復甦。
4.4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互存互進
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武術的源泉。武術的全球化宣傳與推廣離不開中國電影。在《定軍山》成功拍攝之後100年的中國電影風風雨雨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始終與中國武術發展互存互進。
20世紀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龍使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形成了一個中國功夫的熱潮。
80年代,李連傑的《少林寺》掀起了全國的武術浪潮,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少林寺》及其他武術動作片放映之後的數年內,全國的武術業余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竟達到了萬所之多,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區有100餘家武術學校。其中有不乏規模較大和檔次較高的武術學校。比如塔溝武校的習武學生超過了萬人等。同時,全球的武術熱也再一次升起。
2001年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的武術動作片《卧虎藏龍》,無論在全球電影界的影響力、票房收入的市場因素,還是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武術的宣傳與推廣,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100年中,武術動作片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僅僅有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擴大電影的市場效應的作用,而且更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宏揚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宣傳,從而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認識中國。如奧斯卡、如嘎那、東京電影節等等是中國影片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再如電影《霍元甲》的放映,使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從而使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
中國電影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梁,中國武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泉。兩者的互存互進將永遠延續下去。
5 結語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其內容繁多,門派林立,表現形式多樣,具有極大的健身價值和技擊價值,同時更富於娛樂價值。電影正是反映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的一個體現,而武術動作電影又在電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武術能夠與電影結合起來,共同促進雙方的發展。
『肆』 《雷雨》的簡介
外文名稱 Thunderstorm
原作者:曹禺
主要人物
周朴園——某煤礦公司董事長,55歲
周蘩漪——其妻,35歲
周萍——其前妻生子,28歲
周沖——蘩漪生子,17歲
魯侍萍——朴園妻子,某校女傭,47
魯貴——周宅僕人,48
魯四鳳——魯貴與侍萍女,18,周宅使女。
魯大海——朴園與侍萍之子,煤礦工人,27
〖主要內容〗
[編輯本段]
20年代一個夏天,氣候悶熱逼人,室外沒有陽光,天空昏暗,暴風雨即將來臨。周公館的老爺周朴園由於處理礦工罷工,一直忙於公務,回到家裡沒有看到太太蘩漪。客廳里使女四鳳正在濾葯,她的父親魯貴昨天連喝帶賭,欠了別人的債,正厚著臉皮向女兒要錢呢,「如果你不給,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爺之間的私襪蠢情張揚出去。」四鳳無奈,只得給他錢打發他走,魯貴一高興,告訴四鳳大少爺周萍和他的繼母蘩漪有亂倫關系,正在這時蘩漪走進客廳,向四鳳打聽大少爺周萍的消息。太太這么一問,她心裡更緊張了,太太又請她母親來,不知安的什麼心。
這時,蘩漪的親生兒子周沖蹦蹦跳跳地跑進來,他對母親說,他想把自己的學費分一半給四鳳,好讓她去上學,因為他正熱戀著四鳳。正當此時,周萍走進了客廳,他說他明天休離家到礦上去,找父親談一談。
周萍是周朴園同他家的一個侍女生的孩子,那時候,他還是個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爺,與僕人梅媽的女兒梅侍萍相愛,侍萍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因周家老太爺不同意這門親事,所以在侍生下第二個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趕出家門,她抱著孩子冒著暴風雪投河自盡。後周家幾次搬家。告凳陪
蘩漪是周朴園的第二個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歲,她臉色蒼白,面部輪廓很美,眉目間顯出憂郁,她有些神經症,得不到任何溫情,因而愛上軟弱的周萍。蘩漪讓四鳳的母親魯媽來,就是要讓她把四鳳帶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飯後天氣更加陰沉鬱悶。周萍走進客廳,打了個暗號,四鳳從外面跑了進來,他們約定晚上11點到四鳳的屋子相會。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責周萍當初引誘她,使她現在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周萍冷漠地說:「如果你以為你不是父親的妻子,我自己還承認我是我父親的粗租兒子。」「我盼望這一次的談話是我們最後一次。」她對周萍說:「你不能就這么拋棄我,我不能受周家兩代人的欺負。我要讓你嘗嘗一個女人受傷害時的力量。」
魯媽在四鳳的陪同下來到了客廳,就是當年投河自盡的梅侍萍,當年她並沒有死,被人救了,後來又嫁了兩次,都是下等人。她萬萬沒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爺,三十年後,她的女兒又伺候周家的少爺。
周朴園走進客廳,侍萍的無錫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經過盤問,他認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懷念侍萍,家裡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時的布置,可當活著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時,他卻厲聲說:「你來干什麼?」「是誰指使你來的?」侍萍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周朴園決定用錢來解決他們的恩怨,侍萍當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說只想見見他的萍兒。
這時罷工代表魯大海闖了進來,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園的第二個兒子。周朴園拿出復工合同,原來他用錢收買了另外幾個罷工代表,而准備開除魯大海。魯大海非常憤怒地提露他在包哈爾濱江橋時,故意讓江堤出險,淹死了三千多名工人,發了一筆絕子絕孫的昧心財。周萍上來打了魯大海兩個巴掌,侍萍看到父子、兄弟勢不兩立的慘劇。
晚上,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周沖奉母命來給侍萍送100 元錢。四鳳拒絕接收,魯貴卻厚著臉收下了,魯大海知道此事,帶著魯貴把錢退還給周沖,並把周沖趕出門。周萍也冒雨來到魯家,周萍從窗子跳進四鳳的房間,跟蹤而來的蘩漪把窗子關死,進屋拿東西的大海發現了周萍,四鳳羞愧地奪路而逃。
侍萍和魯大海來到周公館找四鳳,侍萍要帶四鳳回家,四鳳不得已向侍萍說出真相,她已經懷了周萍的孩子,如睛天霹靂,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呀。在四鳳的苦苦哀求下她答應讓周萍帶四鳳走,永遠不要再見到他們。
蘩漪帶周沖來阻止周萍帶四鳳走,周朴園也聞聲而至,他以為侍萍前來認兒子,讓周萍跪下認自己的生母。嚴酷的現實讓四鳳無法承受,她沖向花園,碰到漏電的電線而死,周沖去救她也觸電身亡。周萍開槍自殺了,兩個婦人瘋了。
〖創作背景〗
[編輯本段]
《雷雨》創作於1933年,兩年前,剛剛爆發了日本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全國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熱潮。曹禺也積極投身抗日宣傳。《雷雨》中的魯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結識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輕工人的影子。
當時,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許多揭露社會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婦女解放的優秀話劇,已傳入中國。易卜生的思想,對曹禺影響很大。他在清華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用英文寫的《論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亞、古希臘的話劇也對曹禺有深刻的影響。
〖推廣、改編和演出〗
[編輯本段]
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由巴金任編委的《文學季刊》上。
1935年4月,由中華話劇同好會(留日學生戲劇團體)在日本東京神田一橋講堂首演三場。杜宣、吳天任導演。同年8月,天津市立師范學校孤松劇團在學校大禮堂演出《雷雨》,是國內首演。之後,上海復旦劇社演出《雷雨》,歐陽予倩導演。與此同時,中國的第一個職業話劇團體「中國旅行劇團」先後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
1936年,日本出版《雷雨》日文版。同年,姚辛農把《雷雨》譯成英文,由《天下》月刊出版。
1938 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拍攝《雷雨》。
1944年,金光洲把《雷雨》譯成朝鮮文,並在漢城連演70場。同年譯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
1947年,台灣觀眾演出公司在台北演出《雷雨》。
1954年2月,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公演《雷雨》,趙丹導演,演員有王丹鳳、汪漪等。同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雷雨》,導演夏淳,演員有鄭榕、朱琳、蘇民、於是之、沈默、呂恩、胡宗溫、董行佶、李翔等。
1956年,新加坡藝術劇場公演《雷雨》,導演林晨。
1957年,蘇聯共有9個劇院落演出了《雷雨》,共計兩千餘場。
1959年11月,新加坡藝聯劇團公演《雷雨》。
1981年,上海芭蕾舞團將《雷雨》改編居芭蕾舞劇上演。
198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再次拍攝《雷雨》,孫道臨導演,演員有孫道臨、顧永菲、秦怡、馬曉偉、梁同裕等。
1988年2月,新加坡實踐話劇團演出《雷雨》,夏淳赴新加坡為該團導演了此劇。
1999年10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落再次重排《雷雨》,導演夏淳,主演演員有鄭榕、顧威、朱琳、周鐵貞、韓善續、濮存昕、鄭天瑋、龔麗君。
〖《雷雨》的意義〗
[編輯本段]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藝術生命,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雷雨》一發表,就震動了文壇,而此時的曹禺只有二十二歲,此外,他的四大經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個舞台上曾以多種面貌出現,被不同的人們飽含深情的演繹著,解讀著,並一舉將中國話劇推上了歷史上最轟動熱烈的顛峰時期。
《雷雨》劇作完全運用了三一律,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狹小的舞台上不僅突現了倫常的矛盾,階級的矛盾,還有個體對於環境,時代強烈不諧調的矛盾,在種種劇烈的沖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實悲劇早已潛伏在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伏筆中,只是到最後時分才終於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的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
劇本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寫方面,《雷雨》特別重視音響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濃墨重彩表現。同時,還注意對人物的聲音、氣味、眼睛進行誇張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