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歌曲《駝鈴》的故事背景是怎樣的謝謝!
歌曲《駝鈴》為電影《戴手銬的旅客》的主題曲。作曲者為王立平,首唱為吳增華。歌詞表達含淚式離別情和期待佳訊情,是濃濃戰友情,因而成為部隊、公安、甚至同學畢業時首選,影響甚大,傳唱至今,經久不衰。
王立平:我寫第一部故事片的插曲是《帶手銬的旅客》的主題曲。當時電子琴、吉它很流行。劇組跟我說:「一定要寫好,只能成功,不能成仁。寫好了整個電影界的門都對你打開了,寫不好也不是關上,只是再寫就難了。」可是我一看本子就茫然了,主人公劉傑是一個工農幹部,帶著對人民的感情同敵人斗爭。有人說他跟《追捕》里的「杜丘」一樣,寫一個「啦呀啦」就行了。趕時髦用流行的唱法最好,帶點搖滾。但是這個人物、題材不能那樣。主人公在人生關鍵時刻,放棄自己,想的是國家、民族和至死不渝的理想。如果玩鬧一下,你理想你的,我玩鬧我的,就褻瀆了主人公。當時興不要講**、國家、人民,講點愛情啊、花啊、草啊,不要用二胡等土東西,來點電子琴、電吉它等洋調。可是這一切對《駝鈴》都不合適,要符合這個人物,就要用點民族調,需要用點二胡之類民族樂器。但這樣的話很可能走不紅。這首詞融進了我個人的感情。在「文革」中有多少家庭、有多少次的分別。我父親被逼死了,我母親被送回農村老家,我也被送進了農場。一個溫暖的家,一夜之間家破人亡。「一樣分別兩樣情」,這種感情我是深有體會的。「默默無語兩眼淚」,不願講的話,那個年代人們都有深深的傷痕。為什麼今天還有那麼多人喜歡這首歌,不是這首歌多美妙,而是她真摯的感情使人們找到一種共鳴。後來電台邀我做一個專題節目,說《駝鈴》和《牡丹之歌》是聽眾點播最多的歌,我當時眼淚都要流出來了。我低估了普通群眾對藝術的欣賞能力,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件事對我的教育很深刻,在創造過程中不能追趕潮流,也不能貪圖出風頭。創造也像做人做事一樣,誠誠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做,只要你辛勤地耕耘,會有一個豐碩的秋天。
王立平:我認為現在的藝術最大的缺點是浮躁,這種浮躁是人們的短視,短期行為,沒有長遠觀點,什麼都是一次性的。這是不對的。文化藝術不是短期行為,對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不能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首先應該繼承,然後再取捨,如果什麼都不繼承,還談什麼取捨?藝術、文學、文化還是要沉甸甸的,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老祖宗,應該有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素養。
該歌曲兼有離愁別恨式的悲傷感(默默無語兩眼淚)和鼓勵情,要求有一定的低沉腔調而不是一味地唱高音,音調和表情才能唱的到位,因此唱好這首歌其實有相當的難度,一般要求男中音和女中音、女低音。其中優秀男中音者朱之文滄桑時期唱的版本贏得聽眾滿堂喝彩,降央卓瑪唱的低沉醇美。
『貳』 哪部對越自衛反擊戰影片的主題曲或插曲是《駝鈴》
《駝鈴》是電影《戴手銬的旅客》插曲。
《戴手銬的旅客》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一部經典電影,影片講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某科研單位突然發生一起兇殺案,保密室工作人員小黃被暗殺,發射導彈的A—1號燃料樣品也被盜竊……影片集中描寫了老公安偵察員劉傑在誣陷流亡的過程中與真正的兇手蘇哲鬥智斗勇的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影片插曲《駝鈴》因歌詞中表達的濃濃戰友情而成為部隊、公安、甚至同學畢業時首選,影響甚大,傳唱至今,仍舊不衰。
『叄』 送戰友,踏征程…這是什麼歌請給我歌詞
《駝鈴》,作曲者為王立平,首唱為吳增華。歌詞表達含淚式離別情和期待佳訊情,是濃濃戰友情,因而成為部隊、公安、甚至同學畢業時首選。
歌詞:
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
耳邊響起駝鈴聲,路漫漫霧蒙蒙。
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
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當心夜半北風寒,
一路多保重,送戰友踏征程,任重道遠多艱險,
灑下一路駝鈴聲,山疊嶂水縱橫,頂風逆水雄心在,
不負人民養育情,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
待到春風傳佳訊,我們再相逢。
(3)駝鈴電影的背景是什麼擴展閱讀:
《駝鈴》是電影《戴手銬的旅客》的主題曲。《駝鈴》曲調徐緩深沉,情感真摯飽滿,充滿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色彩,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駝鈴》這首歌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承接作用,同時對影片氣氛的烘托也有著很好的效果。歌曲在兩位革命戰友分別之時唱響,當然那不是一般的分別,前路凶險無比,甚至此別可能成為訣別,因此送別的場面顯得格外凝重、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