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
⑵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七十年代的農村露天電影,如果那村晚上有電影,會傳的很快,而且會興奮很長時間,那怕是看過幾遍的「三戰」也是提前吃飯,老早的去佔地方的。
七十年代農村的露天電影,最明顯的是一部放映機,中間要換四回膠片。看到正過癮的時候換膠卷,大家會不約而同的喊一嗓子。
有的電影看過幾遍了還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孩子們基本都不拿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演到一半就都躺在地上睡著了,大人們都散場了,才有醒來回家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只要是站在旁邊看的小青年,基本注意力都在旁邊的女孩身上了。
陸續的有了電視 ,電影在農村就失去了市場。
時間的推移,讓該出現的事物必然出現。該消失的也必然消失。
就怕電影機和發電機出故障!還怕天氣不好!夏天怕下雨!冬天怕下雪!一年四季怕刮風!那時候農村沒有 娛樂 活動!唯一盼望的就是公社的電影隊進村給放場電影!那時候看場電影就象過年似的盼啊盼啊!啊總算是把你們給盼來了!一聽說今天晚上咱們村放電影!那個高興勁呵!真是要多高興有多高興!
這個在露天看電影是我們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個時候先帶上小板凳去佔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擺著放映機還搭了一個白布架子。
專用放映機
90年代好樸素啊!
人們坐在一起好溫馨啊!
在學校讀書每個禮拜五也會看電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個時候覺得新鮮人滿為患熱鬧的很,很喜歡那種感覺。
年歲大一點的人們都會有在農村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現在回憶起來快樂無比、幸福滿滿。
那個年代人們主要的業余文化生活,就是聽廣播、讀報紙、看雜志、讀小說、偶爾看看露天電影,雖然單調了一點,但都很快樂,也很享受,更是滿足。那時候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多是你幫我、我幫你、互幫互助、家常理短,有時間會談論電影里人物場景、孩子成長、集體福利、生產隊建設、公社大幹快上的發展情況、國家新聞與新政策等,每個人都用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昂的革命鬥志,投入到家鄉的生產和建設之中。那時候的人們不物質、講奉獻, 社會 公平和諧,不講房子、車子、票子,沒有黃賭毒,有的只是:合作醫療到農村去,農民享受到免費的醫療待遇;開展青年學生上山下鄉運動,接受農村教育;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集體利益,建水庫、修橋梁、開荒山、修梯田,加快三線建設,實現農業機械化;在學校里,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訓練、打球的喝彩聲、音樂課甜美的歌聲,一幅最美麗、最動聽、最活潑、最充滿活力、最歡快動人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公平的集體經濟生活,人們活得輕松、活得純真、活得 健康 、活得幸福感爆棚;那時候的 社會 風尚良好,電影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整個 社會 崇尚敬老愛幼、團結互幫、積極向上、大公無私,沒有爾虞我詐、坑綳拐騙。
那時候的農村天空是藍藍的,田地向圖畫一樣整潔有序,開工的鍾聲、有線廣播的喇叭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號子聲,涓涓小河的流水聲,真是美妙至極,特別是晚上看上一場露天電影,真如同過節和參加盛會一樣,讓人彷彿置身於仙境。
在黑燈瞎火的農村夜晚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免費露天電影這種大眾消費很受歡迎,不論是戰爭片還是喜劇片都是鄉親們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還早,大夥就匆匆吃過晚飯趕往空曠場地,一手牽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時和熟人打招呼;一個個眼神里充滿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搶占靠前的位置是每個人心裡的一件大事,因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聽真切,還沒有人干擾;於是大家想方設法往前坐,笑臉多了,客氣話此起彼伏。
電影正片開始之前加一段宣傳片,什麼沼氣修建、蠶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興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鬧;一些准備找對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終於開始,喧鬧的廣場變得啞雀無聲,人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節一閃而過。
電影劇終,大夥歡呼起來,議論著故事的每一個細節;忘記了寒風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過了一把癮足夠了。
當時的電影只有七部樣板戲,每部都看多遍,其中故事情節耳熟能詳,因當時沒有別的 娛樂 項目,還是得知大隊要放電影還很興奮。
當時看電影最怕的是下雨刮風,當時的孩童,一聽說大隊要放電影,打聽放什麼故事片,即使看過多遍也很興奮,不午上課都聽不進去老師所講,放學後早早搬上橙子,去操場站地方,並在地上挖個小坑,尿尿用,早早盼天黑,最擔心的是後邊一打架,總怕是自己哥參與打架,當時青年總愛打架。
總之當時看電影,風里來雨里去,可少年的我是快樂的。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放露天電影,應該是從1964年農村 社會 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開始的,那時縣電影院組織了農村電影巡迴放映。因為農村面積廣,縣里下農村的放映隊才幾個,因此,在農村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只要一得到周邊有放映電影的消息,就會興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們在隊里出工的散工了,我們這些小朋友也把牛關進牛棚。大人們就開始准備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桿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後用繩子縛緊,點燃後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電筒的,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參加了工作的。
記得看第一部露天電影好像叫《奪印》,說的是階級敵人用糖衣炮彈進攻,腐蝕拉攏幹部,使他們喪失階級立場。劇中一句台詞,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個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書,吃早飯啦!"
我與院子里的一個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輩份大,算起來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邊哪個大隊有電影,走七八里夜路,我們也會在所不辭。因此,當時流行的一些電影,我們大多數看過。比如《劉三姐》,《打銅鑼補鍋》,《渡江偵察記》,《上甘嶺》,《地道戰》,《地雷戰》等等。七十年代後,我招工到了到了後來的國企,我們廠里也有放映機,每周都有電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種更加輕便的,適合於農村放映的8、75拷貝小型放映機問世,農村電影得到了進一步普及,我們縣每個鄉都成立了電影放映隊,群眾看電影不再是一種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門口看露天電影了。
要說體驗,還真是有一點,感嘆我們的 科技 發展得真快。我們過去要跑老遠才能看到的電影,現在坐在家裡,想看什麼影片,點開就有,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在的人,誰還願意走夜路,去看露天電影呢?
科技 發展快,替代也在加快。這些年電視替代了電影,現在又興起了手機熱,真的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才能不落伍啊。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人民公社有一個小放映隊,晚上掄流到各村放電影,電影的名字就是那幾部老片子,一個影片重復放半個月,我們幾個小孩子也到各村亂竄場場不耽誤。電影都是在農村的麥場或戲台前放映,小孩子在天還沒有黑下來,就把小橙子,馬扎子,長板凳擺在了電影場上,叫"佔地方"。在室外看電影,夏天蒼蠅、蚊子到處飛,咬的人們滿臉起泡;冬天看電影,則凍的腳丫子疼,凍的小耳朵直發癢,冬天在室外看電影太冷了!
太好、太熱鬧、太開心了!
遺憾的是,那場面回不去了。 可以說,那是我們童年時最快樂的事情。每年夏天,只要村裡來了放電影的,那村裡的娃些不知要多高興呢!村子裡一下就沸騰了。到處都聽見娃些大呼小叫地喊:「演電影啦、演電影啦!」一聽到這個好消息,我們那些小夥伴們心裡就樂開了花,大們也著急地早早地做好晚飯,准備著吃過飯,搬上凳子去我們的學校院里看電影。男女老少都要去的。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拐杖也要去,下至吃奶的孩子,年輕的媳婦們抱著孩子,一邊餵奶一邊看電影,什麼都不誤。院子里擠得滿滿當當。為了讓電影早點開演,你看吧!有的幫忙拉屏幕,有的幫忙擺放機子,有的幫忙搭檯子,反正是忙得不亦樂乎!聚集在一起的孩子們,你看那耍鬧、玩吧、就別提有多高興了。滿場地跑嗎、鬧呀!大人們坐在一起,也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雖然是晚上了,但那時候,那個學校卻是我們歡樂的海洋。
多年以後,我們長大了, 社會 發展了,家裡都有了電視,人們漸漸地就不看電影了,也沒有有再來村裡放電影了。尤其現在人們有了手機,人們更是能隨時方便地想看什麼看什麼,誰還願意那樣半夜三更冷冷地守在露天院子里看電影呢?現在的孩子想想都不可能。但,我們小時候,那可是真實的,快樂的日子。多麼美妙的回憶啊!寫著、寫著,我都快樂著!
農村看露天電影,最鼎盛時期是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時候經過文革十年中的娛樂單一單調,十億人民看八個樣板戲。到一下子解放放開,大量的文革前拍攝的故事片,進口譯製片復映,加上當時農村文化文娛節目嚴重缺乏,電視未普及。所以農村每一次放露天電影都好象節目一樣,隔村隔鄉都來觀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經當過那個時期的,農村流動電影隊中的一名放映員。見證和經厲過那段非凡歲月,終身難忘,現在還很懷念那個時期一些場景。農村流動電影,分為三種機型,一種是35mm的,稱為大機隊,由兩部放映機組成,中間不用停下來停映換片,跟電影院一樣機型一樣放映形式,畫面及聲音質量較好。第二種是16mm機型,稱為中機隊,單機放映,因此換片時要停映,是農村電影的主力軍,這種機型的拷貝(放映用的膠片)最多,影片內容最齊全豐富。第三種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現的8.75mm機型,是35mm拷貝的四份之一,稱小機隊,是普及型。此機種靈活簡單方便,很適宜轉移場地,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⑶ 農村露天電影時代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我老家在重慶山村,1996年的時候就沒有人來放電影了。但是現在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是有人在放的,因為交通,通訊都落後,所以這是根據地方經濟條件來的。但是大多數都在2000年以前結束這種電影了吧。
我記得小時候放電影,很多人早早結束了一天的勞作,搬著小板凳趕著去看電影,或許放電影的地方離家很遠,或許他們看不懂,或許他們在談論中理解錯了電影的願意,但是都沒人計較。
我爺爺說,在五六十年代放電影還踩死了人的。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在我們這個時代是沒有了。
我們這里的商業區有一個大屏幕,整天放著商業廣告,雖然色彩艷麗,雖然聲音洪亮,但是還是沒有農村的露天電影好看,畢竟那是那個時代最期盼的事。
⑷ 還記得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嗎有哪些美好的記憶
我的第一場農村電影,是在鄰村的小學校里看的。人特別的多,我是騎在父親的肩上,就看到了兩個人物的大腦袋,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知道了這兩個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個老師是部隊家屬,常常給我們住校學生聯系駐軍部隊的電影,晚上老師組織我們去看。好多的電影名字記不住了,但是電影製片廠的名字還記得。部隊放映的電影大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每部電影的開始都是先出現放著光輝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別激動。然後看的內容也大多是戰爭題材的。部隊周圍的村子裡的人也來部隊看,露天的。
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三亞的山裡,與當地駐軍部隊一起看電影,露天的,部隊戰士看電影,下起了雨,還坐著看,一動不動,紀律嚴明,印象特別深刻。
以後幾乎看不到露天電影了,有了電視,也不去影院 ,電視上的電影頻道也不看,幾乎與電影絕緣啦!(圖片源自網路)
謝謝!我咱們山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露天電影,放映的趣事。在那個時代山村很少通公路,放電影的設備又大又笨重,需要六至八人才能肩挑,木棒抬,才能從一個大隊運送到另一個大隊去放映。雖然運送電影的設備的活,又苦又累(運送的距離一般七至八九里遠近),農村的青年人還是很樂意去干。到了傍晚,銀幕掛好,山村的孩子們早早就從家裡搬來板凳,爭個好位置。電影機旁邊放上兩張藤椅,一個是放映師傅坐的,一個是大隊書記坐的(因為書記放映前要講些政治性的話,是那時候的必修課。順便叫各生產隊長安排明天運送電影機器的人手)。電影開始後,原來鼎沸的人聲,頓時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其間隨著劇中的高潮,那時間的全場的男女老少無一不是張開嘴巴,專注可見一斑(因為那時文化,嬪樂生活大貧乏了)。記得好像是放映《南征北戰》的吧!當銀幕上出現「再見」兩字時,整個露天電影場「轟」的一聲,有大聲評論劇情的,有呼兒喚女。手電筒,火把一齊亮了起來。嘈雜,亂哄哄一片,再過一會由電影場邊,分成好幾條明亮的火把隊伍,邊議論電影,邊走向各自的家裡。那時,雖然文化 娛樂 活動很少,村民們一部電影的情節,如老牛反芻般,只要一有空就議論紛紛。(因為一年只有四次電影上門來放映,收費很便宜,一場才三,五塊錢,放映師傅一般吃住在大隊書記家中),可見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很歡迎這樣的 娛樂 活動。
記憶非常深刻,場景可以用人山人海一點不誇張。
那時 娛樂 節目幾乎為零。夏季農閑時,大家多是晚上吃過飯聚一起聊聊天、乘乘涼,之後各自回家。如果是哪村有電影放,那高興勁不亞於過年,都是提前通知的,十里八村的人人皆知,大家提前忙完農活,早早的吃過晚飯。離的近的搬著凳子佔好位子,等待家人的到來,遠的騎自行車或步行也要去。開始之前,小孩子特開心,圍著整個場地戲喜打鬧,玩的不亦樂乎,直到開始放映了才能安靜下來。
那時不管放什麼類的電影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記得第一次看露天電影,居然是動畫片黑貓警長,小孩子愛看毋庸置疑,大人們也是津津樂道,疑惑動物怎麼會說起話了,不可思議。
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又是大人們晚上閑聊的話題。小孩子呢更是模仿電影里的人物說話、動作,還用泥巴做成玩偶把有趣的情結用自己的想法演一遍,旁邊看得小夥伴因為不是自己想看的結果,還要爭執一番,最後鬧的不歡而散。現在想想有些可笑。
那時候的露天電影,是所有小夥伴共同的美好回憶,有露天電影要放映的時候,我們都會早早出過飯,然後相約一起趕在電影放映前就趕到現場,放映的電影如果是比較喜歡的,大家就一起聚精會神的看到三場,如果不感興趣,大家也不會有絲毫的難過,就在電影幕布附近,大家一起開開心心的 游戲 ,一直玩到電影散場,結伴回家。
我的第一場農村電影,是在鄰村的小學校里看的。人特別的多,我是騎在父親的肩上,就看到了兩個人物的大腦袋,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知道了這兩個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個老師是部隊家屬,常常給我們住校學生聯系駐軍部隊的電影,晚上老師組織我們去看。好多的電影名字記不住了,但是電影製片廠的名字還記得。部隊放映的電影大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每部電影的開始都是先出現放著光輝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別激動。然後看的內容也大多是戰爭題材的。部隊周圍的村子裡的人也來部隊看,露天的。
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三亞的山裡,與當地駐軍部隊一起看電影,露天的,部隊戰士看電影,下起了雨,還坐著看,一動不動,紀律嚴明,印象特別深刻。
以後幾乎看不到露天電影了,有了電視,也不去影院 ,電視上的電影頻道也不看,幾乎與電影絕緣啦!想想小時候還真是懷念(圖片源自網路)
問答活動
暢聊夏天:參與提問回答,瓜分千元獎金
夏天來了,燃就現在!
我記得電影銀幕支架以後,村裡的大爺抽著旱煙袋,手拿著趕蚊子的蒲扇,同大媽一起坐在小木凳子上靜靜的等候放映,小夥伴手拿著烤玉米,一邊啃一邊圍著銀幕跑,青年小夥子總是不自覺地朝有大姑娘的地方靠攏……
電影開始放映後,首先上映新聞簡報,然後放映主片,觀眾自覺肅靜下來聚精會神的看電影兒,偶爾有人放個屁會引起觀眾咒罵和嘰笑聲,
當然我還發現有的小夥子偷偷的拉著心愛的姑娘手提前退場了。
電影要放映一個半小時左右,結束時觀眾戀戀不舍地詢問明天在哪裡演出。
那時候我們作為農村電影放映員,每天取送影片,維修機器,搬運設備很累,但是很高興很自豪。
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時代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之間。因當時電視機還沒普及,條件好點的村,也就三兩戶有電視機,條件不好的村,整個村沒有一台電視機。因此,當時的農村夏天納涼時沒有更好的 娛樂 項目,而露天電影就成為了農村 娛樂 的主項目。
當時農村演電影,基本上是哪戶人家結婚或生小孩子吃喜面,晚上圖個熱鬧,演兩場電影。記得當時的露天電影一般是放映兩個片子,偶爾還會遇到轉片的現象,在轉片的空隙時間,整個電影場成了小孩子歡樂的天堂。
村裡哪戶家裡有喜事要放電影,這個消息早幾天前全村人就都知道了,小孩子更是消息的優秀傳播媒體。到了放電影的那一天,天還亮著,農村基本上開始做晚飯,為的是早早吃過飯去放映場里看電影,小孩子日已對晚飯失去的味道,早早的聚集在放映場,盡管放映員和放電影的設備還沒到位,不過小孩子有的是電影開場前的活動項目,「捉迷藏」、「老鷹抓小雞」......因為放電影,晚上也就被家長特批不用在家看書習作了,因此,都是盡興的先玩上一段傍晚時光。
放映員帶著設備來了,小孩子就停止各種活動,把放映設備圍個水泄不通,一些好奇的大人也跟著小孩子圍在一起一起,不時的對設備評論一番,多的是羨慕和贊嘆。
當銀幕掛好之後,小孩子就奔回家中,搬出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凳子、椅子,爭先恐後的記下最好的觀影位置,叫著自己的家人,趕著影響觀看效果的鄰位,放映場開始了久違的沸騰。
電影開始了,全場立時安靜下來。農村放映電影的片子,一般是一個地方戲區片,一個武打片,戲曲片對小孩子沒有吸引力,這個時候,電影場里漸漸剩下了一些老年人,小孩子則三五成群的跑到場外的小樹林里再次開啟了自己的活動項目,他們是邊玩,邊等著自己喜歡的武打片。等到武打片開始放映了,小孩子重新歸於自己的座位上,有的會因找不到自己的凳子、位置被別家小孩佔了而爭吵,甚至達到動手的地步,這個時候,他們只能在大人的喝斥下和拉扯下,不得不遺憾的離開電影場,隨著電影的放映,剩下來的觀眾也漸漸平息了聲音,靜靜的觀起電影來。
有的小孩子因放映前的興奮過頭,在看電影的時候會隨著音樂聲漸漸入睡,不知不覺中被大人抱著、背著帶回家中,一直到下次電影的到來,都會成為他們的遺憾。
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更是一代人永遠的記憶。觀影並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可以聚攏全村的人一起相互聊聊天,小孩子相互玩 游戲 ,在滿身汗水的洗刷下享受暫時的涼爽。
這個暴露年齡了吧,看過露天電影基本上都是80後以前的人了,那個年代農村的 娛樂 項目基本上沒有,就是吃完飯在門口街頭閑聊,什麼地方一聽說放電影大人小孩都趕緊吃飯,晚上跑大老遠去看,然後幾個人邊看邊聊,很是有年代感。
現在沒有了,要麼去電影院,要麼在家看,人們平時也交流的少了,都看手機了, 社會 發展到這個階段了,一切都在改變。
得往前看了
看電影來回三十多里地 ,《地雷戰》和《地道戰》以及《上甘嶺》《英雄兒女》等等好多這樣的。
沒有看過,所以沒有回憶
⑸ 為什麼八十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員非常吃香
露天電影是一代人的記憶,尤其對於80後及以前的人,在電視機大量問世以前,身為一個農村電影放映員是一件非常吃香的人。可以說當他們介紹自己工作時候,都會非常的自豪;而且正因為他們是電影的放映員,也能夠在那個缺乏電視的時代里,讓自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影片。
綜合以上的情況看來,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所以電影放映員的工作很吃香;是因為這個工作深受大家的喜歡,加上相應的工資待遇不錯,就連找對象也有著很大的優勢,所以才成為了一個香餑餑。
⑹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場面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非常熱鬧的場面,因為大家會將這樣的活動當做是逢年過節一樣來慶祝。在當時的農村想要看一場電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說平時工作哪怕再累大家也都會非常的興奮,因為他們會期盼著看電影。很多人做完了農活以後雖然特別的辛苦,但是他們卻依舊笑得特別的開心,因為他們都在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並且當時的小孩子也特別喜歡在這樣的氛圍下看電影。
其實當時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夠看得懂電影裡面正在播放的內容,但是他們還是會看得非常的開心,因為這是一種集體的氛圍感。每當電影日來臨的時候他們就會提前到到達看電影的地方,並且早早的開始等待,雖然說小孩子們平時也會鬧鬧騰騰的,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都會非常用心的看電影。
⑺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什麼場面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非常壯觀的場面,因為來看電影的人有很多,在這個時候非常容易出現人擠人的情況。而且在這個時候大家也會非常的開心,同時也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即使被蚊蟲叮咬,大家也不會選擇回家。是看電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後面,根本不知道電影里演的是什麼。
所以很多年輕人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快樂,因為大部分年輕人會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這個時候大家也體會不到,看露天電影的那種心情。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的娛樂活動,還有一些朋友可能會跟朋友一起去游樂園玩耍。然而在他們那個年代,唯一的娛樂活動可能就是看露天電影了。甚至還有一些人坐在了別人家的牆頭上去看電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之後,也讓很多人覺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