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家推薦一下二戰的電影`
最震撼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最難忘
《橋》南斯拉夫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那擰?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最傷感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最悲情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最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實
《最長的一天》美國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或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或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橋》南斯拉夫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❸ 電影八佰最後為什麼過橋時日本人開槍
在看《八佰》的時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細節,比如當時為什麼要義無反顧的沖橋?日本人為何要在那個時候開槍?
(一)撤離四行倉庫
和之前在四行倉庫的戰斗相比,在最後離開倉庫過橋的過程中,四行倉庫守軍遭到日軍機槍掃射,出現了部分人員傷亡,其中就包括實際的戰場指揮官楊瑞符營長,確實是比較憋屈的,可能很多觀眾都會覺得,與其如此,還不如繼續在四行倉庫堅持戰斗,像死守寶山的姚子青營一樣,戰斗到最後一個人,打死一個夠本兒,打死兩個賺一個。
所以說,和在四行倉庫的堅決戰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實並不是日本人給予他們的,而是在撤離四行倉庫之後,進入租界才開始的,而且是當時中國的所謂的友邦給予他們的。這也是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國人不怕死,尤其是為了抵抗侵略,都願意捐軀報國,但列強卻不允許中國抵抗,要制止中國人抵抗。這才是更大的屈辱。
❹ 《奇襲 地道戰》本應重現戰爭經典,卻在悲壯之餘淪為二流動作片
出於對經典的懷舊,看了《奇襲 地道戰》但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人設太崩。鬼子軍官一個個軍裝筆挺,陽剛帥氣,我們的抗日英雄,民兵卻一個個歪瓜裂棗,就算不能把敵人臉譜化,可也不能完全顛倒過來呀。
不過後來為了寫影評,又回去硬著頭皮把後半截看完了,誰知半截畫風大變,悲壯的成分拍出來了,場面也不錯。
其實平心而論,整部片子的畫面感、特別是幾個彰顯日軍殘暴的場面,抓拍下來都是油畫,張張都能去反法西斯展覽上做展品,可見編導的能力和攝像師的功夫還是到位了的,只是編導對於「地道戰」這個概念並不清晰,也沒有軍事經驗,所以才把一部本應經典重現的戰爭片,拍成了一部二流的動作片。
下面就我曾經做過編劇的那點兒本事,結合著這部片子的前景故事和人設,談談這部片子的不足之處,和本應做成什麼樣子。
水平有限,算是拋磚引玉吧。
男主葉成的人設、前景故事以及《奇襲 地道戰》中存在的問題。
在本片中,男主葉成在北平學了八年師范,而老葉是送他學「土地」的,好到舅舅的煤礦上幫忙,但葉成立志教育,悄悄的轉到了師范。
這個前景故事槽點多多,我不知道什麼師范要學八年。學八年就學八年吧,可當時是1943年,八年前是1935年,日本人還沒有佔領北平。而且在日佔區讀了那麼多年師范,居然不會一句日語!不過縱觀本片,別說男主不會日語,就連日本人都不會日語,更離譜的是日本人之間相互交流居然用的是半生不熟的中文!
而就男主葉成來說,最有可能的實在上學期間,因為日本人佔領了北平而被迫滯留,這樣更合理。
而讀了八年書也有可能,這讓葉成轉到師范也有了可能。
第一個可能是葉成自己說的,立志教育,所以悄悄轉了師范;
第二個可能是日本人佔了北平,葉成滯留北平,斷絕了生活來源;所以轉到師范(當時師范是免學費的,而且管伙食。)
第三個可能是葉成自身有幽閉恐懼症(從鐵匠那裡拿過來,算是葉成的弱點,不然這個角色太完美,不出戲。而鐵匠一個配角有這個病,至少在本片中沒看到對情節有助力,乾脆拿給葉成)葉成有了這個弱點,也就有了成長的空間。作為男主,沒有成長空間不好看。
而整個男主葉成的前景故事和影片開頭的情節應該是:
男主葉成被父親送到北平學習礦山專業,准備畢業後到舅舅的煤礦上幫忙。其中日本人一隻耳(那時還沒有成為軍官,耳朵也全和),還做過男主的老師。
男主雖然成績優異,但是有幽閉恐懼症,很被一隻耳看不起。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佔領了北平,男主迫於種種原因,轉到師范讀書,其間加入了地下抗日組織,並且接受了相應的斗爭訓練。
1943年,葉成被抗日組織派遣回到家鄉,利用學到的礦山坑道知識,指導當地抗日武裝力量進行地道戰。
但在回歸途中與日軍發生遭遇戰,交通員和護送的同志犧牲,介紹信也丟失,回到村中的葉成被當地抗日武裝進行甄別(畢竟是從敵占區回來的嘛,又沒有身份證明,且要接觸)
這就接到了開頭的第二場戲,女主護送醫葯的民兵小隊被日軍小隊追擊。
但是和鐵匠的幽閉恐懼症一樣,本片中醫葯箱並沒有對情節起到任何推動作用,所以這一場就成了廢戲,沒任何作用,而且槽點也多。在交火中,雖然民兵護送小隊全滅,但日軍小隊也只剩下兩人,其中一人還傷了腿,在這種情況小,無論從路上來什麼人,日軍都會毫不猶豫的開槍的,才不管你辦不辦喪事呢,片中男主的小聰明簡直愚蠢。
所以這段戲改為日軍小隊直接截擊男主要合理的多,而且在劇情主線上,日軍完全可以提前知道了有一名地道專家被派到山底村,所以才派兵攔截的。
男主被山底村民兵救下後就可以開始甄別了,場面可以不講理一點,因為主持甄別的人是楊大春,那個在片中顯得「莽莽」的民兵隊長。
在甄別中,日軍再次偷襲山底村(可使用第一場戲,口琴長亭外)
由於地道的缺陷,日軍發現了甄別的地道口,男主拿起犧牲民兵的武器和楊大春一起對抗日軍,縣大隊政委帶人趕到,擊退日軍,並證明了男主的身份,這場戲結束。
男二楊大春的人設莽莽可以不變,看不起葉成可以不變,甚至還可以加點懷疑葉成,畢竟葉成的舅舅是資本家,還可能做漢奸;所以在之後的對敵斗爭中,一直對葉成有堤防,並且對於他的建議總是愛答不理消極怠工,甚至導致了地道工程進度的拖沓。
在原片中,楊大春大手一揮,就把山底村東邊給了葉成折騰,這其實是非常不合常理的,地道是鄉親們的明白,怎麼能如此的草率處理?情節應該是:
楊大春雖然表面上服從的政委的安排,但是實際上並不服氣,總是給葉成找麻煩,再加上新的地道設計工程量大,系統繁雜,所以進度緩慢,當日軍二次襲擊山底村的時候,村子西面的地道還沒有完善,被一隻耳相繼破壞,在危急時刻,葉成打通了最後的通道,讓被發現的鄉親們進入東部地道避難。
日軍追擊也進入坑道,雙方各有所長,打的難解難分,一隻耳發現了葉成,知道了這次被派遣來的坑道專家是自己過去的學生,再加上外圍部隊被政委的縣大隊以「麻雀戰」的形式襲擾,於是主動撤兵,山底村解圍。
這次師生相遇,為之後男主葉成在幽閉環境中,戰勝自己,與一隻耳對決埋下了伏筆。
男主決定主動出擊,找父親老葉要舅舅煤礦的坑道設計圖,准備利用現成的煤礦坑道系統打擊日軍。
老葉的前景故事和人設。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本片中暗指老葉是地主,但是散盡家財抗日了,實際上老葉的身份改成家境殷實的木匠更好,也就是說把原設定的木匠和老葉合並,道理和鐵匠一樣,不能推進情節的人設、道具和事件,都是廢戲,沒必要存在。
老葉是個優秀的木匠,在舅舅的煤礦上打工,很受舅舅賞識,於是不但把自己的妹妹嫁給老葉,而且還資助葉成到北平求學,並承諾葉成畢業後可以到他的煤礦工作。
日軍入侵後,佔領了煤礦,舅舅做了漢奸,老葉帶人將煤礦主要坑道炸毀,導致煤礦無法進行生產。
所以這里還能體現出守備隊長和一隻耳的差別。守備隊長是個傳統的日軍軍官,擅長殺人放火,而一隻耳的任務除了對抗地道戰之外,還要盡快讓煤礦恢復生產。所以一隻耳是不殺青壯年的,而是抓到煤礦上去做苦工,畢竟煤炭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日軍不可能讓一個煤礦一直關著的。
有了被關押的勞工,從情節上也可以增加「奇襲」的難度,讓片子更好看。
老葉想把葉成騙走的情節可以保留,為了報信犧牲也可以保留,但是這里確實沒處理好,讓原本緊綳的情節一下松下來,垮掉了。
男主第一次擊退日軍之後,揚言要主動出擊,但實際上卻沒了動靜,而一隻耳倒是決定偷襲山底村,已經殺死了民兵哨兵,要槍殺了敲鍾的老葉,然後忽然就消失了。這說明編導確實沒有任何的軍事經驗。
偷襲即便是被發現,但在出於優勢的情況下,應該立刻轉入強攻,因為偷襲的優勢並沒有完全消失,對方依然是匆匆應戰。
即便是偷襲部隊余處劣勢,也應該虛張聲勢的發動一次佯攻,趁敵方摸不清我方實力的機會再撤退。
而片中的這種突然消失不符合軍事常識,甚至是一般的常理認知。並且把整個節奏都拉慢了。
此外本片編導還沒有 歷史 常識的地方是:各村民兵來支援時,一律自稱某村「武工隊」。武工隊其實是八路軍正規軍派出了便衣武裝工作隊。一般不投入第一線攻堅戰,並且各個都是精英人才,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敵後便衣特種部隊,一個縣往往只有一支武工隊,十幾人,幾十人而已,不是每個村都有的。
好了,男主葉成終於開始主動攻擊,而一隻耳也開始了又一次的突襲。這里的情節沒問題,但是軍事細節有問題。
日軍方面突襲山底村,應該採用了新的部隊編制和戰術,畢竟要體現出日軍的狡猾嘛。像本片中那麼大的場面,卻把地道戰拍成了地下的陣地戰,而且雙方都沒有什麼軍事素養。
其實在日軍方面,戰術也是可以更精彩的。
日軍的三八槍太長,很不適合坑道作戰,一隻耳是緬甸回來的,可以從遠征軍那兒繳獲了不少沖鋒槍(這同時也解決了道具槽點),所以,沖鋒槍加手榴彈加火焰噴射器加毒氣罐,構成了嶄新的全套戰術,既好看,也讓民兵在坑道里節節敗退得到了解釋。
在據點那裡,一隻耳識破了政委的突襲,突然開火,民兵損失慘重。但是既然一隻耳這么厲害,幹嘛不派遣一支精銳從側後襲擊縣大隊和各村民兵?顯得軍事素養太低。
而在
我方這邊,由於編導對於地道戰和軍事戰術的無知,導致一場好端端的地道戰,打成了地下陣地戰,最後日軍完蛋了,我方也幾乎全滅,地道戰的戰法完全沒有體現出來。
真正的地道戰,尤其是形成了地道網路之後,地道除了屯兵,最大的優勢是機動力,我方的小股武裝力量永遠會不失時機的出現在日軍背後,狠狠的咬他一口,然後消失的無影無蹤,像本片中的這種硬扛,就算是王明博古也干不出來。
政委帶兵牽制日軍也是如此,不會是不要命的強攻,而是騷擾,偷襲,目的就是不讓一隻耳的專業坑道戰部隊能集中精力攻打地道,同時讓各據點的日軍不敢增援。
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才是地道戰的精髓。
而且地方武裝從不和日軍拼火力,那就是自殺。地方武裝更擅長利用地道的機動性發動地雷戰。
比如某處日軍安全通過了,我方武裝就會從隱秘洞口出去,設置地雷。然後由另一支小組襲擾敵人,促使敵人追擊或者撤退。
由於此地之前已經安全通過,所以日軍會返回這個安全的地方修整或者撤退,這時我方引爆地雷,殺傷對方。
可惜的很,這種地道戰的精髓,本片根本沒有呈現出來。
最後,關於引爆煤礦瓦斯摧毀日軍據點。
我頭些年也參與調查過一些煤礦安全事故,沒見過威力這么大的瓦斯,還能摧毀地面建築,這也太神劇了。
其實這里可以引入兩個道具或者場景,一是舅舅在煤礦下面的臨時礦山炸葯庫,裡面有很多炸葯。二是據點里的日軍彈葯庫。都可以用,而且威力也比瓦斯大。
所以情節應該調整為,從村裡的地道挖通連接煤礦,然後從地下奇襲日軍據點,解救被關押的勞工。當日軍發現後,尋蹤追擊時,葉成引爆提前設置在煤柱和其他坑道支撐柱上的炸葯,煤礦徹底塌陷,煤礦的所有地面建築也會隨之倒塌塌陷。
這個時候政委可以帶人從騷擾轉入強攻了,同時,葉成克服幽閉恐懼症在地下和一隻耳老師對決,並最終險勝。
此時,全片也到了尾聲。
另外兩點備註:
1、女主。其實本片是可以純爺們兒戲,不要女主的,畢竟本片中女主對情節其實也沒啥用,完全可以拿掉;如果非要女主,女主應該和二丑合體,嬌小,靈活,驍勇善戰,引誘日軍進地道,女主更合適,也更出戲。
並且女主可以是山底村抗日民兵的一把手,他哥哥楊大春看似老大,其實是副職,這樣有一點喜劇效果,也好做戲。
2、石頭別頂個鍋了,換個日軍鋼盔吧,人膽小怕死,也別做啞巴了,想娶媳婦過日子的戲份給他吧,反正給了就得死,所以帶個鋼盔可以突出他的怕死,而他的勇敢赴死讓他有了成長線。
東拉西扯的寫了這么多,也算是把這個片子拉了一遍,其實真要開這個片子的總結會,沒兩天都結束不了,只是我又不是編劇組成員,開會也輪不到我,只是吐吐槽,自娛自樂一下而已。
好了,就暫時寫到這兒,這幾天抽個時間去看看《八佰》,然後再寫個有關八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