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子李耳的詳細資料
老子 網路名片 老子像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人物簡介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鍵蘆此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位於今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 老子,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有人認為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嘩則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稿迅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萊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
『貳』 聖人老子的唯一親傳弟子,到底是哪一個呢
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開創了我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門下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還有七十二之多。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四處講學,將儒家思想廣泛地傳播於列國之中。孔子晚年又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其思想對我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根據西漢文學家楊雄所撰《蜀王本紀》載:老子與尹喜臨別之時說:「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子降納敬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子稱贊他的成就,封其為無上真人,授予玉冊金文,證位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
這樣,尹喜作為老子的親傳弟子,成為道家學說的最早傳播者,而他又是道教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在《莊子·天下》里,把尹喜和老子並列,稱為「古之博大真人」。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元朝封尹喜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
兩千多年來,道家思想在我國乃至世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尹喜可謂是除了老子之外功勞最大的一位。
『叄』 古中國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去了哪裡,函谷關郡守是誰
又復數年後,母親(理氏)去世,李耳啟程西去,只求安度晚年。——我甚至「陰暗」地覺得,李耳出走是因為不能夠獲得一份家族封地的繼承權,因為跟他等輩裂核分的哥哥們都已去世了,孫輩們不認賬。——老子的後代比較有名的有李宗、李解、李注、李宮、李假。李宗是魏國名將,李解是齊國大臣,李注是老子的孫子,李宮是老子的肆型掘曾孫。李假小時候跟著李耳住在洛陽,長大後當了函谷關令尹。在李耳趕往關內途經函谷關時,做了一件有深遠意義的小事——把《德論》交予雲孫李假收藏。李假責令駐關守城的部下迎接自己的眾父李耳,然後聽取李耳講述《德論》要義,此謂「佈道」。
全體將士嚴整隊列,迎來一位滿頭銀發、神采奕奕、仙風道骨的老人,後面跟著一位牽有一匹青牛的書童,青牛負載著書簡、行囊。李假建議李耳把《德論》直接更名為《老子》,李耳沒有反對。其實李假的歷史使命就是五千言的保險箱而已;更可愕的是李假竟然將《老子》傳抄天下,成為春秋時期最暢銷的出版物。——李耳停留時日不長,便繼續趕路進關。李耳的晚年生涯就是在李假的關內府宅度過的。所以,說鹿邑是李氏之根,正確;說租尺天下李氏出關中,亦正確。至於太原,則是李氏第三故鄉;安史之亂後,南唐就成為李氏第四故鄉。
■ 時年公元前471年,李耳95歲
『肆』 商容老子不是一個朝代,為什麼商容是老子的老師
這個問題是說時間跨度太大,按一般年齡計算不可能。這也正是道家吸引人的原因之處。春秋戰國孔子,老子見過面,按孔子七十三故,見面時老子年長孔子也不過五十左右,周朝八百載商容老子要有一人長壽的。從老子歸隱和尚容的歸隱來看也象師徒傳承,關鍵迷在年齡上。一提到年齡都有人找可能的年代證據,爭來爭去落到有爭議告終。張三豐也是有人搬出幾個張三豐,老子也同樣有幾個老子,商容也不離外,還有黃石公,鄭九公。鬼穀子宋朝還有徒弟呢。一迷迷後人永遠是個飢耐賀迷吧。
商容確實老子的老師,但你說的商容是另一個,並不是老子的師父,其原因是中國 歷史 上總共有三個商容,你把這三個人搞混了,所以在時間上對不上。
第一個商容:生活在商末周初。 原本是商紂王的臣子,掌管的是商朝的禮樂,是有名的賢者。看到商紂王的暴行,就極力的勸諫紂王,想以禮樂來感化紂王,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隨後就離開了朝堂,到了太行山做隱士,不再關心朝廷大事。
後來周武王伐紂成功,天下換了新主人。周武王知道商容的賢明,就想請他出山,封為三公,幫助自己治理天下,但是商容拒絕了周武王的請求,這件事在《詩經》、《太平御覽》、《帝王世紀》等書中有著明確的記載。
第二個商容:這個商容生活周朝,也就是所謂的春秋時期。 在《高士傳》當中簡單的有商容的記載,這本書當中只是簡單的說明了商容是老子的老師,其中還有一段老子和商容的對話,談論的內容是天下興亡的道理。
第三個商容:這個商容是春秋時期霸主齊桓公的大臣。 在《管子》當中有明確的記載。當中記載了齊桓公把商容派到宋國勸誡齊國歸順齊國的事情。唐代名相房玄齡還對此事發表過自己的見解。
綜上所述,畝檔中國古代總共有三個商容,第二個才是老子的師傅,而你是把第一個商容當成了老子的師父,所以在時間上根本對不上。
感謝筆者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通過查詢資料了解到:
很多人都認為,商容是老子的老師,然而商容是商周時期一位著名的賢者,是紂王宮中掌管禮樂的人,但是老子分明是春秋末期的人,創立了道家學派,這樣的兩個人為什麼會成為師生呢?他們分明都是兩個不同時期的人,中間相隔了數百年,為什麼商容會成為老子的老師?兩人之間究竟是有什麼關系,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老子大家想必已經很熟悉了,這里就不多介紹了,來說說商容。商容是紂王時期掌管禮樂的大臣,這樣的人一般都是比較德高望重的,商容也是如此,他對於紂王的暴政非常的不滿,曾經多次諫言,紂王哪裡聽得進去他的話,索性將商容廢掉了。商容看見紂王如此不思進取,自己的一番苦心對他沒有任何作用,心灰意冷之下,進入太行山隱居起來。
但是紂王雖然對商容不尊重,也不思悔改,可周王不會這樣。後來周武王滅掉商朝之後,想要將商容請出山來,封他為三公,可是商容卻也並不接受周武王的好意,但武王最終還是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敬意。這一點非常像是伯夷叔齊,他們身為商朝子民,面對紂王的暴虐十分痛心,但是又堅決不允許周朝軍隊進攻,最後因為絕食而死。
也就是說,在商容、伯夷叔齊他們的心中,即便商朝再不好,紂王再暴虐,那也是他們的王,是他們的國家,他們誓死也要守護自己的國家,哪怕這個國家已經千瘡百孔,自己也想要努力讓國家好起來,只不過他們的這種品格,雖然很高尚,在朝代更迭面前卻顯得很幼稚了,不能接受時代的更迭,註定會被這個時代拋棄。
而商容既然是這一時期的人物,為什麼會成為幾百年後老子的老師?而且這種老師還是那種可以對話,可以言傳身教的老師,而不是說商容的思想影響到了老子,在一些傳說中,他們是見面交流的。這就很奇怪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其實,真實的 歷史 上,兩人自然是不可能有任何的交流的,這種說法只是建立在神話傳說爛派的基礎上的。
因為在道家的信仰當中,老子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作為大仙之一,擁有很多的化身,那他如果擁有穿梭時空的功能其實也不例外,而且在《封神演義》裡面,也是有太上老君的,老子雖然肉身是春秋時期,但是他成仙之後就不會局限於某一時空了,所以有這種傳說也是有可能的了。
商周時期三位商容稱乎的人與老子同一時期的是老子老師,孔孟之道相隔三百多年孟子是學孔子的優秀學生
商容
商末殷紂王時期主掌禮樂的大臣,著名賢者,因為不滿紂王的荒唐暴虐,多次進諫而被黜;一說他曾經試圖用禮樂教化紂王而失敗,逃入太行山隱居。周武王勝殷之後,欲封其為三公,辭不受,武王遂表商容之閭以示對忠臣賢者的尊敬。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 歷史 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老子的一生中,有一位重要的貴人,那就是老子少年時的老師——商容。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 可見,商容一位公認的賢者,他曾是殷商末年商王紂的大臣,因敢於進忠言而被紂王廢之。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被聘請給李耳當老師。教學三年後,商容認為自己擁有的學問,李耳都已經學到,便推薦他去周都,繼續學習。理由是,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
當時李耳才13歲,父母當然不放心兒子遠行。商容說他的一位師兄,是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家裡養著好幾位神童,都是從民間選來的,不需要衣食供給,如同親生子女般對待。
商容說服李耳的父母,李耳才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
後來,博士又推薦李耳進入周的守藏室為吏。收藏室是周朝的經典書籍收藏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無所不有。老子身在典籍書海中,如魚得水,博覽群書。李耳在周都任職大約30年。
以上就是老子與老師商容之間的故事,如果老子沒有進入周都,沒吸收到如此深厚的學問,估計就沒有後來的《道德經》。商容稱得上是老子生命中的貴人,也是中國文化的貴人。
商容是商紂時期人物,是忠臣賢人的代表
老子是周春秋時期人物,他想學習古人商容做一位忠臣和賢人到最後成為一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商容是《封神演義》中的角色, 歷史 上並不存在
『伍』 傳說老子准備離開泛濫的周王是雲游天下他騎青牛來到怎麼使被關領一喜的誠心感
歷史上,有位叫做尹喜的函谷關關令,通過觀星望氣,眼見一片祥雲飄來,紫氣浮關。
尹喜見此天降祥瑞,知道有聖人將至。挑眼望去,他果見一位70多歲的白鬍子老人,仙風道骨,伴著紫氣祥雲,騎青牛緩緩而至。
喜出望外,尹喜親自下關迎接等候。後來,方知這位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
在尹喜的再三請求下,老子為他留下了一首五千言《道德真經》,還為他傳道受業。
中國傳統文化中成語「紫氣東來」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詳。
直到他來到漢水南岸,遇差氏到一座高聳巍峨的山峰。
尹喜歷經艱辛,眼前的這座天柱峰大頂,是最武當山最高峰頂,如一根通天柱般,屹立於群山這巔,四周的山則都朝向於這座峰頂,這就是武當山有名的「72峰朝大頂」。
此時的武當山還是一塊「處女地」,更是默默無名。尹喜卻選擇毅然決然地投入這座山的懷抱。
後武當山記載,尹喜就是第一位來此的修道者。
尹喜來到武當山晌喚,首先在崖壁下,選擇了一處可簡住避風雨的地方,後人稱為「隱仙岩」。
老子為何在函谷關前,要接受伊喜的請求,留下道德五千真言呢?」源易緣「認為有以下原因:一是伊喜是函谷關令。有說法稱伊喜先又是再三請求,又是盛情接待;還有說法稱,伊喜態度也有些強硬,如果不留下的真東西,就不讓老子過關;二是伊喜見紫氣東來,知道老子神通不凡,就想棄官不做,拜老子為師,老子就留下《道德經》,讓伊喜傳世。
史料記載,尹喜悟道後在武當山青陽橋與老子一同仙去,後不知所蹤。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付費文章更精彩),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文獻:《道德經》、《中國傳統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