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國產電影越來越受歡迎
第一、跟經濟的發展有必然的聯系,中國電影以及動畫片都是從08年——09年開始迅猛發展的,因為遭遇全球經濟危機這么一個契機,人們在對金錢失去信心的時候,會轉頭回來用娛樂的方式來填補自己的心靈。這狀況就像當年美國大蕭條時期,娛樂業電影飛速發展一樣的,那個時候涌現出了非常多的經典電影。
第二、是中國近年也有一些有思想有水平的年輕導演出現,比如陸川、姜文、王小帥、寧浩等等,這是中國電影的新鮮血液,而不僅僅張藝謀、馮小剛那些老調調。
第三、中國人們對電影的審美水平有所上升,近幾年電影一上映是好是壞,觀眾自己就會評判了。
國產電影——內地特徵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
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
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
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 。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
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中國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⑵ 當代中國電影將35年劃分為四個時期
中國當代電影可分為四個時期:
1、開拓發展期(1949—1956),歌頌新生的共和國和廣大工農兵群眾忘我的勞動為其主流,形成當代電影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2、曲折前進期(1957—1965),在貫徹黨的電影方針,克服"左"的干擾的情況下,電影藝術家們多方面表現歷史和現實生活,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把當代電影創作推向第二個高峰;又經過1960—1961年的低谷階段,1962年以後,電影創作繼續發展,1963年形成了第三次高峰;
3、停滯倒退期(1966—1976.9),在極"左"的封建文化專制主義束縛下,電影處於毀滅的境地;
4、復興繁榮期(1976.10—迄今),自1978年1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電影創作進入了第四次高峰。
時至今日,大陸的電影產業已經擺脫青澀,走上了成熟的發展軌道,並建立了一整套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完備的電影工業體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這個行業,也迎來了一批批年輕的電影投資人。出於商人逐利的本性也好,出於電影夢的情懷也罷,大家終歸都是為了這個行業能夠平穩良性發展。
而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促進多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更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給新進的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合作環境,為整個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如此,中國電影的發展才能具備更高的創造性,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完備嚴謹的、受世界接納和歡迎的特色之路。
⑶ 現在的電影只追求票房而不求品質
你好!
所謂票房不是中國電影的全部,並不是說中國電影可以輕視票房。某種意義上講,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是衡量當下電影產業市場化程度的主要參照物,也是考量特定國家電影產業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尺。世界電影大國都注重票房,甚至以票房對GDP的貢獻最大化為榮。就中國電影而言,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進程中市場化的馬前卒,雖然產業化之路僅有十餘年,但票房業績的迅猛增長已經證實了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正確選擇。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應當重視票房的重要性,應當正視電影產業的經濟屬性,換句話說,電影產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常識。
其實,市場經濟體制註定了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主要內驅力,追求商業利潤和資本增值是電影產業的分內之事。再往深處說,無論電影作品思想多麼深刻,藝術價值何等非凡,如果沒有電影資本的豐厚積累和良性循環,就無法保證電影作品的再生產,拒絕票房的電影多半會在「窮困潦倒」中銷聲匿跡。如此,電影的「大眾化」歸宿和「化大眾」使命就是一句空話,電影服務人民和時代的藝術承諾恐怕也難以兌現,電影領先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更難以找到用武之地。總之,無法進入市場被大眾所接納和認可的電影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之作。所以,我們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實現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繁榮發展,必須正確看待票房在電影產業坐標體系中的獨特存在。
擔當藝術功能
市場化不該損失文化精神
票房固然重要,但是票房並非中國電影的唯一。健康的中國電影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商業性的票房利潤指標,一方面是藝術性的文化精神指標。在這里,商業性是藝術性的基石和保障,藝術性是商業性的引領和升華。
誤以為高票房就等於電影的成功,瘋狂炒作和造勢去忽悠票房,而不是用口碑和品質去贏得尊嚴,甚至時常出現「票房注水」和「挖牆腳」等諸多不雅鬧劇,這讓中國電影多少有些迷失了健康良性的發展方向。
只要票房利潤指標,電影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化世導俗的獨特功能可能會被低俗和惡俗的生活沉渣所淹沒,在資本邏輯的助推下「黑黃賭毒暴」就會壟斷銀幕,污穢低俗的價值觀念就會大行其道,絕對的市場化必將掏空中國電影的文化品質與精神內涵,絕對的票房指標也讓中國電影留給人的思考空間和文化內容甚為干癟。長此以往,觀眾中間出現「淺思維」和「淺文化」的現象難以避免,只相信現象、不相信本質,只相信印象、不相信思考,只相信傳言、不相信事實,貿然質疑一切,武斷懷疑一切,患上難以治癒的浮躁病和狂躁病,這對於社會健康發展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內傷。
當然,倘若只尊崇文化精神指標,忽視電影「高起低落」的大眾化旨歸,一味地追求「高起高落」和「雲山霧罩」的深奧性,把大眾藝術硬生生地拍成了小眾藝術,如此高蹈務虛、不接地氣的電影也很難深入人心。從常識上看,無法走進觀眾的藝術通常不會獲得觀眾的接受,無法讓觀眾接受就談不上影響觀眾,無法影響觀眾就難以培育大眾的審美趣味和陶冶國民的文化情操。
在商業性和藝術性之間
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體系
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既不能極端追求票房的商業性,也不該無度尊崇藝術性,重要的是在創作中掌控和拿捏好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度」,做到「有商業的藝術」與「有藝術的商業」之間的和諧一致,從而達到鹽溶於水,有味而無痕的境界。因此,扭轉票房與藝術之間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要堅守並繼續拓展中國電影的市場化成果,雖然票房整體的蛋糕做得很大,但票房前三名依舊沒有烙上中國印記,說中國電影市場化已經成功還為時尚早。另一方面,要下決心著手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旗幟鮮明地弘揚中國文化精神,勇敢地表達當代的文化訴求和文化理想,勇於參與中國文化的整體提升和國際傳播。
就此,不妨從三個角度去尋求突破:首先,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過去的回望歷史的電影作品。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的構建離不開對過往社會歷史、文化遺產與民族精神的審視,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是中國電影文化建設的本分和職責。像早年的《紅高粱》等電影,通過對歷史文化精神的思考,來照亮和引領現實人生的征程,具有中國文化的深度和民族精神的厚度,時隔多少年都讓人難以忘卻。
其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現實的觀照時代的電影作品。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苦難和艱辛,房價、醫療和教育的高成本即是當今社會繞不過的話題,中國電影應在此處用良知去表現普羅大眾的現實煩惱和內心情愫,藝術性地表達對現實人生的人文關懷和撫慰。倘若說藝術是時代的良心,那麼沒有現實關懷的電影藝術就是時代的不孝之子。早年以現實關懷為使命的《鄰居》、《人到中年》等作品,讓人由衷懷念它們為人民大眾而生的品質,相比之下,今天許多過目即忘的電影多半隻是為名利而生的商品罷了。
再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未來展示想像力的電影作品。藝術是民族前進的引路明燈,不僅應當為民族發展指點迷津,而且應該為社會進步提供希望與信念。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不是天馬行空般的烏托邦,而是基於現實困境和現實訴求的合理想像和理性預言,譬如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好萊塢電影《阿凡達》、《2012》都屬於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創作典範,它們為人生與社會超拔苦難點燃希望之火。當然,這些作品想像的根基多立足於現實境況,因為任何脫離現實的理想都不會具有恆久的生命力。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的建立不該也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出現,電影文化只有融入中國文化整體提升和整體轉換的大格局中方可大有作為。沒有成熟的當代中國文化,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當代電影文明,對此,我們應在清醒中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文化自覺和文化先覺的特色之路。
⑷ 國產電影蓬勃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2017年,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的國產電影類型蓬勃發展,體現了獨特的文化基因。
業內人士表示i,2017年上映的電影《綉春刀Ⅱ:修羅戰場》可以說便是武俠類型電影的升級版本,電影擁有著傳統武俠片的視覺外觀,以古裝呈現,人物懷著高強的武功,但人物在價值取向上卻具有了當代人文精神。
希望更多類型的國產電影可以不斷推出!
⑸ 簡述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
趨向商業片,不過確實很受歡迎,因為現在的工作量大, 都需要放鬆!
⑹ 如何看待中國當下的電影教育
實踐為主的就出學校闖闖,電影理論之類方向的就讀研。國內一般大學的這方面老師很多都是紀錄片和電視劇出身,紀錄片也是大學生最好鍍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