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課本上的翠翠與電影中的翠翠有什麼不同

課本上的翠翠與電影中的翠翠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2022-09-23 22:00:35

Ⅰ 分析一下<邊城>里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翠翠是沈從文《邊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傾注著"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

翠翠是一位清純可愛的鄉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愛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鄉戀情感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過翠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出了對「現代文明」的無情批判。

(1)課本上的翠翠與電影中的翠翠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邊城》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翠翠是沈從文《邊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傾注著「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沈從文在《老伴》《水雲》等文中說過,翠翠是由「絨線鋪的小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即夫人張兆和)三個原型「合成」的。

Ⅱ 高一下學期邊城中的翠翠這個人的人物形象

一、關於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
翠翠這個無所歸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義)。 翠翠是一個無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看到團總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絞的銀手鐲,心中有些韻羨、發痴。「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妹沒得什麼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翠翠通過與其他女孩的區別來認識自己,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徑。
船總順順家向翠翠提親,翠翠想到許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與人對罵時四句頭的山歌,造紙作坊中的方坑,鐵工廠熔鐵爐里泄出的鐵漿……」「老虎咬人的故事」與團總王小姐有關。王小姐以碾房陪嫁與二老攀親的事重重地壓在翠翠心上,「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這是翠翠對「碾房陪嫁」這件事的虛幻的超越。
「四句頭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豬草的小孩子隨口亂唱的」——翠翠其實仍未脫離童雛狀態。
「方坑」與性有關(凹形物),也與死亡有關(爺爺的墳是「方阱」)。從某種意義上說,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爺爺(苗族古老歷史)的死亡。「鐵漿」是少女發育成熟,性的覺醒——翠翠處於少女和少婦的邊緣。
翠翠的年齡——十五六歲的少女——很關鍵。湘西苗族文化的這種「本質」(少女),是沈從文用作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或者說,在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內好的話來說:對非西方民族而言,「現代性」首先意味著一種自己的主體性被剝奪的狀態。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關系是黑格爾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聽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誇過翠翠長得好看)和說者(說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漢族、西方)的喚醒和肯定,才能從少女長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體性」。翠翠愛情的美滿,既是翠翠個人的成人儀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在這里,翠翠個人的發育成長過程與歷史的發展是同步的。通過個人的經歷展現民族的自我改造,這是成長小說(德語bilngsroman)的模式,當然,在《邊城》的結尾,翠翠的成長並沒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沖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們對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說法」,應該按照「國家話語密碼」來解讀。

二、
1.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郁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托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2.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朴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3、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裡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4、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5、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夫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6、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裡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三、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四、情感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朴民風中的。
作者正是通過老船夫對孫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里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里詠嘆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里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Ⅲ 《邊城》中翠翠的形象分析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

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

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歷史的腳步中去呢?

黃狗與苗族盤犬崇拜和犬始祖神話有關,也與二老儺送有關。《邊城》第十節,二老劃龍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黃狗說:「得了,裝什麼瘋,你又不劃船,誰要你落水呢?」又《鳳子》第三章,紳士將他的狗取名為「儺送」——「那紳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隻較大的狗:『儺送,開門去罷』。」

白塔

苗族傳統價值觀念的象徵,如風俗淳樸、重義輕利等,也就是沈從文說的「正直素樸人情美」。

渡船

這只方頭渡船很有特點:船上立一枝竹竿,掛一個鐵環,在兩岸牽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牽船來回過渡——這是一個封閉、單調的意象,是一種與河流(線性時間、一元歷史)無關的存在狀態,隱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鳳灘、茨灘不為凶,下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大。爺爺,你渡船也能下鳳灘、茨灘、青浪灘嗎?」

時間觀

翠翠「輕輕哼著巫師十二月里為人還願請神的歌玩」,請張果老、鐵拐李、關夫子、尉遲公、洪秀全、李鴻章等「雲端下降慢慢行」,「今來坐席又何妨!」——這是一種原始的時間意識,在這里,所有的時間段落:過去、現在、未來都共時性地展現。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歸為基礎的時間描述,通過節日期間的神話和禮儀慶祝活動,不斷地獲得再生。

邊城的人們用端午、中秋、過年等周期循環的節日記錄時間,漢族的改朝換代對他們幾乎沒有影響,西歷(公元紀年)還沒有進入邊城,以西方的眼光看來,「邊城」在世界歷史之外。

在不舍晝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著渡船,日復一日地,過著十分拮據的生活。白塔守護著渡頭,守護著翠翠一家,守護著翠翠的夢(翠翠在白塔下午睡,夢里為山鳥歌聲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看到團總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絞的銀手鐲,心中有些韻羨、發痴。「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妹沒得什麼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翠翠通過與其他女孩的區別來認識自己,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徑。

船總順順家向翠翠提親,翠翠想到許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與人對罵時四句頭的山歌,造紙作坊中的方坑,鐵工廠熔鐵爐里泄出的鐵漿……」

「老虎咬人的故事」與團總王小姐有關。王小姐以碾房陪嫁與二老攀親的事重重地壓在翠翠心上,「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這是翠翠對「碾房陪嫁」這件事的虛幻的超越。

「四句頭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豬草的小孩子隨口亂唱的」——翠翠其實仍未脫離童雛狀態。

「方坑」與性有關(凹形物),也與死亡有關(爺爺的墳是「方阱」)。從某種意義上說,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爺爺(苗族古老歷史)的死亡。「鐵漿」是少女發育成熟,性的覺醒——翠翠處於少女和少婦的邊緣。

翠翠的年齡——十五六歲的少女——很關鍵。湘西苗族文化的這種「本質」(少女),是沈從文用作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或者說,在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內好的話來說:對非西方民族而言,「現代性」首先意味著一種自己的主體性被剝奪的狀態。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關系是黑格爾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聽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誇過翠翠長得好看)和說者(說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漢族、西方)的喚醒和肯定,才能從少女長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體性」。翠翠愛情的美滿,既是翠翠個人的成人儀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在這里,翠翠個人的發育成長過程與歷史的發展是同步的。通過個人的經歷展現民族的自我改造,這是成長小說(德語bilngsroman)的模式,當然,在《邊城》的結尾,翠翠的成長並沒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沖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們對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說法」,應該按照「國家話語密碼」來解讀。

Ⅳ 如何看待《邊城》中的翠翠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電影中的翠翠無疑是一個迷人的形象,她像一股清澈的泉水從深山的溪流中流出,沒有受到任何現代文明的污染,始終保持著純凈和透明。翠翠的孝順也是顯而易見的,她對祖父的依賴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純潔美麗的翠翠卻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愛情,在愛情中是一個完全被動的角色。不知道如何把握愛情來臨的機會,這種被動的等待和依賴白白地毀掉了他的愛情,導致大兒子離家出走被淹死,而他的心上人離家出走,最終,只剩下自己的愛情孤獨悲劇。

總之,翠翠是一個純潔可愛的鄉村女孩,是美的體現。她的愛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電影中思鄉與懷舊思想交織而成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作者也通過翠翠的藝術形象展現了對「現代文明」的無情批判。

Ⅳ 沈從文《邊城》中的翠翠和《蕭蕭》中的蕭蕭兩個人物有什麼異同

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和《蕭蕭》中,都十分的純真、善良、美麗,她們的童年、愛情、她們慈祥的爺爺和身邊寬容仁厚的人們,都是那樣驚人地相似.

從生存環境看:她們都出身於山野田間,是大自然的女兒。是湘西山水間櫛風沐雨掬霧追雲的「野丫頭」。鮮明的地域特徵,令兩個少女充滿野趣。她們順乎自然規律,從小不受管束,健康活潑、聰明伶俐且帶點嬌憨,無拘無束,自生自滅。融人性於山水,寄情思於命運。略有差異的是——勞動性質或分工選擇。翠翠與爺爺屬水上人家,蕭蕭與家人屬庄戶人家。

從人際關系看:雖然她們的父母都隱身幕後沒有出到前場,但是她們的身邊都有一位慈祥仁厚並對她們呵護有加的老祖父。爺爺既給了她們生活中長輩的關愛,還給了她們許多生活的樂趣。不同的是——家庭結構和生活習慣。翠翠的人際交往更社會化一些,有眾多過往船客與小鎮人物;蕭蕭的人際交往更家庭化一些,有丈夫、兒子、情人、婆婆、公公、伯伯等。

從人物性格看:她們都是那種懂事、乖順、勤快、討人喜歡的女孩。區別在於——翠翠性格內斂,心事較多地裝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夢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臨;蕭蕭性格外露,做人家媳婦、替情人養孩子、與丈夫拜堂成親入洞房,都水到渠成地做出來了,沒有多少藏之匿之的地方,更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感覺,似乎生活得更現實一些。

從命運結局看:她們都身不由己地屈從或順應了自然或社會環境加之於身的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後來景況懸殊——翠翠身邊,白塔倒了,爺爺死了,雖愛情尚有渺茫的等待和寄託,然婚姻似乎已經沒有多大可能,她成為孤女,被無可奈何地遺棄在山腳水邊,仍然是少女的她,留給讀者的牽掛要多許多;蕭蕭雖為膽小不負責任的情人拋棄,卻有了兩個兒子和一個丈夫,還有一個挺不錯的家,她的可以親近的人基本上都還生活在她的身邊,她成了少婦,牛兒已定了親,若無意外,且終將會兒孫滿堂,讀者對她的牽掛要少得多,如果有,也只是祝願而已.

Ⅵ 邊城在小說和電影中的人物設置上有什麼區別

不同:

  1. 小說多次提到「虎耳草」:

    第十四節:「爺爺,你說唱歌,我昨天就在夢里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作者借對湘西小城的描寫來表達最本真的生活狀態,最質朴的人性。可是,也是因為前面景物的美好,才更襯托出結局的悲涼。

    電影:沒有虎耳草的相關鏡頭。

  2. 關於妓女的描寫

    •小說:對妓女用了較多筆墨的描寫,如: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時得先交錢,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電影:旁白中並沒有把小說中的人物背景講清楚。僅用了水手們交談的幾個鏡頭帶過。

  3. 剝豆子

    電影中爺孫倆正在剝豆子,此時爺爺向翠翠說有人來家裡說媒,試探翠翠的態度。翠翠既害羞又激動,手裡的豆子一下子都滾到了水裡。

    小說中並沒有相關的描寫。

  4. 爺爺將逝

    •手法不同: 小說:以「假如爺爺死了……」等話語或心理活動做鋪墊暗示爺爺將離世

    電影:以雷雨傍晚及晚上爺爺的一連串艱難的動作來刻畫即將離世的爺爺

    •意義: 小說: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文化的象徵 ,他的慢慢老去象徵著苗族文化的地 位愈加危險。小說表示的是對苗族文化的依戀與惋惜。

    電影:電影傳達出來的是苗族文化自身艱苦的掙扎。

  5. 關於爺爺的死

    小說:有詳細地描寫爺爺的死,把爺爺的葬禮都詳細地描寫出來,更顯出爺爺的悲哀與孤獨。爺爺因天保的死造成孫女的悲劇,他又無能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小說除了寫出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也通過邊民對爺爺與翠翠的幫助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

    電影:對爺爺的死輕輕地帶過,並沒有詳細地描述。電影主要突出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

  6. 關於白塔

    •影片一開始有許多關於白塔的鏡頭,突出了白塔的象徵意義。但小說最後突出描寫的白塔重修的情節,影片卻沒有提及。

    •白塔作為小說的一種精神象徵,它的重建代表著新希望的出現,而影片減去重修的情節,比小說更具有悲劇色彩。

閱讀全文

與課本上的翠翠與電影中的翠翠有什麼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匹諾曹電影有什麼國語版的嗎 瀏覽:647
浠水拍的電影什麼時候能看 瀏覽:934
地心游記免費電影 瀏覽:796
電影窄屏怎麼設置全屏 瀏覽:689
北京電影學院得多少分 瀏覽:800
2018年放什麼電影 瀏覽:112
為什麼中國拍不出怪獸電影 瀏覽:528
已經沒有好看的電影了 瀏覽:40
萬能播放器wifi怎麼傳電影 瀏覽:19
好看的科幻電影2021 瀏覽:558
怎麼評價電影人的五官 瀏覽:605
夜宴電影免費看在線觀看 瀏覽:563
迅雷下載的電影看不了怎麼辦 瀏覽:205
萬達電影買的票不能退怎麼辦 瀏覽:419
所有電影都免費的手機app 瀏覽:272
落地微電影講的是什麼意思 瀏覽:52
全金屬外殼電影手機免費觀看 瀏覽:510
怎麼觀看百度bt上的電影 瀏覽:632
講販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229
什麼渠道可以看電影 瀏覽: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