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後會不會拍一些像《楚門的世界》、《肖申克的救贖》這樣很有意義的電影,總是武打片不是很好。
其實很多電影都很有意義 並不一定是這種的
而且 你要關注的是小說界 或者說 劇作界 現在什麼都有人拿來拍
❷ 劉若英導演《後來的我們》,你覺得這部電影好看嗎
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我覺得是非常好看的。《後來的我們》裡面的劇情還是內容都是非常的吸引觀眾們的,讓人們看了之後紛紛很有感觸,而且都落淚了。
一、《後來的我們》講述兩個北漂青年的故事。《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兩個年輕人在北京漂泊的日子,他們一起同甘共苦,一起度過很困難的日子,住在很小的出租屋中,每天吃著泡麵,但是卻非常的幸福。電影把北漂的生活拍的非常的真實,讓很多北漂過的人們都產生了同感。
綜上,我覺得《後來的我們》這個電影拍的是非常打動人心的,是非常好看的。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❸ 以後還能拍出《西遊記》這樣經典的電視劇嗎
在中國,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已經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特別是86年版央視拍攝的《西遊記》,更是成為無數人的童年回憶。直到現在,很多地方台包括央視在每年的暑假檔還會經常上映這部劇,可見這部劇它旺盛的生命力。很多人都在想,以後我們還會拍出像86版《西遊記》那麼經典的電視劇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認為以後還會有更優秀的電視劇出現,下面是我給出的幾條理由。3.時代是在不斷發展的,老版《西遊記》雖然經典,但是不代表它不可能被超越。由於時代的限制,老版《西遊記》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遺珠之憾。現代的影視業蓬勃發展,在以後我們也許有更好的劇本,更好的電視電影技術,這些都是可以拍攝出經典優秀電視劇的良好條件保證,我相信以後我們中國的導演、編劇和演員們是可以努力創作出一系列更加經典的電視劇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致敬前人的基礎上超越前人,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❹ 如果給你們一個機會拍電影,你會拍什麼樣的題材及內容
我想拍喜劇電影,裡面還有一些社會問題,希望既可以帶給大家歡樂又可以讓人有所思考。
❺ 劉若英把《後來》拍成電影《後來的我們》,你怎麼哭了
由劉若英電影導演處女作將映,爆金句「時間不是用來忘記愛,而是見證愛」。由劉若英執導、張一白監制,井柏然、周冬雨和田壯壯主演的《後來的我們》將於4月28日在全國公映。
4月9日,由陳奕迅的演唱電影主題曲《我們》的MV在各大視頻網站與網友們見面。都說「傷心不聽陳奕迅、分手不聽劉若英」,可沒想到的是,這兩位「扎心屆」的情歌天王天後,竟然因為一部電影合體了
看了預告片,太戳心了,多少人以為只要用力相愛便能有以後,後來的我們,也只不過是愛了很久的朋友。
電影《後來的我們》講述的是一對戀人十年的甜虐故事:林見清(井柏然飾)和方小曉(周冬雨飾)偶然相識在歸鄉過年的火車上。他倆一起在北京打拚,從怦然心動到互生情愫,然後開始了甜蜜的生活,在冷寂之中擁抱、取暖。然後,他們分手,從此天各一方。10年後,見清和小曉在飛機上再次偶然重逢……
兩人會走在一起,還是成為天各一方的陌路人,依然是一個謎。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
一部電影就跟一首歌一樣,只是在某一個時間段讓人回憶起以前種種的美好,雖然是遺憾的美好。
❻ 我想我們應該拍攝一部關於長城的電影
你這構思是在糟蹋長城嗎。。。要拍就拍蒙恬北築長城,卻匈奴七百里。至於古今結合,這就不必了吧,聯系不起來的話可是拍電影大忌
❼ 中國建國以後拍攝的所有電影的匯總列表
早期中國電影
(1931年以前)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編輯本段左翼電影運動
(1931~1937)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請黃子布(夏衍)、鄭君平(鄭伯奇)、錢謙吾(阿英)擔任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一起組成編劇委員會。1933年3月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由夏衍任組長,成員有錢杏邨、司徒慧敏、王塵無和石凌鶴。電影小組的成立推動了明星、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的電影創作,也影響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電影創作。當年生產了《狂流》、《都會的早晨》、《春蠶》、《姊妹花》、《民族生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優秀影片,左翼電影運動取得輝煌成就。國民黨統治當局在開展對中國革命根據地第五次軍事「圍剿」的同時,加強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針對這種更為尖銳、復雜的形勢,左翼電影工作者進行更加隱蔽的斗爭,創作出《漁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響的片目 ,與此同時 ,左翼電影工作者還開辟了新的製片陣地——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了《桃李劫》、《風雲兒女》等優秀影片。這個時期還創作一批優秀電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歌》,《桃李劫》里的《畢業歌》和《風雲兒女》里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隨著影片的放映,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將全國人民愛國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上海電影界為適應新的形勢,建立起電影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有《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等影片。
編輯本段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
(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制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
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為止,上海被稱為「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制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繪制完成的動畫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動畫片。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並,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並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據地 ,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咸、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 ,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編輯本段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
(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昆侖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樣,在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優秀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
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 。1947年以該廠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1946年10月在晉察冀軍區成立華北電影隊。1946年長春解放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滿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動畫片《瓮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1955年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北平、上海解放後,在北平、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國民黨製片機構,分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年4月,成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擔負領導全國電影工作的任務。
編輯本段新中國電影事業
(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籌建了保定電影膠片廠,南京、哈爾濱、上海都建立了電影機械廠,以及八一電影機械廠和北京電影洗印廠等電影工業企業。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製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開始,在很短的時間,拍攝了《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 ,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卷西風》等。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對《武訓傳》等影片的批判,挫傷了部分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了創作拘謹、產量下降。1953年,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有關領導提出改進領導方法,鼓勵藝術家發揮各自長處,從各方面反映革命的歷史和現實。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電影局從指導思想、領導、體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取得積極成果,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獎勵了1949~1955年攝制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1957年,隨著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道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拍攝了《林則徐》、《聶耳》、《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生產了《甲午風雲》、《革命家庭》、《紅旗譜》、《舞台姐妹》、《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農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楊門女將》等優秀影片,以及優秀美術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 。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也已具備相當規模 ,可以生產洗印、錄音、攝影、放映機等各種設備、器材,並基本達到自給。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 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❽ 本人想在中考完後的假期拍一部小電影,但不知道該選什麼主題,望各位能給在下一點建議
關於青春的,關於理想,關於夢想,若干年後可以回憶下
❾ 我們應該拍什麼樣的電影(圍剿)影評
如果我們拍電影願意回歸現實主義,願意腳踏實地,願意誠實的表達人的喜怒哀樂,願意把鏡頭對准真實的人。芸芸大眾看到它就會想「啊!這是我的故事!」「啊!這樣的英雄就在我們的身邊!」那麼我們我們就有力量,我們的電影就能打動人,我們的事業就欣欣向榮。
如果我們拍電影只能盲目追求生病的市場,只能固執在「愛情」,只能描繪無人感同身受的情感,只能編造天馬行空一樣的情節,角色冒著我們的臉以我們的名義做我們不能理解的思考行我們不能接受的事。我們就虛弱,我們的電影就是無病呻吟,我們的事業就會走向滅亡,也應該走向滅亡
❿ 如果你有錢,你想要拍一部怎樣的電影呢
現在的電影行業可以說是風生水起,當然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肯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電影夢,就拿我舉例來說,如果有錢了我會去拍一部怎樣的電影呢?
1、肯定會拍一部動作大片
我們印象里的動作大片肯定就是美國的好萊塢那一種,如果我要拍,我就會對標好萊塢的動作片來拍中國式的動作大片,雖然有點不現實,但我想如果能拍的出來的話,我感覺那就是一種成功,畢竟動作大片的電影在我們國內的影視行業還是一塊短板。
4、一部有教育意義的電影
一部教育的電影或許會更加耐人尋味,就好比肖申克的救贖,是不是每看一遍就會有新的認識,所以有錢我也會拍一部這種類型的電影,當然拍一部這樣的電影就需要演技很在線的演員來完成,但如果可以拍出來,中國的電影也會走上國際電影的頒獎典禮。
當然上面的這些都只是小編的幻想而已,電影可不是有錢就可以拍出來的,這背後需要大量的技術指導,和人力物力,但是作為有志青年,我們還是要有一個電影夢的,萬一哪天我們就實現了呢,如果你變得有錢了,你會拍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