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二十二怎麼了為什麼很多人不敢看我沒看過,有什麼問題嗎
沒什麼的,屬於一種訪談類的紀錄片。會比較傷感而哭。但是不恐怖的
㈡ 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在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的十四年間,中國大約曾有20萬,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軍誘騙、強迫,淪為日軍發泄性慾、任意摧殘的性奴隸。她們在戰爭期間受盡各種難以想像、難以啟齒的虐待,其中大部分當時就被折磨至死。
少數倖存者即便僥幸逃生,也是落得傷痕累累,甚至終生殘疾。在煎熬中,她們日盼夜盼終有一日能重返家園。然而當她們歷經艱辛回到故鄉,等待她們的卻並非同情,而是無休止的歧視,侮辱和排斥,導致大部分倖存者對她們的遭遇選擇了沉默。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曾經的倖存者如今已經寥寥無幾。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燭光已漸漸微弱。這分布在全國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當年有著同樣的遭遇,在漫長的剪片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她們的人生是有著必然的關聯。
(2)二十二電影有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12年,導演郭柯拍攝了廣西「慰安婦」倖存者韋紹蘭老人和她的「日本兒子」的生活,當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32位。而2014年,倖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為了盡可能地留住這段歷史,郭柯開始了紀錄電影 《二十二》 的製作。
拍攝過程
該片從2014年1月拍到7月,攝制團隊30多人,跨越五個省,拍全了22位倖存者。該片在拍攝的2個月以內,導演運用節制的拍攝手法,嚴格遵守老人作息時間,在不打擾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攝。除此之外,劇組成員及身邊的親朋好友也為老人送去了葯物、輪椅等物資及善款。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郭柯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走訪了22個「慰安婦」倖存者。最終,他根據身體健康狀況、表達能力和個人經歷,重點選取了4位倖存者,分別是湖北的毛銀梅、海南的林愛蘭、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愛連。
㈢ 如何評價電影《二十二》
近日,以歷史題材為主題的記錄片《二十二》上映,一開始這影片並不看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影片的票房高漲了、大家的評論都是偏好的。
我們應如何評價《二十二》?
網路平台助力推廣,題材本身吸引觀眾
作為一部題材特殊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之初並不被看好,首日排片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馮小剛在微博上轉發了《二十二》資助人張韻藝給他的一封信,呼籲大家多多關注這部關於倖存「慰安婦」的紀錄片,隨後何炅、舒淇、李晨、吳京等多位明星轉發了這條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來水」的助力,這部電影漸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受訪的不少觀眾表示看完《二十二》後心情很沉重很壓抑,一位拄拐來看片的男觀眾坦言「沒心情吃飯了」。作為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質疑「販賣傷痛」,上映之後也有觀眾表示會害怕題材過於沉重。
但也有觀眾坦言看完電影後「很平靜」,因為電影的敘述是平淡而剋制的,但是「當一切恢復到平靜之中的時候,這種力量是很強大的」。
㈣ 如何評價記錄電影《二十二》
近日,以歷史題材為主題的記錄片《二十二》上映,一開始這影片並不看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影片的票房高漲了、大家的評論都是偏好的。
我們應如何評價《二十二》?
網路平台助力推廣,題材本身吸引觀眾
作為一部題材特殊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之初並不被看好,首日排片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馮小剛在微博上轉發了《二十二》資助人張韻藝給他的一封信,呼籲大家多多關注這部關於倖存「慰安婦」的紀錄片,隨後何炅、舒淇、李晨、吳京等多位明星轉發了這條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來水」的助力,這部電影漸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接受采訪的觀眾表示,的確是在微博等網路平台看到了《二十二》的相關消息,最終選擇買票觀影則是因為對「慰安婦」這個題材很關注。
當日來觀影的觀眾男女比例均衡,大多數是30歲左右的年輕觀眾,也有50歲以上的中年觀眾。一位中年男觀眾認為,《二十二》深刻反映了抗日戰爭的問題,所以想來看一看。一位年輕男觀眾表示,本身對這段歷史感興趣,此前也看過很多相關的文化類報道,所以會有觀影的慾望。大部分受訪觀眾都說,這種紀實性的「慰安婦」題材影片,應該也值得被關注。
觀眾感觸大不相同,平靜又沉重的力量獲贊
當天的觀眾都給《二十二》打出了9分、9.5分、10分這樣的高分。但是,每一位觀眾對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並不相同。
一些觀眾對「慰安婦」這個群體本身表示出關懷。一位女觀眾哭著接受了新浪娛樂的采訪,但她看到了影片中樂觀積極的一面:「這些老人家都經歷了很多的痛苦和磨難,但她們還是很積極地生活。」一位男觀眾也被老人的寬容樂觀打動:「她們很多人並沒有去痛恨這個世界,她們也還會希望去幫助周圍的人,而且能夠更開心地活下去。」另一位女觀眾則注意到了老人們如今生活的不如意:「那些『慰安婦』的倖存者,過得也不是那麼開心,希望她們能夠好好地生活吧。」
還有一些觀眾看到了這部影片的歷史價值。一位女觀眾表示:「這個電影是描寫『慰安婦』的,是我們歷史之中一個很沉痛的點,揭開會很痛,很痛很痛,但是這個傷疤是不能忘記的,應該讓大家都知道,希望歷史不要再重演。」一位男觀眾談到全片最讓他感觸的是日本留學生來中國幫助「慰安婦」:「無論政府的政策如何,都不會影響群眾本身的善良,群眾的感情其實是共通的。」
受訪的不少觀眾表示看完《二十二》後心情很沉重很壓抑,一位拄拐來看片的男觀眾坦言「沒心情吃飯了」。作為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質疑「販賣傷痛」,上映之後也有觀眾表示會害怕題材過於沉重。
但也有觀眾坦言看完電影後「很平靜」,因為電影的敘述是平淡而剋制的,但是「當一切恢復到平靜之中的時候,這種力量是很強大的」。
㈤ 電影《二十二》為什麼排片怎麼少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日,也是中國首部公開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的首映日。13日下午,導演馮小剛發布微博力挺張歆藝投資的紀錄片《二十二》,並附上了張歆藝給他的信。張歆藝在信里提到,這是一部關於倖存慰安婦生存現狀的紀錄片,題材值得關注,但排片太少。
排片少到什麼程度,官方給的數據是全國排片量約1%,筆者所在三線城市排片為0,詢問了若干個百人群,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我們這里0排片」。排片量低其實不僅僅是《二十二》一部片子的問題,而是所有文藝片共同的難題。
對於文藝片歐美有相對健全和發達的體系及平台來助推:片方可以採取先期小規模放映,累積口碑到相當程度再擴大規模的方式,培養市場對作品的熱度;各大媒體平台有專業權威的電影推薦,評論人士及欄目;有包括奧斯卡在內的專業頒獎禮及集中放映文藝片的頒獎季造勢;有形成規模,片源豐富的藝術片院線提供多元選擇。文藝片擁有完全不同於商業片,自成一套系統和特色的推廣、發行方式,有各種渠道可以方便地找到特定的消費群。
但在中國,這些還遙不可及。我們的市場並沒有放開,美國、日本、韓國等,基本都沒有數額限制,每年公映的電影多達數百甚至上千部,而大陸2014年一共才放映了300多部。賣品有限,如果再在放映比例上給予限制,沒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必須強加排片,那影院方面很難生存。其次,中國並沒有成熟的藝術院線,僅有的幾家藝術院線也長期虧損,不能憑借票房收入良性循環,基本靠其他收入補貼。
面對用情懷和誠意無法打動的市場,《二十二》能否找到自己的觀眾群?文藝片是否應該在商業院線與大片正面交鋒?中國電影市場能不能為電影的多樣化和觀眾的多元需求做出一些改變,讓後來人再不用乞求,苦情,乃至下跪?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屬於《二十二》的,也是屬於未來所有的小眾電影的。
㈥ 《二十二》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呢
今天是國際慰安婦日,也是電影《二十二》上映的日子,剛才搜索信息,影片中出現過的黃有良老人最終沒有等到今天,在兩天前8月12日離世了,她是中國大陸最後一位起訴日本政府的「慰安婦」倖存者,在死前她還抓著兒子的手不甘的說「我撐不到日本人向我道歉的那天了。希望你能繼續替我討回公道。」哦對了,忘記說了,二十二是電影拍攝時我國公開身份的尚存慰安婦的數量。到今天,除去黃有良老人,這個數字僅剩下8位了。
播放該片的影院不是很多,排場也很少,最後我和先生選了距離我們相對較近的影院中最早的這場八點檔,坐在第二排看完了整部電影。其實對於是否觀看這部影片,我很猶豫,因為它過於沉重,我可以想像自己幾乎會從頭哭到尾。最終我堅定的拉著先生來了電影院,是因為我想既然阿婆們不顧再一次揭開傷疤的疼痛也要來重新訴說那段歷史讓我們不要忘記,那我就願意如這部電影預告片所說的那樣來深情凝望她們,借用《超級演說家》中的台詞,你說,我們來聽。
㈦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後,導演和老人們怎麼樣了
還記得去年夏天引起過刷屏效應的那部電影《二十二》嗎?
郭柯在《奇葩大會》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攝韋紹蘭幕後故事也很感人。
韋紹蘭生活清貧,郭柯問她明天沒有柴火了怎麼辦,韋紹蘭說:明天再說。
郭柯給她買了個電飯鍋,問她會不會用。
老人又很可愛的回答,我可以學呀~
韋紹蘭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劇照就知道了
就是這樣一個老人,郭柯給了她500元,她轉臉就要給郭柯4個紅包,分別給4個工作人員,每個紅包里都有100塊。
郭柯認為這是一種分享,我覺得這裡面也有某種尊嚴。
受過苦難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幫助吧?她接受幫助的時候,也想給別人回報。
《二十二》上映後,社交網路上有很多討論,上次安利的時候我也寫了,電影提醒我們,這些「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還要承受輿論壓力的二次侮辱,周圍人用「日本婆」等等詞彙來形容她們,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有錯。
2016年,上海一個當年的「慰安所」遺跡海乃家被媒體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圍的居民居然說這是「妓院」。
他們認為這是恥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學校邊上。
學生認為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別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這樁舊聞也再一次拿出來討論,在《奇葩大會》里郭柯導演也提到了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這樣的工作經歷、這樣的立場,他並沒有做一個聲討者去罵年輕人不懂事,他反而認為,首先要反思是傳播者。
與其去指責,郭柯提倡的是「建設」:正確的認識這群老人,溫柔的對待她們,再來好好引導下一代。
本來「慰安婦」歷史給我的印象就是悲慘、屈辱的過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讓我發現這些老人不是一個符號,是很可愛的人。
郭柯說,抱著同情心去看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婦」受害者這個話題上,有個問題一直存在:記錄傷痛,是歷史;但是考慮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傷害他們,是做人的同理心;那麼究竟以哪個為重?二者如何平衡?
這不光是記錄者的問題,甚至也是觀眾要面對的問題。蔡康永就問他,拍攝時如果受訪者不願意再撕開傷口怎麼辦。
郭柯的態度是,把鏡頭下的老人,當作自己的奶奶。
因為他首先考慮是的老人們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們最深的信任。
李愛連老人跟攝制組熟悉了之後,在一個兒媳婦和孫子都不在的時刻,讓導演組把門關上,講一段內心深處的回憶。
這當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獨家的素材,但郭柯選擇了關機不再拍攝,只留下女性同事來聽。
他說,在那種情況下,如果記錄並播出老人不想讓兒媳婦孫子看到的內容,就是一種變相欺騙。
在這個大家都想拿到獨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訪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別感人的。
《二十二》也給了郭柯很多榮譽,但是郭柯早就說過,會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維持著很謙遜自省的態度,說自己被推到了一個位置上,要冷靜思考,需要大家監督。
越是得到鮮花和掌聲,越要謹慎。
他幾乎是戰戰兢兢地在面對自己得到的贊揚,主動提出,自己要避免成為一個道德綁架者。
為什麼要公開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說這對自己也是個鞭策,放話出去,自己就沒有退路。
看了這期《奇葩大會》真的覺得郭柯是一個非常溫厚善良的人,面對紀錄片里的倫理平衡、面對名利,都非常有風骨。給自己提了最嚴苛的要求,但對不熟悉歷史的人,沒有批評指責,只有很溫和的用行動去感化。
《二十二》從一個冷門的題材發酵為社交網路上的重要話題,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選擇的剋製表達也有關系。郭柯和同事們選擇用溫柔的筆觸來記錄記錄苦難,選擇了保護受害者,觀眾也能感覺到這種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後,郭柯和夥伴們的工作沒有中止,他們繼續記錄著老人們的命運,堅持看望老人,也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個議題。
電影官微顯示今年年初,李愛連老人也去世了,電影中的22位老人僅有7位在世。
一時的票房和話題都會過去,長期的關注和記錄才是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關照現實。
郭柯長期跟蹤的這個「慰安婦」受害者話題,不僅是一段歷史,也是某一種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紀錄片拍攝倫理,他幫助和關心這個群體的老人,也從老人們身上獲得了很多啟發。
他說,老人們最動情的時刻,不是回憶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們預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觸摸那些東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曉松也說,郭柯自己在記錄歷史的過程里獲得了成長,這是歷史溫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煉出了郭柯身上的一個珍貴點:他在經歷了這么多之後,還是很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疑惑,沒有做出那種「瞭然於胸」的姿態。
他們對於郭柯的解讀,也是看這件事的新角度,同樣是挺有啟發的。
「真誠」看起來簡單,真正做到真誠有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每個微小的選擇都構成了一個人真誠的濃度。
有點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動向我是在《奇葩大會》里看到的,這個節目之前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很熱鬧張揚的。
節目里有各種特別的人類,有莫名愛上學男旦的小男孩。
有脫口秀演員的自嘲
還有現在經常是熱點話題的馮唐上去講自己的心路歷程。
看完了郭柯這期節目,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熱鬧,是「特別人類大會」,這個概念確實也撐得起一個多元價值的能量場,裝得下如此多種多樣的個體。
說起來《奇葩大會》里發言的,也有引起過爭議的,但至少這裡面每一個認真表達的個體確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構成了現實的不同側面,所以把《奇葩大會》當作一個人類樣本觀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馬東有一句話說得挺好,過去的價值標準是成功,現在不管你到達哪一處,都是一種到達。
也恰恰是因為這種節目沒有隨大流按照流行熱點、噱頭來挑選發言人和議題,而是真正去找「人類多樣性」給個體表達的機會和空間,才能讓郭柯做了一個安靜溫和有力量的陳述。
㈧ 紀錄電影《二十二》曝後記,受害倖存老人僅剩2位,是不是令人感慨
紀錄電影《二十二》在2014年的時候,曾經創造了票房奇跡,所以也引發了很多國民的關注。在2022年2月8日的時候,劇組又重新發了一個視頻,叫做“貳”。也就是說當初的受害者姓陳,老人只剩下兩位了,都居住在海南,一位叫李美金,一位叫王志鳳。時光荏苒,真的讓人非常感慨。
㈨ 電影《二十二》是否被過譽了,,
該片沒有被過譽,該片通過與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觀的鏡頭,將碎片打撈起來。除了讓觀眾了解一些人的遭遇外,影片還通過諸多當事人以及身邊人的敘述,讓一個個形象更加豐滿鮮活。
雖說聚焦已經過去數十年的事件,影片卻突破了用歷史資料堆砌的表現手法。以現實的視角,單純紀錄這群倖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
《二十二》後期製作
2015年10月,該片就拿到了公映許可證,但由於發行費用不足,影片便在公益平台上眾籌。結果,參與眾籌總人數32099人,籌得100多萬元,解決了影片上院線的問題。在電影片尾也將這32099個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二十二》的製作成本和宣傳費用只有400萬元,一度陷入資金短缺。製作需要費用300萬元,導演郭柯自己借了100萬元、有人投資了100萬元,還差的100萬元是演員張歆藝知道後無償借給他的。
㈩ 如何評價《二十二》這部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正好看到一條新聞,說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時候笑出聲,然後旁人與其發生爭執,最後該男子被趕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後果,但是還是覺得莫名其妙。
電影臨近結束時,熒幕上出現了一堆名字(我沒數,應該是22個),然後漸漸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畫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沒畫框的,我數了下,還剩9個。全中國就剩這九個了啊!但是轉瞬這9個名字也漸漸消失在了背景里。這一幕讓人很震撼。尤其是對我等普通人來說,實在不知道能做些什麼,那心頭憋悶又難以表達的情感,很難受。最後我再說一句,不要害怕面對陰暗的歷史,若連了解的勇氣都沒有,那麼遲早有一天有更殘酷的現實會擊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