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朗讀者》漢娜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自殺
因為漢娜卻喪失了面對米夏的勇氣。
米夏最終選擇了和漢娜一樣,用生命去捍衛這個卑微的秘密。兩人的故事並沒有因為漢娜的入獄而終結,在隨後的人生中,米夏慢慢體會到了漢娜的想法。
他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去各種錄著自己朗讀聲音的錄音帶,漢娜也開始了識字,並給米夏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但米夏卻始終沒有回信。
十八年過去了,在獄中表現良好的漢娜獲得了假釋,終於能夠和米夏見面了,可是面對這一機會,漢娜卻喪失了勇氣,她以上吊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朗讀者》的謎中,無疑漢娜的認罪之謎最令人費解。
一個女人在戰爭期間放棄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營女看守;繼而又在審判期間放棄自己辯護的權益、寧願認罪被判無期徒刑,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要掩蓋自己是文盲,不認識字而已。
施林克用這個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訴我們雖然罪行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對於犯罪者是無法簡單判定的。
對於個人與歷史的關系,《朗讀者》做出了這樣一種值得警醒的反思。
而在這部小說的後兩部分,接觸到最多的詞彙,是「麻木」二字,在漢娜一案中:審判者是麻木的;旁聽者是麻木的;甚至證人——集中營的倖存者也是麻木的。
反而倒只有漢娜這個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現出豐富的性格:時而倔犟、時而驕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問法官(只有職業表情的人)「換了您會怎麼做呢?」這無疑是對自認是無罪的人、自認是正義者的拷問。
Ⅱ 朗讀者裡面漢娜最後為什麼會選擇了自殺
電影《朗讀者》獲得了第81屆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但是很多觀看了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在最後唏噓不已,不僅是為了了漢娜與米夏的愛情感到悲傷,更重要的事情,還有為漢娜的自殺感到傷感。可以說漢娜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悲劇的角色,雖然在影片前期與米夏享受了一段甜蜜的愛情時光,但是在法庭審判時因不願透露自己不識字的秘密而承受了更長時間的監禁,在獄中學會識字後出獄卻選擇了自殺。明明她已經學會了識字,明明她可以過更好的生活,但是她卻選擇了走向自我毀滅,這樣的結局讓很多觀眾不解。漢娜究竟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想要分析清楚這個問題,就需要將漢娜的人生劃為幾個部分。
3、第三個階段是漢娜出獄後選擇自殺的階段。
在這一切段里,漢娜最終出獄米夏前來迎接她,但是卻收回了想要與他握手的手,這讓漢娜明白,他們兩個人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雖然米夏已經為漢娜安排好了出獄後的一切生活,但是並沒有把自己也同樣安排進去。漢娜重新點燃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了,這使得她喪失了對生的渴望,最後選擇了自殺。
漢娜自殺這個選擇讓人們很難理解,但是如果能想到她曾經經歷過的感情變化,那麼最後的崩潰也是在情理之中了。你們認為漢娜最後選擇自殺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