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電影名字。是德軍入侵波蘭的電影.
可能是《鋼琴師》,開頭是男主演在電台彈鋼琴,然後有個人慌慌張張地走了,中間一個德國軍官保護了他,電影最後他遇到了蘇軍獲救。
很老的電影了,可以追溯到零幾年了。我記得好像是當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
不是《卡廷慘案》,《鋼琴師》和《卡廷慘案》我都看過,《卡廷》中確實是有對一個獲救的人的描述,但他並非因為躲避而生還,而是因為蘇聯並未全部槍決他們,留了一部分後來在蘇德戰爭中倖存了下來。而且這個人最後還因為承受不了內心的自我譴責而自殺了。
2. 波蘭拍的最好看的二戰電影
波蘭拍的最好看的二戰電影是《血戰西盤島》。
《血戰西盤島》是由帕維爾喬克赫威執導的戰爭片,米喬贊布羅斯基、RobertZoledziewski、揚恩格萊特、彼得亞雷亞當奇克、波利斯席克等參加演出,影片於2013年2月15日在波蘭上映。這部電影主要講訴了在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則標志著二戰的全面爆發。
當時德軍預計僅用一天的時間既能攻陷這座島嶼,但波蘭守軍以200人之力在孤立無援的絕境中,使這場戰役一直打了七天,而德軍前後投入的總兵力則達到了3400人之多。最終波軍有15到20人陣亡,四五十人負傷,其餘人全都被俘,而德軍的傷亡人數則多達三四百人。
所以,雖然波蘭在36天的時間內就被蘇德兩國聯手吞並,但長期以來,西盤島戰役卻被波蘭人視為是本民族英勇抵禦德國侵略的一個象徵,而守島官兵也自然成了波蘭人歷代所歌頌的英雄,更有傳言說島上的守軍戰斗到了最後一人。
《血戰西盤島》影片評價
這部史詩巨作展現了波蘭軍隊浴血奮戰的恢宏場面,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具有超震撼的視聽沖擊力。而硝煙背後,波蘭守軍司令官蘇夏爾斯基與政治員達布羅斯基之間的合作與矛盾,展示出演員飆戲的深厚功力,令人大呼過癮,主演米喬贊布羅斯基曾三度提名波蘭「奧斯卡」最佳男演員,在片中演技爐火純青。
當戰斗殘酷激烈傷亡慘重而勝利無望的情況下,是投降保命還是血戰到底,這是一個很好的主題。影片展現出戰場指揮官對國家和戰士生命的責任感,也展現了戰士們面臨生死考驗時復雜的心理狀態。
3.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什麼電影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電影《波蘭閃擊戰》。
波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也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者「1939年九月戰役」,西方各國稱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基本介紹
德軍為了消滅英法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提高自己的戰略地位,增加軍事經濟來源和建立進攻前蘇聯的戰略基地,於是1939年3月21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割讓但澤。
並賦予其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不過被波蘭拒絕了。1939年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不久後承諾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保證,使得波蘭態度更加堅決。
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十大戰役之一「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波蘭戰役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4. 電影《鋼琴家》,看二戰納粹中的暴行與人性
《鋼琴家》是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波蘭鋼琴家皮爾曼是猶太人,他們一家人的厄運開始了,皮爾曼歷盡艱苦,終於熬到德國戰敗。
當時,我們國家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罄竹難書;波蘭,也是被侵略,電影從鋼琴家的苦難經歷,我們感受到納粹分子也是草菅人命,肆意屠殺猶太人,血腥和恐怖彌漫著華沙。
德軍慘無人道,但也不乏有人性的軍官,鋼琴家最終能等到勝利,還是因為德軍將領的幫助,他在廢墟中尋找食物時,遇到了德國軍官,他的一首鋼琴曲打動了軍官,放了他一條生路,軍官還抽空給他送食物,他才能熬到戰爭結束。
看電影,讓我們豐富精神生活,讓我們看待歷史,讓我們感受人性的殘酷和美好,讓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
戰爭前,鋼琴家一家過著優雅體面的生活,戰爭讓他們流離失所,讓他們活在死亡的恐懼中,為了活下去,鋼琴家像狗一樣地在廢墟中尋找食物。
這又何嘗不是活著的意義,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是活著。無論多難,活著就有希望。
當鋼琴家再次在華沙電台的演播室彈起鋼琴的時候,在劇院演出的時候,他的所有的苦難都已過去,但那些被槍殺的親人和同胞卻再也回不來。
影片不是讓我們忘記歷史,不是讓我們僅僅為了那些無辜的生命死去而悲傷,影片是讓後人去思考,去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
我們的電影《一九四二》也可以和此電影的藝術水平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