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電影是什麼巴贊筆記

電影是什麼巴贊筆記

發布時間:2022-08-18 10:42:55

❶ 巴贊的電影理論是哪些

他的電影理論很多,具體內容你可以買一本《電影是什麼》看看。

給你摘抄一小段: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手法和美學主張,促使以後的電影理論界不論在電影的敘事手法,蒙太奇剪輯、攝影、表演,以致在劇場景的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論證和觀點。最明顯的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即長鏡頭理論,反對單鏡頭剪輯,而主張像一些新現實主義影片一樣,更多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在他看來,只有這種剪輯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新浪潮」電影誕生於年1958年,該電影流派把巴贊推崇為自己的精神領袖。巴贊的理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巴贊在《攝影影象的本體論》中,提出了「攝影的美學特徵在於它能揭示真實」的美學原理。他說:「……攝影機鏡頭擺脫了陳舊偏見,清除了我們的感覺蒙在客體上的精神銹斑,唯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能夠還世界以純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從而激起我的眷戀」。由此,巴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藝術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徵就是「紀實的特徵」。它和任何藝術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貼近現實。巴贊的「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被稱作是「寫實主義」的口號。

在「新浪潮」的作品中,特昌弗的《胡作非為》直接實踐了巴贊的理論,是一個很能說明巴贊理論的影片。《胡作非為》描寫了一個12歲男孩安托納,由於得不到家長和老師們的理解和關心,兩次出逃,流落街頭,後因行竊經受警察與心理學家的審問,被送進勞教營,後又逃跑出來奔向大海的過程。特呂弗打破了傳統敘事手法,將影片的敘事語言始終保持在生活的漸近線上,形成了一種嶄新的藝術風格。這部影片同時在國際影壇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和歡迎,為「新浪潮」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巴贊認為:「敘事的真實性是與感性的真實性針鋒相對的,而感性的真實性是首先來自空間的真實」。蒙太奇理論的處理手法,是在「講述事件」,這必然要對空間和時間進行大量的分割處理,從而破壞了感性的真實。相反,景深鏡頭永遠是「紀錄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實空間和時間」,要求「在一視同仁的空間同一性之中保存物體」。巴贊希望電影攝制者認識到電影畫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他認為,解釋和闡明含義固然需要藝術技巧,但是通過不加修飾的畫面來顯示含義也是需要藝術技巧的。所有這些,構成了巴贊「場面調度」的理論,也有人稱其為「景深鏡頭」理論或「長鏡頭」理論。巴贊提出的「場面調度理論,幾乎在一切方面與蒙太奇理論相對立。蒙太奇出於講故事的目的對時空進行分割處理,而場面調度追求的是不作人為解釋的時空相對統一;蒙太奇的敘事性決定了導演在電影藝術中的自我表現,而場面調度的紀錄性決定了導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論強調畫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場面調度強調畫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現的是事物的單含義,具有鮮明性和強制性,而場面調度表現的是事物的多含義,它有瞬間性與隨意性;蒙太奇引導觀眾進行選擇,而場面調度提示觀眾進行選擇。
巴贊的這個理論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特呂弗是巴贊的忠實弟子,他說:「沒有正確的畫面,正確的只有畫面」。戈達爾說:「電影就是每秒鍾24畫格的真理」。他們的電影觀念,同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一脈相承。

攝影影像的本體論(安德烈-巴贊)

如果用精神分析法去分析造型藝術,就可以把塗防腐香料殮藏屍體看成是造型藝術產生的基本因素。精神分析法追溯繪畫與雕刻的起源時,大概會找到木乃伊「情意結」(complexe)。古代埃及宗教宣揚以生抗死,它認為,肉體不腐則生命猶存。因此,這種宗教迎合了人類心理的基本要求-----與時間相抗衡。因為死亡無非是時間贏得了勝利。人為地把人體外形保存下來就意味著從時間長河中攫住生靈,使其永生。妥善保存死者骨肉的完整外形,這曾經是天經地義的事。一具用泡鹼處理過的,干癟的,呈褐色的木乃伊也就是古埃及的第一個雕像。但是金字塔或通道中的迷宮不足以防止墓穴被盜,還要採取另外的保險措施,以防萬一。所以,在石棺附近,除了撒些小麥當作死者的食物外,還放上幾尊陶制的小雕像,作為備用的木乃伊,死者身體一旦毀壞,這些雕像便可充當替身。從雕像藝術這種宗教起源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原始功能:復制外形以保存生命。顯然,在史前洞穴中發現亂箭穿身的泥雕熊表現了同種心願更積極的一個方面:泥熊等同於知獸的神化物,為的是祈求狩獵成功。

當然,藝術與文明同時在演進,造型藝術也終於擺脫了這種巫術職能(路易十四就沒有讓後人把他的屍體塗上香料保存,只是請勒*布朗畫了一幅肖像)。但是,降伏時間的渴望畢竟是難以抑制的,文明的進步只不過是把這種要求升華為合乎情理的想法罷了。我們不再相信模特兒與畫像之間在本體論上有同一性,但是我們承認後者幫我們回憶起前者,因而使他不至於被遺忘。描形繪像的做法已經與人類本位說的實用主義無關。它涉及的不現是人生命延續的問題,而是更廣泛的概念,即創造出一個符合現實原貌,而時間上獨立自存的理想世界。倘若人們在我們對繪畫的盲目贊嘆中有沒有看到用形式的永恆克服歲月流逝的原始需要,「繪畫便實在太虛妄」了。如果說造型藝術不僅是它的美學史,而且應先是它的心理學歷史,那麼,這個歷史基本上就是追求形似的歷史,或者說是寫實主義的發展史。

從這種社會學觀點看問題,照相術與電影的出現便自然而然地解釋了現代繪畫肇始於19世紀中葉的精神與技術的重大危機。

安德烈*馬爾羅在發表於(激情)雜志上的那篇文章中寫道:「電影只是在造型藝術現實主義演進過程中最明顯的表現,而現實主義的原理是隨文藝復興運動出現的,並且在巴羅克風格的繪畫中得到了最極端的體現。」

確實,世界繪畫曾經實現了形式的象徵主義與現實主義這間不同程度不同的平衡,但是,到了15世紀,西方繪畫開始不再單純注重用特有手段表現精神現實,而力求把對精神的表現和對於外部世界盡量逼真的描摹結合起來。毫無疑義,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就是透視畫法的發明,這是第一個科學的初具機械特性的體系。透視法使畫家有可能製造出三度空間的幻象,物像看上去能夠與我們的直接感受相仿。

從此,繪畫便在兩種追求之間徘徊:一種屬於純美學范疇--表現精神的實在,在那裡,形式的象徵含義超越了被描繪的原形;而另一種追求是僅僅用逼真的模擬品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願望。這種追求幻象的要求一旦有所滿足,便愈益強烈,以至於逐漸吞噬了造型藝術。然而,由於透視畫法只解決了形似問題,並不能表現運動,因而那裡的現實主義自然只能限於探討如何把事物的瞬間表現得富於戲劇性,即通過某種心理上的第四維暗示出在苦於靜止不動的巴羅克藝術中是蘊含著生命的。

當然,偉大的畫家總是把這兩種傾向結合起來:他們既能把握現實,又將現實融於藝術形式中,使兩種傾向主次分明。但是,我們看到的畢竟是本質迥異的兩種現象,客觀的評論應當善於將其區分,以便了解繪畫藝術的演進。從16世紀以來,對現實幻象的追求不斷從內部影響繪畫。這是一種純心理的需求,它本身並不屬於美學范疇,只有從追求魔力的心理中才能找到它的根源。但是,這種需求十分強烈,在它的影響下,造型藝術的平衡被全盤打亂了。

圍繞著藝術中的真實進行的論爭就是由於這種誤解,由於美學與心理學的混淆引起的。要求既具體又本質地表現客觀世界的真正現實主義,與迷惑視覺的(或迷惑頭腦的)虛假現實主義混為一談,後者滿足的是幾可亂真的幻象。由此看來,中世紀藝術似乎就沒有嘗過這種沖突的苦頭:它既有強烈的寫實性,又是高雅的精神表現,它對於由新技術手段揭開的這一幕還一無所知呢。透視法成了西方藝術的原罪。

替它贖罪的人是尼埃普斯和盧米埃爾。照相術既完成了巴羅克藝術的夙願,也把造型藝術從追求形似的困擾中解放出來。因為繪畫曾經竭力為我們製造幾可亂真的幻象,這種幻象對藝術來說已經足夠了,但畢竟似真非真,而照相術與電影這兩大發明從本質上最終解決了糾纏不清的現實主義問題。一個畫家不論有多巧,他的作品總要被打上不可避免的主觀印記。既然由人執筆作畫,對畫像的懷疑便不會消除。所以,從巴羅克風格的繪畫過渡到照相術,這里最本質的現象並不是單純器材的完善(攝影在模仿色彩方面還遠不及繪畫),而是心理因素:它完全滿足了我們把人排除在外,單靠機械的復制來製造幻象的慾望。問題的解決不在於結果,而在於生成的方式。

因此說,保持風格與形似兩者之間的沖突是較為現代才有的現象,在感光玻璃片發明之前,恐怕還找不到這類沖突的跡象。顯而易見,夏爾丹的作品中令人贊嘆的客觀性與攝影師的客觀性完全是兩碼事。現實主義的危機真正開始於19世紀。今天,畢加索成了這場危機的神話般人物,這場危機涉及到造型形式存在的條件及社會學基礎。現代畫家擺脫了追求形似的心理,把形似與否的問題丟給了平民百姓,往後,就由平民百姓一方面把照相術與形似問題等同起來,另一方面把只求形似的繪畫與這個問題等同起來吧。

因此,攝影與繪畫不同,它的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況且,作為攝影機眼睛的一組透鏡代替了人的眼睛,而它們的名稱就叫(法文OBJECTIF)。在原物體與它的再現物之間只有另一個實物發生作用,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嚴格的決定論自動生成,不需人加以干預,參與創造。攝影師的個性只是在選擇拍攝對象,確定拍攝角度和對現象的解釋中表現出來。這種個性在最終的作品中無論表露得多麼明顯,它與畫家表現在繪畫中的個性也不能相提並論。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照片作為「自然」現象作用於我的感官,它猶如蘭花,宛若雪花,而鮮花與冰雪的美離不開植物與大地的本源。

這種自動生成的方式徹底改變了影像的心理學。攝影的客觀性賦予影像以令人信服的,任何繪畫作品都無法具有的力量。不管我們用批判精神提出多少異議,我們不得不相信被摹寫的原物是確實存在的,它是確確實實被重現出來,即被再現於時空之中的。攝影得天獨厚,可以把客體如實地轉現到它的摹本上。最逼真的繪畫作品可以使我們更了解被描繪物的原貌,但是,不論我們怎樣雄辯,它終究不會像攝影那樣具有異乎尋常的威力,以博得我們的完全信任。

於是,在達到形似效果方面,繪畫只能作為一種較低級的技巧,作為復現手段的一種代用品。唯有攝影機鏡頭下的客體影像能夠滿足我們潛意識提出的再現原物的需要,它比幾可亂真的仿印更真切,因為它就是這件實物的原型。不過,它已經擺脫了時間流逝的影響。影像可能模糊不清,畸變褪色,失去紀錄價值,但是它畢竟產生了被攝物的本體,影像就是這件被攝物。相簿里一張張照片的魅力就在於此。這是些灰色的或黑色的幽靈般的幾乎分辨不清的影子,這不再是傳統的家庭畫像,而是能撩撥情思的人生的各個瞬間,它們擺脫了原來的命運,展現在我們面前,把它們記錄下來不是靠藝術魔力,而是靠無動於衷的機械設備效力。因為攝影不是像藝術那樣去創造永恆,它只是給時間塗上香料,使時間免於自身的腐朽。

其於這種觀點,電影的出現使攝影的客觀性在時間方面更臻完善。影片不再滿足於為我們錄下被攝物的瞬間情景(就像琥珀中數百年的昆蟲保存完整無損),而是使巴羅克風格的藝術從似動非動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事物的影像第一次映現了事物的時間延續,彷彿是一具可變的木乃伊。

攝影影像具有獨特的形似范疇,這也就決定了它有別於繪畫,而遵循自己的美學原則。攝影的美學特性在於揭示真實。在外部世界的背景中分辨出濕漉漉人行道上的倒影或一個孩子的手勢,這無須我的指點;攝影機鏡頭擺脫了我們對客體的習慣看法和偏見,清除了我的感覺蒙在客體上的精神銹斑,唯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能夠還世界以純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力,從而激起我的眷戀。憑借著攝影技術創造出來的,我們不曾了解的或未能見到的世界的自然影像,大自然最終做到了不僅模仿藝術,還仿效藝術。

大自然的創造力甚至可以超過藝術家。畫家的美學世界與他周圍的世界是異質的,畫框圈出了一個實體上和本質上迥然不同的小天地。相反,印在照片上一物像的存在如同指紋一樣反映著被攝物的存在。因此,攝影實際上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當超現實主義流派為了生出造型畸胎而求助於感光底片時,他們已經隱約地悟出了上述道理。因為對超現實主義來說,美學目的離不開影像對我們頭腦產生的機械效應。想像與現實兩者之間合乎邏輯的區別趨於消失。任何形象都應被感覺為一件實物,任憑任何實物都應感覺為一個形象。所以攝影曾經是超現實主義流派在創作中優先採用的技術手段,因為攝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屬性:一種真正的幻象。超現實主義繪畫使用製造逼真效果的技巧,並且注重細節的精確,這就是攝影術的一種反證。

顯而易見,攝影的出現是造型藝術中最重要的事件。它解除了困擾,又實現了夙願,使西方繪畫最終擺脫了現實主義的糾纏,恢復了自己獨特的美學。印象派的「現實主義」科學為借托,與製造逼真效果的技法截然對立;況且,只有不再注重外形的模仿時,色彩才能把外形淹沒。後來,在塞尚的作品中,堅實的形態重新進入構圖,但是,它畢竟擺脫了製造幻象的透視法的幾何學。由機械產生的影像與繪畫相頡頏,終於超過了巴羅克的形似,達到了與被攝物等同的水平,迫使繪畫本身也變成了攝影的對象。

既然攝影術使我們能欣賞到直觀上未必能惹人喜歡的原物摹本,又不妨礙我們去欣賞不必以大自然為參照物純畫作,從此,帕斯卡式的指責就毫無意義了。

此外,電影還是一種語言。

❷ 《電影是什麼》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電影是什麼?》((法)安德烈·巴贊)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9_TTqu1unhnHKpIrOh8-LQ

密碼:0fu4

書名:電影是什麼?

作者:(法)安德烈·巴贊

譯者:崔君衍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7-9

頁數:396

內容簡介:

本書為法國新浪潮電影之父巴贊發表的一系列高質量影評和電影評論的結集,涉及電影本體論、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和電影美學等諸多話題,是研究巴贊和當代電影美學的必備讀物。在電影理論史上,巴贊的電影理論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也形成了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正是由於巴贊的努力,電影才成為嚴肅的研究課題。作為巴贊電影理論的經典代表,《電影是什麼?》從問世之初就受到電影從業者和廣大影迷的好評,被譽為「電影的聖經」,也為巴贊贏得了「電影的亞里士多德」的崇高榮譽。

作者簡介:

安德烈·巴贊,法國《電影手冊》創辦人之一,著名電影批評家、理論家,提倡現實主義美學,提出了長鏡頭理論,闡述了新現實主義導演的重要價值,以及蒙太奇與景深鏡頭在電影語言中的重要性和辯證關系。因為對電影事業的重大貢獻,自上世紀40年代至今,巴贊在西方電影備受推崇,被譽為「法國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電影之父」「電影的亞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電影是什麼?》《查理·卓別林》《殘酷電影》《讓·雷諾阿》。

❸ 電影是什麼》安德烈·巴贊

這篇文章以及後來中國第四代電影人的創作實踐,藉助對巴贊的理論的片面理解完成的,也就是將巴贊的理論理解為簡單的、狹隘的一種紀實美學的理論,理解為專注於技術的電影修辭手法。其實,巴贊感興趣的也不是對「現實」的真實再現,而是對「現實-影像」這組關系的精神性的認定,影像是為了保留對現實的精神性的迷戀而製作的,電影製造機器是這組精神關系的物質基礎而已,在這個意義上巴贊如同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對電影進行反思。

❹ 電影是什麼 巴贊

電影是除戲劇、音樂、舞蹈、文學等的第七類藝術,是運動的聲畫影像。巴贊的電影本體論中曾經說到攝影本體論,然後提到了「木乃伊情結」。這個你可以去參考來看看。我個人一直比較喜歡巴贊。

❺ 電影是什麼的內容簡介

安德烈-巴贊的電影理論被視為電影理論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法國電影理論批評和現實主義電影緊緊聯系在一起。巴贊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形成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由於巴贊的努力,電影成為嚴肅的研究課題。
本書是巴贊的經典批評文章的結集,涉及電影本體論、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和電影美學等諸多話題,是研究巴贊和當代電影美學的必備讀物。

❻ 尚盧·高達的導演經歷

戈達爾幼年居住在瑞士,出身富裕,父親是醫生、母親是瑞士銀行家之女,繼承了龐大遺產。十八歲時回到巴黎。他開始接觸電影,參加在巴黎市內拉丁區的電影放映會。他在電影會里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後來紛紛成為法國新浪潮的先鋒,其中包括《電影筆記》的創辦人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法蘭索瓦·杜魯福、Jacques Rozier、積葵·杜美(Jacques Demy)。他們共同積極推動改革法國電影,並發表宣言。他們認為電影的本質是寫實。他們主張運用長鏡頭和復雜的場面調度來表達視覺訊息,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剪接。當戈達爾成為導演之後,經常採用連續長鏡頭來展示電影的真實性。但戈達爾也是運用多重突兀跳接的先鋒。
1950年,戈達爾、埃里克·侯麥和賈克·希維特創辦刊物《電影公報》(Gazette cinéma),該刊物出版了五期。1951年安德烈·巴贊創辦《電影筆記》,戈達爾和其他兩人轉而為巴贊寫稿。同期的眾多影評人在往後十數年先後成為電影導演。戈達爾在二十三歲時因喪母回到瑞士,於瑞士迪克士水壩工作,用賺來的錢買了生平第一部三十五米厘攝影機。趁機拍攝了一套短片《水壩工程》(Opération béton) 。在1955-58年間製作了四套實驗短片,《風騷女子》(Une femme coquette) (1955年)、《大名柏德烈》(Tous les garç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7年) 、《水的故事》(Une histoire d'eau) (1958年) 、《沙樂蒂與男友》(Charlotte et son Jules) (1958年)。 1960年,戈達爾拍攝了他的第一套長片《斷了氣》,獲得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此後,戈達爾的電影生涯可劃分為數個時期。在不同時期里,他有不同的拍攝方向和主題。[編輯]盛產期在1959年到1967年間,戈達爾製作了15套長片、8套短片。他始於打亂傳統敘事模式、到後來全以意識形態主導故事發展,並以電影為工具表達他對消費主義的蔑視和反越戰的立場。他在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看了奧森·威爾士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深受影響,繼而拍攝他的首作《斷了氣》,由楊波·貝蒙(Jean-Paul Belmondo) 和珍·西寶(Jean Seberg)主演,杜魯福撰寫劇本。此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風格的標志,當中包括靈活運用流行文化、隨意指涉美國主流電影、多重非常規性跳接、棄用廠景改用實景、演員直接向觀眾說話等。他亦精於運用和諧謔不同電影場景。在斷了氣里,男主角明顯地模仿堪富利·保加(Humphrey Bogart)。英格瑪·柏格曼、Samuel Fuller、弗里茨·朗的電影對白和場景也間中出現。戈達爾的第二套製作是《小兵》(Le Petit Soldat),故事涉及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導致此片在法國禁映三年。電影的女主角是安娜·卡里娜(Anna Karina),她成為戈達爾的首任妻子。她繼續擔任戈達爾下一套電影《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的女主角。觀眾可在該電影發現好萊塢音樂劇的影子。安娜·卡里娜的演出使她在21歲成為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
戈達爾在1962年拍攝了《我的一生》(Vivre sa vie),深受影評界歡迎。安娜·卡里娜飾演一個希望當演員的女子,因為生活拮據而從事性工作,電影展示了平凡性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和感性一面。他在《卡賓槍手》(Les Carabiniers) (1963年) 表達他的反戰思想。大師級義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里尼參與撰寫故事。由於他漸有名氣,有電影公司找他投資拍攝《輕蔑》(Le Mépris),並邀請當時最有名的法國女星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參演。戈達爾在此表達他對電影投資方的商業頭腦的不滿。這電影的色彩運用和場面調度是現代主義藝術在電影呈現的示範。安娜·卡里娜續任《不法之徒》(Bande à part) (1964)的女主角。戈達爾有意用喜劇手法在不同場景里指涉匪幫犯罪電影。同年他亦拍攝了《已婚女人》(Une femme mariée) (1964年)。
1965年,戈達爾製成《阿爾伐城》(Alphaville),有意諧擬科幻電影和黑色電影、故事大意為一個科學家企圖控制思想來建立一個沒有罪案的城市。之後經過多個月的資金籌集後,《狂人彼埃洛》(Pierrot le fou) 得以同年完成。此片的個人言志成分甚強,安娜·卡里娜飾演男主角楊波·貝蒙的女伴,二人在生活不同細節上爭吵,儼然代表戈達爾與卡里娜的婚姻生活。翌年戈達爾和杜魯福電影《四百擊》的男主角尚-比埃·里奧(Jean-Pierre Léaud)首次合作,拍成《男人,女人》(Masculin, féminin),亦使尚-比埃·里奧以二十一歲之齡成為柏林影展最佳男主角。此片捕捉法國的青年一代的心態,受到影評界贊賞,在柏林影展獲得最適合青年觀眾電影的榮譽。同年,戈達爾與安娜·卡里娜在離婚前最後一次合作拍攝長片《美國製造》(Made in U.S.A.),又再次模仿或顛覆匪幫電影的橋段。 戈達爾在1967年全面透過電影表達對資產階級的不滿、反越戰和反對當權者。年頭的《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2 ou 3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講述一個巴黎女性如何活在消費主義當道的社會。緊接的《中國姑娘》(La Chinoise)描述一群法國共產黨的年青追隨者的生活,包括背誦法文毛澤東語錄和批判美國帝國主義。年尾的《周末》(Weed End)更是對整個法國社會制度的徹底批判。電影雜志《Premiere》在2007年把此電影評為史上25套最危險的電影之一,與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發條橙》和 馬田·史高西斯的《的士司機》同列。[編輯]戈達爾電影中的政治政治一直是戈達爾電影的主題。《小兵》(Le Petit Soldat) 是關於阿爾及利亞戰爭,當中包括雙方特工的秘密活動。《卡賓槍手》(Les Carabiniers) 表達戰爭里喜劇性的荒謬。《我的一生》(Vivre sa vie)揭示巴黎性工作者的不幸處境。戈達爾也會透過演員的對白反映自身對法國打壓前殖民地的不滿,描述部分青年人渴望政府改革的訴求。他也在多部作品表明反對越戰。
革命時期由1968年起到七十年代,戈達爾嘗試把社會運動思想注入其電影。在六十年代末,他加入Dziga-Vertov電影組織,並多次走訪不同地方拍攝政治性和實驗性極高的電影,大多都未能作或者被拒絕放映。戈達爾積極關注1968年巴黎的五月風暴,並開始和深受毛澤東思想影響的學生Jean-Pierre Gorin合作拍攝有毛派訊息的電影。1972年的《一切安好》(Tout va bien) 是該時期的代表作,由紅極一時的影星珍·芳達(Jane Fonda)和伊夫·蒙當(Yves Montand)主演。 戈達爾已經年屆七十,仍在嘗試拍電影的新方向。《愛之頌》(Eloge de l'Amour) 在2001年發行。他一同運用傳統電影膠片拍攝前半部,再用數碼攝影機拍攝後半部,交融黑白和彩色影像。下一部作品是2004年的《戈達爾神曲》(Notre Musique),戈達爾重拾戰爭作為題材,包括波斯尼亞內戰、美國內戰、以巴沖突,以表述美國的戰場無處不在,即使天堂亦有美國的海軍陸戰隊巡邏。2010年,《社會主義》(Socialisme)在當年的康城影展某種觀點環節首映,是戈達爾首部16:9的高清影片。

❼ 《電影是什麼》讀書筆記

電影是什麼
讀書筆

最近剛剛完成了一部電影經典理論著作的讀書筆記,看了將近三遍的書,最後得出並不認同的觀點,也不知道是一種成功還是失敗。不過讀書筆記還算比較上心,而且其實ppt比純屬碼字的word版更精彩一些,只可惜沒辦法在這里陳列了
巴贊的《電影是什麼》這本書的後半部分主要是作者在列舉電影實例的基礎上,逐漸構建起其新現實主義電影理論的過程。要透徹的認識巴贊所推崇的新現實主義電影理論,我們首先要明確其理論體系的三大支柱,即分別是:攝影影像的本體論、電影起源的心理學和電影語言的進化觀。其實這三者也同時是在說明新現實主義電影理論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接下來,我將通過該書後半部分各個章節的梳理,圍繞以上三點進行闡述。
首先,《電影是什麼》一書的後半部分大致可分為四個主題:「繪畫與電影」 「《畢加索的秘密》」論述了第一個主題即「繪畫與電影」。接下來進入到「西部片」的問題,作者用「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國電影」 、 「西部片的演進」 和 「西片典範《血戰七強盜》」三篇文章來進行說明。第三個問題則是討論「電影中的色情」,而餘下的部分就是關於其它電影現實主義相關問題。在上述內容中,一、二部分闡述了電影語言的進化觀,第三部分論述了電影起源的心理學,而一、二、三中則都涉及到攝影影像的本體論。

❽ 電影理論的本體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勃興使電影理論空氣為之一變。以法國的A.巴贊和美國的S.克拉考爾為代表的紀錄派理論從50年代起取得了堪與蒙太奇理論相頡頏的地位。
巴贊首先是一位影評家,但他的影評文章超出了實踐的性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他留下的大量電影論文被編選成 4卷集《電影是什麼?》。
巴贊的電影影像本體論和長鏡頭理論(或稱場面調度理論),是他的理論體系的基礎和核心。
電影本體論力求證明電影的「本體」實質,電影和存在、電影和現實的聯系。持有本體論觀點的重要代表人物除巴贊和克拉考爾外,還有美國的O.帕諾夫斯基和S.卡維爾等,但其中以巴贊和克拉考爾的理論體系為最完整、最有影響。
巴贊認為,電影本質上是「真實的藝術」。他在選集的序言中指出:「我們必將從照相影像開始,它是最後的綜合體的基本元素,然後以此為起點,簡略地提出一種關於電影語言的(哪怕算不上理論,也至少是)分析,其立論基礎是假定它具有內在的真實性。」
巴贊論證說,照相術的發明使人類長期以來企圖創造出一個符合現實原貌、而時間上獨立自存的理想世界的願望得到了實現。因此,從繪畫過渡到照相術時,最本質的現象是心理因素,它完全滿足了把人排除在外、單靠機械的復制來製造幻象的願望;人們終於獲得了一門「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的藝術。以照相術為基礎的「電影這個概念與完整無缺地再現現實是等同的,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一應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巴贊從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中找到本體論理論的最好實踐例證,指出藝術家真實地再現現實並不等於放棄自己的創造任務。因為傳達關於人和社會的實況並不比傳達主觀視像更容易些:「藝術中的『寫實主義』形式向來都首先是具有深刻『審美意義』的形式。……在藝術中,現實如同想像一樣,是藝術家獨有的財富,而把現實的具體內容體現在文學或電影作品之中,並不比體現想像的最離奇的夢幻更容易些。」
在電影本體論的基礎上,巴贊構築起他的長鏡頭理論大廈。這一理論的兩個中心論點是:①反對蒙太奇至上論。②強調現實的多義性。
巴贊激烈地反對愛森斯坦等人的蒙太奇理論。他指出,電影從蒙太奇開始才成為一門藝術的名言,曾暫時起過積極作用,但它的效能已經發揮殆盡。蒙太奇是文學性的和最反電影的手段。電影的特性就其純粹狀態而言,相反地正在於攝影上嚴格遵守空間的統一性。但是他並不絕對反對使用蒙太奇,而認為蒙太奇在電影中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是必要的:創造必要的不真實性。這是因為電影的一部分功能是使觀眾享受幻想的樂趣,如果太真實,就完全排除了幻覺。因此,他覺得可以提出下述原則作為美學的規律:在必須同時表現動作中兩個或若干因素才能闡明一個事件的實質的情況下,運用蒙太奇是不能容許的;一旦動作的意義不再取決於形體上的接近,運用蒙太奇的權利便告恢復。巴贊的蒙太奇界限論是以現實的多義性為依據的。他指出,現實是多義的,而蒙太奇從根本上反對多義性,這是由它的本性決定的。
巴贊強調現實的多義性是為了要求影片創作者通過選擇來突出事件的含義。他認為,電影敘事單元不是鏡頭,而是事件,這是具體現實的片斷,而現實本身是多面的、多義的,一個事件的確切含義是在悟出它與另一些事件之間的聯系後才能逆推出來。他還認為,雖然電影確實大抵只能從外部把握它的對象,但是它有千百種手段去處理客體的表象,能清除所有模糊的含義,使事物表象成為反映一種單一的內心現實的符號;銀幕形像存在的前提是情感與情感的外部表現之間具有必要的、明確的因果關系。
巴贊認為,從多義的現實事物中「悟出」其「確切的含義」的人,應當是觀眾。而要做到這一點,觀眾在看電影時就必須對畫面的內容有選擇的權利。只有不被剪斷的景深鏡頭才能給予觀眾這一權利。巴贊以O.威爾斯的影片為例,指出,這位導演在《公民凱恩》里用景深鏡頭來刺激觀眾,這種技巧迫使觀眾去使用他們自由的注意力,同時也使他們覺察到事實的多重矛盾,這就使其景深鏡頭具有三重的真實,即本體論的真實、戲劇的真實和心理的真實。他稱贊《安倍遜大族》,認為其鏡頭段落絕不是僅僅消極地拍下同一場景中的動作,它拒絕分割事件,拒絕按空間分解劇情發生的地點,這是一種積極的手法,其效果比經典的分鏡頭可能產生的效果更要好得多。
S.克拉考爾是另一位原為德籍的美國電影學者。他採納了巴贊的理論前提,根據自己40多年的「觀影經驗」,寫出了《電影的本性》(1960),把紀錄派理論發揮到了極至。
克拉考爾說,他的電影理論是一種「實體的美學」,而不是形式的美學。他關心的是內容。他的立論基礎是:「電影按其本性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樣,跟我們的周圍世界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近親性。當影片紀錄和揭示物質現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
和巴贊一樣,克拉考爾也拋開了傳統的藝術觀念來看待電影,但比巴贊走得更遠。他斷言說,傳統藝術觀念「並不、也不能適用於真正『電影化』的影片」,因為傳統的藝術是「從上層到基礎」,即從思想意圖出發來消化物質現實材料,而唯獨電影是「從基礎到上層」,即從對物質現實的如實反映開始,最後走向某個問題或信念。因此,「如果電影是一門藝術,那麼它便是一門不同於尋常的藝術」,「是唯一能保持其素材的完整性的藝術。」
克拉考爾的理論目的是通過對各類電影的審查,找出一條最符合電影本性的發展電影的路線為此,他詳盡地分析了電影的材料與方法,摒斥了一切「非電影化」的形式和內容。樹立起他的「電影化的」標准,最後在人類活動的總的背景上論證了電影的規律和可能性。
克拉考爾用「物質現實的復原」來概括他的「電影化」的概念。為了達到「復原」的目的,他只允許電影發揮「紀錄」和「揭示」兩種功能,而排斥一切經過藝術家設計的、有明確思想意圖的、在故事結構上有頭有尾的影片。即使是純視聽形式的實驗影片也在受排斥之列,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影片固然傾向於避免講述故事,但它們在這樣做時卻很少考慮電影手段的近親性,忽視攝影機面前的現實;它們廢除了故事的原則,只是為了樹立藝術的原則,在這次「革命」中也許藝術得到了好處。電影則一無所得。
在克拉考爾看來,最「電影化」的形式和內容是「找到的故事和插曲」。所謂「找到的故事」有3個特徵:①它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構想出來的;②它是自然素材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元素,很少有可能發展成一個獨立自在的整體;③它能再現出我們周圍世界中一些典型的偶然事件,使其通過攝影機的揭示而從生活流中實現出來,繼而又消失在生活流中。
克拉考爾深深意識到,他給電影規定的嚴格的價值標准必然會遭到反駁,因為他對一切「非電影化」的題材的排斥,除了依靠他自己對電影的獨特信念和熱情外,無法在電影理論范圍內找到任何根據。於是他便轉而在人類思想和活動的變遷這一更為廣闊的背景中論證他的電影功能論。克拉考爾認為,看電影的意義在於使現代人有可能經驗物質現實,把注意力從內心世界轉移到生活的外部現象上來。現代人非常需要這個「轉移」,因為他們患了「思想空虛症」和「認識抽象症」。他認為,人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現實之間的關系在過去3或4個世紀中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有兩個變化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一是共同的信仰漸失人心,一是科學的威信穩定上升。由於現代人不再有共同的信仰,他們對理性的作用發生了懷疑,趨向於反理性主義;另一方面,科學的發達導致人們「把現實現象數學化」,把事物的具體的物質內容化為抽象的認識。這兩者最後使觀代人成為對觀實漠不關心的「孤獨的人群」。唯有電影才有可能幫助人們「通過攝影機來經驗這個世界」,使它從冬眠狀態中、從虛假的不存在狀態中徹底恢復活力。
J.米特里 在對電影進行整體性研究的最新一位代表人物是法國的電影教授 J.米特里。他的兩卷本著作《電影的美學和心理學》出版於1963年。其中廣泛地論述了50年來電影理論所涉及的一切問題,評述了多種不同的論點,有明顯的綜合性質。根據法國電影研究家C.麥茨的概括,米特里在他的著作中主要論述了10大問題:①現代電影;②主觀鏡頭;③電影中的有聲語言;④電影音樂;⑤電影中的彩色;⑥純「視聽」影片;⑦電影對戲劇程式的逐漸擯棄;⑧電影與戲劇;⑨電影與小說;⑩隱喻、象徵、語言。
米特里的綜合性理論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於對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蒙太奇理論和以巴贊為代表的本體論理論進行批判性的調和。他對影片作了歷史性分類,即「蒙太奇」影片和「時空連續拍攝」影片,認為這是電影表現手段的兩大形態,但不是水火難容的。指出這兩種美學的對立只是強調了在電影手法上存在著兩種形式的差別。一種形式在電影中相當於詩的語言,另一種形式相當於小說的語言。顯然,兩者遵循的原則是不同的。不論小說家要說什麼,總是躲在主人公身後,隱藏在表面的真實性之後,他的一切努力就是旨在創造或再創造這種真實性。詩人則不然,他直接表達思想,他和事實一起,而不只是通過事實來說話。米特里更傾向於蒙太奇理論。他說:「我們首先要反對一種傾向,這種傾向為了捕捉住『真正』的現實,想把電影變成一種純粹紀實的手段,一種紀錄行為的機器。在一定程度上,電影是紀實的,但幸而它並不完全如此,因為它存在的條件絕對不讓它這樣。當電影純粹紀實時,它必然損害藝術。」他批評巴贊在反對蒙太奇理論時「似乎總是選擇壞影片中一些表現手法加以攻擊和貶斥」,「這種做法導致他把表現方法的應用不當歸罪??需的。但他反對「把蒙太奇效果視為電影表現形式的核心。」「把它視為一般美學的基礎,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表達個人風格的手段」。他指責了愛森斯坦早期著作中的「雜耍蒙太奇」理論,強烈反對把蒙太奇手法同語言進行類比。他認為電影中的每一個抽象意義都必須植根於我們的真實感覺,想要利用蒙太奇來擔負語言的工作以傳達抽象的概念,那是對電影媒介的誤用。為此,他詳細列出了各種不同的蒙太奇,指出哪些是合適的,哪些是有違於電影的本質的。
電影理論中的結構主義-符號學電影理論的最新發展形態是結構主義-符號學的電影研究。這種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興?麥茨認為,在米特里之後,電影理論應當進入「第二時期」,從全面的、概括性的研究轉入精確的、科學性的局部的研究,即建立結構主義-符號學電影理論。
在電影研究中把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相提並論,一是因為,一些結構主義者,如麥茨、 P.沃倫、 B.尼柯斯、U.艾柯和克莉思托娃等,本人就是符號學家,他們的工作主要就是對電影作符號式的分析;二是因為一般性的符號學研究中往往摻雜一些結構主義哲學的因素。
結構主義-符號學電影理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電影作一般的理論研究,力圖給電影建立科學的基礎;二是運用這個科學對具體影片進行結構主義式的「讀解」分析。麥茨的著作《論電影中意義的顯現》(卷1,1968;卷2,1972)和《語言和電影》(1971)等是最有代表性的。
麥茨把電影研究分為兩種,一是廣義的電影研究,這包括電影和其他活動之間的關系、可能產生的所有問題,如技術、工業組織、電影檢查、觀眾反應、明星崇拜等。廣義的電影是社會學、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物理、化學的研究對象。二是狹義的電影研究,僅指電影本身,不涉及影片製作的復雜程序和電影引起的種種現象。結構主義-符號學電影理論即只限於對電影動力的內在研究,是一種「尋求意義的科學」,即研究電影如何將其內含的意義傳達給觀眾,並為這種傳達制定一個清楚的模式,找出構成電影經驗的規律。
麥茨認為,電影的核心是「意義的顯現」,即「經由符號系統來理解影片所傳達的信息的人為過程」。電影的「意義的顯現」的特性決定於電影的獨特的「表現材料」。它既非現實本身,也非蒙太奇,而是「 5個材料頻道」:①多樣的活動攝影影像;②我們在銀幕之外看到的一切文字資料;③錄下的語言;④錄下的音樂;⑤錄下的噪音和音響效果。電影結構主義-符號學的任務就是分析這些「材料頻道」的「混合的意義」。
麥茨反對把電影說成一種語言,他否認電影有任何「文法」可言,但他贊成用語言學的原理來研究電影,並採用了一系列語言學的術語,如「符碼」、「信息」、「系統」、「符體」、「並列組合」等,其中最關鍵的術語是「符碼」,它是符號學的主要研究手段所謂「符碼」並不存在於電影中,它是信息據以傳達的邏輯關系,是符號學者研究了一系列影片後將影片中起作用的規則加以歸納整理編造而成的。所以「符碼」是「表現材料」發生意義、發出信息的邏輯形式。符號學就是根據編出的「符碼」(表演、燈光、走位、攝影機運動)還原影片中的信息的。
麥茨認為「符碼」有 3個基本特性:一是「獨特程度」,如「平行蒙太奇」是電影的獨特「符碼」,為其他藝術所不可能有。二是「不同的普遍性層次」,如全景鏡頭屬最普遍層次,但西部片中的牛仔褲、西部景物屬特殊層次。三是「會下降為次符碼」。「次符碼」是對「符碼」的一種用法。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影片里,「獨特符碼」和「普遍符碼」都會有不同的用法。根據這一解釋,電影結構主義-符號學作為一般性理論研究就要分析每個「符碼」的「獨特程度」、「普遍程度」和「符碼」間的相互作用;當用於對具體影片的「讀解」分析時,則要指出無數「符碼」在作品中系統地安排和交結的情況。因此,麥茨說:「電影是所有符碼加上其次符碼的總和」,這個「總和」能從電影的「表現材料」中製造出「意義的顯現」,電影理論就是贊成某些「符碼」而反對其他「符碼」的「檢查制度」。而電影史就是由過去採用過的「次符碼」組成的。

❾ 巴贊認為哪一國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是一種人道主義

義大利。

相關介紹:

巴贊秉承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理念,認為攝影美學的潛在特性在於揭示真實,而對於電影來說,熱愛人是至關重要的。

巴贊理想中的電影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但他的電影觀念又是開放的,認為隨著技術的改進,電影的表現手法也會變得豐富多彩。當有聲電影出現後,有人抱持「懷鄉病」,認為無聲電影是完美無缺的,而巴贊卻認定,對白和聲音效果強化了真實感,也使表演風格更趨完善。

(9)電影是什麼巴贊筆記擴展閱讀

安德烈巴贊的電影理論被視為電影理論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法國電影理論批評和現實主義電影緊緊聯系在一起。

巴贊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形成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由於巴贊的努力,電影成為嚴肅的研究課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是什麼

閱讀全文

與電影是什麼巴贊筆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視頻如何變成豎屏 瀏覽:772
最好看的電影半色 瀏覽:846
免費播放電影全部 瀏覽:753
免費看電影金蟬脫殼3 瀏覽:496
建築工地搞笑抓匪徒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761
最近新的好看國內電影 瀏覽:655
電影電視怎麼讀 瀏覽:1000
封鎖電影2021好看嗎 瀏覽:234
食人魚3d電影免費下載 瀏覽:498
有什麼外國特工電影好看 瀏覽:157
多少帶點刺激電影 瀏覽:916
如何在電腦看手機的電影 瀏覽:815
2020現在最火的電影是什麼名字 瀏覽:446
2013年加拿大百合電影有哪些 瀏覽:991
國外好看的電影有那些 瀏覽:40
如何設置英語播放電影 瀏覽:691
如何實現在智能電視上看3D電影 瀏覽:175
大型巨獸好看的電影 瀏覽:473
科幻電影外星什麼大師 瀏覽:189
一個四川姑娘逃荒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