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高粱》的主要內容主要人物中心主旨
主要內容: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
主要人物:余占鰲、戴鳳蓮。
中心主旨:《紅高粱》小說的主題被詮釋為弘揚積極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個性解放精神,重建創造精神等,其意圖是藉助高密東北鄉民間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來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喚強有力的生命形態,呼籲中華民族要自尊自強,要有反奴性和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質。
(1)電影紅高粱的紅高粱象徵著什麼擴展閱讀:
《紅高粱》的創作背景:
1929年5月至1930年上半年,曹克明來濰縣任縣委書記。事後(指「濰縣橋西山會暴動」一事)曹克明要回家看看,說家裡還有幾棵梧桐,想賣掉弄點經費。一回家,即被家裡人看起來,由動搖而叛變。這是1930年春天的事。曹克明叛變後,濰縣黨組織又遭到一次破壞,於清書同志(曾任省委秘書)被捕了。1931年4月5日,清書同鄧恩銘等二十一位同志,都慘遭殺害。」
曹克明變節後,回鄉參加了當地的聯庄會。並利用聯庄會拉起了一支隊伍,又收編了附近一些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裝,手下有了一千多號人馬,成了高密一帶呼風喚雨的人物。
當時駐濰縣的國民政府山東省第八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是厲文禮,抗戰爆發後,他將所屬各縣自衛團、聯庄會及各地抗日游擊隊重新組合,把規模較大的幾支改編為直屬部隊,曹克明部編為第六游擊總隊,後更名為山東省第八專區保安六團,曹克明先後擔任總隊長和團長。
1938年4月16日,曹克明率領隊伍在膠萊河古渡孫家口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燒毀敵人汽車8輛,殲滅日軍30多人,轟動了整個膠東,曹克明也被譽為「抗日英雄」——這就是《紅高粱》中所描述的「我爺爺」在膠平公路伏擊日本人汽車隊的故事。
② 《紅高粱》影評
《紅高粱》這部影片是根據作家莫言的小說改編,原著《紅高粱》語言簡練純朴,把那個年代的年輕農民的愛恨情仇表現的淋漓盡致,彷彿浮在人們眼前的就是那一片象徵著那個年代農民的紅高粱——敢愛敢恨,堅忍不拔。而電影中,張藝謀更是把這種不羈的精神表現的更加成熟,游刃有餘。電影里表現最多的就是紅高粱,它見證了「我」爺爺奶奶的愛情,見證了日本鬼子對中國的百姓剝皮,見證著釀酒工人和鬼子之間的誓死拼搏。不難發現,紅高粱其實就象徵了那個年代的黃土地上的年輕農民們。 電影中色彩運用的出神入化,整部電影富於紅色調,紅色在中國代表喜慶、美滿,也代表革命、激進。那一片片惹眼的紅色——「我」奶奶的紅棉襖,那一片片飄動的紅色——紅高粱,那一片片滿天的紅色——太陽落山的天空,那一片片流動的紅色——高粱酒和鮮血。大量的紅色既愉悅了視覺器官本身,象徵了一種強烈的生命意志(紅色是血的顏色)。最經典的一段,「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盤纏……」「我"父親高亢童稚的聲音回盪不絕,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爺爺牽著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個鄉親疊股枕臂,陳屍狼籍,鮮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泥。人月深處,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的血海。奶奶安詳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齊聲哀嗚,慷慨、悲涼。太陽出來了,太陽被暗紅色的血抹成深紅,紅色的太陽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紅色……一種敢愛敢恨、敢作敢為、酣暢淋漓、盡情揮灑的人生態度,兩者交融在一起,使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陝北的民歌、歌謠,始終貫穿在影片中,成了不可缺少的情節推進器。還有一首多次出現的歌聲,「哎——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頭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在高粱地里「我」爺爺位奶奶唱歌的時候,更是把電影中男女主角之間的不顧封建禮教種種阻礙破釜沉舟的愛情推向了電影的高潮。這首歌曲毫不掩飾,但卻充滿激情,充滿著這個黃土地上年輕人對自由戀愛的嚮往。當伙計們第一次在奶奶面前釀酒時,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氣不咳嗽……」曲調高昂,充滿激情,有一種張揚,顯現了高粱酒的醇烈。而當第二次唱起這支曲時,是在祭羅漢大哥的時候,此時的歌曲就變得凄哀悲涼,又透出一種反抗、執著,表明男人們將要為他報仇而放手一搏。片中九月初九敬酒神的時候,大家一起在酒神前,在嗩吶營造的音樂背景下,鮮明表現了黃土地上農民的豪情和野性;而最後的「我」的父親一首信天游形式的歌曲更是把電影推向最高潮。 《紅高粱》也許算不上張藝謀最好的電影,但是卻是最豪邁的最有生命力的電影。電影中點紅高粱就是生命力的最好的表現,《紅高粱》在中國的電影史上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芒!
③ 紅高梁到底表現得什麼
《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贊美生命是該片的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張藝謀:《(紅高粱)導演闡述》)正因為這種對生命的禮贊以及影片那精湛的電影語言的運用,使得《紅高粱》獲得了國際榮譽,這也是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
以童稚觀點回憶「我爺爺」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歲時,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開燒酒作坊的五十多歲的李大頭。按鄉規,新娘子要被顛轎的方法折騰一番,但不管轎夫怎樣折騰,奶奶始終不
吭聲。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後,與余占熬發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後來的我爺爺。不久,李大頭死了,眾伙計不想再幹了,我奶奶勸住了眾伙計,又撐起了燒酒作坊。土匪禿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羅漢大叔和伙計們湊錢又將我奶奶贖了回來。但我爺爺看到我奶奶頭發凌亂,非常生氣,跑去找禿三炮,將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禿三炮用腦袋保證沒有動我奶奶,我爺爺才罷休。我爺爺在剛釀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沒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給它取名叫十八里紅。我爹9歲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殺口,燒殺搶掠。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殺害的羅漢大叔當年釀的十八里紅給伙計們喝,大家鬥志昂揚地去打鬼子。我奶奶挑著做好的飯菜去犒勞我爺爺他們,卻被鬼子軍車上的機槍給打死。憤怒的我爺爺和大夥抱著火罐、土雷沖向日本軍車。軍車炸飛了我爺爺,我爹呆了似的與我爺爺站在我奶奶屍體旁,我爹放聲唱起了童謠:「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
④ 紅高粱的主題思想
1、主題思想
莫言描繪了一片紅如鮮血的紅高粱,整個世界都是血紅的,以這種狂歡式的語言、天馬行空式的筆觸,塑造了一個在倫理道德邊緣的紅高粱世界,一種土匪式的英雄,他們做盡壞事但也報效國家,他們繾綣相愛、英勇搏殺,充滿著又離經叛道又擁有無限生氣的時代氣息。
2、簡介
《紅高粱》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紅高粱》主要通過「我的奶奶」戴鳳蓮以及「我的爺爺」余占鰲兩個人之間的故事,講述發生在山東的生命贊歌。在充滿野性的紅高粱地里,我的爺爺和我的奶奶在紅高粱地里進行了野合。《紅高粱》主線是「爺爺」余占敖率領的武裝壓擊日軍,輔線是「爺爺」余占鰲和「我奶奶」戴鳳蓮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是高密東北鄉。小說里的主要人物有的是自發的造反勢力,有的是混亂和無紀律的地方首領。他們沒有救國家和人民群眾的主動意識。他們反抗的原因來源於為自身的生存而抗爭。整部小說中沒有著墨太多的正面形象,「我爺爺」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土匪」又是「抗日英雄」的雙重身份,土匪的野性和英雄的血氣使人物更加豐滿和真實,還原了真實的歷史一幕。
3、創作背景
《紅高粱》以抗日戰爭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故事融合了多種混亂的異質,最終通過一種強烈的刺激來塑造時代背景,從民間的角度給讀者再現了抗日戰爭的年代,展現的是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就像他所說的:「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醜陋、最超脫最世俗、最聖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就是在這片充滿夢幻與神奇,浪漫與純真,充滿生命力的土地上,展現出壯美的畫面:站立著無邊無際凄婉可人的、激盪著愛情波浪的紅高粱;款款流動著的墨水河;伴隨著螃蟹散發出的腥甜。高密東北鄉的壯美畫面對應著作者開闊、宏大、豐滿、艷麗、血腥的語言。莫言用這種語言追述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敘述者以及他的爺爺、奶奶、父親時候的那場華麗的戰役,表現出細膩獨特的生命體驗。
4、作者簡介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縣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⑤ 紅高粱一般象徵什麼
汗。知道竟然負分了,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你說的是莫言《紅高粱家族》中的作品,我認為它象徵的是我國原始的民族性。
高粱在我國栽種面很廣,養育了很多人和牲畜。而且高粱是紅色的,紅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顏色。古代紅色的事物可以辟邪消災,熱血一般的紅還代表著慾望、生命力等等。
手打,歡迎追問,希望可以被選上。不消除負分都不能提問了。
⑥ 電影紅高粱中高粱代表什麼
種子
⑦ 不能被忽視的色彩敘事,電影《紅高粱》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懷
月亮是如此,太陽又會是怎樣的景象?除了那個過渡性質的夕陽西下外,全片意蘊最深刻的關於太陽的描繪有兩處。先來說結尾的這一個,這是九兒倒入血泊之中後,在目光凝滯的余占鰲和兒子豆兒身後出現的。從畫面構圖上說,比之人物的頭部,這太陽顯得很小,並且在熊熊燃燒著的鬼子汽車上空,色澤和質感的區分度都很低。那麼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這太陽跳出來說自己的話呢?作者匠心獨運,不單在大面積逆光攝影下,通過明暗影調的對比變化,有效表達出人物、汽車、高粱乃至煙塵的體積感,清晰勾勒出它們的輪廓,並在空間中形成多個動靜結合的層次;更通過「日食」的巧妙設計,讓原本的紅或說橙黃瞬間變成了黑,這個黑,可以是鮮血氧化後的顏色,可以是人物內心的絕望,可以是民族史詩的哀歌,可以是地土對蒼天的詰問,可以是遮蔽神智的障眼,可以是實在,可以是虛無,可以是任何的東西。盡管它與全片的光影照耀相比十分短暫,日食過後,一切仍舊恢復為被紅色籠罩的世界。但它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的出現,完全轉變了紅色在這部影片中的內在涵義,以致在基調上呈現出巨大的轉折。黑色之前,紅是對原始生命力的張揚;黑色之後,紅是對萬有時空中人類生存的渺小與困頓的觀照。一如豆兒那張一片紅色彌漫看不清的面龐,奮力張著大口使勁喊著:「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與其說這是歌謠,不如說這是童話,因為它不過是美好而童稚的願景,無以在殘酷的世界中真實再現。
這黑太陽讓人想起蕭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太陽升到斜岸的上空來了。太陽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沒戴帽子的上的密密的白發閃著銀光,從蒼白色的,因為一動不動而顯得很可怕的臉上滑過。他好像是從一場惡夢中醒了過來,抬起腦袋,看見自己頭頂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輪耀眼的黑太陽。」太陽原不黑的,天空也不是,但作者從「異常感受」出發,反而深度刻畫了目睹家破人亡後人物內心活動的真實。因此我們可以說,黑太陽的象徵傾向無論單從文學史還是整個藝術史上看都是相對明晰的。電影作者對這一意象的借鑒,雖說有些投機取巧,卻也達到了預期效果。
另外一處,也是之前的一處,是由「我」的旁白提示才奪人眼目的,「我」敘述道:「我爹跟我說過,自打看見那天的太陽,他的眼睛就落下了病,無論看什麼都是紅的。」這幾乎是對影片色彩構成的直接解釋,同時也是對「我」這一主觀視點的悄然挪移,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我爹」才是那張著有色差的眼看世界的人,而不是「我」。並且,從攝影的角度上說,攝影機鏡頭也代言了作者的眼、觀眾的眼,它所拍攝出的色彩既是片中人物乃至創作者的主觀表達,同時也是一種無法更改和逆轉的客觀呈現,是情緒本身、是生活本身。
看到最後,大概人們早都忘了,這地方原是叫作「青紗口」,那些紅色終究褪去,就像故事的講述人「我」所說,「橋還在,只是沒了高粱」。這一刻,我們有若恍然大悟,其實這個「青」字,遠要比「紅」更符合影片的內在機理,因為它透著那種塵埃落定後的蕭瑟。
⑧ 《紅高粱》表達了什麼樣的主題
透過影片《紅高粱》還不難看出,它在人的生存狀態、人的本性上作了文章,探討人生哲理。《紅高粱》從本質上說是揭示了一個全世界人們都在關注的問題:文明發展了,人的尊嚴該如何保持,人的活力該如何張揚?人性如何不因科學的昌明發達而喪失?該片導演張藝謀曾聲明,他拍《紅高粱》就是要表達「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就是要張揚人性。在電影中,還往往運用一種具像來象徵,暗示或者喻意環境與人的關系。環境與人相應和時,可以張揚人性;環境與人矛盾,則會壓抑,破壞,甚至毀滅人性。電影《紅高粱》中的高粱地,酒坊均與男女主人公的人性相應和,因此它起到了強化,張揚人性的作用。
用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個天地變成紅色,來顯示人物壯烈的心理真實,也是《紅高粱》的藝術之筆,它給觀眾留下了一種神奇及激動之處。這要比小說中的一帶而過的一些描述更加渲染和表現。提到這些,又不難想像,片中的「顛轎」一場戲,在那崎嶇的道路上,滾滾的黃塵,轎夫那近似瘋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轎中「我奶奶」的表情;釀酒作坊裡面的大酒缸,大海碗,通過煙氣,來回走動的人而營造出來的熱氣騰騰的氣氛;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風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聲和吶喊似的嗩吶聲拔地而起……這些熱烈鮮明的氛圍,表現的多麼震撼人心啊!分析其原因,無處不和電影強調形象直觀沖擊力有關系。這些場面最能體現淳樸的民俗和傳奇的色彩以及片中人物的心境,由於編導者的刻意渲染,使作品在總體上透出了一種強悍的,狂野的,生機勃勃的氣質,觀眾也從中感受到了強烈的生命意識。
⑨ 《紅高粱》表達了什麼樣的主題
《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贊美生命是該片的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⑩ 勃勃生長的紅高梁有什麼象徵意義
勃勃生長的紅高粱有什麼象徵意義?紅高粱可以用來做成好些個東西,食用的。勃勃生長的紅高粱代表紅紅火火不缺糧食,人會走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