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面埋伏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琵琶。
《十面埋伏》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一般都是琵琶獨奏。主要是表現西楚霸王項羽垓下被圍時,四面楚歌、走投無路的場景。
《十面埋伏》還有一個名字叫《淮陰平楚》,因為韓信是打敗項羽的主要人物,而他先是被封異姓諸侯王,後來又降為淮陰侯,所以《十面埋伏》又被稱作《淮陰平楚》。
《十面埋伏》具體是那個年代創作,作者是誰已經無從考證了,曲譜最早是出現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華秋萍琵琶譜》之中。
Ⅱ 「電影 十面埋伏」請問這是什麼樂器
晃鈴,漢譯「鈴桿」,以其製作方式而名之。又稱銅鈴、響鈴。滿、達斡爾、蒙古等族搖擊體鳴樂器。滿語稱轟勿。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各地。�
晃鈴,滿語「轟務」(Hongwu),亦稱「銅鈴」、「神鈴」,《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中稱之為「鈴桿」。 所謂「神」是無形的,但在薩滿的視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響「造型」。因而,許多神只都是帶著神鈴下界的,即鈴的聲響象徵神的降臨,如吉林石姓薩滿請下「瑪克吉瞞尼」時,這位神靈「手提著神鈴,光亮如托立,搖晃著戲耍著,金色神鈴,誦唱著神歌進來了。」
晃鈴的具體形制在本世紀初的一些地方誌書中,就有記載。按《呼蘭府志》所記的晃鈴,其形制為「以木為之,長二尺有半,桿首綴銅鈴數枚」。《依蘭縣志》記載的晃鈴,其形制為「以柞木細棍二根作成,長三尺,每棍梢系銅鈴五」。可見,晃鈴是由兩大部分組成:鈴桿、鈴鐺。這種形制的晃鈴,至今仍然在滿族民間的薩滿跳神活動中流行。
1.鈴桿,木製。富察哈拉晃鈴的鈴桿長96cm,上粗下細,直徑1.5-2cm。吳扎哈拉晃鈴的鈴桿較短,長66.5cm,直徑4cm。木料常用松木、樺木、柞木等。
2.鈴鐺,鑄銅制。球狀、中空,內含若干彈丸。富察哈拉晃鈴的鈴鐺大小不等,大鈴直徑3.8cm,厚4cm;小鈴直徑3.2cm,厚2.5cm。鈴分兩組用一根皮繩拴結在樺木桿子上端,一組由3個鈴鐺組成(一大兩小);另一組由4個鈴鐺組成(一大三小)。鈴身鑄有饕餮花紋。吳扎哈拉晃鈴(見圖8)的鈴鐺不分大小,直徑4cm,厚3cm。鈴分兩組用鐵環鑲嵌在桿子上端,每組由2個鈴鐺組成,並加進一個小鐵環;鐵環由一根鍛成四棱形的鐵條彎制而成。演奏時,鐵環與銅鈴碰撞而響。
晃鈴一般不單獨使用,常與腰鈴配合演奏。它有兩種基本的使用方式,一是將鈴鐺拴結在鈴桿上,用手執木桿搖晃作響;另是將鈴鐺從鈴桿上取下來直接用手搖動作響。其演奏方法,或用手搖鈴桿作響,稱「晃鈴」,這是它的基本奏法;或用手執桿頓地作響,稱「頓鈴」;或用手掌擊鈴桿使之振動作響,稱「振鈴」。《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和《中國樂器》中,將兩種不同使用方式的晃鈴分列為兩個獨立的辭條:「薩滿鈴」和「轟勿」。按其所釋之義,「薩滿鈴」的形制與本文所釋晃鈴的第一種使用方式(將鈴鐺拴結在鈴桿上演奏)相同,而「轟勿」的形制則與本文所釋晃鈴的第二種使用方式(將鈴鐺從鈴桿上解下來演奏)相同。據筆者考證,無論是史志的記載(如《呼蘭府志》、《依蘭縣志》等史志的記述)還是田野作業所見(如寧古塔富察哈拉等薩滿的晃鈴),滿族薩滿跳神使用的「轟勿」,都是由鈴」與「桿」兩大部分構成的樂器。所以,上述兩書中的所謂「薩滿鈴」應是「轟勿」,即本文所釋的晃鈴;而該書中所謂的「轟勿」,實際上只是它的另一種使用方式,倘若特指「轟勿」這件薩滿樂器,則是錯誤的。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中稱之為「鈴桿」、「神鈴」。所謂「神」是無形的,但在薩滿的視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響「造型」。因而,許多神只都是帶著神鈴下界的,即鈴的聲響象徵神的降臨,如吉林石姓薩滿請下「瑪克吉瞞尼」時,這位神靈「手提著神鈴,光亮如托立,搖晃著戲耍著,金色神鈴,誦唱著神歌進來了。」
演奏時,奏者可執一束或雙手各執一束晃鈴上下、前後或左右搖奏。用於民間隆重集會、器樂合奏或薩滿歌舞伴奏。達斡爾族和蒙古族表演薩滿歌舞時,將銅鈴分別綴於薩滿服上,舞者邊跳邊唱,銅鈴也隨之有節奏地嘩嘩作響。有時銅鈴與綴在薩滿服上的銅鏡相碰,音色格外脆亮。
滿、達斡爾、蒙古等族搖擊體鳴樂器。滿語稱轟勿。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各地。
Ⅲ <十面埋伏>是什麼樂器演奏的
《十面埋伏》是琵琶演奏的。
《十面埋伏》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為獨奏,樂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現出了當時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場景。為上乘的藝術佳作。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全稱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傳》,又稱《華秋萍琵琶譜》)。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Ⅳ 《十面埋伏》、《百鳥朝鳳》、《高山流水》各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十面埋伏》——琵琶
《百鳥朝鳳》——嗩吶
《高山流水》——古琴
絕對是每種樂器的代表作。還有如二胡的《二泉印月》、古箏《漁舟唱晚》、京胡《將軍令》等等。
Ⅳ <<百鳥朝鳳>>,<<二泉映月>>,<<十面埋伏>>各是什麼樂器演奏的
《百鳥朝鳳》嗩吶獨奏曲
《二泉映月》二胡
《十面埋伏》琵琶
《百鳥朝鳳》這首曲子原是流行於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1953年春,由山東省菏澤專區代表隊作為嗩吶獨奏參加全國會演,受到熱烈歡迎。
自《百鳥朝鳳》搬上舞台以來,經過了多次加工改編。原在民間流傳的《百鳥朝鳳》,樂曲結構鬆散,沒有高潮,即興發揮時,公雞啼曉、母雞生蛋,甚至連小孩的哭叫聲等都隨意加入。當《百鳥朝鳳》被選為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節目時,經民間樂手任同祥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協助下進行加工,針對原曲缺陷,壓縮鳥叫聲,刪去雞叫聲,並設計了一個運用特殊循環換氣法長音技巧的華彩樂句,擴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後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七十年代,在任同祥演奏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一個呈現百鳥齊鳴意境的引子,以加強音樂性,還擴充了華彩樂句,使用快速雙吐演奏技巧,使樂曲更為完整。
Ⅵ 《十面埋伏》是什麼樂器演奏的
原版是琵琶,但是也有古典吉他的改變版本。
Ⅶ 十面埋伏演奏的樂器是什麼
《十面埋伏》:是傳統琵琶武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不詳。樂譜最早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編輯的《琵琶譜》。明代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的琵琶曲《楚漢》,便是《十面埋伏》的前身。可見此曲的流傳年代十分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