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呂順哥有著怎樣的離奇恩愛故事
呂順哥的離奇恩愛是由當時動盪的社會環境造成的,她和范希周的生死情結產生於戰亂之中,又因戰亂而離散。然而她守著那一點痴情,終於如願以償,為「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這一句話作了最好的註解。呂順哥受盡了顛沛坎坷的折磨,她和范希同的鴛鏡成雙,再續前緣,為離亂紛擾的南宋殤痕歲月,憑添了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靖康之難後,宋高宗建都臨安,金兵緊躡其後,乘勢進攻,在建炎四年更深入浙東,進占臨安(今杭州)。但由於後授不繼,漸成孤軍之勢,就大肆搶掠臨安,火燒臨安北返,也因此被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區區八千人圍困在鎮江焦山達四十八天之久。可惜朝廷倚仗的是秦檜,冠使往來,加緊與金人議和,同時加緊派員到各州徵收田賦租稅,以充朝廷用度,事情就從這里開始。
呂順哥的父親呂忠翊被派往福州擔任稅吏,攜家帶眷來到了仙霞嶺赤石鎮。恰好碰上了建州民變,建州也就是現在福建的建甌,民眾一致推舉范汝為做首領,反抗食糧徵收政策。原本是十分單純的事件,在有心人士的推波助瀾下,竟然愈演愈烈。交通斷絕,秩序大亂,到處是風高放火,白晝殺人。呂忠翊一行只好在赤石鎮暫時住了下來。
幾天後的夜裡,亂民波及到了赤石鎮,街上火光燭天,居民四散奔逃,呂忠翊也帶著妻小摸黑逃離赤石鎮。在亂糟糟的情況下,呂順哥一路向前狂奔,不知不覺中迷失了方向,也不見了父母,天明的時候被一小撮亂民強行擄去。
范希周是亂民頭子范汝為的侄兒,范希周與呂順哥的相識、相交是頗富戲劇性的。
此時范汝為已自封為天雄軍大元帥,准備企圖大舉、為收買人心。他故示大方地把掠奪而來的財帛和婦女分別賞給有功的手下。呂順哥被分給一位小校。
呂順哥是官宦人家的女兒,長得自然是細皮嫩肉,又正是十六歲的花季,破瓜年華。小校心裡高興,把呂順哥一把扛上肩頭,歡天喜地回返住處。志得意滿之餘,一杯接著一杯,自斟自飲,狂飲黃湯。呂順哥瑟縮在牆角,對於那雙不時投來的貪婪的眼神,心頭為之驚懼不已。夜已深重,殘燈如豆,然而一切都沒有發生,嗜酒如命的小軍官已經沉沉醉倒,呂順哥不顧一切趁機逃出魔窟。
呂順哥故意弄成蓬頭垢面的樣子,漫無目標地躑躅在街頭巷尾。經過變亂之後。十室九空,四處行人絕跡,家家關門閉戶,飢腸轆轆的呂順哥終於暈倒在一間破廟附近。
有幾名小混混正在廟廊下煮食香肉,吃飽喝足之餘,悠然而坐。看到有人倒卧在路旁,便把剩下的肉湯慢慢倒進呂順哥的嘴裡,呂順哥慢慢地醒來,睜開了大大的眼睛,有人便驚呼道:「原來是個小妞哎!」
「飢寒起盜心,飽暖思淫慾。」大夥兒七手八腳把她抬進廟里,有人抓她的頭發;有人按住她的手腳;有人強剝她的衣服;有人已經擺好架勢,准備霸王上習了。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有個人使她虎口餘生,保住了清白。這個人自然便是范希周了。至於范希周是怎樣來的,無從考究,大抵是天意安排吧。
呂順哥在危急萬分的悲慘遭遇中,遇到了「貴人」相助,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感恩戴德之餘,在對方憐惜的目光中,淚隨聲下,嗚嗚咽咽敘述了自己的身世,及隨父上任途中遭遇民變的情形。對方也表明自己是亂民首領范汝為的侄子,就這樣呂順哥被帶到范希周的家中。在范希周老母的撮合下,官家小姐呂順哥成了亂民首領侄兒的嬌妻。
在兵荒民亂的情況下,一個孱弱的女子在舉目無親,無依無靠的情況下,成為亂民首領侄子的妻子不足為奇,難能可貴的是以後的事。
患難見真情,范家母子慶幸能與官家女子成親,更加愛護呂順哥。而呂順哥對婆婆的慈愛和丈夫的專情,也逐漸萌生了強烈的信賴與幸福的感受。雖然一時無法揮去與父母分離的悲痛,但是新婚的喜悅、愛情的滋潤,使她覺得生活充實快樂。
亂民的變亂畢竟成不了大氣候,在韓世忠三萬大軍面前,迅速土崩瓦解,官兵全力搜捕餘孽,范希周擔心大禍就要臨頭。倉促間又無法攜帶老母、嬌妻一齊逃走,於是一家三人抱頭痛哭。看來只有讓范希周一人逃走了,范母從箱底取出了祖傳的鴛鴦鏡,由兒子和媳婦各執一面,但願今後能有重逢的日子,破鏡重圓。
范希周逃命後,相依為命的婆媳二人迎接不可知命運的擺布。一夥亂民終於在有一天闖進了這個沒有男人的家庭,在抗拒、打鬥中范母被一劍刺死。呂順哥趁亂越窗而出,在驚恐萬狀中,沒命地向外狂奔。
在飽經顛沛流離之苦後,呂順哥終於和她那到建州上任的父親相遇了。呂順哥如實地告訴父母,她已經和范汝為的侄兒范希周成親,而且夫妻十分恩愛。呂忠翊聽罷,默然不語,他認為女兒為賊人所佔,是一場噩夢。他輕輕勸慰呂順哥不可再對人提起,以後再替她物色一位如意郎君。
劫後重逢,悲喜交集,呂順哥對父親的態度十分不滿,她誓死不再談婚論嫁。不久,她父親又因軍功而被派到封州任職,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封川。痴情女子呂順哥破鏡重圓的願望看來是越來越渺茫了,她整天抱著婆婆給的那面銅鏡,飲泣不已。
世事本難明。一天,一個叫賀承信的,由上級機關派來督理稅務的人來到了封州呂忠翊的衙門。自然,馬屁是必須拍的,呂忠翊在自己家裡設宴招待這位年輕人。這人雖年輕但干練、既儀表堂堂、又彬彬有禮,呂忠翊公事之餘,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女兒,可惜的是這人已有婚約在身。
人走了,呂忠翊懷著患得患失的心情來到後堂。這時,女兒跑來充滿希望地告訴他,她偷聽來客對話,口音十分熟悉,可能就是自己離散的丈夫。父親認為女兒簡直是昏了頭,一個姓范,一個姓賀,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干。
半年過去了,賀承信再度因公來到封州,呂忠翊拗不過女兒胡攪蠻纏,只得又把賀承信請到家中,呂順哥從屏風後面看得真真切切,這可確實就是自己的丈夫。她壓抑住狂喜的心情,叫僕人將一面銅鏡遞到那個叫賀承信的人手裡。當賀承信剛一從懷里摸出另一面銅鏡,呂順哥便不顧一切地沖了出來,嚇呆了坐在一旁的父親。
畢竟是官宦之家,不提建州民變,呂順哥與賀承信熱熱鬧鬧地又舉行了一次婚禮,在歡快的鼓樂聲中,在悠揚的喊禮聲中,兩情脈脈,有情人終成眷屬。禍兮,福之所伏。這成了嶺南佳話之一。
『貳』 為什麼以前的人們通常給孩子起名叫狗剩子啊等等呢
父母怕孩子長大沒飯吃!以前家裡糧食不充足一班人吃剩下的就用來喂🐶,取名狗剩就是說,連🐶都吃不完!意思就是說以後孩子長大後會豐衣足食不會餓肚子!
『叄』 有個電影裡面有叫順哥,康輝,春哥,是什麼電影
桃色公主
主演:劉謀峰劉美熙
導演:劉謀峰
類型:愛情喜劇網路電影
時長:66分鍾
年代:2016
地區:內地
『肆』 我爸名字里有個順字,網名叫順哥,別人老是在我面前嘲笑我爸名字順哥順哥什麼的,我應該怎麼回擊,可以多
你們這些小叼絲,再笑,小心讓我爸揍你們。我和我爸一個人一睾鈀把你們這些渣渣全鏟了。像蚊子一樣的東西們。先給你們大嘴巴子伺候么?
『伍』 有個電影裡面有叫順哥,康輝,春哥,是什麼電影
婚姻癢了
主演:賈峰劉以朵黃薇張洪洲
導演:呂鴻博
類型:微電影愛情劇情家庭
時長:29分鍾
年代:2014
地區:內地
『陸』 有多少名字叫順哥的
我記得有一個叫順哥的,他是和平精英的一個主播,他好像自稱是沙漠皇帝。
『柒』 TVB香港明星劉兆璋演過什麼電視劇和電影(分別說出在戲中飾演的角色的名字)
蜀山奇俠之仙侶奇緣 劉兆璋 飾 哭嬌娃(鬼哭神號)
◆第11集
『捌』 鄭奕奏演唱閩劇在當時有什麼影響
在20世紀初的福州,繁華的街道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街邊的商店為了招攬顧客光臨,紛紛在店內放置著留聲機,並且播放著當時最紅的藝人鄭奕奏演唱的曲目。
賣家與買家在任何時候都是對立的兩個人群,但是在此時的福州卻有一個人能打破這種定律。這個人就是鄭奕奏。
在買家看來,買東西的時候不論買到買不到心目中的東西,只要能聽到鄭奕奏的戲曲,就不算白進一次商店。在賣家來看,不論賣不賣得出去貨物,只要能聽到鄭奕奏的戲曲,心情就是非常愉快的。
在福州地區,鄭奕奏就是人們的全民偶像,不論男女老少,不論士紳貧民,他們每天都會哼唱鄭奕奏的所演唱的戲曲。甚至在當時的福州,鄭奕奏的每一首戲曲都被人們所熟知,而這個群體是那麼的廣大,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四歲頑童。
在福州馬尾海軍軍營之中,三位老將軍坐在房間的沙發上,聽著留聲機中放出來的鄭奕奏演唱的《杜十娘》。其中一人向另外兩人問道:「鄭老闆已經離開福州多久了?我記得當初他離開之前說最長6天,就會返回。」
另外一人說道:「度日如年啊,看不到鄭老闆的演出,我這幾天就覺得好像丟了魂一樣,干什麼都沒勁,吃什麼都不香。」
第三人說道:「我比你們兩人還慘。我太太為了聽鄭老闆的戲,直接把我一個人扔在福州,帶著兒子跟著鄭老闆的戲班子出去玩了。我一回家,連一點人氣都感覺不到。每當躺在床上的時候,我恨不得長個翅膀飛到我太太身邊,把她換回來,讓她在家待著,我一路跟著鄭老闆聽戲去。」
正在這時,外面一個副官急急忙忙地跑了進來:「報告,三位將軍,鄭奕奏回福州了。今天下午4點開始第一場演出,曲目是《黛玉葬花》還有《杜十娘》」。
三位將軍聽到下屬的報告,立刻從沙發上站了起來,開口說道:「備車,去看戲。」
副官回答道:「是,將軍。可是現在才11點,到了戲園子,鄭老闆也正在吃飯。」
其中一個將軍不滿地罵道:「費什麼話?讓你備車就備車,就算在那等著,也比在家心情好。」
副官立刻離開房間,到外面准備汽車,而三位將軍則是急不可待地穿上外套,興沖沖離開房間。
時間終於到了下午4點的時候,鄭奕奏出現在了戲台上,他身穿一身旦角服裝,手持一個花籃,開口唱道: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綉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
台下的觀眾聽到鄭奕奏演唱的《黛玉葬花》,就彷彿是烈日之中飲下了一口冷冽爽口的甘泉,渾身上下的毛孔都舒服的張開了一般。整整一台戲掌聲不斷,叫好連連。
鄭奕奏是閩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藝名傳康,他幼年家貧,11歲入儒林班「善傳奇」學戲,最初從「京鼓吹」藝人陳幼容學唱段,從「平講班」藝人陳金福學表演。13歲得善傳奇班的教戲師傅、京劇和崑曲演員吳善寶的指點。
16歲主演古裝戲《紫玉釵》、《黛玉葬花》、《晴雯補裘》、《杜十娘》、《紅娘遞柬》、《孟姜女》、《鳳陽花鼓》等,並在時裝戲《孤兒血》、《新茶花》和《蔡松坡》中扮演女主角。在短時間內躍居名旦之首。
鄭奕奏19歲倒嗓輟演。此間,一面隨庄質夫、郭知朱學詩詞古文,一面喊嗓、練身段。24歲重登舞台,聲譽日重。
「馬尾海軍扛奏團」將領醵資,將戲中道具鋤頭包金。所灌唱片暢銷台灣和東南亞各地,影響甚廣,被譽為「福建梅蘭芳」。
鄭奕奏的唱腔細膩柔婉,字正腔圓,一板一眼、一腔一調都十分考究,且富於變化,聽來清新動人。他的身段輕盈,表演朴實,藝術上自成一派。
鄭奕奏在舞台上的儀態萬千,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的別樣的裊娜風流。他所飾演的角色多是大家閨秀,即使在發黃的劇照中,也能看出他儀態端莊,神情從容淡定,自有一種氣度,這不僅僅是外在的美所能涵蓋的,而是演員揣摩人物內心、再現人物風採的不凡的藝術才華的展現。
鄭奕奏不僅舞台形象光彩照人,生活中也是談吐不俗,貌恂恂如佳子弟,因而戲迷中文人學子尤多,他們組成各種「扛奏團」給他捧場。所謂「扛」便是捧的意思,「奏」即鄭奕奏。
鄭奕奏獨步閩劇舞台一二十年,無人可比,演出的唱段往往是人人學,處處唱,流行於大街小巷,上海有名的唱片公司,競相灌制鄭奕奏的唱片,向海內外發行。
鄭奕奏的唱腔也十分獨特,他的嗓音並不十分響亮,尤其在倒嗓之後重登舞台,嗓子也不可能恢復如初。因此,他演唱往往「走下韻」,纏綿悱惻,哀怨婉轉,配以襯詞,一唱三嘆,韻味無窮,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人稱「福建梅蘭芳」,有「北梅南鄭」之譽。
鄭奕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州流行文化的一個代表。鄭奕奏必須不停地演出,日夜兩場,加演饒出,有時還有通宵戲,如此旦旦而伐,終於有一天在演《杜十娘》時「倒嗓」了。
在治療過程中,有兩個人對鄭奕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庄質夫和翻譯師爺郭治珠,即名醫師郭雲團胞弟。二人輪番為鄭教讀詩詞書史、諸子百家等新舊文學,為他重登舞台做了有益的鋪墊。
26歲以後,從善傳奇班轉到賽天然班演出,以演《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蓮》、《硃砂記》等青衣戲最受歡迎。
在閩劇的黃金時代,除鄭奕奏外還涌現出許多名演員,如「四大名旦」的曾元官、薛良官、馬秋官,還有傅億濃、陳芝卿、黃蔭霧,丑角唐秀山、林務夏、小生蕭夢塵、李銘玉,老生張江水等,他們的熠熠光輝照亮了20世紀30年代的閩劇舞台。
閩劇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樂一旗兩頭羊」等班社。涌現了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秋藩等「四大名旦」,陳芝卿,傅億儂,黃蔭霧,林依豹,林芝芳,黃銘卿等也紅極一時。
武生陳春軒,吸收京劇武打技藝,創造一套獨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錘》,1934年曾拍成無聲電影。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新國風等班社還赴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演出深受歡迎。
20世紀30年代,曾出版許多閩劇曲本和許多閩劇唱片。如鄭奕奏的《黛玉焚稿》、《孟姜女》、《孤兒血》、《卿之苦痛》、《百蝶香柴扇》;傅億儂的《王昭君、《劉智遠》、《玉堂春》;林芝芳的《妙善哀史》、《竇氏女哭五更》,《嘉桂嶺》;林依豹的《蘇東坡游赤壁》;黃銘卿的《王蓮蓮拜香》;林億媛的《勸同胞勿忘國恥》等。
1938年夏夜,閩劇藝人數百人在榕城舉行抗日救亡火炬遊行,個個手舉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裝,腳扎綁帶。隊伍從省府路出發,經過南門兜走向大橋頭。站在第一排的有著名閩劇武生陳春軒、關傳庚,劇作家林飛。
他們沿途用閩劇曲牌《孝順歌》高唱:
為國家,為民族,去,去,去!去當兵
「七·七」事變後,福州舞台上宣傳抵禦侵略,鼓舞抗日鬥志的閩劇演出風起雲涌。首先是劇作者拿起筆桿當刀槍,紛紛編寫歌頌愛國主義的古代劇和揭露日寇暴行的時裝戲。
「福建梅蘭芳」鄭奕奏與著名導演藝術家晉響亭,受聘到福州公餘閩劇社教授女演員林瓊,金谷蘭演唱《芙蓉恨》和《醉生夢死》等戲。
每逢紀念日、游園會,鄭奕奏就在「新生活促進會」禮堂義演,捐獻寒衣,還在新舞台為「福州抗敵會」義演。黃蔭霧還應邀到協和大學,為師生導演抗日斗爭小戲《到民間去》。
新中國成立初,鄭奕奏一度在外地教戲。後來50歲的鄭奕奏被接回福州,安排在實驗閩劇團,有了安身的崗位,教年輕演員演戲,也到海外如印尼等國家傳授閩劇藝術。
除了教戲外,他也參加導演工作,《漁船花燭》1954年獲華東區戲曲會演導演獎。1963年,鄭主演的《百蝶香柴扇》拍成電影。
1956年鄭奕奏到北京開會,得以晤見梅蘭芳,梅贈以照片並題詩:
南北藝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
見晚如逢親手足,應將肝膽照知心。
1954年,發掘整理《煉印》,參加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林舒謙獲劇本獎,晉響亭獲導演獎,飾楊傳林趕山,飾李動林務夏獲一等演員獎;飾黃卞唐秀山獲二等演員獎。
1955年,《煉印》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成戲劇藝術片.
從1953年至1964年,福州閩劇界創作,整理了《荔枝換江絳桃》、《陳若霖斬皇子》、《雙玉蟬》、《貽順哥燭蒂》、《六離門》、《夫人城》、《鬧燈會》及現代戲《九命沉冤》、《海上漁歌》、《紅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