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在風格方面經歷的變化
中國的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的轉變,起步比西方先進國家晚得多,也經歷了更長得多的時間。它經過從蠟盤發音到片上發音,從部分段落有聲,到只配音樂、音響、歌唱而無對白的配音片,最後再到完全的有聲電影的過程,時間長達五六年。
中國初期有聲電影探索主要表現在人們對聲音的真實感和環境展現等方面並不十分重視和強調,而把較多注意力放在聲音在創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現性應用方面。在這里,聲音首先是被作為一種蒙太奇因素來看待的。這與這些創作者在默片後期的視覺因素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1936年以後,有聲電影完全取代默片。從此對有聲電影藝術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聲畫蒙太奇的結合方面。
2. 中國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大致過程及其特點
中國的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的轉變,起步比西方先進國家晚得多,也經歷了更長得多的時間。它經過從蠟盤發音到片上發音,從部分段落有聲,到只配音樂、音響、歌唱而無對白的配音片,最後再到完全的有聲電影的過程,時間長達五六年。
中國初期有聲電影探索主要表現在人們對聲音的真實感和環境展現等方面並不十分重視和強調,而把較多注意力放在聲音在創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現性應用方面。在這里,聲音首先是被作為一種蒙太奇因素來看待的。這與這些創作者在默片後期的視覺因素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1936年以後,有聲電影完全取代默片。從此對有聲電影藝術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聲畫蒙太奇的結合方面。
3. 簡述電影發展史上三次重要的變革
1、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次大變革是從無聲到有聲。
2、電影藝術史上第二次大變革是從黑白到彩色。
3、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至今,電影正在大踏步地進入高科技時代。
電影誕生
在我們眼前每秒鍾以24格畫面(從前是16格畫面)的速度轉動的影片,之所以能給我們以運動的幻覺,是因為反映在我們眼膜上的形象不會立即消失。我們眼睛的這一特點——或者說這一缺點——即形象在眼膜上的滯留性,可以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
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在17世紀和18世紀,牛頓和達賽爵士曾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但由此打開通向電影的道路,則還有待於在瑞士出生的英國人彼德·馬克·羅傑特的研究。
4. 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發展過程
有聲電影的發展歷史】
有聲電影機的誕生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費了兩年精力,才研製成功有聲電影機。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一句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根據資料來看,完全意義上的有聲片是華納公司1929年的《紐約之光》
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志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從默片到有聲電影
所謂的默片在其鼎盛時代也常常有音樂或者聲效相伴,1926年8月,由約翰.巴利摩爾主演的《唐璜》在紐約的華納劇院首映,這次首映採用了Vitaphone聲音系統,以每秒331/3轉唱片來使電影聲畫同步。新的發明很快就跟來了,1927年10月華納公司的《爵士歌王》敲響了默片的喪鍾。 到1930年為止,只有5%的好萊塢的影片還是默片,華納兄弟採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開發的膠片攜載聲音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採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從而誕生了這一今天仍然採用的標准。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電影膠片的形態。
35mm默片的滿畫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電視畫面),1927年最早的聲音印在膠片上時是1.21:1 。
1932年,製片商和放映商聯合建立了膠片上聲音軌跡寬度的標准,從而創造了新的1.37:1比例。隨著這一整個業界技術方針的確立,電影中的對白、歌舞急劇增加。在30年代,電影觀眾增加了一倍。 電影工業繼續尋找新的發展,很快,就開始經歷彩色電影,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5. 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無聲電影,也稱「默片」,是對有聲電影發明之前所有電影的統稱。有聲電影即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和音響的一種影片。
電影誕生之後,由於聲音技術的局限,早期電影是有影像而無對白和聲效的電影。為了解決這一局限,無聲電影多採用單畫面的字幕來表現重要對白和音效,故也稱「默片」。有些院線在電影放映時,會在現場由音樂家根據劇情發展進行即興伴奏。無聲電影時期,誕生了一大批電影藝術大師,如梅里愛、格里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勒內·克萊爾等。
到了1920年代末,隨著有聲電影技術的發明,《唐璜》、《爵士歌王》等影片開始在部分地採用有聲技術,使當時的觀眾非常震撼。剛開始有聲電影以蠟盤(即唱片)發音,後改進為片上發音。其製作方法為,拍攝時使用兩種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種攝取畫面,一種記錄聲音。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使聲音和畫面合印在一條正片上,製成影片拷貝。放映時,放映機附有還音裝置,在映出畫面的同時,能使聲跡還原為聲音。第一部完全意義上的有聲電影是1929年上映的《紐約之光》。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影攝制過程中大部分工序已由磁性錄音取代感光錄音。
6.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發展歷程
從默片到有聲電影
所謂的默片在其鼎盛時代也常常有音樂或者聲效相伴,1926年8月,由約翰.巴利摩爾主演的《唐璜》在紐約的華納劇院首映,這次首映採用了Vitaphone聲音系統,以每秒331/3轉唱片來使電影聲畫同步。新的發明很快就跟來了,1927年10月華納公司的《爵士歌王》敲響了默片的喪鍾。
到1930年為止,只有5%的好萊塢的影片還是默片,華納兄弟採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開發的膠片攜載聲音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採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從而誕生了這一今天仍然採用的標准。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電影膠片的形態。
35mm默片的滿畫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電視畫面),1927年最早的聲音印在膠片上時是1.21:1
1932年,製片商和放映商聯合建立了膠片上聲音軌跡寬度的標准,從而創造了新的1.37:1比例。隨著這一整個業界技術方針的確立,電影中的對白、歌舞急劇增加.在30年代,電影觀眾增加了一倍。
電影工業繼續尋找新的發展,很快,就開始經歷彩色電影,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7.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哪些變化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7)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經歷了什麼擴展閱讀:
電影節
據粗略統計,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單獨舉辦或輪流舉辦的各種名目的國際電影節已超過三百個。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後舉辦過144個電影節。其中義大利27個,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
提起「國際電影節」,也許不少人會以為「奧斯卡金像獎」就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其實「奧斯卡」只是美國本國的電影獎而已。為了增加國際性,奧斯卡從1948年起又增設了一個「最佳外語片獎」。從上世紀70年代起,每年頒獎儀式都由通訊衛星向全世界作實況轉播,「奧斯卡金像獎」就更具全球性的影響了。
8. 哪些影片的劇情與電影進入有聲時期的歷史事件直接相關
1、《爵士歌王》,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的上映標志著電影的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2、《日落大道》和《雨中曲》。兩部影片角度不同:《雨中曲》是部歌舞喜劇片,描寫取代了老一代的新成長的演員的喜悅;《日落大道》是部悲劇,從片名顧名思義便可知是描寫沒落的一代——在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25年後一個被淘汰的老明星的悲哀。
9. 【50分!】求關於中國早期電影發展史,主要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 和京劇。 為了演講 。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10. 第一次大變革從無聲到有聲電影是因為什麼發明了留聲機
工業革命。電唱機又叫留聲機誕生於1877年,當時正值西方革命爆發期,受此思潮及先進生產力的影響,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影響了電影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