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遠得要命的愛情》是電視劇還是電影啊講什麼的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756649/根據豆瓣的介紹,是有一部這樣的電視劇。
遠得要命的愛情的劇情簡介 · · · · · ·
平和、樂觀、堅韌的「包子女」孟初夏,因為帶著一個十五歲的「兒子」而成為剩女,她與沉穩理智的海歸高富帥沈岸因為好友何若男相識,後來進入沈岸的公司工作,二人漸漸產生感情。而張倫碩飾的李泰迪在學生時代就愛慕孟初夏,出國後回國,依然深深愛著她。三人的關系最終將怎樣發展?
另一邊,劉雨欣飾演的丁菲是孟初夏的閨蜜,性格灑脫豪爽,是個智慧與美貌並存的「御姐」,她追求著心目中完美的愛情,但是她的身邊卻時時圍繞著「屌絲」二鵬的身影,天意最終又會給這樣一位女神怎樣的結局?
B. 日本電影告白的詳細劇情
在《告白》里,所有的殺人動機都不是仇恨,而是慾望。
真正殺死森口老師女兒的並不是少年A,而是少年B。少年A最初的想法不過是製作出能直接殺害森口老師女兒的電擊設備,從而獲得別人對他的注意。
但是少年A製作出的電擊器並沒有殺死森口老師的女兒,所以他才會憤怒而取笑少年B。而少年B將森口老師的女兒丟進游泳池,這直接導致了小女孩的死亡——但是他並不是為了掩人耳目銷毀證據,而是他覺得少年A沒能殺死森口老師的女兒,但他可以。
森口老師在最後一節課上平靜地講述了這件事以後,就開始准備復仇。
而森口此刻也流著眼淚笑著說:開玩笑的呢。
《告白》講述不僅是主角的復仇,更是對庇護青少年犯罪的《少年法》的思考。日本著名偵探小說家東野圭吾在他的小說《彷徨之刃》里也有對於《少年法》的批判,相比於《彷徨之刃》,《告白》里對於這項法律的思考要更陰暗,也更深刻一些。
C. 這要命的愛
小妹妹,嘿嘿,你這種心情和我上大學那時候一樣,盡管我也才畢業一年多,但是回想起來還是覺得自己在那件事情里成長了很多.
你的那句"他愛我的時候,是真的愛我,不愛了,也是真的不愛了"我那時也跟自己這么說過.其實你什麼都明白,什麼道理都知道,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心對吧.
我那時在寢室憋了好幾天,好朋友來看我,一開寢室門我就趴在她身上大哭一場,一點也不像我.
我和他也算異地吧,學校在同一個城市,可幾乎在南北兩邊,也不常見面.我那時覺得去他學校看他是最幸福的事情,他在寢室里給我做飯,在KTV唱歌,每一個細節我都記得.回去會想千萬遍. 有此我落枕了,他買枕頭過來給我(跟你們的枕頭好像:))那個枕頭我到現在還在用,畢業從武漢到了廣州都還沒丟.
他說的話都跟我那個男生好像,他最後也跟我說"我這段時間心裡很亂,自己好多事情都懸著,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的,到時我去看你". 這是他最後一次電話.
我們的幸福鏡頭到最後也是最讓我傷感和心碎的.
很明顯,愛情裡面,哪一方愛得多一些,哪一方就沒有任何主動權,就被對方控制了,沒任何辦法. 尤其當另一方開始不想玩的時候,用真心的那方則最受傷. 那些到最後會把人陷進去的東西,一開始總是柔軟和溫暖的.
要我說,你現在要做的就是把生活調整到沒有認識他之前的狀態,讓自己忙一點,眼界開闊一點,認識的人更多一點,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積極向上的基礎上. 等你真正走過這段日子再回頭看,你會發覺這些傷心全都淺淡了,你又會從新開始,只記得美好的回憶.
有些愛情只記得就好了,再深入下去,受傷的就只能是你,這也是世上有那麼多好女孩到最後都作賤著自己一次次給男人機會的原因. 相信你自己,別用那麼多亂七八糟的理由說服自己原諒,期盼和等待. 愛應該是快樂的事情,若是覺得痛苦了,就像你吃的葯過期了一樣.
過期的葯是有毒的.
好好珍惜自己,你得堅強,獨立.你自己優秀了,才會有優質的愛情.愛情應該是平衡的,不是求和等,更不是相互折磨.和長長的一生比起來,無數好男人都還在前面等著你闖過去呢:)
我在那之後經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好好學習,好好畢業,順理成章的拿獎學金,在大四就被廣州的公司招走了,都沒有自己找工作. 去年8月在畢業一周年的時候,我買了輛車給自己,是自己掙的錢,也是給自己的禮物. 現在的男朋友很寵我也很懂我. 你得明白,寵你還是懂你是有本質區別的.
讓我們打起精神,做個優秀的女孩子吧~~那些猶猶豫豫舉棋不定想用小感情伎倆困住我們翅膀的男人,讓他們哪涼快呆哪去!
D.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滾燙的愛》
作者:追劇喵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9075142/answer/17236599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影帝影後的強大卡司陣容
影片是日本導演中野量太的首部商業作品,雖然故事走向與其他日式溫情片相差不了多少,人物設定也不復雜,更是融入了尋找親生母親、患上絕症等爛俗情節,但卻有種魔力讓人從頭哭到尾。導演繼廣受好評的影片「幫老爸拍張照」後再度將視點聚焦在親情題材上,可以說在處理家人之間的情感細節上很是細膩,也因此讓此片在第4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三項提名。
<img src="https://pic4.mg.com/50/v2-_hd.png" data-rawwidth="539" data-rawheight="3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9"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v2-_r.png">
此前不負責任還拋棄妻女的丈夫開始慢慢的擔起家庭的責任;經常被同學欺負的大女兒漸漸變勇敢並懂事的承擔起了家務,對母親仍存一線希望的小女兒也在新組成的家庭中找到了溫暖;頹廢的青年背包客拓海也在女主的點化下開始改變人生信條並在澡堂中打工謀生。以至於偵探最後說「雙葉真是了不起的人吶,感覺可以讓人為她做任何事情,可能也是因為她為大家做的更多吧。」
所以,雙葉離開後,澡堂的煙囪繼續紅火地冒煙,而除了「滾燙」大概還真沒辦法形容這種愛……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專注於各式影片毒辣點評
關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E. 阿吱阿吱講的什麼內容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主講前世今生的愛情故事。
今生的陰陽眼和鬼差是前世抗戰時期未能在一起的一對戀人,他們相識於1930年,當時男主的身份是土匪頭子,女主是被他們搶上山的女人,他們在土匪窩里相遇相識相愛,這段時光可以說是他們整個愛情里最幸福明朗的日子,後來他們因為日本鬼子搶上山而被迫分離,當時女主以為男主早已死在了山上,而男主卻是在一直尋找女主未果。五年之後兩人再次見面,男主隱藏身份成了卧底去探聽日本人的行動,女主也投身政黨做情報工作,他們在南京重逢並重浴愛河,在之後爆發的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中,男主決心正式投向戰場,而女主在難民營里做護士(就是在這里女主遇到了超壞的男配),兩人無時無刻不在憂心彼此的安全,擔心國家的現狀。作者真的將這段歷史描寫得很真實,南京大屠殺真的是國人心中永遠邁不過去的一道坎。之後因特殊情況,女主需退出南京,兩人不得不再次分離。一年之後兩人再次重逢,同樣都是卧底去探聽日本人的情報,但男主效忠國*黨,女主效忠共*黨,雖然效忠政黨不同,但並不妨礙他們相愛,甚至遇到危機情況還會彼此透底,以保證減少中國人的傷亡。但是因女主探聽的日本對象正好是之前在難民營里遇到的男配,男配愛上了女主,後來發現了男女主的身份和愛情,設置陷阱讓男女主都陷入危險之中,最後男女主選擇開車沉江而死。可是在這里死去的只有女主和肚子里的孩子,男主被男配救活送去美國打地下黑拳,想讓男主以他最不願意的日本人身份死在那裡,幸好之後的珍珠港事件讓美日關系破裂,男主得以重返中國。由於當時男主被送出國時,男配騙他說女主還活著,所以男主回國後,一邊抗戰一邊也在尋找女主,男主走遍了中國、日本、西班牙就為了尋找女主的蹤跡,直到抗日戰爭勝利,男主才接受女主已去世的事實選擇回國,在剛踏上中國的土地上,男主就去世了。女主去世時二十七歲,男主去世時三十五歲。可是男配在女主去世後也沒放過女主,他對女主變態的愛使他把女主的靈魂禁錮在他身邊,女主為了逃離他分出一半靈魂投身到了一個小女孩身上,於是這個小女孩擁有了陰陽眼,可以看見鬼神。男主死去後的靈魂因為過於仇恨日本人而害死了日本平民,被視為厲鬼而留在了地獄中當差,即便如此,男主也還是在尋找女主,故事的開頭就是男主找到了女主投身的小女孩,一直在她身邊保護她。
在現代,男主作為鬼神時常在女主身邊保護她(女主這時十七),女主慢慢對他產生好感,之後女主不斷回憶起了他們前世的經歷,更加與男主相愛,即便他們一個是人,一個是靈魂。可是男配的靈魂也一直不依不饒,男配也一直在尋找女主,想讓女主的靈魂合二為一重新回到他身邊,於是男配逐漸成為強大的惡鬼,想要吸食女主的靈魂得到她,之後男主拼盡全力撕碎了男配,男主自己也破碎了。地獄里的鬼神為了救男主,將男主靈魂重新拼好讓他投胎,於是男女主再次相見時,女主三十四歲,男主十七歲,他們最後終於同時擁有前世和今生的兩份記憶,找到彼此並在一起了。
他們彼此相愛了八年,可實際上真正相處的日子卻不到半年。在那個戰亂的時代,生命和愛情在國家面前,不值一提。
F. 《告白》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 劇情發展有哪些深意看了一遍沒看懂。
早在千八百年前,孔自老人家就告訴我們,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但很多人理解為做人應該以德報怨。即便是不必要的犧牲也應該原諒和理解。日本《告白》這部電影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做錯了就是做錯了,別把世界想像的那麼美好,要用正義進行懲罰。
劇情的發展是很慢的張開的,就像一張網,慢慢地裹緊裹緊。每個人都分段式的訴說他們的故事,讓整部電影的脈絡一點一點清晰,但又無可奈何。劇情之所以這樣寫,或許是作者想讓別人看到一個惡意是如何產出的,家庭和社會對此有著怎樣的責任。
G. 《告白》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劇情有哪些深意
《告白》這部電影並不如題目一般溫馨浪漫卻也如題目一般直擊人心,色彩壓抑的暗黑系,當罪孽無法得到法律的制裁的時候唯有以暴制暴。母親復仇的題材,從一而終的黑化,沒有猶豫沒有心軟,人本就要為自己的慾望罪行付出代價。
H. 日本電影《血凝》的劇情
《血疑》的劇情簡介
花季少女幸子(山口百惠 飾)前往東都大學醫學院探望父親大島茂(宇津井健 飾)時,意外遭遇放射性鈷60的泄漏事件。不久之後,幸子的健康每況愈下,日漸衰落。
大島茂敏銳地覺察到,寶貝女兒很可能在上次事故中遭到放射物質的感染而罹患致命的血液病,他的心中萬分焦急。在此期間,幸子與有過一面之緣的醫學院學生相良光夫(三浦友和 飾)相識相知,兩顆年輕的心越走越近。
無奈光夫的父親相良英治(長門裕之 飾)教授千方百計在工作中排擠大島茂,他的母親敏江(八千草薫 飾)也不同意兒子與幸子的交往。不久之後,兩個年輕人更得知一個驚天的秘密,他們那孱弱的愛戀將何去何從。
(8)要命的愛日本電影講的什麼內容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大島幸子(演員山口百惠)
17歲原本是一位健康快樂的高中生。在醫院的爆炸事故中不幸被放射線感染白血病。在事故中與光夫相遇相戀,但是卻發現原來自己的戀人竟然是同父異母的親哥哥。面對命運的捉弄,依然積極面對有限的人生。
2、相良光夫(演員三浦友和)
醫學部2年級學生。相良教授的親生子。在醫院的爆炸事故中巧遇幸子,並與之相戀。一次次把心愛的人從死亡邊緣解救出來,但是最後卻不得不面對愛人是親妹妹的命運。
3、大島茂(演員宇津井健)
東都大學醫學部放射科副教授。雖然不是幸子的親生父親,但視幸子如己出,倍加疼愛。為了挽救女兒的生命,一次次與死神抗爭。
4、大島理惠(演員岸惠子)
幸子的親生母親。17年前還是學生的理惠與相良教授發生了婚外戀生下幸子,因為害怕面對做未婚媽媽的壓力,請求兄長大島茂幫助撫養幸子。一直不敢面對幸子,獨自在沖繩生活。
I. 遠得要命的愛情的劇情簡介
孟初夏(李菲兒飾)獨自帶著失蹤姐姐留下的兒子生活,她善良樂觀卻從不幻想愛情,堅強地奮斗著。沈氏企業的沈岸(朴海鎮飾)回國開拓事業,心底隱痛的往事讓他不再期待愛情,通過相親決定跟初夏的好友何若男(屈菁菁飾)訂婚。初夏和沈岸因機緣巧合,彼此心存偏見。初夏意外失業,兒子孟響(吳磊飾)正值叛逆期,但她不畏跌倒,笑迎坎坷。一場車禍奪走若男的生命,臨終前她把閨蜜初夏託付給沈岸。初夏自尊自強,屢次拒絕沈岸幫助。沈母認為初夏另有所圖,阻止二人來往。沈岸怨恨母親十幾年前用同樣的手段毀了自己的愛情,為證明自己如今能夠掌控人生,沈岸決心娶初夏為妻。初夏和沈岸漸漸了解、溫暖對方,最終迎來遙遠的愛情。可初夏忽然發現,沈岸「往事」中的那個人就是姐姐孟晨霜,而沈母就是害姐姐遠走他鄉的人。這時離家十年的姐姐突然出現。最終,通過一系列事件化解多年的誤會,最終初夏和沈岸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J. 講的是什麼內容
「四書五經」中分別講的是什麼內容
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中,《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絀,詩味不多。《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周禮》
《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它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把《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六經。孔子收徒講學時,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不過,孔子所講授的禮、樂和舊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禮、樂已有很大的區別。他認為,《樂》教,可以使人「廣博易良」;《禮》教,可以使人「恭儉莊敬」(見《禮記·經解》)。孔子還說過:「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孔子看來,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因此,必須「立於禮」(《論語·泰伯》)。禮所包括的四書五經范圍很廣,從國家的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准則。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禮書,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是講周朝官制的,《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禮記》是孔子學生以及後人傳習《禮經》的記錄,內容有關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東漢學者鄭玄分別給《儀禮》、《禮記》作了註解之後,才有了「三禮」這一名稱。「三禮」都與孔子禮的思想有關,但只有《儀禮》(17篇)是由孔子整理編訂的。《周禮》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由於我國早在夏、商、周時就進入了奴隸社會,而周為奴隸社會的鼎盛時代,所以《周禮》是中國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記錄,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全書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為上下卷,共12卷。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漢時補以《考工記》。《周禮》為何人所作,何時產物?歷來也是有爭論的。古文經學家認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為,它出於戰國,也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劉歆所偽造。近人從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證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多數人認為是戰國時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周禮》成於漢初。《周禮》一書,東漢鄭玄撰有《周禮注》,唐朝賈公彥作《周禮正義》,清代孫詒讓也撰有《周禮正義》,這些注釋對後人研究《周禮》提供了參考資料。周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隸主貴族的總代表。輔助周王的大官,相傳有太師、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時,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兒子伯禽,也當過周王的師保。在令尊、令彝銘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種官職的總稱,即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諸侯和方國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在周王及其師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職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稱六卿。六卿經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們在朝廷中分立於周王的兩側,協助周王處理政務。周王朝,「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務有密切的關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兒子伯禽也曾任過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處於人神之間的媒介地位。太士也是神職官吏。太史這一職位,就是商代以來的作冊,周初畢公高曾任過太史,稱為「作冊畢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務總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譜系,也是重要的職務。六卿還有許多僚屬,各有專職,所以總稱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還設有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寫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司空在銘文中寫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職事的。司馬則是管理軍賦的職官。司徒、司馬和司空的職權相當,合稱「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祿,司寇管刑罰,其地位僅次於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職。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屬,如屬於司馬的有師氏、虎臣和專管馬的走馬(趣馬)等等,構成專門的官僚系統和集團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澤的,管理市場貨賄的,管理貴族吃、穿、用以及娛樂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專門的官吏。這些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統治區的四面八方,分布著許多封國,所以稱為「四方」,具體地指侯、甸、男等諸侯,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權。有的大國諸侯經周王授予特權,可以調動附近的中小諸侯,從事征伐,捍衛周天子,成為方伯,方伯是一方諸侯之長,不是諸侯的封號。有些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頭銜,如周公和召公就是這樣。所謂「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無論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後人加工的結果。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總的說來,它是從商代「內服」和「外服」兩套官職發展而來的,不過周朝的機構更加龐大了,體制也越系統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貴族,又是宗親,三位一體,就是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構成了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體系。直至封建社會,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還有它的影響作用。《周禮》還包含著古代宗教、經濟政策、哲學與倫理等諸多方面的歷史資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主,兼收法家和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經》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被譽為諸經之首,三玄之一。《易經》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孔子定為五經之一,計有24070字。分本經和大傳兩部分.本經包括八卦,重卦,卦辭,為易有主體,故稱為經;大傳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此十者合稱十翼.十翼為闡明易經而作,故曰傳.它是用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為結構框架,把中華民族在太古時代摸索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和生產經驗,用抽象的符號記錄下來,進一步以陰陽變化之道來分析,說易經明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通過卜卦來啟示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規律。《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她也是中醫之子向更高層次學習的門檻。
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分為三部,炎帝部落所編用成為連山易,黃帝部落所編用成為歸藏易,而另一部則由周文王寫為《周易》。連山易以艮卦為首卦,流行於夏朝,歸藏易以坤卦為首卦,盛行於商朝,現在,《連山》與《歸藏》都已失傳,是我國古代文學一大損失。《連山》與《歸藏》是占卜之書,《周易》則是周文王以伏羲八卦為基,卦卦相合,形成了闡述宇宙一切物質事物運轉消亡規律的六十四卦。又由周文王改寫,孔子也曾為《易經》編寫過《十翼》。
《詩經》
《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詩經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編集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詩經》305篇的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像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②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8歲。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體例分類《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即朝廷之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
《尚書》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尚書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春秋戰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儒家尊之為經典,故又稱《書經》。《尚書》據說原有一百篇,秦代焚書後,漢初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篇,連同原有的今文《尚書》共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就是經過晉人手術的這種古文《尚書》。《尚書》包括虞、夏、商、周書。《虞書》、《夏書》非虞夏時所作,是後世儒家根據古代傳聞編寫的假託之作。《商書》是殷王朝史官所記的誓、命、訓、誥,其中《湯誓》按時代說應為最早的作品,但這篇文章語言流暢,可能經過後人的潤色。《盤庚》三篇古奧難讀,較多地保留了原貌。這是殷王盤庚遷都時對臣民的演講記錄,雖然語辭古奧,但盤庚講話時充沛的感情、尖銳的談鋒,還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說: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炪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盤庚》上)短短的一段話,用了三個比喻,貼切、生動,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條不紊」作為成語,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盤庚告誡臣下不要煽動民心反對遷都,說那樣便會「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動。《周書》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獻。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紂時的誓師之詞,《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訓告殷遺民之詞;《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享受之詞。這些作品敘事清晰,而且能表達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寫於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晉失敗後的悔過自責之詞,表達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這樣寫道: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他引用古人的話指出,如果自以為是,必將做出許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說明責備別人容易,從諫如流則十分艱難,寫得相當傳神。比起《商書》和周初的文字,要流暢得多,標志著散文在當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文章匯編。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語言同秦漢時的古漢語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遠,傳寫訛誤,十分艱澀難讀。韓愈謂之「周誥殷盤,佶屈聱牙」(《進學解》)。但拋開文字的障礙不談,在情感的表達上,其實是樸素而簡要的。由於發表那些言辭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語之間,具有居高臨下的自信。對於後人來說,古奧是一種特殊的美感,質朴自信,又顯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書》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漢代《尚書大傳》引子夏語,謂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也是有感於此吧。不過,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禮記》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春秋》
《春秋》相關著述孔子所著《春秋》一書本名《麟經》,相傳孔子編纂此書時,有一獵戶背一奇形怪獸請教孔子所獵者為何物,孔子見狀大驚曰:麒麟本是太平獸,緣何生來不逢時。自此便停著《春秋》,三年後孔子亡故。後人以此典故稱孔子所著《春秋》為《麟經》,奉為四書五經之一。
之所以以「春秋」一詞命名史書,而非「冬夏」,是因五行學說中,「春秋」之位相應「東西」二方,東為木、西為金,金木為篆,故可標稟歷史;金木為實,故可以史為鑒。有此緣故,故名「春秋」。而「冬夏」二季相應為「水火」,是陰陽變化之極,變化不定,故此不以此立說,亦不稱物為「南北」也。
《春秋》原是先秦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後來僅有魯國的《春秋》傳世,便成為專稱。這部原來由魯國史官所編《春秋》,相傳經過孔子整理、修訂,賦予特殊的意義,因而也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春秋》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之祖,它以魯國十二公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它是綱目式的記載,文句極簡短,幾乎沒有描寫的成分。但它的語言表達,具有謹嚴精煉的特點,反映了文字技巧的進步。《春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寓褒貶於記事的「春秋筆法」。相傳孔子按照自己的觀點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評判,並選擇他認為恰當的字眼來暗寓褒貶之意,因此《春秋》被後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義」的經典,是定名分、製法度的範本。並且,在史書和文學作品的寫作上,也對後人產生很大影響。史學家從中領悟到修史應該有嚴格而明確的傾向性,文學家往往體會了遣詞造句力求簡潔而義蘊深刻。當然,刻意求深,也難免造成文意晦澀的弊病。
《公羊傳》與《穀梁傳》是為解春秋之筆法,釋《麟經》之精妙,但於《麟經》並無後續紀年。《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是孔子所著《麟經》之續,同為魯國編年體史書,故與《麟經》並列。《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官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樂經》
於戰國時期失傳。傳說於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被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