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寧古塔真的有塔嗎
寧古塔為古地名,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范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舊屬吉林管轄。滿語數之六為寧古(ninggun),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在清代,寧古塔是讓人們聽過之後無法入睡的地方。這就像一個咒語,有多少人寧願死也不願寧古塔。
雖然死亡是可怕的,但一把刀下去,你就一了百了,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寧古塔,它是一個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地方。
喜歡看清代電影、電視劇或「清代歷史」的人,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發配寧古塔。在清代,寧高塔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流放犯人主要因政治案件或文字獄。這里,被流放的人們的地獄。
清代,雖然東北是滿族的繁華之地,但除了沈陽等少數城市,其他地方都是荒無人煙的。根據研堂見聞雜記的描述,寧古塔在當時幾乎不是人類世界,這里的條件差,氣候異常,什麼植物都沒有生長,更不能生產糧食,無法接近,但經常能看到老虎、熊和其他珍稀動物的身影。
從北京到寧古塔,你可以從地圖上看一下,就知道到它不遠,東北的天氣,你知道。你是在流放,而不是度假或戶外運動。你的出行工具不再是汽車,而是兩只腳,沿途是很艱辛的。
有些人甚至還沒有到寧谷塔,他們已經受到了老虎和狼的攻擊,或者變成了老虎,豺狼的美味。據說當地人迷了路,變成了食人族。
九死一生到了寧古塔,是否可以念一聲阿彌陀佛了?別急,」流放寧古塔」後面還有呢!
經歷了九死一生終於到達了寧古塔,就能說阿彌陀佛了嗎?先別忙著放心,流放寧古塔」後面有一句:「給披甲人奴。」那些被流放的人是奴隸,他們被立即分裂。主人一一披甲人,也就是兵。女人被槽蹋,男的被殺可做沒有任何自由的苦力,一些人換了馬,一些女人被賣到妓院,這樣的悲劇,每天都在這里重演。
據統計:清朝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共有150多萬人。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很少有窮人,其中大多數是著名的江南文人名士官員。
想像一下他們當中有多少賈寶玉,唐伯虎式的公子,才子,有多少林黛玉,薛寶釵式的嬌小姐,因言語!、獲罪,或受株連而被判有罪,或者集體懲罰,來到了這種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他們享受慣了舒適的生活,如何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日子過得生不如死,還要飽受屈辱的活下去。
因此,許多人即使他們活著到了寧格塔,他們無法承受這種差異帶來的痛苦。因此,寧古塔沒有塔,這就是為什麼清朝的人不願意去的原因。
2. 寧古塔究竟有多恐怖
寧古塔——流人的文化與生活縱觀歷史,話遠古缺不了山頂洞,論金清離不了寧古塔。寧古塔,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滿語數之六為寧古,個為塔,相傳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有新舊2城,相距25千米。舊城位於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縣舊街鎮。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城地。其地原為渤海故壤、上京龍泉府故址,距今縣城35千米(今寧安東京城)。順治十年()設昂邦章京(意為總管)鎮守,長期為清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每年六月,派出官員至黑龍江下游普祿鄉,收受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居民貢貂。17世紀中葉,俄國哥薩克侵擾黑龍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討。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統鎮守此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綏芬廳於寧古塔,與副都統同城治理軍政事務。三十三年裁副都統。宣統元年(1909),綏芬廳升為府,遷駐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寧安府。1913年改為縣。今為黑龍江省寧安縣治所在地。寧古塔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盛京以北、以東皆歸其統。隨著設廳,疆土逐漸減少。作為國防重鎮的寧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因此寧古塔與盛京齊名。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有許許多多的流人來到荒涼凄苦的北大荒,有的是官吏、文人雅士,有的是藝匠、官人,有的是戰俘,也有平民百姓千里赴北疆。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罪名,走上同一塊土地。他們在這塞北寒山飲凄風苦雨、茹荒野寂寥,可謂"古戍黃沙迷斷磚,羊裘坐冷千山雪"。他們當中有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文人金聖嘆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思想家呂留良家屬等等。在悲慘的境遇中勉強生存的同時,他們也為邊疆的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的到來,傳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兩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流民的湧入改變了當地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們種植稷、麥、粟、煙葉,採集人參和蜂蜜,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流人生活流人遣戍的原因有很多,有反清斗爭失敗者,如各種類型規模的農民運動,失敗後,參與者及其家屬被遣戍。有的因科場案、文字獄受到牽連,如清初的"《明史》案"、"《南山集》案"等,使得一大批文人罹遭發遣。有的因參與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派系斗爭,像平定三藩、康熙後期儲位之爭、雍正年間年羹堯、隆科多案等,在這些斗爭中失勢而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遭到遣戍。還有大批人因作姦犯科、貪污受賄、瀆職舞弊、作戰不利等而被遣戍。被流放的人物身份復雜,既有王公大臣,也有一般百姓;有漢人,也有滿人和其他民族。由於在清代仍實行"一人犯法,禍滅九族"的"連坐''律,因此,流人的數量很大,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個人、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當時的流放寧古塔的人基本都是老死終生,這還算是不錯的,很多流放的人未及到此便殞命於途中。其實流放到寧古塔我想多半就相當於現在說的被定了死刑緩期執行一樣。在《研堂見聞雜記》中對流放者途中艱難做了細致的描述,"諸流人雖名擬遣,而說者謂至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犭穴所攫,或飢人所啖,無得生者",其恐怖可想而知。按這樣的記載當時的寧古塔就是人間的地獄,在論斷上我實不敢苟同,我想這個地獄是當時世人心中的地獄,就象生與死一樣,在那些修行高深人的眼裡本沒有生死之別,只是眾人心中有了生死的概念之後才有了生死的。明宣德八年,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東北,但死在路上就有三分之二,到東北只剩下五十人。由此,一路上的自然艱苦和人為虐待便可想見。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這些奴隸分配給了主人,主人見美貌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丈夫礙手礙腳先把丈夫殺了;人員那麼多用不了,選出一些女的賣給娼寮,選出一些男的去換馬。最好的待遇算是在所謂"官莊"里做苦力,當然也完全沒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學者吳兆騫記述,"官莊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即是打圍、燒石灰、燒炭,並無半刻空閑日子。"一位寧古塔流人在一位悼念亡妻范氏誄文,更是道進此中悲歡。"及天降災而人遘禍,家已破,人已亡,流離顛沛,隨地悲傷。視黃河之洶涌而目眩,瞻泰山之突兀而心慌。思親也日灑千行之淚,思女也夜回九折之腸。宿孤廟而跼蹐,投野店而彷徨。氏猶且扶我病軀而肩負幼子,口銜食物而手挾衣囊。雖忍飢而沖夜霧,即葛屐而履晨霜。吁嗟乎!吾得苟延性命以至於今者,皆氏之徹夜看視,寒涼迭進,而使得離床。初則為賢良之內助,後則為患難之糟糠。細思其始末,吾寔(實)心痛恐至瞑目而猶不忍忘。哀哉久離桑梓之地,終焉沙漠之鄉。難受者火坑之厄,邀恩者雨露之涼。賃屋於西關之側,棲身於大路之旁。寒威透體,凍雪堆牆,冷風穿壁,微月當窗。氏則擁衾輾轉,吾亦倚枕思量飲冰茹糵,以至小康。拮據而寸心盡碎,操勞而食指皆僵。吾嗜醇醪而無端歌泣,揮翰墨而自為短長。卒至萍蹤偶合,耕田築室於東京者為安身立命之場"流人文化康熙時期的詩人丁介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寧古塔是清朝最著名的流放地,有那麼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為句點,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靜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與這里產生終身性的聯結,而到了這里,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來。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恐怖荒涼之至。比起種種酷刑,流放確實成了一種極為仁厚的懲罰,但實際上對承受者來說,殺起來再慢也總不會拖延太久,而流放卻是一種長時間的可怖折磨。而且一人犯罪,往往牽連親友數百人,浩浩盪盪押往寧古塔。到了那裡,連孩子都成了奴隸,那種非人的生活實在能把人摧殘成行屍走肉。清朝皇帝還很喜歡搞文字獄,這是握權者最樂於對付知識階層的手段。只消深文周納、上綱上線,幾乎無需動用國力,就能消除異己文人,使耳根清凈,何樂而不為?於已定罪的文人也不能都殺,否則落得個殘害文化的罵名,於是不知有多少所謂"犯人"的文人的判決書上寫上了"流放寧古塔"。於是又要株連九族,那些遠親,可能根本沒見過當事人,他們的親族關系要通過老一輩曲曲折折的比劃才能勉強理清,現在卻一古腦兒都被趕到了這兒。據李興盛先生統計,單單清代的東北流人(其概念比流放犯略大),總數在150萬以上。流人文化——流人之情清康熙年間,兵部尚書蔡毓榮獲罪流放黑龍江,他的朋友,上海人何世澄不僅一路護送,而且陪著蔡毓榮在黑龍江住了兩年多才返回江南。專程到東北探望朋友的人也有不少,例如康熙年間的流放者傅作楫的老友吳青霞便是不遠千里前來探望。我特別傾心的是康熙年間顧貞觀把自己的老友吳兆騫從東北流放地救出來的那番苦功夫。顧貞觀知道老友在邊荒時間已經很長,吃足了各種苦頭,很想晚年能贖回來讓他過幾天安定日子。他有決心叩拜座座侯門來贖金集資,但這事不能光靠錢,還要讓當朝最有權威的人點頭,向皇帝說項才是啊。他好不容易結識了當朝太傅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納蘭容若是一個人品和文品都不錯的人,也樂於幫助朋友,但對顧貞觀提出的這個要求卻覺得事關重大,難於點頭。顧貞觀沒有法,只得拿出他為思念吳兆騫而寫的詞作《金縷曲》兩首給納蘭容若看,因為那兩首詞表達了一種人間至情,應該比什麼都能說服納蘭容若。兩首詞的全文是這樣的:"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潺〔亻愁〕。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不知讀者諸君讀了這兩首詞作何感想,反正納蘭容若當時剛一讀完就聲淚俱下,對顧貞觀說:"給我十年時間吧,我當作自己的事來,今後你完全不用再叮囑我了。"顧貞觀一聽急了:"十年?他還有幾年好活?五年為期,好嗎?"納蘭容若擦著眼淚點了點頭。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吳兆騫終於被贖了回來。流人文化——流人的文化貢獻離開熟悉的江南,來到冰冷的北國,流人的生活是艱難的。為了生命的延續,抱著僅存的希望,他們尋找自己的生活。他們在黑土地貧瘠的文化土壤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空間。流人們比較常見的是選擇教書。例如洪皓曾在曬乾的樺樹皮上默寫出《四書》,教村人子弟,張邵甚至在流放地開講《大易》,"聽者畢集",函可作為一位佛學家當然就利用一切機會傳播佛法;其次是教耕作和商賈,例如楊越就曾花不少力氣在流放地傳播南方的農耕技術,教當地人用"破木為屋"來代替原來的"掘地為屋",又讓流人隨身帶的物品與當地土著交換漁牧產品,培養了初步的市場意識,同時又進行文化教育,幾乎是全方位地推動這塊土地走向了文明。流民的湧入改變了當地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們種植稷、麥、粟、煙葉,採集人參和蜂蜜,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正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不知不覺中傳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文化素養更高一點的流人則把黑龍江這一在以往史冊文典中很少涉及的角落作為自己進行文化考察的對象,並把考察結果以多種方式留諸文字,至今仍為一切進行地域文化研究的專家們所寶愛。例如方拱乾所著《寧古塔志》、吳振臣所著《寧古塔紀略》、張縉彥所著《寧古塔山水記》、楊賓所著《柳邊紀略》、英和所著《龍沙物產詠》、《龍江紀事》等等便是最好的例子,這些著作(有的是詩集)具有極高的歷史學、地理學、風俗學、物產學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是足可永垂史冊的。有幾個代代流放的南方家族給東北所起的文化作用特別大,例如清代浙江的呂留良家庭、安徽的方拱乾、方孝標家族以及浙江的楊越、楊賓父子等。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在民國初年曾說到因遭文字獄而世代流放東北的呂留良(即呂用晦)家族的貢獻:呂氏"後裔多以塾師、醫葯、商販為業。土人稱之曰老呂家,雖為台隸,求師者必於呂氏,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輕,其後裔亦未嘗自屈也。""齊齊哈爾人知書,由呂用晦後裔謫戍者開之,至於今用夏變夷之功亦著矣。"說到方家,章太炎說:"初,開原、鐵嶺以外皆胡地也,無讀書識字者。寧古塔人知書,由方孝標後裔謫戍者開之。""寧古塔"三個字,承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而流人途徑的"大石橋"目睹了世事滄桑。她聽到過流人的淺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看到過長空飛雁和肥魚碩米。她是流人斷魂的墓誌,也是流人思歸的夢鄉。"人自東流,水自西流。古人誰似我淹留?"這是流人才女徐燦內心的呼喊!如果,時空可以穿越,她會知道,她們的"留",形成了今天的"流人文化"我們承認歷史,承認流人的苦難,但,苦難的結果未必永遠是苦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流人也創造了文明,在一個原本荒涼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迅速開化的狀態。流放的苦難中顯現人性、創建文明,本源於他們內心的高貴。憑著這種高貴,他們可以在生死存亡線的邊緣上吟詩作賦,可以用自己的一點溫暖去化開別人心頭的冰雪,繼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點燃文明的火種。他們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顧物慾利益,不顧功利得失,義無反顧。一個家族世世代代流放下去,對這個家族來說是莫大的悲哀,但他們對黑龍江的開發事業卻進行了一代接一代的連續性攻堅。參考資料:lanyilanyi.blogchina.com/
3. 寧古塔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寧古塔
在有關清朝的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大臣犯了錯誤,皇帝就下旨將罪臣及家眷發配流放,給披甲人為奴。
寧古塔到底在哪裡,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寧古塔,這個魔性十足的地方,其恐懼之名,在清朝時期步入巔峰。
特別是《甄嬛傳》中甄嬛的父親被流放到寧古塔這段,使寧古塔被許多人了解。人們普遍會認為“寧古塔”是一座塔,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寧古塔並非是塔,而是一個古代的地名。
清朝順治十一年也就是1654年,方拱乾被清朝廷任命為翰林秘書院侍講學士,後來因為受到牽連,被流放寧古塔。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他被赦免回到京城,方拱乾曾經說過,他把寧古塔比喻為比黃泉路還可怕的地方,他說到了寧古塔,黃泉路也不怕了。
清朝統治者最擅長的兩件事,一件是折磨人的肉體,比如電影《滿清十大酷刑》中展示的清朝時期的酷刑,實在是有些嚇人;另一件是折磨人的精神,清朝時期大興文字獄,在文章中出現,“清”“明”“朱”這樣的字眼基本就等於犯罪,當時的文人墨客,連文章都不敢寫了。
正因為如此,發放寧古塔的過程,其實是對犯人雙方面的折磨,這一點,清朝統治者是專業的!
4. 靈古塔在那部電影中出現過
只知道寧古塔
5. 為何一聽到流放寧古塔,寧可死也不願意被流放呢
看過清朝電視劇的人不知道是否聽到過這個地方:寧古塔。當時清朝的皇帝會將一些罪大惡極或者一些作姦犯科的同黨都會送到寧古塔去。
然而當時的人一聽到”寧古塔“三個字有些人臉色就變了,甚至當時清朝的人一提到寧古塔就會聞之色變,有些人寧可死都不肯去寧古塔,那麼寧古塔究竟有什麼恐怖之處讓人這么害怕?
所以一些被押送的犯人在路上遇到各種事故而意外死亡也是常有的事,而這其中為什麼死的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流放寧古塔的人看似是僥幸撿回了一條命,可是對於他們來說卻是生不如死的,因為在當時發配寧古塔的人能夠僥幸回來的十不存一,就算是回到了家鄉,家族也早已破敗不堪只能貧困度日。
6. 電影《闖關東》我從一半開始看的,關東究竟是哪,為什麼有幾百年的歷史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一關之隔,卻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從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滿清政府卻禁關令依舊。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僅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余)。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布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雍正說「朕夷狄之君」「非中國人」。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借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闖關東-山東人-清代分三個時期:(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2)、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 策。(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 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 1860)正式開禁放墾。
闖關東,從「流人」到「流民」,到東北「移民社會」 。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 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遣犯史稱「流人」。山東人是「安土重遷」的典型。人口壓力、天災人禍、 滿清政府的政策導向等構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外因。以修築當時的中東鐵路為例,《東北開發史》 引日本人稻葉君山的話說:「中國苦力,如蟻之集,而勞力之供給地 之山東,更乘機輸送無數勞工出關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餘里之中東 路乃山東苦力所完成,亦非過言也。」 闖關東,東北是外敵侵擾之地,山東人卓絕的斗爭。吉林省渾江市《灣溝公社志》記載:「1921年間有一名叫王振邦的農民, 原籍山東,因逃荒攜妻及長女一家流落於西川一帶。1931年日軍侵佔 東北,王振邦與山東老鄉聚義百餘人抗日,1934年末,他們與日軍大小戰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戰績最佳,日軍死傷慘重,義軍為日軍所 膽寒。」
闖關東,由於東北為流放地,禁墾,邊牆西為蒙古貴族駐牧地。但覆滅的滿清殖民政府無力阻擋歷史潮流,滿清二百多年殖民統治,倒促進了滿蒙漢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滿蒙獨立」運動、「偽滿洲國」等歷史滄桑,都沒能改變滿洲人成為中國的滿族人。山東聖人之鄉心態鄉土意識淡化,冒險精神增強最,促使流民春往冬歸轉變為在東北紮根。辛亥革命東北幾千萬關內漢人回到中國懷抱,「以至於人文地理學地圖表明該地區完全是中國人的」(《草原帝國》,法國,勒內.格魯塞)。
闖關東,是悲壯的歷史,是一次移民壯舉。存在特定的「闖關東」路線、存在「闖關東」的特定背景。因此,闖關東是一種社會歷史移民現象,有自發的客觀因素,有內在的政治影響深度。「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 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 中記載了當年真實的歷史畫面:「由奉天入興京,道上見夫擁獨輪車 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後推,弟自前挽,老媼拄杖, 少女相依,踉蹌道上,丈夫罵其少婦,老母喚其子女。隊隊總進通化、 懷仁、海龍城、朝陽鎮,前後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 寢者皆山東移民...」。作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漢族,幾百年來人囗壓力就使漢人不斷向周邊擴散:走西囗、下南洋,內蒙古和新疆也成為漢人移民地。那麼,闖關東便成了人口與經濟的平衡學。
7. 電影鹿鼎記小雙扮演者
電影版《鹿鼎記》里小雙兒的扮演者是陳德容。
角色介紹:
小雙兒,和大雙兒是連體雙胞胎,後被天地會神醫分開。二人從小在一起,有心靈感應,合擊功夫高明。陳近南將大小雙兒送給韋小寶做貼身侍衛。
演員簡介:
陳德容,1974年5月1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祖籍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中國台灣女演員。
15歲的陳德容拍攝第一部電影《國中女生》。1991年簽署香港邵氏。1993年,在瓊瑤電視劇《梅花三弄》系列第一部《梅花烙》里擔任女主角,這是她的首部電視作品。1995年,主演瓊瑤劇《一簾幽夢》飾演女主角汪紫菱 。1999年,與林志穎、蘇有朋共同主演古龍武俠劇《絕代雙驕》,飾演女主角鐵心蘭 。
2005年,再度與馬景濤合作尤小剛導演清朝秘史劇《太祖秘史》,扮演女主角葉赫部東哥格格。
2013年3月,與張若昀、斕曦主演的年代劇《下輩子還嫁給你》播出,飾演第一女主角雲娘,陳德容在劇中演繹「雲娘」坎坷的一生。
演員照片及劇照(中為陳德容):
《鹿鼎記》是改編自金庸小說的一部武俠喜劇。影片由王晶執導,周星馳、吳孟達、、溫兆倫、林青霞 、 李嘉欣、袁潔瑩、邱淑貞、陳德容等聯合出演。
8. 一聽說要流放寧古塔,有些人為何直接就會被嚇到
看過清朝電視劇的人不知道是否聽到過這個地方:寧古塔。當時清朝的皇帝會將一些罪大惡極或者一些作姦犯科的同黨都會送到寧古塔去。
然而當時的人一聽到”寧古塔“三個字有些人臉色就變了,甚至當時清朝的人一提到寧古塔就會聞之色變,有些人寧可死都不肯去寧古塔,那麼寧古塔究竟有什麼恐怖之處讓人這么害怕?
所以一些被押送的犯人在路上遇到各種事故而意外死亡也是常有的事,而這其中為什麼死的我想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流放寧古塔的人看似是僥幸撿回了一條命,可是對於他們來說卻是生不如死的,因為在當時發配寧古塔的人能夠僥幸回來的十不存一,就算是回到了家鄉,家族也早已破敗不堪只能貧困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