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我特別喜歡看男同志影片或男同志動漫
如果你是女的,那麽你有可能是同人女。
有這樣一群女孩子,她們雖然年齡不大,青春活潑,性取向十分正常,卻對反映男同性戀題材的漫畫和小說情有獨鍾,這類題材的作品被她們稱為「耽美」,而她們也常常耽於此「美」中,如痴如狂。他們就是同人女。是什麼造就了如此讓人琢磨不透的怪現象?這樣的閱讀又將怎樣改變她們的人生?
「你想問什麼就問吧,只要不問我職業、真實姓名、家庭住址就OK。」
當記者用QQ聯繫到夜夜,提出要了解「耽美同人」們的情況時,本來習慣於在小圈子裡交流「耽美」的她謹慎卻爽快地答應了。學計算機的夜夜今年23歲,最大愛好就是喜歡閱讀「耽美」作品。
提起「耽美」,您也許還很陌生,如今它卻正在網上悄悄流行著,「耽美」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日文意思是「唯美、浪漫」之意,這類作品的目標是「反對暴露人性的丑惡面為主的自然主義,並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學的意義」。
耽美作品是指能給人純美享受的作品,早期包含BL(boy』s love,男孩間的戀情)、武俠、玄幻、懸疑推理等元素。如今,耽美作品基本代指BL作品,就是以兩個男孩的戀情為主題的作品,而且大多以漫畫故事為主要表現形式,也有一些是小說。
耽美群體的形成和日本動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聽起來讓人大吃一驚,圈中人夜夜覺得不值得大驚小怪。「我們受日本動漫影響很深,可以說從小學就開始看了,但是小說大部分人都是從初中或高中才開始看。」由於日本動漫中有相當比例屬於BL題材,耽美群體的形成和日本動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然而「BL作品並不等同於同性戀故事,前者感覺就是言情小說,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裡面的主角又帥又多金,個性不是酷就是可愛。但是後者就比較貼近現實,說的是同志的故事,BL作品恰恰是把同志故事美型化了」。夜夜強調兩者的不同。
據了解,日本的耽美動漫強調感官欣賞的唯美,重視人物造型、服飾和細節,還有畫面背景的精緻美,畫風的纖細和美少年的形象很符合少女群體的欣賞口味,而12-17歲的女孩們占整個群體的多數。同人最初在日本指有共同愛好的人,在國內同樣喜歡耽美的人們互稱為「同人」,大家又都是女孩子,「同人女」就逐漸成為愛好耽美作品的女性群體的代稱。網友山十三是一名即將升入高中的中學生,卻有3年的耽美閱讀史。「自己周圍有很多朋友都喜歡耽美,一部分就是同學。」
同人女們大多沉溺於作品營造的凄美愛情之中,欲罷不能
相對於對美少年形象、造型、服飾的偏愛,同人女們更多地沉溺於作品營造出來的凄美愛情之中欲罷不能。好有幾部優秀的作品被她們奉為經典,其中包括Clamp的命運三部曲:《聖傳》、《東京巴比倫》、《X戰機》,和尾崎南的《絕愛》等等。「晃司和泉(《絕愛》中的兩個主人公)強烈的愛,使心臟有受壓迫的感覺」,「覺得這種愛超出性別,在世俗的壓力下更可貴」。網友小木描述自己讀過《絕愛》後的感受,讓人心悸。
耽美寫手們的創作思路頗為怪異,BE-BOY網友yuyumaomao曾分析說,「他們喜歡狠狠地折磨自己的主人公,讓他從小到大飽受摧殘、情人失蹤、戀愛失敗,喜歡用各種奇怪的情感詮釋本應極為普通的一男一男之間的牽絆」。
同人女對耽美的痴迷不同於普通的迷戀。「我如果哪天不看看翻翻BL動畫,漫畫小說,就會不舒服,而且我一看見BL的動畫漫畫我就必買。同時因為喜歡某部作品,我還會延伸到喜歡它的作者,這個作者的作品集我也會買。」
耽美作品不僅使同人女沉醉於愛情的凄美和偉大中,還會悄悄地影響她們的一些觀念。夜夜說:「看到外形俊美的男生就會下意識地去把他們BL化,如果看到帥哥跟女生在一起,就會覺得很可惜啦,而且對同性戀也變得很容易接受了,不會那麼反感。」
作者: GAY_GARDEN 2008-2-19 20:16 回復此發言2[人民網]官方媒體對同人女和耽美的報道 可是交了男朋友之後,我還是一發不可收拾地迷戀著BL
同人女們的聯系和交流主要在網上,QQ、論壇留言版是她們互通有無的主要媒介,而「在現實中難得這樣的場合,萬一搞不好會被人當BT(變態)的」。不過她們卻並不感傷。網友默默說:「干嗎非要正大光明,人人認可呢?小眾不也有小眾的好處嗎?」
對於同人女來說,耽美作品不僅帶給她們美和愛的感受,有時也會帶來一些尷尬和困惑。「我記得有一次帶灌籃高手的外傳(根據《灌籃高手》改編的BL作品)去學校,被幾個男生看見,誰知道一翻就翻到KISS的畫面,他們當場就呆住了。」夜夜說。
「我有男朋友,明年就要結婚了。不過我不會讓他知道我這方面的愛好,我的書櫃也是鎖著的。」夜夜說,「一般人把看耽美說得難聽,搞不好男朋友還以為我們有問題呢!」
有人認為,耽美是少女情懷,是用來表達對異性需求的形式。當女孩長大,自己經歷過愛情以後,再看BL作品時還會有當初的痴戀嗎?「我也曾想,可能是因為自己對男女之間的事情不懂,可是有了男朋友,很快就要結婚了,可是我還是一發不可收拾地迷戀著BL。」
「以後呢?30歲40歲以後,有了孩子會怎樣?」記者問。「那就不知道了,到時候再說。哈哈。現在也猜不到啊。不過還是會迷戀吧。」夜夜說。「我也不知道啊,照現在的發展勢頭是會的。」山十三的模糊中,透著一股堅定。
專家視點
李銀河:「耽美」只為滿足審美需求
有一種理論認為性實際上是一種原欲,有點像生命力或沖動。它的指向是不一定的,不一定指向異性或同性。
在古希臘,人們會認為性的慾望和節制是重要,但是性的對象很不重要。同人女欣賞的對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慾望。同人女現象與古希臘人對美的欣賞是一致的。她們喜歡少年,並不是因為她們有同性戀的趨向,而是她們體現出對美的需求。同人女的重點在於審美,或追求美。
所以,她們以後的發展也並不一定是同性戀,而如果是男孩子則可能會出現這種傾向。不管同人女們是繼續喜歡看,或不再看耽美作品,對她們的性取向不太有影響。如果女孩子真是同性戀應該去看GL,但她們看的卻是BL。她們更多從審美的角度,更多是浪漫的東西,比如講到漂亮的美少年,反映的更多是青春的沖動。
「耽美」這個詞起得好,表現了這類作品正好是符合她們審美口味的類型。即使她們走過青春,10年以後仍會喜歡,更說明與她們的性傾向無關,而是一種審美。人對美的喜歡會一直持續下去的。
2. 我是女生,為什麼愛看女同性戀的電影,尤其是吻戲,總懷疑自己取向,但對男生又不排斥,😨
如何判斷性傾向
現代科學研究顯示,性吸引一般在兒童期間(7-10)即已出現。性傾向的出現,並不須要有性行為或感情關系經歷。有些人錯誤地以為,如果沒有嘗試過,性傾向就無法判斷。性傾向實際上是一種直覺,即使一個人在還沒有任何性經驗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判斷自己的性傾向。
那麼,性傾向的判斷是如何做到的呢?
上面說過,性傾向的定義是指對於某個性別(或兩性)的性慾望和感情慾望。所以判斷性傾向,兩個因素都需要具備。也就是說,不能僅僅依靠一個人的性行為判斷。比如有些年輕人,為了試探身邊的一個人是不是同性傾向,會在睡覺時去挑逗一個人,也有時是在清醒時為一個人提供性服務。這樣的試探,是並不能判斷一個人的性傾向的。年輕男性每天清醒階段,會勃❤起300多次,很多人自己都無意識。很多人僅僅通過機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達到性❤高❤潮,所以僅依靠性行為判斷性傾向,是完全不可靠的。
反過來,有些人常用「喜歡」形容自己過去的經歷。我經常收到年輕同志的來信,說自己幼時曾「喜歡」異性。但喜歡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同性傾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歡異性,也能有很深層的友誼,但如果不具備性吸引,那顯然也與性傾向無關。
網上流傳一些所謂可以測試一個人的性傾向的方法,都是不具備科學意義的。性傾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過自己的直覺,感覺性吸引和感情慾望,才能做出判斷的。
● 雙性傾向
社會上乃至性少數群體內,對於雙性傾向有很多誤解和偏見,也有不同程度的歧視。這些大多反映在兩個極端,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人都是雙性戀,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根本不存在雙性戀這樣一種現象。當然這兩種看法,都是錯誤的。
前一種想法,仍舊是因為對於性傾向定義的理解有問題。比如有些人以為,如果和兩性都能夠發生性行為,就說明一個人是雙性傾向,如果按照這個定義,確實絕大多數人,至少在特定環境下都能夠做到,但如上文所述,性傾向是不能僅僅以性行為為依據來判斷的。事實上,雙性傾向的人,是可以從兩性中任何一個獲得性和感情方面滿足的。所以,真正的雙性傾向的人,並不必須同時在生活中發生與兩性的性關系,絕大多數雙性傾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階段,是可以與異性或者同性建立穩定的一對一關系的。
否認雙性傾向的存在,也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這些否認的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有些自稱是雙性傾向的人,確實是實際上是同性傾向而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甚至有些人以雙性傾向為借口,解釋自己為什麼在有了固定的異性情感關系甚至婚姻之後,還在關系之外有同性關系。
科學界對於雙性傾向的存在是有定論的,對於其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也有足夠的統計達成共識(見上面的圖表)。
另外一點也應該提到,學術界有些人曾認為,雙性傾向意味著對於兩性的性興趣是大約對等的,這個看法現在已不再被科學界接受。性傾向從很大角度上,並不具備可量性,所以對於兩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斷雙性傾向的標准之一。
您也可關注我們的貼吧貼吧:親友會pflag吧,獲取自我認同的知識,可以在吧內進行發帖求助我們有專門的心理咨詢以及接納孩紙的父母們在線解答。
3. 自從看了一部同性戀電影我就喜歡上那男主角了,天天看同性戀電影或者相關資料,發現越來越喜歡同性戀,擔
我覺得吧是這樣,你喜歡看同性戀題材並不是代表你自己是同性戀。我也喜歡看啊,但我喜歡的還是異性。可能只是對於你來說,同性戀題材不僅表現的是兩個人之間的愛情,還有世俗的壓力,旁人的偏見等一系列的東西,你看了之後覺得不僅感人而且覺得有深度,值得思考,所以你喜歡。
4. 為什麼有些女生喜歡看男生同性戀的電影或動漫
不知道別的女生是怎麼想的
但是我個人是因為厭煩正常的也就是男女向的番的梗
和我的世界觀不太一樣
有時候就算看男女的漫畫或動漫也會挑女扮男裝的
或許是新鮮吧。
而且很多動漫或者電影
女生都背負了一些世俗看法
或可愛或御姐之類平面人物讓人很煩
為什麼會有「你這樣男生是不會喜歡的」
「以後會沒男人娶你的」「女生應該是……樣的」這樣的觀念束縛呢
反正
三觀不合
。男同的比較滿足我的觀念
一般雙方會更加的體諒和理解吧。更有愛。
5. 同性戀題材電影為什麼這么火
因為是一個比較新的題材。同性戀自古就有,但還沒像今天拿到大銀幕上討論,一部分人是因為好奇,一部分人是奔著電影里無奈地愛情去的,還有一部分人可以說是同性戀的擁護者。而且,今日,國內外,同性戀都是一個比較火爆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同性戀爭取一定的權利。
6. 為什麼現在這么流行同性電視劇
現在已經是普天之下皆腐劇的節奏了,可能一提到腐劇大家心中第一想到的就是泰國了,要說泰國的腐劇那可是一波接著一波,什麼《愛情未了》、《逐月之光》、《醉後愛上你》
中國最火的就屬去年播出的網劇《上癮》了,不說別的,兩位男主演顏值還是挺高的,台灣最近很火的一部《深藍與月光》
韓國的《method》,顛覆三觀??
戰斗民族美國也有《皮囊》、《夫夫們》
最著名同性電影的還有哥哥張國榮和張豐毅演義的《霸王別姬》,這部電影由陳凱歌導演,於1993年上映,影響力還是至今餘存的,特別是哥哥的那句經典台詞: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這句話從哥哥的嘴裡說出莫名心疼??
回歸主題,那麼!現在已經是全世界都在拍同性電視、電影,難道是因為導演??好吧玩笑話,其實要說同性話題,中國這幾年也正在逐漸正視這個問題,如果說愛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那麼我覺得這件事情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去擁有的。
就算這兩個人是同一個性別,我們常說社會要公平、公正、自由,同性也是一種自由,在網上看見了很多同性戀人的鏡頭談話,幾乎每一對同性戀人都是因為眾人的異樣眼光和排斥讓他們這份愛情顯得那麼見不得光那麼狹隘。
世界這么大,能找到一個真心真意對自己好的人真的很難,就算這個人是和自己同一個性別,都說異性戀愛是為了性!同性才是真愛,其實不管是異性還是同性都有追求自己心目中的那份愛情的權利。你們覺得呢?
7. 為什麼現在的人喜歡同性戀
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為同性戀者?
為什麼有些人會偏好同性間的性行為?目前仍末有明確而肯定的答案,也欠缺能被嚴謹驗證的完整理論。不過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心理動力因素都能提出一部分的解釋。
一.生理因素
現在越來越多證據證明生理因素乃同性戀的主要成因。研究結果顯示,以下的因素與同性戀有著莫大的關系。
胎兒期生殖腺中男性荷爾蒙的缺乏或過多。
中樞神經系統的性別特定分化出了問題,決定性取向的腦部中樞有了障礙。
成長過程中男性的荷爾蒙(睾丸嗣)過少。
女性若有過多的男性荷爾蒙和生理過少的動情激素(女性荷爾蒙),已證實較可能 成為同性戀或雙性戀者。
有高比例的同性戀者,其精子數目偏低,畸形精子的出現率偏高。
綜合說來,男性大腦中負責性取向的中樞神經系統若未能與身體其他部位同時男性化,男性荷爾蒙的分泌出了問題,則他成為同性戀者的可能性大增;女性若有過多的男性荷爾蒙和較低的動情激素,則易成為女同性戀者。
二. 家庭因素
佛洛伊德派的學者將同性戀歸因於兒童時期的壓力,特別是一個強勢、過度保護的母親配上一個軟弱、無力而又有敵意的父親,會使得男孩缺乏對男性形象的適當認同。依心理學家Bieber和其同事的研究(1962),認為以下原因使男性成為同性戀者:
缺乏對父親的性別認同(sexidentify),而對母親過分依賴。
母親表現出對其他女性的不信任,而把這種情緒移轉給兒子。
周圍有太多的女性,如:母親、姊姊、姑姑、阿姨等,使該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傾向於女性化,而習慣於女性的行為模式。
父親希望生個女兒但生的卻是兒子,因此有意無意地把他教養成女孩。
一個經常被父親輕視責罵、被貶損了男子氣慨的兒子。
雙親對性都有恐懼感,對性有強烈排斥;在這種家庭里成長,使孩子對性產生了歪曲約觀念,因此成長後不易適應異性戀的生活。
做母親的過分寵愛兒子,造成母子間異常的情感連結太強,使做兒子的相信: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得上他的母親,足以成為他的配偶。
造成女同性戀的原因卻不同失去母親未必會造成同性戀,但不穩定的家庭環境、父母不和則會影響。
女性有情緒受創的經驗:例如被強奸,或被賣為雛妓,認為自己無法與男性相處、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和男性相處會不勝任、不相信男人、或痛恨男女間的關系。此外,部分女權運動者也有因敵視男性而出現同性戀行為的例子。
母親讓女兒有畏懼做女性的感覺,或父母強烈希望她是男性,並安排明顯的男性性別社會化經驗。
三. 心理動力因素
一個人如何發展他的內在心理自我(intraPsychic),對其性取向和性認同有明顯的影響。一個人的性別體認包括:性別認定(gender identity)、性別固定(gender stability)和性別一致性(gender consistency),同性戀者的主要問題是性別認定出現問題。由於生理的需求和親子的互動,嬰兒至兒童期經由大人的接觸、撫育和照顧,逐漸發展出對自己身體的基本態度,並培養出對自己性別取向的整合及整體認識。正常的情況是:他或她明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接納自己的性別,並扮演合適的性別角色行為,但同性戀者在這方面的發展有了障礙,不能符合一般人的期望,未能扮演與原來生理性別一致的社會角色。
從整合的觀點來考量,性偏好可能來自重復扮演自己小時受侵犯的經驗,也可能學自電視等媒體所播映的性偏好行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會從社會化過程中評估那種方式較可能實現也較能被社會容許。對大部分人而言,性偏好的需求在社會壓抑下,逐漸轉變成一種性幻想,而學會用正常性行為來紓解性需求。但對有偏好性行為的人來說,他們也有正常性行為的能力,平時性偏好行為可以被控制或壓抑、隱藏起來;只有在壓力下或內心沖突發生時,特別會出現這些偏好的性行為。
8.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同性戀的電影、電視劇
電視劇或者是電影都是作為一種宣傳引導進入我們的生活的。
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被人們發現,人們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這其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不應該被大家所嘲笑,這一類人生活在社會上受到很多人的排斥,他們的內心也十分的痛苦。正因為社會對於同性戀的認同度非常低,所以需要拍電視或者電影來引導大家接受這樣的人群。其實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真的非常常見,他們不是什麼人格上的問題,他們只是單純的不喜歡異性,他們並沒有什麼並錯,不應該受到我們的歧視,我們不應該像怪物一樣看他們,他們有權利過正常人的生活。
我表姐就是一個同性戀,她喜歡漂亮的女孩子,她從小就喜歡穿男孩子的衣服,像男孩子瘋鬧,沒有一點女孩子的樣子。長大以後,父母逼她結婚,但是她覺得和男人睡在一起很惡心, 後來還是離婚了。家裡面都非常著急,心裡醫生告訴家人,我們要接受她,不應該怪她,因為她就是一個正常的人,就像男孩子和女孩子在一起一樣的正常。曾經一度姐姐都不願意回家,面對家人,但是現在我們全家都接受她這樣的事實,她很開心可以回家,還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帶回家給我們看。現在我們全家都覺得這樣才是最好的。
電視機和電影就是要引導我們接受這樣的朋友、家人,讓他們在這個社會大家庭裡面正常的生活、正常的交喜歡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