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電影圍城講的什麼故事情節

電影圍城講的什麼故事情節

發布時間:2022-05-04 05:43:39

A. 圍城的劇情簡介

何靈傑外表就如一般天水圍的學生一樣,可是他比一眾學生勤奮好學,力爭上游,為著沖出天水圍的目標而奮斗。除此以外,他對所有無關於己的事情漠不關心。靈傑來自一個不健全的問題家庭,除了要照顧患有精神病的母親,還要面對嗜賭的暴力父親,此外,靈傑還有一個離家出走多年的弟弟俊傑。
一天放學,靈傑被天水圍黑幫頭目拗柴擄往廢車場,要靈傑在一個月內交出俊傑昏迷前所收藏的貨物,盡管靈傑完全不知拗柴所言何物,可是拗柴堅決要靈傑負上責任。靈傑的生活從此被惡勢力入侵,就連學校也變得不安全……
影片在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最佳新人獎提名和最佳美術指導兩項提名。

B. 作品《圍城》講了什麼內容拜託各位大神

圍城通過故事情節的描述把家庭比作一座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它的含義是對於未婚、沒有成立家庭的人來說,結婚是一種美好的、幸福的嚮往;而一旦結婚之後,在家庭重重矛盾之下,往往又渴望擺脫這種壓力、責任和矛盾,嚮往一種輕松、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環境。也許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都有此同感。

C. 圍城主要講的什麼內容,題目有什麼含義

《圍城》主要描寫的是歐洲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方鴻漸在回國途中和回國後的戀愛婚姻及職業經歷。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局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D. 《圍城》的故事梗概

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

方鴻漸在歐洲游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

到達上海後,在已故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期間並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

方最終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蘇嫁與詩人曹元朗,而趙也明白方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惺惺相惜。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

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復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

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4)電影圍城講的什麼故事情節擴展閱讀

錢鍾書所著《圍城》被贊譽為「新《儒林外史》」,這是一部「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的譏諷之作。這是一部回味無窮的書,在妙趣橫生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人性的陰暗,更在述說人生的無奈悲劇。

書中才女蘇文紈說,「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這才有了圍城。書中所有的人的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逃不掉。

書中,錢鍾書寫道:

1、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2、擁擠里的孤寂,熱鬧里的凄涼,使他像住在這孤島上的人,心靈也彷彿一個無湊畔的孤島。

3、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時髦,鄉氣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製的西裝。

4、有些所謂的研討會其實就是請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幹不凈的飯,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錢,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開一個不倫不類的會!

5、把飯給自己有飯吃的人吃,那是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反過來說,把飯給予沒飯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無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賞面子就一變而為丟臉。

書中外表時髦骨子裡守舊的董斜川,青年哲學家褚慎明,自我標榜又不老實的詩人曹元朗,還有趙辛楣,頭腦乖巧的唐曉芙等等,在應酬交際上,都是輕浮的,看似風光無限,底子里卻空虛寂寞。

E. 圍城的主要情節

《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局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但錢鍾書並不是要簡單地演繹這個比喻,他還要下一轉語,不時地消除「圍城」的象徵。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經說,如果讓方鴻漸與理想中的愛人唐曉芙結婚,然後兩人再積愛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圍城」的字面原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批評王國維對《紅樓夢》的誤讀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曾經以為已經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那種生活在錢鍾書看來是絕對應該逃離的,她卻安之若素;她曾經似乎已經進入了文化的圍城,但她只有在成為發國難財的官倒時,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處,你用槍逼著她也不願意出來的。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塗地就進去了;結婚後,他也有想沖出來的沖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從表面上看,方鴻漸去三閭大學的經歷與「圍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實際上,方鴻漸之無法在三閭大學如魚得水,是因為他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說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裡捨得出來么?

內容提要
[編輯本段]
從印度洋上駛來的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號在上海靠了岸。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一踏上闊別四年的故土,就接二連三地陷入了「圍城」。
方鴻漸旅歐回國,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說以他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某些知識分子(主要是部分歐美留學生、大學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沉浮。他們不屬於那個時代先進的知識分子行列,當抗戰烽煙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們大都置身於這場偉大斗爭的風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繼在湖南一個僻遠的鄉鎮,圍繞著生活、職業和婚姻戀愛等問題,進行著一場場勾心鬥角的傾軋和角逐。這也是場戰爭,雖然不見硝煙,卻處處閃現著舊社會你搶我奪的刀光劍影,騰躍著情場、名利場上的廝殺和火並;雖然沒有肉體的傷亡,卻時時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樣蠶食著人們的年華和生命,那惡濁的空氣又是怎樣腐化著人們的操守和靈魂。自然,這里也有真誠的友誼,善良的願望;但這些在那個強大的舊社會壁壘面前,是顯得多麼軟弱和無力。在那隨處都可以陷入「鳥籠」或「圍城」的人生道路上,哪裡是這些還沒有消磨盡人生銳氣的知識分子的出路呢?這是這部深刻的現實主義小說留給人們深思的一個嚴肅問題。
長篇小說《圍城》共分九章,大體可以劃做四個單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個單元,寫方鴻漸在上海和家鄉(江南某縣)的生活情景,以寫上海為主。在這個單元中,方鴻漸和蘇文紈的「愛情」糾葛佔了重要的分量。蘇文紈的傾心相與和方鴻漸的另有所歡,使他們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戲。暴露了蘇文紈官宦小姐矜持自負、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對鏡花水月的尷尬相,也暴露了方鴻漸紈袴子弟優柔寡斷、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華相。圍繞著他們,作者還寫了十里洋場社交生活的各種人物,在美國人花旗洋行里做買辦、喜歡人們喚他jimmy的張吉民,外表時髦、骨子裡守舊的董斜川,「對雌雄性別,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學家褚慎民,滿肚子不老實、自我標榜是「新古典主義」的詩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鴻漸當做情敵、枉費了心思的趙辛楣,甚至還有生得漂亮、頭腦乖巧的唐曉芙等等,他們都在作者筆下顯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他們宴飲會客、談詩論文以及各種應酬交際是那樣的內心空虛、百無聊賴以及庸俗不堪,這種生活不會培植健康的愛情,更不會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個有待沖破的「圍城」。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個單元,是「過渡性」或「銜接性」的。在這個單元中,在個人生活上分別吃了敗仗的方鴻漸和趙辛楣,從「愛情」牢籠中沖了出來,他們由假想的情敵變為真正的摯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閭大學謀事。作者在這一單元里,還為下一單元的鬧劇准備了新角色:未來三閭大學的訓導長李梅亭,副教授顧爾謙和青年助教孫柔嘉。他們和方、趙結伴由滬啟航南下,組成了一個臨時的「小社會」。發生在這個「小社會」里的種種矛盾困擾和嬉戲調侃,以及沿途的所見所聞,構成了小說所描繪的現實主義畫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第六、七章是第三個單元,主要描寫三閭大學里的明爭暗鬥。我們這里所選的第六章是這個單元之中的重場戲。上自校長、訓導長、各系主任,下至職員、學生、甚至還有家屬,都捲入了一場令人頭暈目眩的人事糾紛。職業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見不得人的謠諑誹謗、陰謀詭計,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競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學者文士粉墨登場,他們之中有李梅亭那樣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的半舊遺老,也有韓學愈那樣外形木訥、內心齷齪、偽造學歷、招搖撞騙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樣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口稱維護教育尊嚴、其實卻是酒色之徒的偽君子,也有汪處厚那樣依附官僚、謀取職位、意在結黨自固、終於自蹈覆轍的阿木林;有陸子瀟、顧爾謙那樣一心攀龍附鳳、專事吹拍、淺薄猥瑣的勢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樣雖然混跡學府、卻只在情場上顯露頭角、推波助瀾的名門女士。總之,活躍在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雖然用不著再把八股文當做敲門磚,卻都扯起一面自認為是最漂亮的旗幟,將真面目掩蓋起來,施出周身解數去追求新的晉身之階,彷彿自然界的動物蒙上保護色,追求自身的發展一樣。自然,他們之中也還有沒耗盡兩肩正氣的某些較好的人物,如雖則荒唐、孟浪,到底還有一些責任感的方鴻漸、趙辛楣,嬌弱深沉、很有心計的孫柔嘉等等。這些人物,或像方鴻漸,不失為「可造之才」,或像趙辛楣,終竟有一技之長;或像孫柔嘉,是思慮周密、深藏韜略的女中強者——他們在好的社會里,完全有可能發展為出類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烏煙瘴氣的環境里,由於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倒像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多餘人」那樣,讓社會的惰力抵消掉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第八、九章是第四個單元。方鴻漸和孫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結了婚。這對雙方來說,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動的結合,加以失業造成的對於前途的焦慮,使他們婚後不斷發生爭吵。這種爭吵在返滬途中還較為單純,定居上海後,由於雙方家庭和親族的介入,矛盾更復雜了;在婆媳、翁婿、妯娌、親朋、乃至主僕之間,一度曾發生了一系列齟齬和糾紛。最後,方、孫的矛盾終因後者辭去報館資料室主任而面臨再次失業時激化了。方鴻漸剛剛建立起來的新家解體,他再次沖出一個「圍城」,又來到一個「圍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慶當官的趙辛楣謀取職業,這肯定也是一條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小說在一陣老式自鳴鍾的「當、當……」聲中結束。像過去一切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一樣,它沒有提供什麼關於社會和人生出路的明確結論,但他描寫的生活本身,「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節選自郭志剛《談錢鍾書的〈圍城〉》, 《小說鑒賞文庫·中國現代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F. 誰能幫我找找《圍城》的主要情節概述

《圍城》的故事梗概

方鴻漸留學回國的船上結識了一夜風情的鮑小姐,同船回國的大學同學蘇文紈亦頗有垂青之意。回到上海之後,方鴻漸在干親周某的小銀行做事,在蘇文紈家結識了她的表妹清純女孩唐曉芙,一見傾心。追求蘇文紈的政客趙辛楣沒有隨政府遷都去重慶,而是留下來追求蘇文紈。為了斗敗情敵方鴻漸,他約了朋友與方鴻漸斗酒,二人不打不相識,成為好友。蘇文紈最後嫁給別人,趙辛楣很是沮喪,方鴻漸也因唐曉芙的拒絕而心灰意冷,二人決定和其他幾個人一起去內地一所新成立的三閭大學任教,在路上聽趙辛楣說起唐曉芙也已離開上海去了重慶。一行人舟車鞍馬,好不辛苦的來到三閭大學,才發現這所大學幫派分立、勾心鬥角,任教不易。趙辛楣迷戀上了同事的年輕夫人,最後被迫辭職,去了重慶。失去了朋友的方鴻漸與同來的孫小姐日久生情,最後在成為學校幫派之爭的犧牲品後與孫小姐一起離開三閭大學,結婚旅遊到香港,與恰在此處的趙辛楣、蘇文紈相遇。回到上海後,方鴻漸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一家報社做些雜活。後來方鴻漸失了業,又因為生活中的瑣碎小事與妻子吵架,最後決定再到重慶去找趙辛楣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感受與見解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裡,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只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沖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里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裡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G. 《圍城》的內容梗概~

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鴻漸在歐洲游學期間,不理學業。

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已故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

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期間並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方最終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蘇嫁與詩人曹元朗,而趙也明白方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惺惺相惜。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復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

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7)電影圍城講的什麼故事情節擴展閱讀:

《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同時又堅韌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錢鍾書同小說主人公方鴻漸一樣,出身於中國的一個書香門第,1930年代去牛津和巴黎留學,1938年初回國。

與方鴻漸不同的是,錢鍾書是位成就斐然學者,中、英文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得牛津大學學士學位,論文內容是17、18世紀英國文學作品中對中國的描寫。但同方鴻漸一樣,抗戰初期錢鍾書在中國內地教過書,其同事是來自上海和北平的流亡學者,在西南的昆明市合力興辦一所大學。

在昆明和湖南的一所大學短期教書之後,錢鍾書回到上海(1941年),在上海教書、寫作,直到抗戰結束。說到當時因過推崇西方文學和美學而帶來了惡果。錢鍾書認為,中國的正統因此而受到侵蝕,儒家道德體系分崩離析,本來已經面臨困境的中國文化更是雪上加霜。

在這個問題上方鴻漸倒是過錯可言,他的謙詞是自己所知甚少,對文化事宜不好妄加評論。但方鴻漸周圍的朋友同事卻毫無顧慮,都是些裝腔作勢、自命不凡的所謂學者。《圍城》的某些章節說的就是這些人自吹自擂,貽笑大方。

方鴻漸旅途中遇到不少人,他們很像當時文學界和學界的某些角色。但錢鍾書自己在小說前言中懇請讀者不要把《圍城》當作一部影射小說。

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2018年4月,無錫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決定將新街巷32號房屋劃歸錢鍾書故居管理中心。

H. 《圍城 》 的內容簡介(大約200字左右) 和告訴我們的道理

在這部小說里,作者運用幽默的語言和毫不留情的諷刺手法,描寫了主人公方鴻漸顛沛流離、無家可歸的人生境遇。

《圍城》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主題: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是這樣,對職業也是這樣,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

《圍城》不是對知識分子的精神、道德的批判;而是對人生和人性進行思考和嘲諷的作品。知識分子只是表現對象,作品要通過知識分子道德狀態和人生狀態敘述,來嘲諷人生的本質與人性的本質。

在本質上,《圍城》是一部具有哲學意味的小說,而不是社會批判小說。

(8)電影圍城講的什麼故事情節擴展閱讀:

《圍城》中的慾望,主要不是那種極端的慾望,而是那種普遍的世俗性慾望。自私、虛榮心,嫉妒心理,權利慾望,以及微妙的心理需求等等。

他們互相之間的關系,都是這些慾望的碰撞。錢鍾書這里卻是人生和人性的嘲諷。他基本上把人定位於一種動物。

在《圍城》的序言中說:「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部分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在本性上是動物,人生也不過是動物一樣的盲目過程。

創作背景:

《圍城》最初連載於《文藝復興》(1946-1947),1947年出版單行本。當時在上海、香港曾經有人發表評論,但是,很快新中國成立,社會文化和文學都發生天翻地覆地變化。

《圍城》這樣風格的作品,幾乎沒人問津。一直到文革時期,大陸文學史上沒有錢鍾書的名字。80年代處中國文學界才開始研究錢鍾書的《圍城》。

I. 《圍城》講的是什麼

《圍城》講的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遭遇及其思想性格的描寫,刻畫了某些脫離抗戰和工農群眾的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錢鍾書(1910年10月20日—1998年12月19日),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

「圍城」困境告訴人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

(9)電影圍城講的什麼故事情節擴展閱讀:

《圍城》包含著深厚的思想意蘊。

一是社會批判層面。作品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後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譏諷。

二是文化批判的層面。這一點,主要是通過對「新儒林」的描寫和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的。《圍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裡還是傳統文化起主導作用。

方鴻漸是「新儒林」中尚有正義感的人物,他的出國留洋,目的是「光耀門楣」,好比前清時代花錢捐個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劇的結局,正是傳統文化所致。

J. 《圍城》主要內容概括

《圍城》主要內容概括:

長篇小說《圍城》共分九章,大體可以劃做四個單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個單元,寫方鴻漸在上海和家鄉(江南某縣)的生活情景,以寫上海為主。在這個單元中,方鴻漸和蘇文紈的「愛情」糾葛佔了重要的分量。蘇文紈的傾心相與和方鴻漸的另有所歡,使他們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戲。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個單元,是「過渡性」或「銜接性」的。在這個單元中,在個人生活上分別吃了敗仗的方鴻漸和趙辛楣,從「愛情」牢籠中沖了出來,他們由假想的情敵變為真正的摯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閭大學謀事。

第六、七章是第三個單元,主要描寫三閭大學里的明爭暗鬥。上自校長、訓導長、各系主任,下至職員、學生、甚至還有家屬,都捲入了一場令人頭暈目眩的人事糾紛。職業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見不得人的謠諑誹謗、陰謀詭計,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競相逐鹿的舞台。

第八、九章是第四個單元。方鴻漸和孫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結了婚。這對雙方來說,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動的結合,加以失業造成的對於前途的焦慮,使他們婚後不斷發生爭吵。這種爭吵在返滬途中還較為單純,定居上海後,由於雙方家庭和親族的介入,矛盾更復雜了。

(10)電影圍城講的什麼故事情節擴展閱讀: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圍城》包含著深厚的思想意蘊。一是社會批判層面。作品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後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譏諷。

二是文化批判的層面。這一點,主要是通過對「新儒林」的描寫和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的。《圍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裡還是傳統文化起主導作用。

方鴻漸是「新儒林」中尚有正義感的人物,他的出國留洋,目的是「光耀門楣」,好比前清時代花錢捐個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劇的結局,正是傳統文化所致。

作品通過這些人物病態性格的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個層面則是對人生、對現代人命運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層次,諸如對人的基本生存處境和人生的根本意義的探討,對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際間的基本關系的探討。

錢鍾書夫人楊絳在電視連續劇《圍城》片頭上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小說中也多次點明了」圍城「的含義。

它告訴人們,人生處處是「圍城」,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存在著永恆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圍城中所提出的問題,涉及到整個現代文明的危機和現代人生的困境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電影圍城講的什麼故事情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如何下載電影電視 瀏覽:3
黑客帝國2語電影高清免費 瀏覽:142
怪獸比較多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25
推薦個好看的恐怖電影 瀏覽:64
倩女幽魂3電影怎麼樣 瀏覽:384
狙擊什麼電影比較好看嗎 瀏覽:457
電影配音人有哪些 瀏覽:576
工作電影免費觀看土豆 瀏覽:786
免費觀看剛上映電影有哪些 瀏覽:366
財迷電影什麼時候 瀏覽:453
國產好看的槍戰電影推薦幾部 瀏覽:472
國語好看電影2019推薦 瀏覽:147
去電影院該怎麼跟媽媽商量 瀏覽:375
魔胎電影1983版國語免費 瀏覽:84
沈騰爆笑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58
斗魚電影版大結局是怎麼樣的 瀏覽:910
喜宴電影多少分鍾 瀏覽:806
任達華的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592
神馬影院如何下載電影 瀏覽:647
如何將電影導入快剪輯 瀏覽: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