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電影《羅拉快跑》的影評
相關評論:
《羅拉快跑》──為自己而跑,為曼尼而跑,為愛情而跑。
《羅拉快跑》明亮鮮活的敘事結構,製造出不斷的曲折與驚喜,在片中沒有任何事是被承認的,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導演於此片中注入強勁的視覺力量、教人窒息的速度感,與震撼的電子音樂,勢必將迷惑所有的觀眾。
由「德國的盧貝松」之稱的新銳導演TOM TYKWE湯姆提克威編導及配樂,此片被譽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觀眾跟著劇情全場喊叫並歡聲鼓掌。
動作、懸疑、驚竦,意想不到的情節,一出絕妙的浪漫驚悚劇,電影語言節奏強勁有力,表現手法新穎,原創性十足,有突破窠臼的耀眼展現。
人物寫真:
《羅拉快跑》在德國已經變成一種現象、一個奇跡,它是德國98年最賣座的電影!!許多德國女孩甚至模仿片中的女主角蘿拉染了一頭紅發。德國市長更誇張的把自己的肖像印在《羅拉快跑》的海報上製成廣告招牌,想藉此片塑造其活力、年輕的形象,可見此片受歡迎的程度!
女主角卡波騰說:「羅拉帶來了人一直期待著的某些東西。」導演補充說:「羅拉是一天的英雄,但僅只一天!這故事是很好的借鏡,我們任何人都有可能會陷入如此困境中。」
卡波騰拍片時平均一趟要跑200-300公尺,而她總共跑了將近20次。她必須訓練自己跑步的速度,還要跑得充滿精神,而且姿勢要像一般人跑步時一樣正常。
《羅拉快跑》在日舞影展超越其他好萊塢大片奪得「最佳觀眾人緣獎」,導演湯姆提克威相信在接下來的2年內,他仍然會致力於拍電影,但他從未想過到好萊塢發展,而且只要場景適合故事劇本,他也有可能到美國、日本或澳洲等德國以外的國家拍片。
整個電影其實就發生在這生死攸關的20分鍾內,這20分鍾內發生了什麼事情,羅拉是否能找到父親,父親是否會幫她,她又是否能及時趕到曼尼處?如果電影僅僅給觀眾這樣一些懸念,並最終一一給出答案,也不失為一部情節緊張的懸疑片,但導演用意顯然不在於此。影片高妙之處在於,導演打破了傳統敘事結構、敘事角度以及時空限制,對同一事件講述了三種不同的故事情節,這種講述故事的做法顯然是大膽的,導演以觀眾的視角去導演整個電影,同一個故事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結局。
電影多處用了動畫、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換鏡頭,貫穿始終的喧鬧的搖滾樂,羅拉的紅頭發以及奔跑晃動的畫面營造出的緊張急促的氣氛足以讓人窒息。
然而導演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仔細比較三種情況,就會發現羅拉遇到的這些偶發事件以及羅拉的選擇產生了混合連鎖效應,最終影響了結局。
非常關鍵的一個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梅耶的車是去銀行接羅拉父親的,在前兩種情況下,梅耶因撞車耽誤了行程,沒准時趕到銀行。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羅拉才得以見到父親。而在第三種情況下,梅耶沒有撞車結果接走羅拉父親,導致羅拉最終從賭場贏得10萬的概率事件,但同時也間接導致了梅耶車與那部車更嚴重的車禍,殃及父親。
遇見急救車也是一個關鍵事件,第一種情況,羅拉沒有想搭急救車,急救車在遇到玻璃時也停了車。而第二種情況下,由於羅拉的干擾,急救車就撞上了玻璃,並直接導致司機為趕時間超速行駛撞上了曼尼。
其實,在羅拉籌錢的20分鍾事件中,只有父親一個人是和羅拉直接相關,會產生直接關系的人。梅耶、單車男子、乞丐、急救車司機都本應是局外人,但卻與羅拉產生了聯系。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實都有產生的原因,而原因導致結果,結果又導致原因,這樣的因果循環便導致了事件產生的必然性。所謂必然在偶然中產生,偶然又都存在於必然中的道理就在於此。
想起了幾年前看到的一則電視新聞:鄭州航院的一名大四學生騎車經過路邊一個建築工地時,突然被一個電線桿砸中頭部,當即生亡。這件事情讓我開始認識到生命的脆弱。當電線桿倒下時,正好有人經過,又正好砸中頭部,又正好砸中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何況又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是多小的概率事件啊。如果把那個人被砸中之前經歷的事件一一回放,一定會知道究竟是哪些偶發事件導致了這個必然。也許是遇到一個老同學說話的時間直接增加了幾率,也許是為了早點回學校,抄近路正好趕上那個時間。也許,也許還有太多的也許,然而人已逝去,終無奈何。
電影中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羅拉兩次都碰見了乞丐,卻都匆匆而過。而在第三種情況下,羅拉居然憑92.7個馬克贏了10萬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來了錢袋。於是羅拉拚命弄到的10萬馬克突然失去了意義,羅拉像個獃子一樣,不知所措。似乎是導演故意跟觀眾開了一個玩笑,卻發現其實人生本無常,命運本多舜,有人忽然一夜成名,有人忽然一夜暴富;有人第一次買彩票就會中頭獎,有人第一次坐飛機就遇上飛機失事。有時候你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來全不費功夫,有時候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你不怕了卻也不來了。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種瓜得豆,種豆得瓜,人生就是這樣的循環錯亂,讓世間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誰能達到?導演毫不留情的以此來隱諭人面對人生和命運時的渺小無能,讓人愈加悵然無助。
想起了《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認為是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最後的一個場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察最終還是因暴怒(殺手因為嫉妒殺了警察妻子)殺了殺手,這就中了殺手(自稱是代神懲罰人類)的安排,因為殺手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要借警察之手殺了他自己,那麼警察也因暴怒受到懲罰,殺手替撒旦完成懲罰人類七宗罪的任務終於完成!看到這點,讓人不寒而慄,影片有濃重的宗教昭示意味,人終究要為自己犯下的罪行受到懲罰。人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命運。《七宗罪》的一個隱諭是講人的宿命,而《疾走羅拉》也是在講人面對命運的無能和渺小。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可以選擇不同的結局;人生終究還是人生,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我也忽然能夠理解為何那麼多人把自己的精神獻給一種宗教保管,當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時候,思考生命與世界,與宇宙的關系時突然發現有很多問題無法回答,無法解釋,於是產生了恐懼感,而所謂恐懼感就是一種不確定感的深層心理反應。其實人充其量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浮沉,在面對未知的力量時,會變得渺小不堪。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命運,相信未知的力量,相信把精神交給神來保管就會在恐懼感中得以永久的安歇。不知道是不是人被上帝造出來時就對萬物對宇宙有一種天然的恐懼,又找不到自己的庇護人,於是人類就自欺欺人地虛擬出一個萬能的神,接著製造出宗教,告訴自己有神與我們同在,那種恐懼感就會消失了。可悲的人類啊!
短短一個小時十幾分鍾的電影《疾走羅拉》像一部無情揭示人類宿命的詔書,讓人無限深思,心存敬畏
⑵ 新聞專業要模仿一個1分鍾左右的電影片段,適合在大學拍的,剪輯跟鏡頭運用較好的.
具體推薦一時想不起來,提幾點建議吧,還是比較對那幾個老師的口味的:
1、長鏡頭,要有場面調度的,看一下《雲水謠》開始的長鏡頭,雖然那是假的。即使是兩個人對話這種沒有動作的場面,鏡頭也要有運動
2、交叉蒙太奇,利用快速切換鏡頭以及多畫面形式構造的交叉蒙太奇很容易製造緊張氣氛,多畫面也最好像日式漫畫,選擇不規則形狀
3、選擇相似因素的剪輯點,看過《驚情四百年》你會對這樣的剪輯印象深刻,這種方式對初學者作品出彩很有作用
綜合以上,已經可以想像出一個片段了:(長鏡頭)主角在行走,(快切&多畫面)突遇敵人,逃,(跟拍)被抓住,扭打,(相似剪輯點)出畫,OVER!所以,選擇類似警匪追擊的片段最好,我們那時候有小組選的是《羅拉快跑》。希望你們能有不一樣的選擇,期待你們的作品。
PS:學校條件簡陋,最後作品肯定比原作失色不少,so,建議配上電影原聲,這就要後期對口型了,不過也對剪輯的同學是種鍛煉,或者乾脆選沒台詞的就省事了~~~
⑶ 電影《羅拉快跑》用了什麼拍攝手法
由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指導,法蘭卡·波騰、莫里滋·布雷多和赫伯克·納多主演的電影《羅拉快跑》是一部十分出色的電影,它在中國獲得了很大好評。電影充滿魄力的畫面,強勁的音樂,快節奏的敘事和多線式的結局都給觀眾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羅拉快跑》這部電影應用了許多與眾不同的手法老表現主題,在此僅舉幾例說明:
第一,影片運用了許多快速剪輯的手法。羅拉在大街上奔跑,穿過走廊,轉過街角,橫過馬路,在銀行里大步流星,在賭場里尖聲吼叫。她在路上遇見各式各樣的人,在與他們重的每一個人擦肩而過時,影片都會突然定格。在3秒鍾的時間里,通過四五個靜止的畫面閃過那個人後來的命運。他們中的有些人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有人在不久後死於非命。影片本身時充滿動感的,在其中加入靜態畫面,卻沒有破壞原來的動態效果,相反,這使得原來的動感得到了很好的補充和加強。這得益於快速剪輯的使用,快速切換的節奏很好地和影片融合在一起。不僅如此,這種快速剪輯表現出了一種命運的強大力量,一種命運的壓迫感——命運就在奔跑,跑向我們每一個人。
第二,影片隨處都有MTV式的音樂和畫面的配合。羅拉一直在奔跑,鏡頭一直在對著她,背景在高速地向後退去,與此同時,加大音量的電子音樂在觀眾的耳際回響,節奏強勁的舞曲就好像是在給拚命奔跑的羅拉伴奏。畫面和音樂的結合,給觀眾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觀眾的心也一直隨著音樂的節奏和羅拉一起奔跑,跟著羅拉的命運奔跑。
第三,影片運用了多畫面分割的手法。羅拉狂奔著轉過最後一個街角;男友曼尼絕望的轉過身,手神像腰間的手槍;時鍾上的指針一點一點地接近十二點。這三個畫面順次出現,把畫面分割成左、右、下三個部分。在幾秒鍾的時間里,影片通過慢鏡頭向觀眾展示在最後的時刻兩個人的行動。在這關鍵的時刻,影片的節奏突然放慢,觀眾的緊張感卻被最大程度地調動了。曼尼聽見羅拉了么?這是每一個觀眾心中都在問的問題。
其實本片還應用了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手法,比如在影片中加入動畫,多機位攝影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評述了。
⑷ 還有沒有像《羅拉快跑》和《第八日》類似的電影
《天使愛美麗》奧黛麗塔圖主演
《我的左腳》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
《美麗人生》
《雨人》
《海上鋼琴師》
你可以查查早期的奧斯卡獲獎影片 都還不錯
⑸ 求一部電影名字!
中文 名 火線戰將/小丑奇兵
片 名 Der Clown
年 代 2005
國 家 美國/德國
類 別 動作/犯罪/驚悚
語 言 德語
字 幕 中文
IMDB評分 4.1/10 (103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373762
文件格式 DVD-RMVB
視頻尺寸 640 x 352
文件大小 2CD 407MB
片 長 100 Min
導 演 塞巴斯蒂安·維格Sebastian Vigg
主 演 斯文·馬蒂尼克Sven Martinek
埃娃·赫伯曼Eva Habermann
托馬斯·阿澤霍夫Thomas Anzenhofer
影片簡介:
誰能識得「小丑」的「廬山真面目」?他是一名退役的特種兵戰士,一名制敵剋星,他總是頭戴「小丑」面具,給敵人以出其不意的強力打擊。他叫馬克斯。半年前,在執行任務中一群狂徒殺害了一直陪伴他的女友搭檔克勞迪婭,使他與這群狂徒之間結下了不共戴天的夙仇。
時隔4年,他隱姓埋名成為一個商場保安,等待著復仇的機會;狂徒們卷土重來,他們綁架克勞迪婭的妹妹里亞作為人質,搶劫軍事武器,准備執行他們的「驚天計劃」——搶劫重兵把守的聯邦儲備局金庫。馬克斯識破了他們的「驚天計劃」,認出了慣匪頭目就是當年殺害女友克勞迪婭的真凶,為了阻止他們的計劃得逞,「小丑」以自己的方式向狂徒宣戰……
影片看點:
火線戰將是至今為止在歐洲投入最高、製作極為精良的一部電影。影片中每一個場面都展現了全體演職員所面對的新的挑戰。最困難的一個場景是四輛爆炸的汽車同時射向飛行的直升機的驚人場面。而在表演戰爭場面的時候,演員懸掛在高速飛行的飛機上和在行進中的貨運拖車下面爬行,也都具有極大的表演難度。
這部影片一面世就突破了歷史紀錄,本土就達到了870000的觀眾人數,其中67.1%為14歲到49歲的觀眾群體。同時,《火線戰將》也分別在芬蘭、法國、義大利、加拿大、韓國和拉丁美洲等國家上映,成為最成功的動作劇之一。
導演介紹:
塞巴斯蒂安·維格出生於1965年7月19日,現居住在德國的漢堡。他從1994年開始從事導演工作。製作並導演了多種類型的影片。塞巴斯蒂安·維格作為一個戲劇導演初次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在2001年,他導演的動作影片《ALARM FüR COBRA11》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還有:《DIE SITTE》、《MILLENNIUM MANN》和《SOKO LEIPZIG》。《火線戰將》是他最滿意的一部電影作品。
主要演員介紹
斯文·馬蒂尼克(Sven Martinek)
斯文·馬蒂尼克在影片中扮演「小丑」馬克斯。和他的朋友杜伯斯一起,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與邪惡勢力作斗爭。
斯文·馬蒂尼克,1964年2月18日出生在德國的馬格德堡。少年時期即成為東德電視台的一顆童星。成年後曾被《TV TODAY》雜志稱為2000年度的「焦點巨星」。同年,他在《小丑奇兵》電視劇中、中扮演了馬克斯這個角色。從始至終,他一直是成功的。特別是在《火線戰將》上映後,特更成為德國觀眾心目中英雄的化身。
埃娃·赫伯曼(Eva Habermann)
埃娃·赫伯曼在影片中扮演機智敏捷的新聞記者里亞。她是死去的克勞迪婭的妹妹,被歹徒抓去作為人質。經歷了一番波折,她對「小丑」馬克斯的感情超過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女演員埃娃·赫伯曼在1976年1月16日出生於德國漢堡。接受過專門的表演教育。她第一次大范圍的與觀眾見面是1993年在電視節目《IMMENHOF》。從那之後,埃娃·赫伯曼建立了她自己的流行定位點,做一名專職的影視劇明星。她在1997年拍攝了她的第一部電影,名字叫《ANGEL EXPRESS》。隨後,他又在電影《FEUER》、《EIS&DOSENBIER》和《DER ALTE AFFE ANGST》中扮演角色。今年,埃娃·赫伯曼扮演的主要角色出現在讓觀眾期待已久的電影《SCHWARZWALDKLINIK》中。達到了其個人藝術的巔峰狀態。《火線戰將》是她第一次嘗試拍攝的動作電影,並以此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本色女星。
托馬斯·阿澤霍夫 (Thomas Anzenhofer)
托馬斯·阿澤霍夫在影片中扮演杜伯斯,一位勇敢的飛行員。他是「小丑」最可信賴的夥伴。無愧於「空中之王」的稱號。
托馬斯·阿澤霍夫,1959年出生,主要從事舞台戲劇表演。18歲時,首次演出就做出驚人的表現--他從3公尺高的地方跳落到戲院的舞台上。而第一次的成功卻是因為:「因為我喜歡在這里工作的一個女孩,我想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托馬斯·阿澤霍夫扮演的第一個電影角色是在電影《TOD DES WEIBEN PFERDES》中扮演Dietmar Schonherr.接下來的幾年,他出現在眾多的電視、電影節目中,包括《ADRENALIN》和《BALKO》。《火
線戰將》更為他帶來了年度最佳男配角的榮譽。托馬斯·阿澤霍夫現仍是德國眾多一流劇院所邀請的對象,片約不斷。
G·tz Otto
G·tz Otto在影片中扮演茲伯克,一個慣匪頭目,無惡不作的冷血殺手。
他第一次較大的成功是1991年在電影《KLEINE HAIE》和在柏林的席勒劇院上演的《A WHISTLE IN THE DARK》中扮演的運動員角色。1992年到1995年間,他在慕尼黑劇院和巴伐利亞國際劇院演出。在他扮演的50多部電影和電視角色中,G·tz Otto已經證明了他的天賦不僅僅局限在戰斗角色上。那就是為什麼他出現在影片《火線戰將》中的理由。用G·tz Otto的話來講:「一個在德國製作的好萊塢動作電影,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扮演一個無情的殺手是一個極大的、另人愉快的挑戰。」
德國電影的崛起
從《莉莉瑪蓮》、《柏林蒼穹下》等頗具德國精神和人文氣質的著名藝術電影到前幾年風靡全球並被電影人頻頻模仿的《羅拉快跑》,德國電影也開始隨市場尋求發展,並且不斷的從情節和形式上好萊塢化。也許正是由於德國電影長期以來緩慢卻不失優良的發展速度和德國人特有的精神氣質,德國的商業電影確在某些方面勝於好萊塢大片。無論從情節和形式上都顯示出德國人特有的雷厲風行和乾練氣質,同時有機的融入好萊塢的商業元素。本片正是如此,敘事緊湊毫不拖拉,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場面處理更是血脈噴張,頗有二戰時期的德國人「閃電戰」的影子。
故事創意來自德國熱門劇集
本片又譯作《小丑奇兵》。《小丑奇兵》原先是德國的一部1996年至2001年間熱播的同名電視劇,連續劇描述了一批已被官方確認死亡但戴著小丑面具繼續隱居在城市中並懲處邪惡的邊緣人。這群小丑奇兵在當時的德國電視屏幕上成功的塑造了反英雄形象,深受電視觀眾的追捧。這部電影版有多處特效場景,包括一場12輛警車在高速路上的相撞爆炸、以及多架直升機斷翼墜毀的場面、火雲沖天,這種大成本的爆破在歐洲槍戰電影中顯有,而效果的真實性在眾多電腦處理後好萊塢影片中也為之少見,令影迷們大呼過癮。
德國電影首度引進國內這是近年來首度被引進上映的德國電影。之前的《羅拉快跑》雖然沒在國內公映過,但卻因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快節奏深得中國影迷和業內專業人士的擁簇。遺憾的是,「快跑」風只成全了「羅拉」,卻沒有成全德國電影。本片製作精良,完全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某些場面甚至別出心裁的勝於好萊塢製造,而且火爆場景盡可能的屏除了電腦的製作,具有強大的真實感。也是近年來歐洲商業片的佼佼者。此次引進中國也正好讓中國觀眾大飽眼福,對德國電影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不是只有好萊塢才能拍出商業巨片。
寶馬汽車讓你一次看個夠
車迷們酷愛的德國寶馬汽車是影片的重要道具之一,其規模遠遠超過《007》系列和美國大片《偷天陷阱》。車迷們這次可要心痛死了,因為影片中有30幾輛寶馬汽車被撞車轟炸的鏡頭,德國人真是大手筆,也許寶馬在它的原產地算不了什麼汽車中的大腕吧。
直升飛機的特技表演
影片中對直升飛機的飛行處理超過人們印象中的常規狀態,其中為躲避熱敏導彈的一系列飛行,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即使在飛行表演中也難得一見,德國對好萊塢式商業拍攝的創見功底可見一斑。
歐洲史上最火爆壯烈場面的片尾
影片結尾動用了多輛寶馬汽車和飛機、直升機競相追逐廝殺,並有多塊金磚從天而降,伴與汽車與飛機沖撞爆炸的激烈鏡頭,火光沖天、氣勢磅礴,其手筆之大在歐洲影史乃至好萊塢電影也是頭一回。
⑹ 影片《羅拉快跑》的深層主題。
樓主,你看影片的開頭了沒有,我覺得就那些長鏡頭就能揭示深層的主題:「人與命運的關系」。羅拉之所以要跑,是因為她對命運結果並不滿意,是對命運的一種對抗。 我個人認為這是命運劇的反向操作。湯姆提克威把影片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這一點上湯姆提克威跟伯格曼的《穿越黑暗的玻璃》上非常相似,這也是這部作品是他最好的作品的原因
⑺ 誰能給我一些「羅拉快跑」的資料
羅拉快跑
Run LoLa Run
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
編劇:湯姆·提克威(TOM TYKWE)
攝影:法蘭克·葛力比(FRANK GRIEBE)
主演:法蘭卡·波騰(FRANKA POTENTE),莫里茲·布雷朵(MORITZ BLEIBTREU)
內容介紹:
一個女人如何拚命盡力的搶救她的愛人——一部令人屏息、興奮的影片,愛欲生死將完全改觀……你只有二十分鍾籌出十萬馬克,並需狂奔穿梭於城市中拯救你的愛人。這個女孩憑著她的熱情打破環繞周圍的固定規則及世界存在的既有標准。如果說愛的力量可以移山,那麼她真的可以。
柏林,夏季某日,羅拉和曼尼是一對20出頭的年輕戀人。曼尼是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個天大的麻煩,竟然把走私得來的10萬馬克贓款弄丟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鍾之後就要來拿回這筆錢。
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羅拉求救,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後果。就只有二十分鍾,錢到底在哪裡,如何救命?
羅拉開始快跑!
羅拉快跑……為自己而跑,為曼尼而跑,為愛情而跑……《羅拉快跑》中的三段開場,都是從紅色電話的特寫開始,她接到曼尼自暴自棄的電話:「你老說愛是萬能的,愛能在20分鍾內變出十萬元嗎?」聽完,就下定決心要幫助自己的男友。
電話一掛完她立刻行動,跑過母親身旁,技巧性的轉場,畫面一拉變成動畫片,羅拉快跑下樓梯,經過喋喋不休的鄰居,以及他那隻兇狠的狗旁邊。
鏡頭拉回現實世界,羅拉跑出門外佇立在柏林的大街上,開始了她的這段快跑旅程。前兩段的結局都非常的戲劇性,但導演獨到的編導功力讓第三段的結局出現一個大逆轉的局面。
相關評論:
《羅拉快跑》——為自己而跑,為曼尼而跑,為愛情而跑。
《羅拉快跑》明亮鮮活的敘事結構,製造出不斷的曲折與驚喜,在片中沒有任何事是被承認的,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導演於此片中注入強勁的視覺力量、教人窒息的速度感,與震撼的電子音樂,勢必將迷惑所有的觀眾。
由「德國的盧貝松」之稱的新銳導演TOM TYKWE湯姆提克威編導及配樂,此片被譽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觀眾跟著劇情全場喊叫並歡聲鼓掌。
動作、懸疑、驚竦,意想不到的情節,一出絕妙的浪漫驚悚劇,電影語言節奏強勁有力,表現手法新穎,原創性十足,有突破窠臼的耀眼展現。
人物寫真:
《羅拉快跑》在德國已經變成一種現象、一個奇跡,它是德國98年最賣座的電影!!許多德國女孩甚至模仿片中的女主角蘿拉染了一頭紅發。德國市長更誇張的把自己的肖像印在《羅拉快跑》的海報上製成廣告招牌,想藉此片塑造其活力、年輕的形象,可見此片受歡迎的程度!
女主角卡波騰說:「羅拉帶來了人一直期待著的某些東西。」導演補充說:「羅拉是一天的英雄,但僅只一天!這故事是很好的借鏡,我們任何人都有可能會陷入如此困境中。」
卡波騰拍片時平均一趟要跑200-300公尺,而她總共跑了將近20次。她必須訓練自己跑步的速度,還要跑得充滿精神,而且姿勢要像一般人跑步時一樣正常。
《羅拉快跑》在日舞影展超越其他好萊塢大片奪得「最佳觀眾人緣獎」,導演湯姆提克威相信在接下來的2年內,他仍然會致力於拍電影,但他從未想過到好萊塢發展,而且只要場景適合故事劇本,他也有可能到美國、日本或澳洲等德國以外的國家拍片。
⑻ 香港拍的類似羅拉快跑的一部電影
是大陸拍攝的電視電影《常無常》
⑼ 求部電影名,風格類似《羅拉快跑》。大概情節是個男的和友人喝醉後被整.
電影《土撥鼠日》是主角循環活在同一天
與《羅拉快跑》相似的有《蝴蝶效應》
⑽ 《羅生門》《羅拉快跑》《蝴蝶效應》《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巴別塔》這六部電影有什麼共同特點
只看過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這兩部片,這兩部挺有共同點的,楚門活在一個被限定的世界,一個完全沒有隱私的世界,這個情景設置和飛躍瘋人院中的主角很類似,都被限定在一個小世界中,他們都想沖出這個限制,獲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