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血戰鋼鋸嶺》有哪些令人震撼或難以忘懷的細節
爆頭、火燒鬼子。
對於國內銀幕上少見的限制級電影,影片在公映前主動"分級",以鮮明的紅色標識提醒觀眾"戰爭幾近真實,12 歲以下兒童觀影需要家長陪同"。"爆頭"片段當中,"火燒鬼子"、斷肢殘骸等畫面則瞬間將觀眾拉到觸目驚心的硝煙戰場。
大家記得什麼情節?
② 看過《血戰鋼鋸嶺》的都來說說,這個片子好看嗎
最好看的戰爭片!以宏大的震撼場面,以直面血腥的殘酷,以震撼人心的堅毅,以偉大的,讓世界為之驚嘆的勇氣, 表達著,對世界所有反法西斯戰士的熾熱敬意。
有人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有人看到了戰爭的殘酷,
有人看到了西方電影工業支撐下的真正的抗日劇。
我看到了戰爭在一個有信仰的人面前是多麼諷刺。這個真實的故事是在告訴我們,戰爭沒有意義,只能傷害人和人類的文明,希望人類文明能夠汲取這個故事的帶給人類的反思,不要傷了那些真正英雄的心 《血戰鋼鋸嶺》是依據真人真事改變的帶有濃厚梅爾.吉普森風格的戰爭大片,中文名字開始給我以錯覺,看過電影才知道這更近乎於一部人物傳記。影片背景來自於二戰太平洋戰爭最後一役也是最慘烈一戰,美日雙方在沖繩島血戰鋼鋸嶺,戰死23萬多萬人後美軍獲勝,數周後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日本宣布投降,二戰結束。而主人公DesmondDoss正是這一戰役的參與者,其作為醫療隊一員堅持不持槍,不殺人,僅救人,憑一己之力,在殘酷的槍林彈雨中挽救了近75人,堪稱傳奇,因此獲得了美國國會榮譽勛章,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殺害任何敵人卻獲得這枚勛章的美國軍人。主人公Desmond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小時候和其哥爭斗,差點失手殺死哥哥,同時其父親,曾經的老軍人遲遲不能從戰場犧牲戰友的悲痛中走出來,整天酗酒,家庭暴力嚴重,在幾次家庭紛爭中,Desmond從父親手中奪下槍,差點就忍不住扣動扳機殺了父親。這些經歷更加強化了主人公不殺人的堅定信仰,並將此信念根植於心。在一次事故中,Desmond憑借自己掌握的急救知識,並開車救助一個傷著者前往醫院,在此他邂逅了美麗的護士多蘿西,純真不做作的浪漫,與眾不同的真實他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③ 《血戰鋼鋸嶺》是真實改編的嗎
《血戰鋼鋸嶺》自打《拯救大兵瑞恩》以來,真的很久沒有看到這樣一部工整的戰爭片了。
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為在沖繩島戰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勛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但是對於這樣的一部影片來說我們絲毫不用去懷疑故事的真實性的。因為這是確確實實發生過的事情,可能導演的敘述方法會有著一絲絲的偏差,出於對整部電影的考慮略微有點脫離實際。也許讓一個軍事專家來議論本片的話依舊可以分分鍾跳出很多毛病的。但是,但是對於普通的觀眾而言,本片的意義不在於邏輯是否縝密,結構是否嚴謹。我們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和一件發生過的,可能會被我們當成一件了不起的神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關乎那些戰爭。
意見粗糙,望採納
④ 如何評價本次奧斯卡最佳電影剪輯獲獎影片《血戰鋼鋸嶺》
一向以寫實,粗暴陽剛著稱的導演梅爾吉布森,跨別十年眾望所歸給我們帶來了腎上腺素爆炸的《血戰鋼鋸嶺》。讓電影重新離開了大量的綠背景CGI技術。扎扎實實的拍到每一個爆炸,每一條血管被割掉後的噴張。實打實的爆炸和拍攝,最真實的展現二戰的人間煉獄。那種久違的古典烈酒的滋味!又重新回歸了!
《血戰鋼鋸嶺》中,拒絕習練槍法的多斯在被進行心理狀態評估時,也曾被問:「你孤寂嗎?」某種意義上,多斯是一個強者,因為他雖然與眾不同,特立獨行,但是他的心靈卻是豐滿的,他並不孤單。他有信仰,他愛人,他也被人愛。所以,即便在軍營中被排斥,多斯卻依然能夠回答他並不孤寂。 愛與被愛,也許並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卻可以富養一顆心靈。 但是,多斯這樣特立獨行之人,所走的道路,註定是艱難的。在 影片的前半部分,多斯的確因為他不拿槍傷人的信仰受到大家的排斥,也因此上了軍事法庭,但在影片的後半部分多斯正是靠著這種堅定的信仰,救下了一個又一個受傷的士兵,無疑他是強大的。
⑤ 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怎麼樣 劇情介紹
非常好看。取材新穎,不是一般戰爭片的風格。是目前唯一一部描寫戰場醫護兵的二戰電影。結尾處也很感人。
⑥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日軍沒有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這是為什麼呢
《血戰鋼鋸嶺》主要講的是二戰時期美、日雙方在沖繩島戰役時期,最為慘烈的鋼鋸嶺大戰期間發生的事情,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在戰爭中英勇搶救隊友,不顧自身安危,硬是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救出了一個連隊的故事。
電影對戰場描述的非常真實以上情況也就能夠解釋日本人為什麼不砍斷繩索的——其實坡面落差並不大,沒有電影描述的那麼高,如果有那麼高,那麼完全可以居高臨下狙擊美軍。或者放美軍進來以後破壞這個網,至少也能遲滯美軍的進攻。實際情況是日軍頗不破壞都沒什麼意義,還不如留著放更多的美軍進來,打近身戰。
沖繩島戰役的慘烈是空前的,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同時,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也是二戰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了。
⑦ 《血戰鋼鋸嶺》說了什麼故事
《血》片的後半程表現的是道斯在戰場上,導演梅爾·吉布森用鏡頭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性,其中有大量炮火交加、子彈橫飛的鏡頭,還有人體被炸飛,焚燒等慘烈畫面。建議那些經常叫囂輕言開戰的」小紅粉「們去看看這部電影,真實的畫面會讓人意識到戰爭並不好玩,它是殘酷的,是血淋淋的,估計導演是在通過這樣的鏡頭讓觀眾想到:但願這一輩子永遠不要有戰爭 !如果以不美化戰場,不粉飾死亡,不私矮化敵人,不無視常識,反思戰爭這幾條來看,這部片子完全是一部優秀的戰爭片。片中的日本士兵和我們國內很多抗日神劇里的日本兵形象完全不同,這里的日本鬼子才是真正的」鬼「,瘋狂的堅忍、殘酷的勇敢可以用來形容他們。而在國內廣大喜聞樂見的抗日神劇中的日本士兵往往不是智商不夠,就是不堪一擊,醜化矮化是國內抗戰劇常用的手法,抗戰神劇的導演永遠不明白只有強大的對手才能體現我們的強大這個道理。大概正是由於這樣才導致現在很多年輕人視戰爭如兒戲,所以才會經常大喊」與XX必有一戰「,影視對人們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這點來講國內的神劇的導演們對戰爭沒有反思,他們對這個民族的態度是不負責任的。我在寫此文時在網上查資料,當在網路上查《血》劇的資料時,竟然跳出這個一個標題--《<血戰鋼鋸嶺>里的那支日本部隊在中國時一直吃癟》。貼子里講劇里的日本軍隊屬於62師團,」在華北抗日戰爭時被迫分散成為炮樓守備隊,分守百餘個據點,最終陷入到中國無窮無盡的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看到這樣的貼子我也是醉了。這個帖子邏輯推導過程大概是,美國人打死這么多人還拿不下的日本人的據點,而我們用人民就把日本人給淹沒了,讓他們分散成了炮樓孤島,如此看來還是我們的人民厲害啊!這種神邏輯可能恰恰是目前大多數國人的想法,在這種貼子中看不到對戰爭的反思,只有虛無的傲驕,戰爭變成了人民,人民變成了汪洋大海,好神奇啊!
⑧ 如何評價美國主旋律電影《血戰鋼鋸嶺》
大家可以看一部由伊斯特伍德導演的《硫磺島的來信》。裡面更詳細的展示了在這些懸崖峭壁的島挖的盤絲洞。在鋼鋸嶺也是這么乾的。所以剛上島的時候,對這些懸崖峭壁很是頭疼。於是多斯和另外兩位士兵一起用貨網做了一個簡易的攀岩的道具。而這個道具在電影中多斯到戰場時候已經有了,而且還相當的完整,但現實中,這個攀岩的道具十分的簡陋。
⑨ 《血戰鋼鋸嶺》評價如此高是因為什麼
《血戰鋼鋸嶺》的評價之所以高,是因為《血戰鋼鋸嶺》用毫無保留的手段,真實還原了沖繩戰役的宏大奇景和點滴細節。
劇中呼嘯而過的子彈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焦土上橫屍遍野,《血戰鋼鋸嶺》中對於戰爭如何血腥與殘酷的展現,以及戰斗規模的宏大,都是在同類題材影片中少見的。影片和導演梅爾·吉布森一貫的風格一樣,不僅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更有無法割捨的親情、浪漫忠貞的愛情和堅忍篤定的信念。
(9)血戰鋼鋸嶺電影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飾)不願意在前線舉槍射殺任何一個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著其他戰士們的排擠。盡管如此,他仍堅守信仰及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友。
數以百計的同胞在敵人的土地上傷亡慘重,他一人沖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乞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再救一人,75名受傷戰友最終被奇跡般的運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還。
⑩ 如何評價血戰鋼鋸嶺真實原型是什麼
評價:
《血戰鋼鋸嶺》故事節奏有張有弛,既極度寫實更飽含詩化的美學風格,在慘烈中努力營造出一份崇高之美。同時,全片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全片渾然一體地展現出極為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10)血戰鋼鋸嶺電影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飾)不願意在前線舉槍射殺任何一個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著其他戰士們的排擠。盡管如此,他仍堅守信仰及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友。
數以百計的同胞在敵人的土地上傷亡慘重,他一人沖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乞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再救一人,75名受傷戰友最終被奇跡般的運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