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浪潮電影為什麼看不了

浪潮電影為什麼看不了

發布時間:2022-04-30 14:25:30

① 影片《浪潮》最後,老師的眼神是什麼意思。

《浪潮》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我仔細看了好多遍。
我就講講我自己的理解吧,畢竟這個電影含義太深刻了。

在車上,剛開始他看向車窗外:熟悉的環境卻物是人非,給人一種不真實感;
然後他埋著頭,雙手搓臉:不敢相信這一切是自己做的,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
再次看向車窗外:懷疑、疑惑……在如此和諧的社會環境下,怎麼可能造就這么極端的團體,極端的人;
轉頭看向前方(明顯有個無意間發現什麼的動作),使勁的一眨眼(發現了什麼很重要的事),變成最經典的表情(害怕,焦急,吃驚):
可能性1,引申電影主題,最有可能的解釋(文學、電影作品的慣用伎倆)。5天時間就能創造一個小型的****(和諧)主義團體,他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一個小小的老師都能做到,那麼整個國家呢?乃至整個世界呢?(警惕啊!世界隨時都處在危機邊緣!)
可能性2,發現浪潮的強大,浪潮還沒結束(歐美大片慣用伎倆,續集呢?三部曲?本句吐槽)。最後自殺的那個學生只是個代表,那麼多的參與者,有很多都不希望」浪潮「結束……所以說,」浪潮「失控了(這也是真實事件的結局,雖然最終懸崖勒馬)。可以想像後面的發展,核心成員轉入地下工作,繼續發展對現實不滿的人。自殺事件的發生並沒有消滅浪潮,而是讓浪潮升華了,從一個課程變成了一個惡性的組織,遇到機會就會爆發出強大的毀滅性。所以表情如此。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原創內容,謝絕轉發。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和《死亡詩社》

個人文筆有限,所以選了兩篇感覺寫出精髓的影評推薦一看:
《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

有人說我們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關心的只是
一味地讀好書、作個大人看來引以為豪的孩子,考出優異的成績,以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後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再在以後等我們有了孩子,也要這樣循環往復
地教導培養下一代,讀好書、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個問題開始終日縈繞在我思緒中: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不想從哲學問題去考慮這問題,那
是學者的工作。對於普通的我來說,一直一直以來,我只是認為生活只是順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著,就像小溪的清水至上而下流暢般自然,沒有為什麼是從高到低的
疑問,也沒有為什麼要有小溪和溪水的問題。「就這樣」便是我的答案!

看了《死亡詩社》後,我懂得了意義存在的價值。生活只是我們的一個
舞台,它本身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在舞台上選擇並出演什麼樣的角色和內容:戲劇、詩歌、悲劇、話劇、啞劇、歌劇……,什麼都可以,哪怕亂七八
糟,渾渾噩噩都可以,但原則是:你自己選擇的並樂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

《浪潮》

關於電影《浪潮》,有一篇豆瓣影評說的深得我心,推薦題主看一看:「1967年,在美國加州的一所高中里,一位青年教員,為了讓學生們明白什麼叫法西斯,他提出鏗鏘有力的口號,「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和「行
動鑄造力量」搞了一場教學實驗,用嚴苛的規條束縛學生,向他們灌輸集體主義,要求他們絕對服從,遵守紀律。令人驚訝的是,學生們非常順從,步調一致地投入
其中。他們精神抖擻,穿上制服,做課間操,互相監督,很快凝聚成一個新的團體。——」41年後,這個事件被德國人改變成電影《浪潮》,但是誠如我之前所
說,它畢竟描述的是一場群眾運動的萌芽階段,也畢竟是一個實驗,所以它的震撼有限,作為一個像我等這種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子民來說,我看完此片不由
得自豪的說,這算啥,我們有比這更狠的。可是一個中學老師為什麼都可以如此輕易的煽動一場小規模的群眾運動呢。我想此片的意義並不完全在於提醒人們警惕納
粹思想依然存在,而是從更人性的方面討論了所有的這一切,它從何而來。

這些生活在和平時代的年輕人,他們有比他們父輩更優越的生活,從小
受到的是民主和自由的教育,他們的個性比從前的張揚,人格也受尊重得多,但是他們依然被法西斯的那一套所感染,在短短五天內,就變成了狂熱分子,喪失理智
之徹底,使他們自己在清醒之後也大吃一驚。在電影中,導演著重描寫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年輕人作為例證,而霍弗則在《狂熱分子》這本書里,一一將這些潛在的皈
依者指認了出來:馬爾科,一個品學兼優的年輕人,有大好的前途,有漂亮出色的女友,但是他家境貧寒,和女友家境懸殊。霍弗說,「為最起碼生活操勞的人,不
會有時間、心情去悲憤和造夢。」「已經擁有許多而想擁有更多的人,其失意感要大於一無所有的人。」蒂姆,一個懦弱平庸的年輕人,在問題家庭中長大,缺少人
關愛,得不到尊重,經常被人欺辱。在這場實驗中得到最大的幸福感,也是這個團體最忠誠的皈依者,因為群眾運動能夠「治療那些嚴重的失意者,不在於提供一種
絕對的真理,或是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而在於能讓他們擺脫了無能的自我。」以錫南為首的幾個小混混,是霍弗所說的畸零人,他們雖然表面上稱王稱霸,但是
卻是主流價值觀眼裡的壞孩子,小流氓,是被拋棄的一群孩子,雖然在學校里也不是全無勢力,但是「對於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得到再多,也不會讓我們滿
足。」而卡羅,那個最早清醒過來,並且退出這個團體的姑娘,她的生活則是最幸福的一個,家庭富足,才貌雙全,被同學和老師認可,個性十足。所以她才會本能
的反感一切剝奪她個性的東西,她就像所有成人世界裡的中產精英一樣,有很多優點,但她的優越感也的確會令人討厭。

這就是青春吧,絕望,
失意,迷茫和看不到未來的青春。是憎恨自我,想逃離自我的青春。你當然可以在看完電影之後很輕易的說諸如我們要警惕法西斯主義,要警惕納粹歸來啊這樣的
話,給年輕人講很多很多的道理,宣揚人道主義等等,但是。懦弱的蒂姆在危險時刻被錫南保護,那感覺能不幸福嗎?從來不被好學生理睬的錫南竟然和馬爾科合
作,打出了一記好球,那感覺能不幸福嗎?當絕望紮根在年輕人的心中,此時此刻,只要有一個人,揮揮手,指出一片光明的應許之地,人們就會義無反顧的跟他
走。而自由,它有時候也的確不是人人可以承受的,霍弗說「自由若是軟弱無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用曾經一個熱情洋溢的年輕納粹黨員的話說,他追求的
就是「免於自由的自由。」你如何能讓一個絕望的年輕人不為希望而狂熱?你如何讓一個飢餓的人不對食物充滿貪婪?有些東西,它從未走遠,是因為它就在我們的
靈魂深處。法西斯主義從來沒有遠離,它是人性的一部分,它藏在每一個靈魂深處的絕望里。

「狂熱是一種靈魂的疾病」,它一旦散播開就像瘟疫
一樣不容易消除,群眾運動一旦反動起來,它的走向和控制是難把握的,在《浪潮》的最後,電影中的教師並沒有像真實故事裡的教師一樣控制住局勢,「悲憤在希
望即將得到補償的時候最為蝕骨」,而這憤怒最後導致了慘劇的發生。德國人有意給出的這個結局,似乎是在提醒人們,狂熱這種東西一旦養成猛獸,是可以反噬
的。在《浪潮》里讓我十分吃驚的一點,是教師復制了很多納粹控制黨徒的手段,竟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被認為是正常的一部分,比如教室里重新排列桌椅的方式,
比如學生們要穿校服,要喊口號,好學生和差學生被安排在一起坐,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反復被宣講的集體主義,集體榮譽感。對了,還有踢正步,踢正步的奧
妙在於「讓人心無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殺思想。踢正步可以泯滅個性。」

這些東西再熟悉不過。也讓我觸目驚心,看看他們都對我們幹了什麼?這
也讓我想我們的一些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如果說,這些生活在民主的國家裡的孩子因為一時的蠱惑而成為了狂熱分子的話,那麼我們的年輕人,只能是比這些孩子
更無望的年輕人,而我們的教育又是什麼教育呢?我們這個國家又是在培養什麼樣的年輕人?我們造就了什麼樣的狂熱分子,這片土地上有多少失意的年輕人?他們
沒有自由,也看不到希望,按照霍弗理論,他們都是群眾運動的潛在皈依者,只要動用宣傳的力量,給他們指定出一個「魔鬼」,他們就可以撲過去,用最殘忍和粗
暴的方式去撕咬。霍弗說,「當我們在群眾運動中喪失了自我的獨立性,我們就得到一種新的自由——一種無愧無疚的去恨,去恫嚇,去撒謊、去凌虐、去背叛的自
由。」而那些赤貧中的年輕人,他們甚至連這樣的狂熱也不曾持有,要麼成為罪犯,要麼去跳樓。

寫到這里。我深感這個問題是一個無底洞,我
自己的力不從心,甚至將我自己對這部書和這個電影所帶給我的思考全部理清記錄下來都不大可能。而他人提醒需要提防的地獄,我們正生活在其中,抬頭四望,只
能徒感內心更加悲涼,以我們微薄之力,我們如何能夠穿透這厚厚的鐵壁,喚醒我們的年輕人?我看到我身邊那些我曾經厭惡的粗暴的狂熱的年輕人,這一次,我看
到了他們心裡的絕望,自卑,懦弱和失意……而解決這一切問題,靠理論上的爭執,說服,任何言辭都是沒有用的,靠心理調整,自我消解其實也根本不大可能,解
決這一切問題,辦法其實只有一個:

給年輕人以希望。請給他們以希望。

而我,一個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寫作的人,為什麼要費
力氣去想這些勞什子的令人痛苦的問題呢?其實我也不知道,也許我兜了這么大的一個圈子,讀了書,看了電影,半夜三更寫下這么一篇文字,繞來繞去的想了這么
多東西,只是因為對於我來說,只有在我解決了作為人,理清我和自己存在的這個世界的關系之後,才能夠安然的活下去吧。然後呢?然後我什麼也不想干,只想去
尋找那麼一小塊地方,可以安放一張可以和愛人盡情做愛,安然老去的床,和最初的時候一樣。

然後我希望我能夠醒著死去。

③ 電影《浪潮》

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歷史課,進行到第三帝國時,一個學生提了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雇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里發生的慘劇?當時的任課老師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下課後,經過思考,這個老師大膽決定進行一項實驗,在他的課堂上重現德國納粹獨裁統治。

④ 如何評價德國電影《浪潮》

「重要的是講述神話的年代,而不是神話所講述的年代」

這里引用福柯的名言並不準確,想說的是,雖然《浪潮》以1967年Ron Jones的教學實驗為藍本而改編,探究的起點也同樣是「法西斯主義/獨裁統治如何在現實中成為可能」;然而,電影《浪潮》並非教學實驗「第三浪」的紀錄片式復刻(該事件的紀錄片由Ron Jones的學生Philip Carr Neel於2011年拍成,名為《Lesson Plan: The Story of the Third Wave》),而是摻雜糅合了當代德國社會思潮以及導演丹尼斯·甘塞爾個人的政治理念的「舊瓶裝新酒」式作品。同時為了使這個貌似荒誕的劇本讓人信服,影片輕說教重刻畫,通過對師生日常化言行的細致描述,來強調最終匯流成河掀起了軒然大波的個體心理的微妙動態。

實際上,《浪潮》對Ron Jones 的體驗教學方式予以批判和否定。如,在課程漸入「佳境」、賴訥自我感覺良好、「學生變化很大」之時,影片卻通過賴訥妻子之口,痛批其「享受課堂上學生崇拜的矚目」、「利用受學生歡迎操控他們」,「是私心作怪」,「最近變成了一個混蛋」。而電影的結局與現實大相徑庭,極端偏激的學生蒂姆接受不了組織建立於謊言之上而必須解散的事實,傷人、自殺。整段結尾伴隨著賴訥因驚愕而急促的呼吸聲,陷入恍惚的賴訥在學生們不解、厭惡、鄙夷和悲痛的眼光中被押上警車。這宣告了學生對「老師」的信任的破產:本應引導呵護學生成長的老師竟然成為了將學生拉入自我毀滅深淵的罪魁禍首,無疑是不能被主流社會所原諒的。

其實在現實中,1967年加利福尼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歷史課的同學們遭遇的類似經歷,在他們人生中也同樣是不光彩的一筆。當Ron Jones 最終將自己的「騙局」揭開,給狂熱的學生狠狠澆了一盆冷水後,被捲入其中的學生們霎時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竟如此容易被戲弄和操控,並為自己因空洞卻煽動的理想宣言而狂熱感到羞愧。若干年後,當Ron Jones的學生Philip Carr Neel 拍攝關於這段故事的紀錄片時,大部分當年的當事人都承認不願意提起此事。、

Ron Jones 激進而自負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他的小白鼠受他擺布,在被動束縛並承受精神強壓的環境下去經歷、體驗、「學習」,這種濫用教師職權的行徑,是《浪潮》所批判的標靶。除此之外,導演甘塞爾還借賴訥前後矛盾、自我攻訐的政治言論,表達了對德國新左翼思想的質疑和諷刺。

影片一開始,賴訥在嘈雜的朋克音樂中飈車出場,隨後在跟教學主任協商課程時,他表達了對「無政府主義」一課的強烈興趣,他聲稱自己才是「在柏林讀大學」、「參加五一遊行」(德國傳統的左翼遊行日)、「在克羅伊茨貝格待了5年」的人。(克羅伊茨貝格是柏林朋克搖滾運動以及德國另類文化的發源地,以高比例的移民而著稱,具有繁榮的多元文化,同時也具有高失業率和低收入的特徵)。而在片子最後,賴訥用一番典型的新左翼風格演講,激起學生們對全球化環境下社會不公貧富分化的聯想,空泛無據卻極富煽動性,最終又在鬧劇落幕時進行了全盤的自我否定:「我們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其他人優秀」,「我們傷害了他們」「我們做的過火了」。這種自我顛覆的言論,不僅僅是一種揶揄,更是一種警惕。

而最有意思的是,本片蘊含了強烈的女性主義。整部電影中,除了被動、軟弱、容易受人擺布的莉薩以外,幾乎所有出現的女性,都顯示了獨立、冷靜、理性、睿智的特質,與自私、固執、蠻不講理、容易頭腦發熱的男性角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第一節課就開始直到退課前一直對「文格爾老師」發出質疑的莫娜,告訴女主角卡羅爾「你弟弟應該發現自己的底線」的媽媽,以及賴訥那善解人意、溫柔體貼卻又明白事理、堅持原則的妻子,都展現了新時代女性自立自主,勇於擔當的知性形象。更別提水球比賽前後,卡羅爾冒險列印傳單,揭露真相抵制「浪潮」運動的勇敢行動——無疑是在影射和致敬納粹時期「白玫瑰反抗運動」中散發傳單時被蓋世太保逮捕而遭無情殺害、後被德國女性雜志Brigitte評選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的女英雄蘇菲·索爾。

⑤ 您好 請問您還有德國電影《浪潮》的資源嗎

你好,目前網路上好像可以在線觀看德國電影浪潮。所以不需要資源那麼麻煩,還要在網路雲上面觀看。

⑥ 浪潮高清完整版電影

浪潮_hd.mp4

⑦ 浪潮數字電視機頂盒的USB介面為什麼打不開電影

你用s-usb軟啟一遍u盤,看看能行不!

⑧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

《浪潮》上映後引起了影評人以及眾多學者的強烈反響。該片是一個實驗,更是一曲極權主義的葬歌。影片以一個極貝戲劇張力的悲劇結尾告終,並且對於這場鬧劇注入了導演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該片給觀眾提供了一副生動的集權主義畫卷,同時也對現實世界中的"烏合之眾"進行了形象的描摹。

⑨ 德國電影《浪潮》 德語影評/簡介

影片根據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說《浪潮》(The Wave,1981)改編而來,其筆名為Morton Rhue。小說取材於真實歷史時間,1967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師Ron Jones大膽地進的一場實驗,為了讓學生們理解法西斯主義,利用五天的時間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導演將這一事件搬到了現代的德國。教師萊納·文格爾在學校活動周中給班上的同學講授獨裁政治,並突發奇想進行了一個為期五天的試驗,卻沒想到事情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並最終引發悲劇

結尾處老師萊納·文格爾讀學生交的作業——關於「浪潮」的體會與感受:

「我想要的我應該都有了,衣服、零花錢,諸如此類,但我卻時常感到無聊。(台下有學生對旁邊的人小聲說:這是我寫的)這幾天的經歷很有趣,誰最漂亮、誰成績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讓我們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環境都不再重要,我們都是一場運動的一份子。「浪潮」讓我們的生活重新有了意義,給了我們一個可以為之奮斗的理想和目標。」

說的很好,如果說一開始給這些年輕人灌輸的「紀律鑄就力量」等思想是獨裁者藉以操縱他人的手段,那麼上述學生的內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團體的巨大影響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在物質上得到了滿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歸屬感、認同感,沒有人在乎你對什麼感興趣,沒人在乎你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生活漫無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們組成一個團體,一個有著令人甘願跟隨的精神領袖、嚴明的紀律;有統一的制服、統一的手勢、統一的LOGO;有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的團體,情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對待,團體中的每個人似乎都充滿激情,眼中時刻閃現著激動的光芒,滿腔熱血地做著自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極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領袖。。。一個小型的獨裁體制就這樣輕易地實現了。

⑩ 關於德國電影《浪潮Die Welle》的一些疑惑

狂熱是一種靈魂的疾病」,它一旦散播開就像瘟疫一樣不容易消除,群眾運動一旦反動起來,它的走向和控制是難把握的,在《浪潮》的最後,電影中的教師並沒有像真實故事裡的教師一樣控制住局勢,「悲憤在希望即將得到補償的時候最為蝕骨」,而這憤怒最後導致了慘劇的發生。德國人有意給出的這個結局,似乎是在提醒人們,狂熱這種東西一旦養成猛獸,是可以反噬的。在《浪潮》里讓我十分吃驚的一點,是教師復制了很多納粹控制黨徒的手段,竟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被認為是正常的一部分,比如教室里重新排列桌椅的方式,比如學生們要穿校服,要喊口號,好學生和差學生被安排在一起坐,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團結,反復被宣講的集體主義,集體榮譽感。對了,還有踢正步,踢正步的奧妙在於「讓人心無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殺思想。踢正步可以泯滅個性。」

這些東西再熟悉不過。也讓我觸目驚心,看看他們都對我們幹了什麼?這也讓我想我們的一些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如果說,這些生活在民主的國家裡的孩子因為一時的蠱惑而成為了狂熱分子的話,那麼我們的年輕人,只能是比這些孩子更無望的年輕人,而我們的教育又是什麼教育呢?我們這個國家又是在培養什麼樣的年輕人?我們造就了什麼樣的狂熱分子,這片土地上有多少失意的年輕人?他們沒有自由,也看不到希望,按照霍弗理論,他們都是群眾運動的潛在皈依者,只要動用宣傳的力量,給他們指定出一個「魔鬼」,他們就可以撲過去,用最殘忍和粗暴的方式去撕咬。霍弗說,「當我們在群眾運動中喪失了自我的獨立性,我們就得到一種新的自由——一種無愧無疚的去恨,去恫嚇,去撒謊、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而那些赤貧中的年輕人,他們甚至連這樣的狂熱也不曾持有,要麼成為罪犯,要麼去跳樓。

閱讀全文

與浪潮電影為什麼看不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怎麼飛到影院 瀏覽:877
iphone8如何下載電影 瀏覽:101
百度網盤怎麼放小電影 瀏覽:828
和男生單獨看電影怎麼阻止 瀏覽:818
電影怎麼下載到u盤教學視頻播放器 瀏覽:466
怎麼看待偽3d電影 瀏覽:18
比較長的好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3
有哪些床戲很好看的外國電影 瀏覽:130
小李子的股票電影有哪些 瀏覽:196
戰狼送隊友骨灰回家是什麼電影 瀏覽:610
勝算電視劇免費完整版天下電影網在線觀看 瀏覽:705
好看的男童星電影 瀏覽:185
日本八十路電影有哪些 瀏覽:74
有個美國電影是建什麼聯盟 瀏覽:217
購買電影能看多久 瀏覽:27
影音先鋒電影如何下載 瀏覽:601
現在最新最好看電影 瀏覽:75
那就是我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瀏覽:166
如何找上譯電影 瀏覽:859
屎屎了你是什麼電影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