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電影《集結號》
《集結號》上映於2007年,講述解放戰爭時期,穀子地率領9連全體戰士在汶河岸與敵軍血拚,掩護全團撤退,但是自己隊伍因為沒有聽到集結號的命令,而全部犧牲的故事。王一川評價這部電影時,稱其是「馮小剛導演的轉型之作,是主旋律影片、藝術片、娛樂片三重景觀的結合」。同樣,《集結號》也「吹出了」中國商業大片的「新變體」。
為了使戰爭效果更加震撼和逼真,劇組專門請來了韓國的特效小組來進行製作。在視聽效果上,也毫不避諱借鑒國外大片的經驗,為了表現敵我戰爭的殘酷,用人物和攝影機雙向運動的鏡頭造成一種緊迫感,同時用中景和全景鏡頭的不斷切換來突出戰士傷亡的慘重。在回答為什麼電影中要讓穀子地和9連的兄弟們穿上美軍的制服,影片的編導回答:「為了好看」。這種「好看」,充滿了馮氏的幽默和諷刺,可能是出於影片自身的視覺效果,也可能是對一貫欣賞「好萊塢」電影的觀眾點一種迎合。
在人物的台詞上也盡顯馮氏電影中「小人物的嬉笑怒罵」的特點。面對敵軍的戰火重重,焦排長還不忘拉著唯一認字的指導員寫一封家常里短的信;出去偵查敵情,被美軍發現的穀子地立馬用「半生不熟」的朝鮮話,打消敵人的懷疑;知道團長其實根本沒有下達讓自己連隊撤退的命令時,哭著靠在團長的墓碑上說自己這不是「矯情」,就是為了給弟兄們一個證明……這些帶有馮氏幽默的「京味台詞」給主題承重的影片帶來了緩沖,使得電影表現張弛有度,也滿足了普通觀眾對電影視聽效果的要求。
馮小剛能拍出不同以往國內戰爭片的《集結號》,從影片一開始的戰斗場面就能很強烈的感覺到這次的拍攝手法,拋棄了大肆的英雄主義渲染色彩,更真實的還原了戰斗當時的人物狀態,「英雄」不是「不怕死和打不死」的,而是明明知道會知道失去生命,失去親人、愛人,確依舊為了革命的勝利而戰斗。馮導賦予了「英雄」更真實更有人性的內涵。
2.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影片,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很好很讓人有感觸。《芳華》是用電影藝術反映了導演和編劇的那一段親身經歷,我想這是最主要的,怎麼看這部電影,自有每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很多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的軍人看過芳華這部電影之後都落淚了,久久不能平靜!小剛導演的電影沒有之前電影的娛樂性、票房號召力。未來五十年之後再看馮的電影你會發現它是可以穿越時間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就是芳華。
馮小剛的軍人題材的電影,盡管有很多人不接受其中的一些片斷和事列!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 都會覺得比較貼近現實!現在的人也許覺得不可能,但它們還真就發生過!馮小剛只是大膽把他講出來而已!不過軍人的情感表達得非常到位和感人!希望馮小剛還有軍人題材的電影出現!
3. 1946這部電影是誰拍的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
溫故1942
馮小剛
編 劇
劉震雲
製片人
王中磊
類 型
劇情,歷史,災難
主 演
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蒂姆·羅賓斯,亞德里安·布勞迪
片 長
140分鍾
上映時間
2012年11月29日
對白語言
中原官話(河南方言)
色 彩
彩色
由劉震雲編劇、馮小剛導演的《溫故一九四二》,片名更改為《一九四二》。反映了一九四二年的一場災難,
預告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另一條國民政府方面,與高層彬彬有禮卻冰冷虛偽的外交辭令相比,影片中國軍軍官的那句「國家貧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顧全大局」的哀嘆或許更能解釋當局的抉擇與災區的人民悲慘命運;國際記者和宗教人士都從人道主義出發,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災民,只可惜他們的力量和方法遠遠不足以解救飽受戰亂、災荒蹂躪的災民;民眾方面,無論是老東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還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貧農,在這場災難中都無力保護自己的財產、尊嚴甚至生命。1993年,劉震雲就把小說交到馮小剛手裡。2000年,馮小剛與劉震雲獲華誼兄弟支持後重啟該片,2002年,《溫故一九四二》建組,後拍攝因故中斷,2011年初,王朔再次提議,重啟《溫故一九四二》並最終完工。兩位好萊塢影星,阿德里安·布勞迪和曾主演過《肖申克的救贖》的蒂姆·羅賓斯的加盟,或許為《一九四二》這部本土特徵明顯的電影,添加一些國際元素。此片將代表中國大陸參加201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
4. 馮小剛的電影有哪些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有:《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嘆息》 、《大腕》、《關中刀客》、《手機》 、《天下無賊》、《夜宴》、《非誠勿擾》、《芳華》等等。
1、《甲方乙方》
《芳華》是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5、《非誠勿擾》
《非誠勿擾》是華誼兄弟傳媒出品的愛情喜劇電影,由馮小剛執導,葛優、舒淇、范偉、方中信等人主演。該片講述了秦奮的天才發明使他一夜暴富,於是他開始踏上「徵婚」旅程,上演一出「人間喜劇」。
5. 馮小剛的《1942》很想看,1942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本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場災難。太平洋戰爭進入第二年,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兩條線索展開:
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他們的希冀和憤怒。
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並最終導致了自己失敗的命運。
主題詮釋
1、本片的主題是「人」,是千千萬萬的最廣大人民,他們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他們像大地和大海一樣默默地決定著歷史的走向。落實到人物身上,就是「俺娘是誰」,「她從哪裡來」。
2、本片是對民族頑強生命力的悲壯謳歌,逃荒的浩大人群孤立無援地在大地上涌動,災難如山,壓碎了無數生命,但是,在最艱難、最慘痛的時刻,人心中不滅的善、勇氣和人性尊嚴愈發閃耀著眩目的光芒,人是卑微的,人也是高大的,他們在殘酷的命運中鎮靜地存續著希望和夢想。影片結尾,失去了所有親人的老東家,碰到一個失去所有親人的小女孩,老東家認她當了孫女,他們成了親人——當老東家拉起小女孩的手,沿著山路往故鄉走時,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得到了最有力的闡釋。接著是字幕: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俺娘。
3、在中國電影娛樂化傾向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本片嚴肅的主題,對歷史的追問,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關懷,構成一部極具社會責任感的作品。
6. 馮小剛其實很早之前就想拍《長津湖》,為何最後導演卻是陳凱歌
馮小剛曾經成為《長津湖》的第一位導演,但是沒有想到,隨著韓國的撤資,《嚴寒十七日》正式宣布流產,美國不拍了。美國都不拍了,那我們是否還需要拍攝這部電影呢?正趕上那個時候馮小剛因為范冰冰的問題,《手機2》都未能上映,《長津湖之戰》導演的位置,自然也要讓出去。
美國都不拍了,那我們是否還需要拍攝這部電影呢?正趕上那個時候馮小剛因為范冰冰的問題,《手機2》都未能上映,《長津湖之戰》導演的位置,自然也要讓出去。
7. 誰知道馮小剛的電影(1942)主要內容
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有機會的話也可以讀一下他的小說的,寫得特別好。
主要內容:
1942年,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正處於白熱化階段。燎原之火,生靈塗炭,天災人禍,哀鴻遍野。當軍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時,幾乎鮮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發一場慘絕人寰的大旱災。影片的主角老東家(張國立 飾),狡猾、市儈,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無法對抗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他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他的遭遇是三百萬災民的縮影,面對這群人的苦難,無論是高高在上的蔣委員長(陳道明 飾),還是深入民間報道災難真相的美國記者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勞迪 Adrien Brody 飾),以及海內外的每一個人,如何能從這眼前的人間煉獄之景側目。絕望無止的逃生坎途,中華民族多舛命運的苦難一斑……
8. 《我的戰爭》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戰爭片作為類型片的一種,在全球粉絲、影迷心中都享有很高的盛譽。不少影片、影人都在奧斯卡亦或是柏林、威尼斯、戛納等國際A級電影節上攬獲多項大獎殊榮。
之於我,戰爭電影的啟蒙則屬於純正國產味兒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英雄兒女》什麼的。那時候沒有娛樂,電視機都很少。在偏遠山村的露天電影院能看一部電影,已經是非常滿足的一件事兒了。也因此,會記憶如此猶新。
再後來就是三大戰役,當時被稱為史詩級的戰爭大片,那場面之壯觀,在當年看來絕對是嘆為觀止。當然,還有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血戰台兒庄》,這部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1,即使是國產片中,也算是佼佼者。
進入錄像廳時代後,看到了不少未能在內地院線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其中就包括不少的戰爭大片。對比之下才發現,好萊塢電影工業真牛。雖然國產的戰爭大片三大戰役在內地已經非常牛氣,但看了《戰爭啟示錄》《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後,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戰爭大片。
再後來,馮小剛用一部《集結號》定義了國產戰爭大片的新標准。影片上映之後,無論口碑還是票房,點贊與撒花齊飛,票房與交口共舞,成為當年一部現象級國產大片。而張藝謀《金陵十三釵》中的街頭巷戰戰爭戲拍的也很有里程碑意義。馮小剛《一九四二》中雖然戰爭戲份不算多,但很用心,延續了《集結號》的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馮小剛的《集結號》《一九四二》的戰爭爆破團隊來自韓國,並因此與韓國的幕後製作團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則首次在國產大片中使用好萊塢團隊,為其打造殘酷且慘烈的戰爭場景。效果極為震撼,而且非常安全,不會有人員因爆炸煙火而傷亡。
這幾年,隨著片源的不斷豐富,看的戰爭片越來越少了。再加上一些國產抗戰神劇、神片對該類型片的過度消費,觀眾對國產戰爭片的興趣也很難再提得起來。很多人對國產戰爭片的印象還停留在《集結號》,甚至《血戰台兒庄》階段。不過,這部《我的戰爭》或將扭轉觀眾對國產戰爭電影的固有看法和偏見,用實力再次為國產戰爭大片定義新標准。
《我的戰爭》,重點突出「我」和「戰爭」。這種視角,在以往的國產戰爭大片中是比較鮮見的。既然是「我的戰爭」,那影片就註定有很多主觀視角來呈現戰爭的殘酷性。也因此,在拍攝上,《我的戰爭》動用了很多全新的技術和設備,以「我」為核心切入點,將戰爭場面打造的淋漓鮮活,讓每一個觀眾都仿若置身戰爭場景中,成為影片主角「我」。
《我的戰爭》其核心內容之一是「活著回來、平安回來」。片中,類似的主題被反復呈現,真正體現了人本位。而這,也是以往主旋律、高大上國產戰爭大片中鮮少出現的元素。因為有了人本位這個主題,影片對兄弟情、戰友情、兒女情、父子情、母子情等人間真情的詮釋與刻畫,才如此豐盈動人,充沛感人。戰爭的殘酷性也從這個側面更加凸現出來。
《我的戰爭》角色有次重,主次人物的戲份也有多寡之分,但總體上講,這是一個群戲,每一個角色,無論主角孫北川(劉燁)、孟三夏(王珞丹),還是配角張洛東(楊祐寧)、李順良(黃志忠)、王文珺(葉青),都被塑造的鮮活而立體,豐潤而飽滿。
誠然,在戰爭片篤粉心中,《我的戰爭》最值得說道說道的還是其對戰爭場面的神還原,視覺上的沖擊配合於情感上共鳴,從而讓影片的戲劇張力得以最大程度的飽滿釋放。
用一個字形容《我的戰爭》的戰爭場面,就是「真」。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太真了」。影片在細節上的處理顯得非常老道。無論是軍人的服裝服飾,還是面部妝容,亦或是戰地的尖刻條件,都被復原的出神入化。對情感訴求的表達則很東方,很中國。
而對爆炸硝煙、槍林彈雨、飛機狂轟、強力火力等寫實畫面的打造,《我的戰爭》更是不遺餘力。其氣勢,絕不輸於任何一部好萊塢戰爭大片。遠景、近景鏡頭的無縫切換,將「我」以及兄弟姐妹們的戰爭心況都傳遞的恰到好處。由於要表達的是「我」的戰爭,影片後半程的戰爭場面戲,有很多時候都是以「我」為第一視角的,從而讓現場感更加逼真,也更加淋漓盡致。戰爭的殘酷性也因此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現,對觀眾內心世界的沖擊也是顯而易見的。
為全景式再現戰爭的宏大和殘酷,《我的戰爭》從導演到攝影再到演員也是吃盡了苦頭。攝影師全程貼身跟拍劉燁、楊祐寧等;劉燁在拍攝爆炸戲時差點被毀容,在拍攝肉搏戲份時腳被崴傷;楊祐寧腰部也受傷;以王珞丹為首的女演員雖然扮演的是後方文藝兵,但拍攝時條件也相當艱苦。在零下數度的天氣狀況下,趟冰水,過冰河,而且拒用替身。如此敬業,值得點贊。
9. 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評價如何有哪些槽點
《集結號》是馮小剛導演2008年的賀歲片,當年可謂是紅極一時的"催淚彈"影片。憑心而論,該片在國產戰爭題材的電影中屬上乘作品,但依然有不少不嚴謹之處。下面一一列舉。
1、影片名字就有問題,集結號,我軍歷史上一共有十三種勤務號,分別是起床、出操、收操、吃飯、上課、下課、午休、午休起、游戲、晚點名、熄燈、集合、緊急集合。並沒有「集結號」的說法,比較接近的就是集合號和緊急集合號。因此,「集結號」純屬杜撰。
俗話說"十事九不全",《集結號》在國產戰爭題材電影中算是上乘佳作,但依然避免不了BUG的存在,但瑕不掩瑜,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它們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如果國內的抗日神劇導演們能有這些電影導演和道具師一半的敬業精神,我想,橫店每年死掉的3億鬼子兵也該瞑目了。
10. 電影1942是根據哪部小說改編的
一九四二》是由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一部戰爭與劇情篇電影;,根據劉震雲小說改編;1993年馮小剛看中劇本,到如今付諸拍攝,歷時18年,《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該片由華誼兄弟公司出品,投資2億,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賀歲檔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