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膠片攝影
膠卷是攝影術產生之後最主要的攝影影像介質,由鹵化銀鹽塗層感光後形成影像;鹵化銀感光材料可按不同的方法分類。按成像的色調分為黑白感光材料和彩色感光材料;按所用的支持體分為膠片(膠卷)、干版和照相紙;按感光特性可分為三類:①負性感光材料,具有較高的感光度,用於直接拍攝景物。經拍攝和沖洗後,所得影像與被攝物的明暗程度相反(黑白感光材料)或為其補色(彩色感光材料)。②正性感光材料,它的反差較高,解析度也高,用於從底片進行印相或放大,以及從電影底片進行拷貝等。經曝光和沖洗後,所得影像與原景物的明暗程度或顏色基本相同。③反轉感光材料,它有較高的感光度,用於直接拍攝景物,經反轉沖洗可直接獲得正像。在實際應用中,最廣泛的是按用途進行分類。
膠卷 用於專業攝影(藝術攝影、工業攝影等)和業余攝影,因為是用於直接拍攝景物,故需有較高的感光度。可按感光度的高低進行分類:按照影像色調可分為黑白膠卷和彩色膠卷;按照沖洗方法和成像特點又可分為負性膠卷和反轉膠卷。近年來,又發明了盤式膠片,即膠片排成圓盤狀,拍攝一幅後即旋轉一格,其畫面顯著縮小,但仍保持良好的攝影質量。 當然還有其他類型膠片就不一一贅述了。
感光度為200的膠卷拍攝夜景也沒有問題,只是高感會使影像顆粒偏多,如果為了得到細膩的影像建議使用感光度ISO100或低於100的膠卷。除非你追求粗顆粒的效果,可以使用高光度的膠卷。
膠卷感光度越低影像越細膩,適合拍攝風光、靜物等商業用途照片;高感光度膠卷適合在光照較弱環境下拍攝,如新聞或應急記錄等,也適合用於追求粗顆粒的影像效果的藝術創作;
負片同樣可以用於底片直接掃描,這只要在底片掃描儀器上設置即可,設置時選擇負片,掃出的影像就是正相;
市面上有很多品牌的底片掃描儀,可以直接掃正片和負片;分120和135幅面,這與你使用的膠卷對應即可。比如你用135膠卷就買135幅面底掃,你用120中畫幅膠卷,就用120幅面底掃。
主要品牌有:海德堡、祿來福來、哈蘇、索尼、愛普生、佳能、精益、尼康、紫光、宏基等;
不同掃描儀對色彩的還原有一定區別,但不會偏差太大,一般德國及歐美的高端掃描儀色彩還原不錯,但價格昂貴,主要用於專業影像處理,如印前系統設備,大中幅影像處理出片等。一般國內民用掃描儀差別不大,盡量專業即可,特別注意專用底片掃描儀比平板掃描儀底掃效果好。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家庭影院燒友最終目的,高清晰or膠片感
認真說來
以現在的拍攝技術早就沒有膠片感一說了
所謂的膠片感不過是導演為襯托電影主題使用的一種渲染技巧
如同ps
Ⅲ 電影為什麼要用膠片拍
膠片能夠更加細膩地體現場景的細節和氛圍,在色彩\光線變化\影調等各個方面都比數碼能夠包容的程度更高;膠片沖印的效果必須要能滿足電影院的大屏幕,數碼在這方面很難與膠片相比;再次,膠片對攝像師和洗印廠的技術要求都相當高,並且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能夠使用膠片拍攝電影,是對攝像師和洗印廠專業技術的肯定,當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對他們專業水準的直接證明.
最後,按照電視節目的采樣標准,按COMPONET復合影象格式採集素材,一般大小為4分鍾一個G.這樣計算下去,一個十分鍾的節目至少需要40-60分鍾的素材,也就是需要10-15個G的空間.這樣你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按照電影的高清晰度標准要求和片比進行數碼攝制,你所需要准備的硬碟空間到底應該有多大,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行得通.
關於膠片與電視品質的區別:
Ⅳ 關於電影膠片
現在的電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膠片拍攝的
首先,膠片的質感是數碼無法比擬的。膠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層次感、色彩飽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數碼的綜合來講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膠片的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前面已經說過,拍電影的機器與拍電視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會比膠片便宜,但你能想像專業的人士用DV拍電影嗎?而如果使用專業高清的電影設備,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膠片高。
還有,從感情上來講,很多導演也傾向於使用膠片。當很多家庭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錄象時,當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錢欣賞到盜版電影時,也就是說,電影越來越容易得到時,人們對電影的感覺在消退,這也是導演會偏愛膠片的深層原因。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數字電影。目前數字電影有兩種規格:一是所謂「標清」(標准清晰度)的電影,是用標准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線,一是所謂「高清」(高清晰度)電影,是用高清晰度錄像帶拍攝的電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線,高清拍攝出來的影片能大體達到膠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數字錄像帶拍攝的電影通常可以直接在電影院用數字放映設備放映,這時就叫數字電影了。當然,用高清拍攝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實際上仍然達不到電影膠片拍攝的電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時也可以把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轉到膠片上,用普通的電影放映設備來放映,這就叫「磁轉膠」。
相比傳統的膠片電影,高清數字電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通過高清攝像技術,實現了與高清時代的接軌;數字介質存儲,永遠保持質量穩定,不會出現任何磨損、老化等現象,更不會出現抖動和閃爍;傳送發行不需要洗映膠片,發行成本大大降低,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等等。
所以,正因為數字電影有上面這些優勢,未來高清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成為主流將是大勢所趨。
但目前來看,數字電影還不能真正普及。將所有電影都數字化國內目前還沒有這個水平(其實其它國家也都一樣)。目前數字化電影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但即使是在美國,也並不是出品的所有電影都是數字化的。一些大製作、大成本的電影往往使用數字攝像機,這樣出來的畫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製作的電影就沒有必要拍成數字電影了。
在中國,數字電影有時還很尷尬。很多電影在美國本來都是數字電影的,但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影院數字電影放映機的普及率實在太低,還不得不將這些數字電影再轉化成普通的膠片電影,這樣才能在全國各大影院播放。數字電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體設施卻沒有跟上,這樣的數字電影,即使拍出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數字電影的真正普及還需要加以時日。
Ⅳ 膠片感覺是什麼
膠片感就是厚重,色彩柔美,過度細膩。
Ⅵ 什麼是電影的膠片顆粒質感
就是過去的膠片電影,因為那時候的技術水平低,用膠片拍出的電影畫面比較粗糙。如果你看過阮玲玉或者卓別林的老電影,就應該看過畫面上有豎道,還有顆粒狀的東西,那就是所謂的顆粒質感了。運用現代的技術,也可以把現在的電影處理成老電影的效果,加上顆粒狀的特效,讓人似乎回到了舊時代的電影院
Ⅶ 什麼是膠片感
所謂膠片感是針對數碼相機泛濫後才出現的略帶復古色彩的概念
1、類膠片色彩,包括負片(大寬容度)和正片(高反差鮮艷)以及黑白(影調豐富)或紅外(紅外光曝光產生的神奇色彩)膠片色彩
2、類膠片顆粒,由於民用膠片感光度通常在100,200.400.800四檔,加之沖洗和擴印,顆粒隨iso增加而增多,甚至由於膠片數字化(底片掃描)過程也會因掃描設備高低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顆粒,而這是數碼片不需要的過程,因此形成膠片的獨特特徵。
3、類膠片片幅,膠片相機及膠片通常是135設備,片子長寬比3:2,其他比例的如120甚至以上尺寸的,aps先進攝影系統及半格間諜機較不流行,因此與數碼片的4:3,16:9等尺寸在感官上形成差異,也是膠片感的特性之一。
4、類膠片影調,很難描述這是一種很主觀的感受,需要自己對比體味。
大概就這些,共樓主參考
Ⅷ ★ 投票 ★ 投影 畫質討論,什麼叫膠片感。更新 變形金剛 I 屏攝
YACK這種大紅大綠的調性我個人接受不了,太硬了!咋看之下似乎很艷麗,仔細一看層次細節損失很多,暗部層次幾乎全無,色彩過渡也不好。不知是投影還是相機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