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8.75毫米電影的產生及發展
20世紀20 年代末,有聲電影問世,由於要在35 毫米電影膠片的齒孔內側留出記錄聲音的位置——聲帶位置,只好壓縮畫面的面積,把長寬尺寸分別改為22 毫米和16 毫米,銀幕上的畫面長寬高之比也就改為 1.375∶1。但大致上仍與「黃金率」相差不多。電影銀幕的長寬比例是與膠片完全相適應的。於是在1965年,8.75 毫米電影便產生了。是一種中國獨有的窄膠片電影。系1965年經文化部審定批準的影片規格。這種影片耗片量為35毫米影片耗片量的十六分之一,放映設備輕便,運輸 方便,拷貝與放映機價格均較低廉,是為偏僻的農村、山區、邊遠地區、海島及其他交通不便地區的人民看電影而專門設計的片型。
⒏75毫米電影的製造是於1964年開始的,由第一機械工業部、文化部、國家科委組成的中央電影支農指揮部,號召全國各省市有關廠家試制8.75毫米電影放映機。鑒於青島電影機修配廠(現為青島照相機廠之一部分)有多年維修電影機和試制三鏡頭幻燈機的基礎,1965年底,該廠承擔8.75毫米電影機的試制任務。
1966年,青島電影機修配廠根據中央電影支農指揮部提出的「簡易、輕便、堅固、經濟」的要求,先後派人去上海八一電影洗印廠和南京電影機械廠等單位學習考察,並參照從日本引進的8毫米無聲小型放映機的工作原理,開始設計研製。10月試制出樣機,定型為8.75—1。針對試映出現的問題,而後對樣機進行了改進,在其馬達後面增加一個渦輪,將分離的收片機改放在放映機上。這一改進,縮小了體積,減輕了重量,並定型為8.75—2。1967年,在8.75—2型樣機的基礎上,又改裝了供片盤和收片盤的位置,使其更為合理,定型為8.75—3。此後,又取消了放映機的變壓器,改為馬達變電,定型為8.75—4。1968年,將4型樣機的擴音機改裝在放映機的後蓋上,進一步縮小了放映機的體積,定型為8.75—5。同年,為提高放映機的放映質量,再度將畫面與聲音的同步由80個格改為40個格,定型為8.75—6。1969年,將放映機的放音功率從5瓦加大到8瓦,使觀看人數從300人左右擴大到500人左右,定型為8.75—7。
1970年,青島電影機修配廠在對產品圖紙進行系統整理與修改的基礎上,最後定型為8.75—8,並投入批量生產,當年生產80台。8.75—8型電影放映機批量投產以後,山東省和青島市有關部門先後投資25萬元,增添了各種設備儀器112台,使生產能力達到年產100台。1970年3月,青島電影機修配廠改稱青島電影機廠,專產8.75毫米放映機,1970~1973年,8.75—8型電影放映機累計生產了280台。之後,由於山東電影機械廠被定為電影機專業生產廠,而青島電影機廠已具備照相機生產的條件,1973年停止了電影機的生產。
⒏75毫米影片的技術設計比較合理,膠片利用率較高。放映片窗面積為27平方毫米,比國外流行的超8毫米影片約大5平方毫米,因此在相同條件下,銀幕亮度和畫面清晰度都優於超8毫米影片。此外,由於採用了磁性聲帶,還音效果也較好。20世紀70年代中,中國8.75毫米影片的放映單位曾達到了六萬個以上,一部故事片常需製作一千多個拷貝,但到80年代以後,由於電視機的普及,8.75毫米電影與國外超8毫米影片的處境相似,逐漸被新的產品取代。
『貳』 8.75毫米電影的應用及影響
在《中國電影年鑒》資料庫顯示,1984年,中國電影器材公司在關於改進8.75毫米影片技術質量的新工藝的會議上指出:8.75毫米影片是中國獨有的一個片種。它是根據陸定一同志的指示於1965年開始研究的。由於這一片種具有耗片少、價格低、運愉方便等優點,因而適用於山區、海島、枚區、邊疆等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的地區放映。8.75毫米影片在普硬電影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受到廣大農村、特別是老、少、邊區人民的歡迎。但這個片種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國產膠片的清晰度差、拷貝製作工藝不盡合理,並在素材標准、生立和放映技術管理下還存在一些問題.致使這種影片的技術質量一直不夠理想,清晰度很差,不能滿足現眾的要求全國有8.75毫米彩片放映單位近萬多個。近兩年來,部分地區還有所發展,每年供應拷貝數達七萬個,擁有的觀眾在幾十億人次以上。這說明,8.75毫米長電影在宣傳黨的方針政兼、解決農村和老少邊地區人民的文娛生活、普及科學知識、建設社會仁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工作中,仍是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把8.75毫米電影放在適當的位置並努力改進是我們的任務之重。
『叄』 什麼是電影的毫米
指單格膠片寬度。
有16,35。70等等。常用35。
隨著膠片和鏡頭的進步,目前更多小成本膠片電影使用超16毫米。
『肆』 8.75毫米電影的簡介
⒏75毫米電影
⒏75mm film
影片膠片的寬度為8.75毫米,技術設計合理。通過在寬度為35毫米膠片上縮印4條畫面,然後分切成4條8.75毫米的拷貝而製成。採用這種工藝,生產率較高,膠片的有效利用率較大。放映畫面高4.51毫米、寬6.01毫米,放映片窗面積為27平方毫米,比國外流行的超 8毫米影片約大 5平方毫米,在相同的放映條件下,其銀幕亮度可提高20%左右。此外,8.75毫米影片採用了磁性聲跡,還音質量較好,高頻可達7千赫。一台8.75毫米放映機,連同配套的發電設備,總重10多公斤,攜帶方便。8.75毫米電影,在擴大畫格尺寸、合理使用膠片以及與35毫米影片製作工藝相聯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伍』 如何評價電影《0.5毫米》
電影0.5毫米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其中山岸佐和在我看來是個十分堅強和勇敢的女性,雖然在片中她曾說自己不是女人了,開始我並不理解為什麼,後來在另一篇影評里有人說她沒有子宮,所以覺得自己不再是女人了。不管是否如此,佐和在我心裡就是個善良、美麗、堅強和勇敢的女人。我很難想像如果我是佐和,在失去工作又無家可歸的時候會是怎樣的自憐自哀。我無從知曉佐和過往的人生,在經歷這一切的時候,我發覺佐和永遠不會放棄自己和放棄微笑。我覺得她就像一個流浪的貓,雖然在旁人看來是如此的可憐,但她就像大部分流浪貓一樣堅強,獨立和自信。
『陸』 8.75毫米電影的介紹
一種中國獨有的窄膠片電影。系1965年經文化部審定批準的影片規格。這種影片耗片量為35毫米影片耗片量的十六分之一,放映設備輕便,運輸方便,拷貝與放映機價格均較低廉,是為偏僻的農村、山區、邊遠地區、海島及其他交通不便地區的人民看電影而專門設計的片型。其中8.75毫米指的是拷貝尺寸也就是膠片的規格。
『柒』 8毫米電影的介紹
8毫米電影,亦稱標8(標准8毫米)或常8(常規8毫米)電影。指窄膠片系統中最小型的,膠片寬度僅8毫米的一種電影。其攝影畫面的尺寸為:寬4.39毫米,高3.30毫米。8毫米影片有分「單8」和「雙8」兩種,雙8系十六毫米膠片上,並列兩條八毫米影片,攝影洗印後,分切成兩條八毫米影片,八毫米影片可以直接用八毫米膠片攝制,也可以用16毫米或35mm影片縮制。
『捌』 16毫米電影是什麼
16毫米電影膠片寬度為16毫米的電影,是窄膠片體系中應用最廣的一種電影。1923年,由伊斯曼柯達公司引入市場,當時只供業余電影愛好者拍攝家庭娛樂影片使用。16毫米無聲片畫面放映尺寸為寬9?65毫米,高7?21毫米,每邊各有一個齒孔。進入有聲電影時代後,拷貝改為單邊齒孔,另一邊則用作聲帶位置(光學聲帶或磁性聲帶)。由於16毫米電影設備輕便,膠片和加工費用較低廉,加上感光乳劑技術的不斷進步,改善了放映影像的清晰度和顆粒性,因而廣泛應用於科教、新聞、工業和商業等各部門。同時也用以製作故事片,供中小城鎮電影院或偏遠地區放映單位使用。我國現有農村放映隊,大部分採用16毫米電影。16毫米電影可直接用16毫米膠片拍攝,然後印製16毫米放映拷貝,或從標准型35毫米影片縮制拷貝。反之,也可用16毫米體制拍攝原底片,再放大印製為35毫米放映拷貝。此外,國外還有一種超16體制,是專為拍攝並放大寬高比為1?65∶1的35毫米非變形寬銀幕(遮幅寬幕)影片而設計的,用這種體制拍攝的原底片,其畫面橫向擴展到聲位區從而充分地利用了16毫米膠片的有效面積並簡化了寬銀幕影片的攝制工作,使其更加靈便。
如果你滿意的話 請給個好評吧
『玖』 8.75毫米電影的相關電影膠片簡介
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16毫米電影日益專業化,8毫米電影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1961年,帶有磁性聲道的 8毫米影片進入市場,使其在教學上的應用與日俱增,同時也用於工業、商業等方面。1965年,出現超8電影後,才逐步被其取代,但尚存在。超8毫米影片膠片高度和原來一樣,但由於縮小了片孔和畫格間隔使得畫格面積比原來增加50%,這就克服了標准8毫米影片畫格面積小、攝像欠清晰、亮度不夠等缺點。下面具體介紹上述幾種不同膠片的電影。
超8毫米電影
超8毫米電影簡稱超8電影。是一種片寬仍為8毫米,但畫面面積則較標准8毫米影片大50%的改良型8毫米電影。1965年,伊斯曼柯達公司為了充分利用8 毫米影片面積,擴大畫面,降低放映的放大倍率,提高清晰度,改善顆粒現象,而設計生產出此種新型8毫米電影。其攝影畫面寬5.39毫米,高4.03毫米。由於需要擴大畫面面積,故對輸片齒孔也做了相應的改進。超8電影問世後,以其優異的放映質量,深受業余愛好者的歡迎,並迅速在科研、教學、工業、商業等各方面獲得廣泛的應用,從而逐步取代老型的標准8毫米電影,特別是其光磁聲帶結合的有聲拷貝,使用極為方便,在許多遠洋輪船和民航飛機上,旅客在看超8電影時可以通過耳機選聽兩種語言。超8影片可以直接攝制,也可通過16毫米或35毫米影片縮制。較普遍採用的方法是在35毫米膠片上一次縮制四條超8拷貝,加工後裁切成單條。
8毫米電影
8毫米電影亦稱標8(標准8毫米)或常8(常規8毫米)電影。指窄膠片系統中最小型的、膠片寬度僅8毫米的一種電影。其攝影畫面的尺寸為:寬4.39毫米,高3.30毫米。8毫米影片又分「單8」和「雙8」兩種。「雙8」系16毫米膠片上並列兩條8毫米影片,攝影、洗印後分切成單條8毫米影片。8毫米影片可直接用8毫米膠片攝制,也可用16毫米或35毫米影片縮制。1932年,8毫米電影問世,為業余電影愛好者拍攝家庭娛樂影片等提供了更為輕便、經濟的手段,並逐漸成為一種十分普及的業余電影形式。
其中由喬·舒馬赫(Joel Schumacher)所導演的影片《八毫米》主要是圍繞著一個8毫米寬的帶有犯罪紀錄的小電影膠片為題材所展開的,可見8毫米電影在電影界中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
16毫米電影
16毫米電影膠片寬度為16毫米的電影,是窄膠片體系中應用最廣的一種電影。1923年,由伊斯曼柯達公司引入市場,當時只供業余電影愛好者拍攝家庭娛樂影片使用。16毫米無聲片畫面放映尺寸為寬9.65毫米,高7.21毫米,每邊各有一個齒孔。進入有聲電影時代後,拷貝改為單邊齒孔,另一邊則用作聲帶位置(光學聲帶或磁性聲帶)。由於16毫米電影設備輕便,膠片和加工費用較低廉,加上感光乳劑技術的不斷進步,改善了放映影像的清晰度和顆粒性,因而廣泛應用於科教、新聞、工業和商業等各部門。同時也用以製作故事片,供中小城鎮電影院或偏遠地區放映單位使用。中國現有農村放映隊,大部分採用16毫米電影。16毫米電影可直接用16毫米膠片拍攝,然後印製16毫米放映拷貝,或從標准型35毫米影片縮制拷貝。反之,也可用16毫米體制拍攝原底片,再放大印製為 35毫米放映拷貝。此外,國外還有一種超16體制,是專為拍攝並放大寬高比為1??65∶1的35毫米非變形寬銀幕(遮幅寬幕)影片而設計的,用這種體制拍攝的原底片,其畫面橫向擴展到聲位區從而充分地利用了16毫米膠片的有效面積並簡化了寬銀幕影片的攝制工作,使其更加靈便。
納喬·塞達(Nacho Cerdo),西班牙人。是在早期拍攝超8毫米電影和家庭錄影帶的時代對拍攝電影感興趣的。從巴塞羅納的記者學校畢業後,他又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學習了電影課程。在那裡,他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16毫米的短片《the Awakening》。從此踏上了電影之路。1994年,他和夥伴成立了一個公司,塞達指導了他的第二部頗受爭議的短片《Aftermath》此外他還擔任過另外兩部影片的製片人。而《遺棄》是納喬·塞達的首部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