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類人猿能進化成人類,這種觀點正確嗎
美國耶魯大學金斯頓考古隊對東非的地理、氣候做了十分細致的考察研究。他們對肯亞大裂谷南端的圖根山丘的碳化士壤進行了同位素檢測,結果發現,自從1550萬年以來,大裂谷地區的雨林和草原的混合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上述傳統所說的氣候大變化。要知道,東非古人類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過400萬年,也就是說,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虛擬的自然條件之下完成從獸類向人的進化,這是不是太荒唐了?這支考古隊在最後的報告中寫到:「人類的進化是相當復雜的過程。這(指東非大裂谷地區氣候的考察結果)可能迫使我們要尋找其他的因素來解釋人類下地行走的原因:為了食物和為了佔領更加優越的生態環境;受到其他物種的競爭,等等。」如此說來,人們要想使自己的學說成立,非要迫使東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論這些古猿是否願意,非下來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環境變遷,我們也要虛擬出一個自然環境變遷的事實出來。看來,我們這套進化理論過分脆弱了,也過分霸道了。
不僅如此,考古學所發現的古化石,是支撐人猿同祖進化理論的主要證據,但正是在這方面,更顯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現在我們考古中發現的人類化石量極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學家往往根據幾顆牙齒或一個、半個頭蓋骨化石為依據,進行洋洋灑灑地推論,明顯證據不足。
1995年初,中國科學院發表了一篇總結性的文章,介紹中國古人類考古50年來的主要成績。讀著這篇文章,明顯感覺證據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謀猿人,也就發現了兩顆內側門牙,一左一右;藍田猿人只有一個下頷骨;丁村人,只有三顆牙齒,一小塊頭蓋骨;馬壩人,只有一個不完整的頭蓋骨;柳江人,只有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四個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資陽人,只有一塊頭蓋骨,一塊完整的硬齶;山頂洞人略多一些,有三個完整的頭蓋骨,幾十顆牙齒和一些脊椎骨。要知道,從元謀猿人到山頂洞人中間有150萬年的時間,我們僅憑一點點資料竟然能勾畫出人類150萬年的發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議。你怎麼能用一小塊頭骨就確定它是人還是猿,或者是其他什麼東西?無論如何,讀著古人類學家給我們的結論,總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
外國的古人類研究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化石》雜志1995年第一期曾報道,衣索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會上,科學家展示了大約450萬年前人類始祖的化石,命名為南方古猿,其證據:頭城後部一小塊,耳骨和牙齒的一些碎片。1856年,在德國迪賽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山洞裡,人們發現了一塊不完整的頭骨和幾根腿骨化石,從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詞,雖然後來又有少量發現,但證據乃不充分。
事實上,關於人類進化體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紀英國的郝胥黎就曾指出過,人類不能直接從猿進化而來,中間存在一個巨大的化石空白區。至今的考古學也同樣證實,所謂的新人之後有4萬年的化石空白,這4萬多年裡,正在進化中的猿類跑到哪裡去了呢?難道是跑到另外一顆星球去完成進化了嗎?實際上,不但是人類,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沒有進化中期的化石,為解決這種尷尬,科學家只有提出「突變學說」,即生物的進化不是逐漸完成的,而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突然發生的。但這也是假設,而且更加沒有證據。
其次,在考古測定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我們考古測定通常使用碳—14測定法,但碳—14很不穩定,年代越遠,差距也就越大,在人類化石的測定方面,有的誤差幾萬年或幾十萬年。比如,元謀猿人170萬—100萬年,相差了70萬年,藍田猿人115萬—75萬年,相差了40萬年。
還有,關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時間並不算長,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大約出現於4000多年以前,後來經過考古發現,把這個年代逐步高移1萬年、2.5萬,結果定為4萬年。再往後,美國科學家提出了10萬年說,現在又提出了450萬年說,這種大動盪的本身也說明了一些問題,而且在這其中也伴隨著相當大的學術爭論。
因此,有不少人對這套進化模式持懷疑態度。盡管從猿到人的進化中有許多諸如考古等方面的證據,但仔細分析起來,其中仍不難發現許多問題,如猿人和古人之間的過渡類型是什麼?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飛躍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變化的?為什麼缺少中間類型的化石?
有人從進化的角度提出疑問:脊椎動物的四肢都著地,這樣分散了脊椎骨的壓力,這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是合理的。而人卻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壓力過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動物合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進化呢?它是進化還是退化?
現在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由於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外形上)就是人能直立行走,而動物則是爬行,因此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去解釋這種區別,由於人比動物要先進得多,因此在解釋時,我們總是首先確定這種區別的合理性,總是將這種區別看成是首尾相接的進化證據,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誤區呢?大家都在討論直立行走的好處,那是因為我們人就是直立行走的,為什麼不去分析一下四肢行走的好處呢?
按照一般觀念認為,人類手腳的分工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將古猿趕出叢林,從而使前肢進化為手臂。而東非大裂谷地區的考察已經證實,這個前提條件至少在東非是不存在的,那麼促使猿人手腳分工的環境又在哪裡呢?同時,我們發現,藍田猿人和山頂洞人,他們生活的地區並不是大平原或草原,而是植物比較茂密的山區,世界其他地區的猿人生活環境也基本與此相類似。而在這種自然條件之下,用四肢行走難道不比只用後肢行走更為有利一些嗎?怎麼會發生手腳分化的進化呢?
再者,用血漿蛋白分子差異程度的定量測定發現,人與現在的大猿、黑猿最為接近,大約在4000萬年以前,人與大猿、黑猿分手。可奇怪的是,經過4000萬年漫長的歲月,大猿和黑猿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它們永遠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照目前的進化程度看,它們再經過4000萬年也不會進化成智人和現代人。如果進化論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那麼這個規律應該適合所有生物的進化,既然已經有一支猿類進化為人,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發現正在進化的其他猿類呢?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至今沒有發現其他猿類進化成人的趨勢?為什麼地球上只有人類的進化獲得了如此速度?
如果從整個地球生物界來考慮,動物的進化雖然在體形上會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功能和特點上卻是應該有同步進化的特點,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動物吧!哺乳類動物中有許多特點和功能是相同的,從中可以看出它們是沿著一條本質相同的軌跡在進化。而我們人類卻是整個動物界的奇跡,我們進化的軌跡與它們根本不同,簡直就是兩回事,除了人以外,我們再也找不著直立行走的動物。如果說直立行走標志著動物的進化,那麼這種進化就不應該單單反映在人類身上,而在其他動物之間也應該有類似的進化發生,這才符合整個地球動物進化的規律。然而在其他動物中,我們看不到一點點直立行走的趨向,這是為什麼呢?如此追問下去,我們人類的進化譜系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生活在地球,對地球自然界生物的進化是有相當直觀的認識,進化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而自然界里更好生存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呢?跑得快,使你可以有更多機會捕捉到食物,逃避攻擊;身子靈巧,可以使你巧妙逃避天敵的進攻;目光敏銳,可以更早發現食物或前來進攻的對手;力氣大,可以輕易打敗對手,保護自己;爪牙鋒利,可以具備極其有效的進攻武器。可我們人類是向這些條件進化的嗎?不,不是。進化沒有給我們飛快的速度、靈巧的身軀、鷹一般的目光、牛一般的力氣、猛虎一樣的利爪,我們什麼都沒有。那麼,自然界為什麼要如此進化人類呢?這種進化有什麼合理性呢?一點都看不出來,可以說,我們人類自從產生以來,就與這個自然社會格格不人,要麼我們是錯誤的,要麼自然界是錯誤的。
時至今日,許多人依然認為,人類的進化是源於自然的壓力,這些壓力包括洋流、冰川、地軸傾角、氣候、生物變化等等。但是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生活在地球上,與地球上許許多多動物同樣經歷著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壓力,由於這種壓力是共同的,因此由壓力引起的變異也應該具有趨同性。可人類的進化道路恰恰與其他動物沒有絲毫的相同之處,這又是為什麼呢?
如果談到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智力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更是左右碰壁,而智力問題又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所在,沒有人能夠迴避得了。
人類的智力來得莫名其妙。智力的發展應該有兩個條件:第一是相對艱苦的生活環境,為了生存就需要用更多的智力去獲取食物;第二是動物的群居性,群居的動物可以形成一定的社會模式,要求以更高的智力來處理。這兩個條件都符合我們人類,我們曾經有過相對艱苦的生活環境,我們也是群居動物。但問題在於,這個理論根本沒有普遍性,對許多動物而言,目前的生活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艱苦,人類的捕殺與環境污染就使許多動物快要絕種了,地球上群居動物決不僅僅是人類,連螞蟻都是群居動物。在這兩個條件符合的情況下,其他動物的智力發展水平如何?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
人種問題也是進化論不好解釋的謎案。現在世界上基本有黃、白、黑、棕色四大人種,這四種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就其居住地區來說,黃種人基本在亞洲,白種人基本在歐洲,黑種人基本在非洲,而棕色人種則在澳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大至屬於黃種人系,即蒙古人種。這四色人種的區別不僅僅在膚色上,而且在生理結構方面也有細微的差別。比如說,黑種人血液當中所含紅血球就與黃種人不同,它能輸送更多的氧氣,因而黑種人在運動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黃種人的味覺系統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因此中國菜也是五味俱全,花樣繁多;而白種人的味覺系統則十分遲鈍,只好在吃的方面簡單一些了,等等。
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這四個人種應該是由四種猿演變而來。然而,進化論又斷言,從猿進化到人是自然界中的偶然現象,地球上只有一支猿類進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適應靈長類的進化模式。這本身不是很矛盾嗎?既然已經有一支猿類進化成了人,那麼其他猿類為什麼不可以進化成人呢?既然只有一支猿類可以進化成人,那麼四色人種又是怎麼來的呢?如果說有四支不同顏色的猿遺傳進化成了四色人種,這本身是違背進化論的,而且我們也找不到地球上曾經存在過黃猿、白猿、黑猿、棕色猿的證據。
如果說四色人種的確是由一支猿進化、變異而來,那麼這種變異與自然生存又有什麼關系呢?大家知道,依據進化論的觀點,生物的變異只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而且惟有適於生存的變異才可以保留下來。那麼這支進化中的猿為什麼要發生如此變異呢?非洲基本在赤道兩側,乃屬於熱帶地區,如果非洲黑猿要發生變異的話,也應該變異成白人,這樣可以反射一些太陽的光線,在物理學上也說得過去,可是非洲人種恰恰是黑色的,這如何解釋呢?問題還有,如果說非洲人是黑色的就是符合自然規律,那麼美洲印第安人呢?他們一樣生活在赤道附近,所接受的紫外線與非洲人一樣多,為什麼他們不是黑色的呢?再說白種人,現在白種人的老家歐洲,基本在北緯30°以北,已經過了北回歸線,像歐洲北部的一些國家,生活的緯度都很高,黑色皮膚不是更可以吸熱保溫嗎?可他們恰恰都是白色的,像冰雪般的顏色,這又是為什麼呢?
人種問題不解決,進化論就不可能最後深得人心,就會有更多的人起來反對它。而到目前,還沒有一種關於人種問題的解釋讓人看起來有些道理,難怪日本東京大學的養老孟司教授說:「關於人種的差異,至少可以指出這樣或那樣的不同,至於為什麼同,回答是完全不清楚的。」
近百年來,人們在全世界各地陸陸續續發現了一些十分稀有的人種,而這些人種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達爾文人類起源於古猿的批判。
1996年5月7日,《北京晚報》援引了新華社和國際電台的報道:美國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2億年前的人形化石。無獨有偶,法國巴黎大學植物學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扎伊爾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人種部落,他們的椎骨都突出體外,有的達幾公分,與我們熟知的食肉恐龍的脊椎骨很相似,被稱為「恐龍人」。拉坦博士推測,這些人「似乎是從史前爬行動物直接演化而來的」。但她不願意透露該部落的准確方位,只是說在扎伊爾著名的斯蒂恩萊瀑布西南約480公里的密林中。這些恐龍人的祖先是誰?恐怕不會是猿類吧!因為地球上還沒有發現背上長角的猿類。
1958年,美國國家海洋學會的羅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攝到了一些類似人的奇妙足跡。1968年,美國邁阿密城的水下攝影師穆尼,在海底看見過一個奇怪的生物,臉像猴子,脖子比人長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本世紀30年代,美國南卡來羅納州比維市郊的沼澤地區,多次發現過「晰蠍人」,它們高達2米,長著一條大尾巴,每隻手僅有三根手指,可以直立行走,力氣驚人,;能輕易掀翻汽車。這些生活在水中、沼澤中的類人生物,其祖先又是誰呢?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工學院的生理學家韋西在智利安第斯山脈探險時,曾在澳坎基爾查峰海拔6600米處發現了藍色皮膚的人種。不但在南美洲,人們在喜馬拉雅山也曾發現過藍色皮膚的人種,在非洲的西部地區也有發現。如果按人種來說的話,這是一個全新的人種。
在厄瓜多境內亞馬遜河原始雨林中,人們曾發現過一個原始的部落,他們身體的其他部位與人無異,只是兩眼外突,手腳似蛙腳,趾間有短蹼相連,人們稱其為「圖皮人」。另外,在非洲南部還發現過「鴕鳥人」,他們的腳趾只有兩根,形成乃夾角,有趾甲,有的趾中有短蹼。這些人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人類的起源問題,歷來都是一個古老的新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中關於人類起源的假設,並不能最終解決這個人們一直關心的問題。至今,「人類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依然原封未動擺在那裡,它與人類初期提出這個問題時還是一樣的新鮮。1991年,日本科普期刊《科學朝日》,從當代科學界重大課題中篩選了七大難題,推出了現代科學的世界七謎:
1.宇宙的形成;
2.太陽系第十顆行星;
3.生命的起源;
4.生物形態的構成;
5.恐龍的滅絕;
6.人類的起源;
7.厄爾尼諾現象。
事實上,美國科學界也將人類的起源問題列為現代科學六大懸案之一。再往前,早在19世紀,英國的赫胥黎就對達爾文人類起源學說提出了疑問。20世紀即將過去,在進入21世紀之前,我們人類應該有權力知道: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貳』 老炮兒結尾,鴕鳥跑 馮小剛喊快跑什麼意思
因為六爺知道自己回不來了,但竟能見上它的最後一面,就要為它加油,讓它記住,生命中,有這么一個「朋友」,然後奔跑,感受自由,回到自己真正的「家」。
『叄』 老炮兒里頭得鴕鳥在街上跑是真的嗎
《老炮兒》
《老炮兒》上映之後,結尾讓很多觀眾都看不明白,還有影片里的鴕鳥出現了幾次是什麼意思,鴕鳥想表達的又是什麼呢?下面是一些網友的分析老炮兒鴕鳥的特殊含義。
《老炮兒》結尾奔跑的鴕鳥無疑是傳說中的魔幻現實主義,象徵自由與釋放的同時,又未罔顧跑起來的前因後果。而老炮兒正像這那奔跑的鴕鳥,在表達和故事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
網友分析:《老炮兒》鴕鳥就是六爺本人,本來廣闊空間里撒歡跑的一鳥。平時卻只能籠子里窩著。看著大,威風。卻也只能這么對付活著。本以為就這樣過得了。結果沒曾想遇了點巧,遇了點波折,出了籠子了,又跑起來了。不跑,籠子里還能活好久。但再也別想瘋跑了。跑,肯定是個死。能快過汽車快過子彈嗎?但還是要跑,死是死定了。但你們都會記住我能跑多快。
『肆』 簡答華南地區和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石器文化的異同
舊石器時代,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
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非洲舊石器時代考古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這里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人類化石和石器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已知的人類各發展階段沒有缺環、年代前後相繼的地區。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發現於東非肯亞的科比福拉,以及衣索比亞的奧莫和哈達爾地區,年代距今約260萬~200萬年。舊石器時代早期在非洲存在兩大石器文化傳統:奧杜韋文化和阿舍利文化。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北非有莫斯特文化和阿替林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區,有中非的石核斧類型文化,如山果文化和盧本巴文化,南非的彼得斯堡文化、奧蘭治文化、斯蒂爾貝文化和班巴塔文化。舊石器時代晚期,非洲氣候極為乾旱,發現的遺存數少,在北非有與歐洲石葉文化相似的代拜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則有奇托利文化等。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採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獲取食物。當時人們群居在山洞裡或部分地群居在樹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實、堅果和根莖為食物,同時集體捕獵野獸、捕撈河湖中的魚蚌來維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遺跡和遺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樹居生活卻很難留下什麼遺跡。從古代的文獻中,依稀可以尋覓到遠古時代樹居和採集的影子。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特點就是洞居或巢居,採集和狩獵。
民族志也較多反映了石器時代人類的巢居生活。彝族歷史文獻《西南彝志》記載:"人們在當初,不曾住地面,野獸花斑斑,跑在森林裡;人居於樹上,獸與人同處";《滇略》記載有一部分被稱為"野人"的景頗族,"茹毛飲血,夜宿樹上";《貴州通志》記載少數苗族先民曾經"架木如鳥巢寢處";東北的古代肅慎族亦曾"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這些少數民族盡管早已擺脫了採集與狩獵的經濟生活,但其巢居的生活方式卻一致表明遠古人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確曾有過這樣一段經歷。
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與猿人化石共存的都有大量哺乳類動物化石和人類用火的痕跡。除了粗糙笨拙的打制石器,還有經過加工的鹿角和砍砸刮削的獸骨。這一時期人類的經濟活動,處於極其原始的萌芽階段。
在初期的經濟活動中,人類只是為了生存而進行採集和狩獵、捕撈的。這些活動以採集最早出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匼河遺址中發現了可能用於狩獵的石球,表明當時已出現了狩獵經濟的萌芽,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採集和捕食小動物始終是人們的主要經濟活動。集體圍獵大動物,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距今約十至二三萬年,相當於地質史上的晚更新世,也就是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的經濟活動逐漸活躍了。當時,台灣、日本等島嶼與大陸還有陸橋聯接,在亞洲的東北部,白令海峽也有陸地通往北美洲。中國大陸的氣候比較乾燥寒冷,西北高原及華北大地堆積了厚厚的黃土。這一時期處於間冰期,大陸大部分植被是森林草原或半乾旱的草原,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人類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求生存,才得到鍛煉和發展,最後脫離了動物界,轉變為現代人的。地質學家稱之為黃土時期,人類學家稱之為智人階段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組織已廣泛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東北地區和華南地區,在各地不同的生產實踐中改進工具,發明了摩擦取火,從而促進了原始經濟的發展。
舊石器時代中期,打制石器的技術比早期進步了,丁村人的石器已有更多的類型,遺址中出土的各式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和石球等,有的形制相當規整。說明了石器功能作用的分化。與丁村人相比,許家窯人的狩獵技術更高一些,從出土的石器來看,他們不僅會從打制的石核檯面周圍邊緣敲剝石片,而且製作出更多小型的尖狀器、雕刻器、小石鑽和小型砍砸器。一種龜背狀刮削器和短身圓頭刮削器,刃緣經過仔細加工,已初步開創了細石器工藝技術的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文化的進步因素。作為狩獵大動物的有效武器石球,在許家窯人的營地里成堆地發現,數以千計,生動地顯示了這個氏族狩獵經濟的高度發展。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中石器時代盛行的石葉,在這里也已經出現,這種工具與狩獵和吃獸肉有密切關系。許家窯遺存的全部動物骨骼數以噸計,但未見一具完整的個體,甚至連一個完整的頭骨都沒有發現,說明基本上都是人們食肉後又砸碎的拋棄物。他們還善於用動物的骨角加工成鏟式工具、三棱尖狀器和刮削器。許家窯人生活在距今 4 萬年前,他們的狩獵經濟代表了當時的較高水平。
距今二三萬年前,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以採集為主、狩獵為輔的原始經濟在各地有了更快的發展。從重要遺址峙峪、小南海、虎頭梁所發現的石器和遺跡來看,當時的生產水平在不斷進步和提高。以弓箭的發明為標志,狩獵經濟又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虎頭梁遺址1963 年發掘的山西峙峪遺址,距今 28000 年,僅石器材料就多達 15000餘件,明確地出土了石箭頭和鉞形小石刀之類復合工具。1960 年第一次發掘小南海洞穴時,10 平方米范圍內出土石製品達 7000 多件,可見當時石器製造業已有相當規模。在河北陽原的虎頭梁遺址,考古工作者清理出三處篝火遺跡,灰燼中有燒過的獸骨和鴕鳥蛋皮,周圍散布著大量石片、石屑和用作石砧的大塊礫石,這里顯然是一個狩獵者的宿營地。
『伍』 求:蒂姆 伯頓 的所有影片列表及簡介
1.文森特
2.小科學怪人
When young Victor's pet dog Sparky (who stars in Victor's home-made monster movies) is hit by a car, Victor decides to bring him back to life the only way he knows how. But when the bolt-necked "monster" wreaks havoc and terror in the hearts of Victor's neighbors, he has to convince them (and his parents) that despite his appearance, Sparky's still the good loyal friend he's always been.(只找到英文的)
3.嘩鬼家族
4.蝙蝠俠——1989
小丑欲控制全城,一個富商化身為蝙蝠俠與惡勢力對抗,同時也為報父母被殺之仇。
5.剪刀手愛德華
蒂姆·伯頓導演的《剪刀手愛德華》是一部關於機器人的現代童話。它講述一座古堡中住著一位發明家,製造出了各種東西,最後還造出了一個機器人,並給他起名叫愛德華。發明家對這件作品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甚至教授愛德華人類的禮儀和詩歌,何時微笑何時沉默。然而,沒有等到機器人最後完成,發明家就去世了,留下已有人類心智卻殘留著一雙剪刀手的愛德華獨自在古堡生活。不知過了多少歲月,一位推銷化妝品的中年女子佩格誤闖城堡,發現了形容古怪的愛德華。好心的佩格沒有被愛德華慘白的膚色和張牙舞爪的剪刀手嚇倒,而是憐其孤獨,把他帶回了自己的家。
佩格住在一個色調明麗的小社區里,女鄰居們都喜歡調情、窺探、以及搬弄是非。愛德華的出現,給她們百無聊賴的生活增添了新鮮的刺激,所以大家都對他表現出了極大的友好甚至親昵。當他展露出用剪刀手修剪植物、設計發型的才華,全鎮的人幾乎都為他癲狂了,把他當成了明星一樣的寵兒。但他也有自己的痛苦,那就是愛上了佩格的女兒、美麗絕俗的金。金早已有了男友,而且對這位家庭新成員一直......
6.蝙蝠俠歸來——1992
遭父母遺棄的男嬰奧斯瓦爾德長大成人後帶著復仇的心理重回紐約為非作歹。野心家馬克斯的陰謀被女秘書塞利娜識破。為滅口,馬克斯被塞利娜推下摩天樓,但塞利娜沒有死,變成貓女。馬克斯與奧斯瓦爾德互相利用:馬克斯幫助奧斯瓦爾德競選市長,奧斯瓦爾德強行通過馬克斯建造電廠的計劃。他們的對手布魯斯實際上就是蝙蝠俠。布魯斯和塞利娜共進晚餐時,奧斯瓦爾德在電視上栽贓蝙蝠俠綁架了美女,使他們相互產生猜忌。奧斯瓦爾德趁機指使一群群企鵝運送導彈,企圖炸毀紐約。蝙蝠俠誘使這些企鵝搗毀了它們主人的巢穴,奧斯瓦爾德落得個作法自斃的下場。
7.聖誕夜驚魂
8.艾德伍德
伍德是位酷愛男扮女裝且醉心電影製作的傳奇人物,一心只想拍部成功的作品,但從未受過訓練的他,只能拍出些次級影片,直到結識了過氣的吸血鬼演員貝拉魯格西。自此,他相信這將為他帶來好的契機,進而結識知名人士。不料,染有毒癮的魯格西卻是一切圍危機之肇端。
艾德·伍德是好萊塢默片時代末期的神秘恐怖片導演,他的作品幾乎是一場場噩夢,粗俗無聊的劇情令所有人生厭。同時,他的生活和工作的瘋狂態度也使他聲名狼籍。這樣一位導演本來不應該得到傳記工作者的關注,但伯頓就是從中感受到一個毫無才華但奮力工作的執著者的痛苦和歡樂。在好萊塢這樣的夢幻之都,拍攝這樣一部噩夢人生,實在是一種諷刺。伯頓對於這位個性突出的前輩的態度可以說是「有愛亦有恨」,一方面「揭發」他的丑惡事跡,一方面也對他執著於電影的精神表示出深深的敬意。在影片結尾,伯頓在一段黑白紀錄片中表達了自己對這個忠於夢想的失敗者的深深敬意。
9.火星人玩轉地球
這次談的是火星與地球之間的事。影片中的火星人基本上是綠色調的,在頭上有個似有若無的透明罩子,美國總統和凱西將軍認為火星人是抱著和平的目的而來。火星人將電視台記者娜塔莉和她的愛犬劫持到飛船上。在凱西將軍代表美國總統舉行歡迎儀式時放飛了象徵和平的白鴿,不料火星人舉槍便射,先打下鴿子又射殺了將軍。整個美國陷入一片恐慌。總統和第一夫人採取鴕鳥政策,躲在卧室里不出來。最終他們被火星人殺害。然而,當外星人聽到一首感傷歌曲時,驚恐地喊叫起來,一個接一個地爆炸。
10.斷頭谷
在18世紀的紐約市裡有一位叫做Ichabod Crane (Johnny Depp飾)的冶安警察,他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想法---用科學去幫助警察調查罪案。由於他的方法對已經建立的警察體制形成很大的潛在威脅,所以他被派往了一個名叫「SLEEPY HOLLOW」(沉睡孤寂)的北部的偏僻小鎮上去調查一宗連環謀殺案。在小鎮郊外陰森險惡的黑叢林里,發覺了幾具被砍掉了頭顱的屍體,當地許多人相信是被一個手持斧頭、騎著一匹黑馬、沒有了頭的午夜騎士式的幽靈的「傑作」,當地的居民都認為這個沒頭的騎士是一個邪惡的魔鬼。Crane雖然有少少害怕,但有腦和堅信科學的他卻無法接受這一個謠傳。
當他展開調查的同時,他也愛上了當地一名女子---Katrina Van Tassel(Christina Ricci飾),一個行動不便的年輕漂亮女子,為了能娶到她,為了證明他要比鎮上其他人要優秀,他立定決心要掀開這個系列謀殺的真相。但可能這個傳說流傳得太久,彷彿是一件真的一樣。而且很快,他發覺他不用再去尋找這位傳說中的無頭騎士,因為這個騎士已經找上門來了......
11.人猿星球
公元2029年,人類為了尋求更大的生活空間而前往其它星球發展。航天員里歐 (馬克華伯格 飾)就是為了要找尋更好的星球,獨自一人駕駛太空梭探索宇宙,卻不幸迷失於星際間,墜毀在一個未知星球的沼澤叢林中。當他蘇醒過來,才發現自己已被一群猿人團團包圍,並被帶往叢林更深處的猿人部落,與其它人類關在一起,里歐才驚覺這是個由猿人統治的星球,而人類已淪為次等種,打破人類一向自以為是宇宙中心的想法。
在被囚禁的期間,里歐已與其它的人類產生了良好的互動,他們一同計劃要對抗邪惡的猿人;另一面,里歐也與一些確信人類和猿猴之間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友善猿人結為好朋友,這些有善的猿人答應幫助人類逃離這個星球,而這場叛變將決定人類重獲自由或滅絕的重要關鍵,一場空前絕後、為自由而斗的大戰即將展開......
12.大魚老爸
愛德華·布魯姆(阿伯特·芬尼 飾)是個喜歡大吹大擂的老頭,他常常誇大自己的經歷給別人聽,講他年輕時(伊萬·麥克格雷 飾)如何浪跡天涯風光無限,從阿拉巴馬的一個小鎮出發游歷世界,然後閱盡人間無數滿載而歸。
布魯姆說他曾經看過巨人、大風雪、巫婆、以及酒店裡的連體歌手……雖然大家都對這位布魯姆敬佩不已,但他的兒子威爾(比利·庫德普 飾)卻覺得爸爸虛榮浮誇,跟他疏遠了很久。威爾的母親桑德拉(傑西卡·蘭格 飾)希望父子能夠和好,試圖重新建立他們的感情,但沒想到天意弄人,布魯姆竟然身患癌症死去了。
直到此時,威爾才為以前對父親的態度感到後悔,他發覺自己對父親了解太少,父親的一生也在他的誇誇其談里撲朔迷離。為了體會父親當時的真實際遇,威爾開始根據父親生前講述的經歷,去虛構父親的傳奇一生。在他的虛構下,年輕的父親(伊萬·麥克格雷 飾)是個旅行推銷員,常常離家到遙遠的南方去出差,而且每一次出差都經歷奇異的冒險和刺激。
威爾根據父親的講述,虛構出了四個不同的傳奇故事,但每一個都以父親的死亡作為終結。在這個過程中,威爾開始以他父親當時的心情體會所有的人、事、物,從而發現父親一生的成功和失敗……
13.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查理是一個善良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個大型巧克力工廠附近的一戶貧窮的家庭;威利是一個古怪的人,他擁有一家同樣古怪的巧克力工廠。孤單一人的威利舉辦了一場抽獎,決定為自己的巧克力工廠選擇一個繼承人。包括查理在內的5個幸運的孩子抽中了金色的獎券,並獲得參觀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巧克力工廠的資格。於是,幾個孩子來到了這個已經15年沒有人來過的古怪工廠,參加一場神秘莫測的冒險……
14.骷髏新娘
19世紀歐洲的一個村莊,一個叫做維克多的男青年,正和朋友一起結伴返回自己的家鄉,因為在那裡有個美麗的新娘正在那裡等待著與他完婚,他甚至可以想像到自己婚禮的奢華,一路上喜悅之情無法掩飾。當兩人行走在陰森的樹林中,樹林中陰冷的寒風依然沒能阻止維克多高漲的情緒和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為了讓自己即將到來的婚禮更加完美,他決定要做一次演習。於是,他單膝跪在地上,開玩笑似的把結婚戒指套在面前的一根樹枝上,然後輕念祝詞,還講出了自己的新婚誓言。然而這次看似荒誕的一次演習,卻引出了一連串奇怪的事情,那個樹枝竟忽然間變成一根腐爛的手指,一個身披婚紗的女子破土而出,她自稱是被謀殺的,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她確定自己就是面前這個傻小子維克多的合法妻子。
維克多哪見過這種架勢,當下他腦海里里只剩下「逃跑」二字了。然而,面對眼前的這個僵屍新年,維克多一個凡夫俗子自然是跑不掉的。結局是維克多被引進了另一個世界裡,並和這位僵屍新娘完婚。這位僵屍新娘不但眼神哀怨婚紗破舊,而且她的產生過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更恐怖的是她對維克多的矢志不移。細腳伶仃的維克多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折磨,但是他還是要選擇奔跑。當然,鬼新娘給了他不少的驚嚇,也給了他人生的諸多感想和教益,他要面對兩個要和自己結婚的姑娘,只是生死兩界,這樣的抉擇,是痛苦的,亦是幸福的……
『陸』 北京猿人遺址的發現具有什麼意義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這里地處山區和平原交接處,東南為華北大平原,西北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東西長約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稱「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發現古代人類遺存後被稱「周口店第一地點」。
周口店遺址區是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點――即「北京人」遺址。這一遺址是1921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先發現的,周口店最早發現的地點是第六地點,是瑞典科學家安特生於1918年發現的。1921年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斯丹斯基,發現了周口店第一地點,同年發現了周口店第二地點。1927年步達生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這一年是周口店正式遺址開始發掘,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參加發掘工作,並發現了周口店第三和第四地點,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也是新地點的發現者,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五、七、八地點,找到了「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轟動了世界。同年將已發現的地點,以「北京人」遺址為第一地點,其餘的依序編號及至第九地點。在二十號地點以前,包括山頂洞,或為裴文中領導下或為賈蘭坡領導下發現的。第二十至二十四地點是在賈蘭坡領導下找到的。
周口店遺址歷經80餘年時斷時續的發掘,科考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第一地點現已發掘了40餘米,但還不到洞內堆積的一半。「北京人」化石從第ll層至第3層均有發現,共出土骨頭6具、頭骨碎片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枚、股骨7件、脛骨l件、肱骨3件、鎖骨和月骨各1件以及一些頭骨和面骨破片。這些「北京人」遺骨分屬40多個體。但絕大多數人化石,在珍珠港事變前後,下落不明。現存的第1地點的人化石,保存在我國的有7枚牙齒、1段肱骨、脛骨1段、頂骨和枕骨各1件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下頜骨;1927年以前發現的三枚牙齒則在瑞典,由早期周口店工作的步林保管著。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製品、哺乳動物化石種類數量之多以及用火遺跡之豐富,都是同時代其它遺址所無法相比的。
在周口店第一地點發現用火遺跡,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遺址中發現有5個灰燼層、3處灰堆遺存以及大量的燒骨,灰燼層最厚處可達6米。這些遺跡表明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會保存火種。
遺址中還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石製品,石器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人」創造了三種不同的打片方法,主要用砸擊法,生產出長20一30毫米的小石片;常見長度為20―40毫米;工具分兩大類,第一類包括錘擊石錘、砸擊石錘和石鑽,第二類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錐和球形器。原料均來自於遺址附近,石製品多為小型器,器型種類繁多,早期石器較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形制變小,尖刃器發展迅速。晚期石器更趨小型化,石錐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石器。
根據對文化沉積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之間。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偶見砧擊法,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其早期為距今70~40萬年,中期為距今40~30萬年,晚期為距今30~20萬年。北京人是屬於從古猿進化到智人的中間環節的原始人類,這一發現在生物學、歷史學和人類發展史研究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北京人」的發現,為人類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說服力的證據。大量事實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50萬年前到20萬年前之間,是屬於從古猿進化到智人的中間環節的原始人類,這一發現在生物學、歷史學和人類發展史的研究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揭開人類歷史的序幕
早在舊石器時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選取岩石,製作石器,用它作為武器或原始的生產工具,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原始的工具從事勞動,這是人和猿的根本區別所在。
把人類用火的歷史又提前了幾十萬年
在「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里,發現厚度達4―6米、色彩鮮艷的灰燼,表明「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學會保存火種的方法,是人類由動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標志。
為研究北京生態環境變遷史提供依據
通過對「北京人」及其周圍自然環境的研究,表明50萬年前北京的地質地貌與現在基本相似,在丘陵山地上分布有茂密的森林群落,其中棲息著種類豐富的動物種群。但也曾出現過面積廣闊的草原和沙漠,其中有鴕鳥和駱駝棲息的遺跡,表明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北京曾出現過溫暖濕潤和寒冷乾燥的氣候狀況。
北京人及其文化的發現與研究,解決了19世紀爪哇人發現以來圍繞科學界近半個世紀的「直立人」究竟是猿還是人的爭論。事實表明,在人類歷史的黎明時代,從體質形態,文化性質到讓會組織等方面,的確有過「直立人」階段,他們是「南猿」的後代,也是以後出現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處於從猿到人進化序列中重要的中間環節。到目前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態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為准則,周口店遺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類遺址中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一個。周口店遺址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遠古文化的寶庫。
『柒』 今晚看了,CCTV10 猿人
古猿過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樹下來生活
(一)
我們知道,作為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類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晚期古猿,是森林動物,一般居住在樹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動物,他們在面上生活。
現在要問:什麼因素使森林裡的古猿變成猿人呢?森林裡的古猿發展成猿人大抵經過哪
些步驟呢?
首先,這種古猿必須離開森林,到地面上來生活。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直立行走的古猿。這種直立行走的古猿開始只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體作為工具,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製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這里,重要的問題是:森林裡的某種古猿怎樣演變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這主要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由樹上的生活方式轉變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麼因素會使森林裡的古猿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呢?
一般認為這跟地理變遷相聯系,跟環境變化相聯系。我們知道,氣候會發生變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漸消失。我們也知道,地殼的表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時常在變動的。低的地方會逐漸變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會逐漸變成低的地方;海會變成陸,陸會變成海。我國古代的人們所說的「滄海桑田」,就是這回事。在這海陸變遷過程中,氣候也可以發生變遷。
地理和氣候的變遷必然要影響到有關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
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已知的事實來談一談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麼地方,現在還沒有定論。非洲和亞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現在已知的材料,表明非洲東部是猿人的一個重要發源地。亞洲南部包括我國的西南地區可能是猿人的另一個發祥地。
從距今5億年前開始,我國的西藏和它的周圍地區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萬年前,這塊地方才逐漸上升,變成陸地。以後又進一步隆起變成高山。1966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區發現了一種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喜馬拉雅魚龍,有力地證明了那裡曾經是一片海洋。
地勢的變遷不是孤立的事件。跟這相聯系的是氣候的變遷和生物的演變。在地勢的變遷中,原來溫暖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溫暖的地方。原來潮濕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乾燥的地方,乾燥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潮濕的地方。
大約在一二千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一帶本來是比較低窪的地方,那裡有溫暖的氣
候,有茂密的森林。後來那裡的陸地緩慢地隆起,終於變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勢升高以後,氣候也跟著發生變化。原來溫暖潮濕的氣候逐漸變得乾燥而且寒冷。
這必然會引起熱帶森林的逐漸消滅。
在其他某些適宜的地區,特別是非洲南部和東部,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主要是氣候的變遷,由比較潮濕的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逐漸變成比較乾燥的不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這必然會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當然,森林的消失是一個長時期的歷史過程。在那裡,變化是逐漸發生的。
什麼樣的變化呢?
一般講來,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變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斗爭過程。這也是比較能
耐乾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乾旱的植物的過程。
於是,茂盛的熱帶森林逐漸減少,本來是連綿不斷的大森林逐漸變成了樹林的島嶼,東一簇,西一簇。
於是,逐漸出現了開闊的地面。這是說,草原逐漸代替了森林。
本來生活在林子里的動物呢?
在氣候逐漸發生變化、熱帶森林逐漸消失的過程中,生活在那裡的動物,大概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被迫逐漸向南方遷移,或者向有熱帶森林的地方遷移,有的仍舊留在原來的地方生活。
留下來的動物,依靠遺傳的變異,在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在身體構造上和生理上發生了變化。變得好的,能夠適應新環境的,繼續生活下去,並且得到了發展,演變成新的種類。變得不好的,不能適應新環境的,就逐漸被淘汰掉了。這就是達爾文所
說的自然選擇的道理。
生活在那裡的古猿呢?它們會怎樣呢?
(四)
生活在那裡的古猿——森林裡的古猿,也大抵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轉向南方,或者去尋找新的森林,仍舊過著熱帶森林或亞熱帶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來的地方,逐漸過著地面上的生活。
這就是說,某種森林裡的古猿的後代逐漸分成了幾支,或者至少分成了兩支,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一支是現代類人猿的方向。這一支堅持在熱帶森林裡生活,繼續做森林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的牙齒,特別是犬齒,更加發達起來,繼續用來做有效的防禦和攻擊的武器。在這過程中,它們的頜骨和眉嵴更加突出。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現代類人猿的樣子。同時,由於樹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繼續發展起來,終於變得比後肢長些。這就成了現代類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類的方向。這一支的出發點可能是拉瑪古猿一類的動物。它們逐漸適應於開闊地面上的生活。它們逐漸演變,變成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那樣的一類動物。從現在的化石材料看來,南方古猿的原始類型已經習慣於地面上的生活,能夠直立行走,它們能夠利用天然的「工具」,還不能自己製造石器的工具。從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進一步演變,變成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能夠製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這就已經是早期猿人了。在從古猿經過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變過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腳的進一步分工,出現人的手和腳。
也在這過程中,由於生活上的變化,它們逐漸少用頜部和牙齒做武器。於是,在歷史過程中,它們的頜部逐漸短縮,牙齒特別是犬齒逐漸縮小,腦量逐漸增大。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為人的樣子。
(五)
現在要問:人類的方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說:在地理和氣候的變遷過程中,沒有遷移到森林裡去的古猿怎樣過日子呢?或者說,生活在開闊地面上的古猿怎樣對付新的環境呢?
古猿大概跟現代的類人猿一樣,過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三五成群的。
它們主要的食物本來是果實、嫩葉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別是塊根。它們有時也吃些小動物或鳥蛋。現在由於氣候的逐漸改變,樹木逐漸稀少了。於是可吃的果實逐漸地、不知不覺地變得越來越少了。為了維持生活,它們就得經常到地面上來尋食,挖可吃的根,找可吃的蟲子,甚至比較經常地捕捉小動物吃。
過去,用樹枝去挖挖植物的塊根做食物,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環境的變化,由於生活的需要,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過去,用石頭去敲破堅硬的果實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生活的需要,用石頭去敲破硬的東西,包括動物的頭骨在內,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這樣,在時間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們在樹下活動的時間逐漸地長起來了。就這樣,逐漸地,它們跟森林生活告別了。
可以這么說,飢餓把它們趕下樹來。
(六)
到樹下來生活,到地面上來生活,這對於古猿的習性是一種巨大的變化。
在地面上,它們過的是新的生活。在那裡,它們會有更多的敵人。另一方面,在那裡,它們會有新的食物。於是,它們要經常用「手」去尋找食物和對付敵人。
這樣,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樣經常作為行走的器官,而應該逐漸作為尋食和御敵的器官了。這是一種萌芽狀態的「勞動」器官。
我們知道,它們是完全能夠這樣做的。這是因為本來它們的前後肢已經有了初步的
分工,它們已經有了能夠握物的「手」了。
還有,它們本來也已經能夠勉強直立行走。現在,在新的環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們的前後肢會進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發展,後肢逐漸專門做行走的器官。這樣的分化顯然對人類祖先的生存有利。
這就是說,到樹下來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們逐漸變成直立行走的動物。於是手得到了解放。它們不再是四隻腳或四隻手的動物了。
這就標志著勞動器官的出現。
所以恩格斯認為從樹上到地面上來直立行走,是類人猿向人類發展中的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他說:「這些猿類,大概首先由於它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使手在攀援的時候從事跟腳不同的活動,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時候就開始擺脫用手幫助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這樣,直立行走的新型動物終於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們在地面上碰到猛獸,常常要爬到樹上去。現在,它們漸漸不這樣做了。
猛獸來了,它們有的手執樹枝,有的手拿石頭,大呼大喊,揮舞樹枝,拋擲石頭,就可以把猛獸趕跑了。
這樣,它們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體的力量,逐漸地戰勝了猛獸。
從此,它們的生活比較自由了:它們有了更大的活動范圍,更大的生存空間。
從此,它們經常地、集體地從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蹣跚地走著,以後就能夠稍稍挺直身子,昂著頭走路了。
這樣,由於挺起胸膛,它們能夠看得更遠,更容易發現遠處的敵人和食物了。
這當然是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但是那時候,它們有的是時間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變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個漫長的緩慢的過程。
在這過程里,人類的祖先逐漸學會了昂起頭走路,學會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或者製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們學習的能力提高了。
這時候,它們是人還是一般動物呢?
這是一種過渡性的生物,是從森林裡的古猿過渡到猿人的橋梁。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屬於這一類。它們還不能製造石器的勞動工具。
恩格斯曾經把人的起源分成兩個階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形成的人」。①列寧(1870—1924)也提出過「本能的人」和「自覺的人」,說「本能的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卻區分開來了」。②現在看來,「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相當於「本能的人」,它們的智力還不夠發達,或者它們的手和腦的合作還不夠好,它們只能利用天然「工具」,還不會用石塊製造工具。它們是屬於過渡性的生物。
總之,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存在一些過渡類型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次變化就使一種生物變成另一種生物,這在生物進化中是罕見的事。
猿人的出現
(一)
首先出現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布在若乾地區。這包括一部分能夠製造工具的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國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
關於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意見,因為材料還不充分。一個意見認為他們大約從距今三四百萬年前開始,到一百多萬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徵是:直立行走,能夠製造粗糙的石器,腦子比較小,最大的可以達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腦子小一些。
從所發現的材料看來,早期猿人可能已經是獵人了。他們主要依靠集體的力量過日子。他們會合作捕捉比較大的動物例如鹿和羊之類來吃。
(二)
早期猿人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晚期猿人。對晚期猿人的生活,我們了解得多一些。
從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龍骨山的山上,陸續發現了不少古人類化石。特別是1929年12月2日,發掘到第一個頭蓋骨,它很像人的頭蓋骨。經過研究,知道這是猿人的頭蓋骨。這種猿人定名叫中國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類學上叫直立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發現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別是其中5個完整的頭蓋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被弄得下落不明了。解放以後,在黨的領導下,經過我國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裡發掘到許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別是在1966年,又挖掘出一個頭蓋骨。
北京猿人居住的是天然的山洞,這地方現在是北京市的遠郊區,是一片山谷。半山上有洞穴,可惜已經大半傾倒了。我國科學工作者從這掩埋的山洞裡發掘到了非常豐富的猿人化石材料。
什麼樣的化石材料呢?
有猿人本身的化石,有猿人的勞動工具,有猿人的生活遺跡,有動物的化石。
就猿人本身的化石來說,有頭蓋骨、下頜骨、牙齒、四肢骨等,一共大約包括了40個北京猿人。其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
就猿人的勞動工具來說,那裡有幾萬件粗糙的石器。此外,還有一些可能當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這些石器已經有幾種比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人們有根據認為,這些都是北京猿人在生活需要中創造出來的。
就猿人的生活遺跡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其中有一個灰燼層達6米厚。在灰燼層裡面還發現有重要的東西:那裡含有被燒過的骨、角和石頭,又有一些燒焦了的木炭。
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充分說明了北京猿人能夠用火。
能夠用火,這在人類進化中是另一件大事。
就動物的化石來說,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發現的動物種類有腫骨鹿、斑鹿、劍齒虎、野豬、老鼠、馬、鬛狗、羚羊、水牛、獼猴、鴕鳥等,不下100種。
最值得注意的是腫骨鹿和斑鹿的化石特別多,各有2000多個個體。老鼠的骨化石也很多,並且這些骨頭有燒過的痕跡。想來北京猿人是吃這些動物的。這表示北京猿人是獵人,善於打獵。有理由認為,在北京猿人的食物單里,肉類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從地層的研究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約在距今50萬年前,或許還要早一些。
1963年和1964年發現的藍田猿人化石,有頭蓋骨、上下頜骨和牙齒等,基本上和北京猿人相同,只是頭蓋骨比北京猿人厚一些。
從地層的研究知道,藍田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可能在距今80萬年前。
(三)
現在要問:晚期猿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怎樣呢?是人的成分多還是猿的成分多呢?
讓所發現的材料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從發現的材料知道,北京猿人的額部低平,腦殼比較粗厚,眉嵴相當突出,唇部向前伸,沒有下頦。這些是近似類人猿的特徵。
另一方面,北京猿人的腦量相當發達,平均有1000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大約大了一倍。他們的四肢骨跟現代人的基本相似。這表示他們能夠很好地直立行走。科學上在一開始研究他們的時候,就把他們在分類上叫做「直立人」,就是根據這一點。只是後來才知道,其實比他們早的南方古猿也已經能夠直立了。北京猿人又有許多石器和一些骨器,又能夠用火。這表明他們能夠勞動。這些完全屬於人的特徵。
這就是說,北京猿人雖然在身體結構上還有一些類人猿的性質,但是他們已經比早期猿人更接近現代人,具備了更多的人的性質。
因此,北京猿人已經不僅不再是猿——一般的動物,而是人,而且是比早期猿人更進步的一種人。他們是從早期猿人過渡到現代人的一個重要階段的代表。
還有一件值得指出的事實:北京猿人具有現代蒙古人種的一些特徵。例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比較短,鼻骨比較寬,顴骨很高而且向前突出,門齒呈鏟形等。
因此,從地理分布講,從形態特徵講,有理由相信北京猿人就是現代蒙古人種的祖先。
(四)
前些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在北京猿人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件有意義的事。他們比較了北京猿人和現代人的肢骨和頭骨,發現北京猿人的手腳,尤其是手比較進步,但是頭部還比較原始。換句話說,北京猿人是這樣一種動物,他具有一個跟現代人基本相同的身子,卻配上一個在某些方面還近似類人猿的腦袋。
怎樣解釋這個事實呢?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勞動器官(手)比思想器官(腦)先發達。這就是說,手足分化、手的發展先於腦的發展。這同樣表明,勞動在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中起主導的推動作用。
這個進化過程可以大略表示如下:
直立行走→手作為勞動器官的出現→人的腦
這就支持了恩格斯的理論:在勞動的影響下,古猿逐漸發展成人。
(五)
應該指出,晚期猿人的化石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發現過。例如,在印度尼西亞,人們發現了爪哇猿人。在德國,人們發現了海德爾堡猿人。在非洲,人們發現了毛里坦猿人(也叫阿特拉猿人)和舍利猿人。這些猿人的性質,都是跟北京猿人很相近的。
這樣看來,過去在遠古時代,晚期猿人由於他們生活能力的提高,曾經生活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分布很廣。
分布很廣,這就表明這個生物類型在發展中。
看來勞動已經賦予猿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生活在一般靈長類所習慣生活的地區以外。生物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一般的靈長類,如猿、猴之類,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地方。
(六)
可笑的是人們還「發現」了一個假的猿人化石,那就是在英國「發現」的所謂「辟爾唐人」,也叫「曙人」。
經過是這樣的:1911年,在英國辟爾唐地方,工人們在採掘石子的時候,發現了幾塊人類頭骨的化石,就交給一個做律師的地主,名叫陶遜(1886—1938)。後來據說陶遜自己也發現了一塊下頜骨。他就把這些材料一起交給一位專家去研究。專家研究以後,認為這是一種猿人,理由是他的下頜骨不是人的,是屬於類人猿的,而頭骨卻是現代人的類型。
於是,人們開始相信,英國以前也有猿人住過,而「發現」猿人的是陶遜。
這樣,陶遜就自然地出了名。
盡管這樣,當時仍然有一些人抱著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那頭骨是智人的頭骨,那下頜骨是古猿的下頜骨,兩者並不屬於同一個體。
1953年,英國有3位學者應用新的科學方法,分析了「辟爾唐人」的化石標本,結果發現那個下頜骨不是人的,也不是古猿的,而是現代類人猿黑猩猩的。
於是,人們才明白過來,知道過去受了騙。原來這是陶遜所布置的一個可恥的騙局。
騙術揭露出來了:原來是陶遜拿了黑猩猩的一塊下頜骨,用一種叫做重鉻酸鉀的化學品把它染成棕紅的顏色,顯得古老,來冒充化石。
科學界被他欺騙了整整41年。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可恥的欺騙呢?這不是跟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名利思想相聯系的嗎?
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在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支配下,為了追求個人「名譽」,是會在科學的幌子下,在追求真理的煙幕下,干一些不可告人的勾當的。
毛澤東同志指出:「科學家是老實人。」①真正的科學工作是實事求是的工作,是老老實實的工作,跟資產階級的名利思想毫無相同之處。
①《毛澤東選集》第3卷,1953年第2版,第824頁。
因此,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我們黨要求所有科學工作者,要按照黨的教導,認真改造世界觀,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科學工作能夠真正為人民服務。
石器的製造
(一)
人類的祖先是怎樣開始真正的勞動的呢?是怎樣製造出第一件石器的呢?
從偶然使用天然「工具」到經常使用天然「工具」,從經常使用天然「工具」到製造工具,這些都是漫長的過程。
人類的祖先,在新的環境里,為了生存,得使用天然「工具」去尋食,去御敵。這樣,就開始經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了。不消說,它們也會偶然製造一些「工具」。南方古猿中的原始類型,也就是不能經常自覺地製造工具的類型,就是這一進化階段的代表。
在這過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漸減少,特別是到了乾旱季節或者冬天,情形更加嚴重。人類的祖先逐漸更多地尋找肉類食物。
肉食是怎樣開始的呢?
過去,它們已經吃過一些小動物,比較大的動物的肉也偶然吃過。吃比較大的動物的肉可能是這樣學會的:獅子、老虎或者其他猛獸咬死了一隻野鹿,飽餐一頓之後,滿足地走開了。好奇的人類祖先,由於飢餓,會被殘屍引誘過來。
它們把野鹿的殘屍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學著獅子或者老虎的樣,用嘴去咬鹿肉。
於是,它們發現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飢的,味道也不壞,特別在飢腸轆轆的時候。
吃比較大的動物的肉一開了頭,嘗到了甜頭,模仿的就逐漸多了。
從此,只要原野上出現一具死獸的殘屍,人類的祖先就會群集在它的周圍。
以後,人類的祖先也可能自己去打鹿吃,這可能是這樣進行的:它們三五成群合作圍撲一隻鹿,把它打死,然後分著吃。
於是,人類的祖先就不時用獸肉來補充素食的不足,過著艱難的生活。
可是,人類的祖先一開始肉食,並且越來越多地用肉來充飢,人類祖先的身體,特別是腦子,就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養料。這是因為動物含的蛋白質比植物含的蛋白質更適合人體的營養啊。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從只吃植物轉變到同時也吃肉……是轉變到人的重要的一步。肉類食物幾乎是現成地包含著為身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縮短了消化過程以及身體內其他植物性的就是跟植物生活相適應的過程的時間,因此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來過真正動物的生活。這種在形成中的人離植物界越遠,他超出於動物界也就越高……既吃植物也吃肉的習慣,大大地促進了正在形成的人的體力和獨立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肉類食物對於腦髓的影響;腦髓因此得到了比過去多得多的為本身的營養和發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夠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發展起來。」 ①《自然辯證法》第154~155頁。
就是這樣:人類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隨在野獸的後面,等著吃殘肉,像現在的若干猛禽那樣。
接著,它們逐漸學會用叫聲,用樹枝,用石頭,來嚇走那些野獸,從猛獸的嘴裡奪走食物。
以後,它們學會了自己合群去打野獸吃。
人類的祖先逐漸變得比以前聰明了。
(二)
起初,它們用自己的牙齒去咬取死獸身上的肉。後來它們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塊去刮割獸肉,感到方便得多了。於是它們學會經常利用尖利的石塊來做工具了。
這樣,手裡的尖利的石塊,就起到牙齒的作用了。這就彷彿是牙齒長在手上似的,更好使用了:「牙齒」變得很長,很靈活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塊是會用壞的,也並不是到處可以找到的。
怎麼辦呢?
慢慢地,逐漸地,它們模仿用石頭去敲破堅果的辦法,用一塊石頭去敲碎另一塊石頭。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塊。
第一件勞動工具——石器,就這樣製造出來了。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為在人類的起源中,這是一次決定性的質變、飛躍。
人類出現了!這就是早期猿人。
應該用「他們」去代替「它們」了。
當然,第一次自覺地製造出石器並不是容易的事。當中一定經過許多嘗試和失敗。但是,一旦能夠在所敲破的石頭中找到一些合適的工具,他們是會在已有的經驗上提高敲擊技術的。
同時,他們也還會從經驗中了解什麼性質的石頭適宜於製造工具,到什麼地方可以找到這種石頭。
不消說,製造出來的石器是很粗糙的,並且每一塊石器的形狀也不一樣,例如,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發現的石器就是這樣。南方古猿的石器更是這樣,更粗糙些。
這樣的石器叫做舊石器。以後經過上百萬年,人們才曉得進一步把石器磨光。那是新石器了。
早期猿人的石器就是舊石器的開始,這也是人類文化的開始。這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北京猿人的石器雖然有不少進步,也屬於舊石器。
(三)
最早的石器雖然很粗糙,但是這是生物和人類進化史中的新生事物。自覺地、經常地製造工具的工作一開始,人類祖先就有了一種其他一切動物所沒有的大本領了。
現在,他們不但會使用天然的「工具」,而且會製造若干類型的工具了。
這表示什麼意思呢?
這表示真正的勞動的開始。這是一個過程:從完全動物式的「勞動」,經過某些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經常利用天然「工具」的「勞動」,逐漸過渡到某些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和直立人製造工具的勞動。
所以恩格斯指出:「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
在勞動史上,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啊。
同時,在地球上展現了一部新的歷史——文化史。文化史是跟勞動工具的自覺製造分不開的。
(四)
獲得這一個偉大進步並且開始有文化的,不是一般動物,不是任何一種動物,而是猿人,就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現在,他們已經不是一般的動物了:他們在生活方面和身體構造方面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了。他們的生活逐漸以勞動作為基礎。他們的身體構造,由於勞動和直立行走的影響,得到了不小的改造:適宜於拿工具進行勞動的手發展了。在這過程中,大腦也相應地發達了,智力也提高了。於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更好了。
可是,他們還只是人的開端。他們跟現代人有重大的區別。他們,例如早期猿人,在某些身體特徵方面還沒有脫離動物——類人猿的狀態:他們有低下的前額,有突出的眉嵴,有發達的頜骨和牙齒,這使唇部比較突出。北京猿人也基本上是這樣。
不能忘記,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啊。
火的利用
(一)
自從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里發現了厚厚的灰燼層以後,大家承認:至少是晚期猿人(直立人)一定會用火。
但是,猿人例如北京猿人怎樣學會用火呢?
這還是一個謎。
讓我們來猜猜這個有趣的謎吧。可以想到,天然的野火有時是會發生的。這種野火的發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或者由於火山噴發,或者由於閃電燒著了樹木,或者由於潮濕的草堆發生自燃。
回答者:米·格 - 魔法師 五級 9-3 10:03
『捌』 如何評價電影《老炮兒》中鴕鳥在公路飛奔的這段劇情
這鴕鳥就是六爺本人吶。
本來廣闊空間里撒歡跑的一鳥。平時卻只能籠子里窩著。看著大,威風。卻也只能這么對付活著。
本以為就這樣過得了。結果沒曾想遇了點巧,遇了點波折,出了籠子了,又跑起來了。
不跑,籠子里還能活好久。但再也別想瘋跑了。跑,肯定是個死。能快過汽車快過子彈嗎?
但還是要跑!爽了!嗨了!快看!我要死了!瘋!
死是死定了。但你們都會記住我能跑多快。
『玖』 周口店北京猿人頭骨是什麼樣的
19世紀中葉,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尋找人類祖先的熱潮,古老東方的中國也逐漸開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北京猿人遺址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被挖掘出來的,是世界古人類考古中的一個重大發現。
遺址位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東邊有一條小河,北、西、南均為群山環繞,東北京猿人南是廣大的平原。1921年,當時的中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學者安特生在龍骨山北坡找到一處豐富的化石產地——周口店第1地點。在這里先後發掘出三顆人類牙齒,命名為「北京中國猿人」,俗稱「北京猿人」,屬直立人的一個亞種,距今70萬—20萬年左右。1929年,中國學者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跡。震驚了國際學術界。從1927年到1937年十年間,研究人員相繼在這里發現猿人頭蓋骨5個及大量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股骨、肱骨、鎖骨、月骨等,還有牙齒140餘顆。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了侵華戰爭,周口店發掘工作被迫中斷。當時已發現的這些珍貴標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由美國人運出北京,從此下落不明。有消息說落到了日本人手裡,在裝船運送回國時遇到海難沉到了海底。還有一個說法是運回日本國內秘藏在民間。也有傳說還留在中國並埋藏於地下等等,總之關於北京猿人最早一批國寶資料的下落迄今還是謎案。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猿人的發掘工作得到恢復,又發現了人類頭蓋骨1個和若干牙齒、下頜骨、上臂骨和脛骨化石,加上解放前的資料,合計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12個、下頜骨15個、牙齒157顆及斷裂的股骨、脛骨等,分屬40多個男女老幼個體。同時,發現了10萬多件石製品以及豐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遺跡。在世界上已知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北京猿人頭骨的最寬處在左右耳孔稍上處,向上逐漸變窄,剖面呈拋物線形。這與現代人頭骨的最寬處上移到腦顱的中部不同。北京猿人頭蓋骨低平,額向後傾,雖已比猿類增高,但低於現代人。眉嵴粗壯,向前突出,左右互相連接。顱頂正中有明顯的矢狀嵴,頭骨後部有發達的枕骨圓枕。頭蓋骨比現代人約厚一倍,成人腦量達1000多毫升,介於猿和現代人之間。
北京猿人面部較短,吻部前伸,沒有下頦,有扁而寬的鼻骨和顴骨,顴骨面朝前,寬鼻子,面孔低而扁平。下頜骨的內面靠前部有明顯的下頜圓枕,牙齒無論齒冠或齒根都比猿類弱小,齒冠的紋理也簡單,但比現代人粗大、復雜得多。另外,犬齒和上內側門齒的舌面,有由底結節伸向切緣的指狀突,上內側和外側門齒的舌面為明顯的鏟形。門齒形態與面部結構等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特徵。
北京猿人的身高約為1.56—1.57米。下肢骨髓腔較小,管壁較厚,股骨的髓腔只佔骨幹最小直徑的三分之一,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等方面都和現代人相似,表明他們已經善於直立行走。北京猿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較小管壁較厚外,與現代人已十分接近,說明他們的上肢已能進行與現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動。
北京猿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原料有脈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礫石,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砍斫器尺寸較大,選用扁圓的砂岩或石英礫石,從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製成。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量不多,但製作比較精緻,尺寸小巧,有的只有一節手指大小,製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
北京猿人遺址化石堆積厚30多米,自上而下可分為13層,主要由洞內崩塌的石灰岩碎塊和流水帶入洞內的粘土、粉砂等沉積物構成,還有用火後留下的灰燼。較大的灰燼層有4個,最厚處達6米多。灰燼層中發現猿人頭蓋骨許多被燒過的石頭、骨頭和朴樹籽。灰燼有的成堆,像是長期使用,說明當時人類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北京猿人是否已能人工取火,但他們顯然學會了保存火種的方法。洞穴堆積中有許多破碎的獸骨,有些可能是北京猿人製作和使用過的骨器,如用截斷的鹿角製作的錘子和掘土工具,用鹿頭骨加工成的頭蓋式的水瓢,用肢骨劈開製成的尖形或刀形骨片等。
北京猿人在這里居住的時期,氣候和自然環境屢經變化。對人類的生活影響也很顯著。居住的早期偏冷,可能處於氣候的間冰期初期,動物化石中不少是喜冷的動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中、晚期相對溫暖,喜暖的動物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占優勢。這里也有過乾旱時期,安氏鴕鳥和巨副駝等動物化石證實出現過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獺、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棲動物的發現,又表明這里也曾存在過大面積的水域。季節變化、自然災害、猛獸侵襲、疾病困擾,無一不給北京猿人帶來巨大的威脅。在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北京猿人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著艱難的生存斗爭。北京猿人穴居,從事狩獵和採集,在灰燼中發現敲破的燒骨,表明他們已經知道熟食,並能捕獵大型野生動物。但當時的生活條件還是相當惡劣,人類的死亡率極高,大多數個體壽命在14—15歲之間,超過50歲的不足二十分之一。
北京猿人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在世界人類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周口店遺址也因為北京猿人的發現而蜚聲世界,吸引著海內外無數遊客。成為一個展示中華民族遠古燦爛文化的窗口。
『拾』 《老炮兒》 鴕鳥跑出來是什麼寓意
鴕鳥隱喻的就是六爺自己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鴕鳥心態,指的是懦弱的人逃避現實,正如六爺自己一樣。曾經也是稱霸一方的大混子,但如今年事已高,妻離子散,也打不動架了。他的內心是很難接受這樣的現實的。他自己就像是關在籠子里的鴕鳥。靠著別人的憐憫和年輕時的一些面子活著。然而鴕鳥雖然不會飛,但是確是奔跑最快的鳥類。在最後赴戰場的一刻他看到了那隻鴕鳥彷彿就是自己,從破了枷鎖,肆意奔跑。 這也和六爺生命最後在結冰的湖上奔跑所呼應,鴕鳥被當做珍惜動物養著,也隱喻著,如今像六爺這樣,雖然沒本事,但依然講道義,有俠義風范,重義氣的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