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浪潮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流派
新浪潮電影的流派多元化,主要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首先,電影評論家巴贊在《電影手冊》中對新現實主義的紀實美學給予了高度贊揚,強調電影應當深入挖掘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奇幻和想像,這與好萊塢注重敘事的傳統電影有著本質區別。
其次,「新浪潮」電影倡導「作者電影」的理念,其核心是電影的創作重點在於成為電影的製作者,而非製作本身。這類電影通常採用低成本製作,如非職業演員的參與,實景拍攝而非攝影棚,不追求宏大場面和戲劇沖突。它們在表現手法上富有創新,如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等,甚至打破常規的鏡頭技巧,如「跳接」和「跳剪」,體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傳記色彩。特呂弗的《四百下》(1958)和戈達爾的《精疲力竭》(1959)便是其代表作品。
最後,是「左岸派」電影,它將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現實緊密相連,揭示兩者之間的差距和沖突。這種流派在剪輯上運用了跳剪、循環剪輯等手法,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線性敘事,注重自然音效、台詞和音樂的表現。在演員選擇上,更傾向於舞台演員,並在攝影構圖和布光上追求藝術效果。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以及高爾比的《長別離》代表了這一派的特色。
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