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賈樟柯
賈樟柯,獨立電影導演,1970年生於中國山西汾陽,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1998年,其處女作《小武》獲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國際電影界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2006年,故事片《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開始被國際公認為當代電影大師。2013年,憑借《天註定》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❷ 賈樟柯為什麼這么火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
關於他的童年,有一則流傳甚廣的秩事。一天上午,縣城颳起了大風,上小學的賈樟柯聽到一種聲音從遠方傳來,他問父親那是什麼,父親說:"火車汽笛聲。"到他有了第一輛自行車時,頭一件事就是去看火車。騎上三四十里地,到另一座縣城。"我騎了很遠很遠的路,很累很累了,然後看到了一條鐵路。就在那兒等、等,一列拉煤的火車'轟隆隆'地開過,噢,這就是火車!"
多年之後,他拍了一部電影,叫做《站台》,火車與汽笛,記憶化作了影像與聲音。但當時,這個數學很差的孩子,理想是當個大混混兒,有權有勢。他打架,看錄像,縣城裡的青春,在一個狹隘荒蕪的空間里左沖右撞,無處可去。他的兄弟們,一拔一拔地輟學上了"社會"。
"跟個朋友去看電影,買完票他說上廁所,我就先進去了。我左等右等不見他,出來後發現他被抓走了,他搶了別人的手錶。""還有個混混兒朋友,有天騎車去酒廠玩,我們那兒出汾酒,第二天聽說他死了,他在酒廠喝了太多的酒,酒精中毒。"
只有一個賈樟柯,成了導演。回頭去追憶與表達。他有什麼不同呢。他遇到了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讓他坐在後排隨便看書,他遇到了一個好的中學校長,每天下午不上課,可以發呆、寫詩。賈樟柯過了幾年"文學青年"的生活。還在一個暑假跟著"東北虎搖滾樂團"走穴,走過山西中小城市。他跳霹靂舞。——因為這段生活,後來才有《站台》。
接著就到考大學的時候了。他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
"看完之後我就要拍電影,我不管了,反正我想當導演。"
91到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同學對他的印象是:"喜歡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志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走來走去,碰到了就來一個溫厚的笑容。"這個時候,他的年齡都比同學們大上好幾歲了。他的心裡有緊迫感。他的表達慾望也強烈得多。
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還大張旗鼓地印了T恤衫。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力量,開始拍攝《小山回家》。這個片子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得獎並不意味著好片子。這部55分鍾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這其中,有一種敏感直接的氣質,意味著真實。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一筆30萬的錢。讓他可以回家,開始他的《小武》。
"那次回家,走在路上,突然一輛卡車開過來,我一個從小很要好的朋友,在卡車上坐著。我在路邊站著,他看見我,我看見他,他沖我笑著。我當時不知道怎麼回事,因為我剛到家,稀里糊塗的,那車就開過去了。等他走遠之後,問旁邊人,才知道他是因為搶劫被拉去槍斃的,唉呀!我的感覺就像得了一場大病一樣。"
一切都在廢毀之中,而重建不知何日何時。一個叫小武的小偷,以一種手藝人的尊嚴走在一個中國的縣城街道上,他身為朋友、情人、兒子。但所有的關系都分崩離析,讓他無從站立。他被銬在光天化日之下,圍了一群人,疑惑地看著,指點著。鏡頭暴露了,它以自己的暴露為代價,撕開慣性的麻木。這是一個好作品,沉痛,溫柔。他的思考方式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小武》得了8個獎。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賈樟柯成名。
他成了"中國電影的希望",所以,《站台》的拍攝不太可能沒有壓力。但這是一塊在他心頭壓得太久的石頭。他必須搬開它。
《小武》是一個切片,而《站台》是一個歷程。從80年到90年。再隔了十年回頭去看,賈樟柯有了一段讓自己平靜的距離——他用的,幾乎全是中景與全景,沒有特寫。在這個距離外觀照,人物的面目不再有細節的記憶,而悲歡不再如當日般在身心的表面煎熬,它們沉澱到時間的潛流里去,留下的,是一個會意的笑,一個沉默的動容。
這個影片的情緒,化成了一個標志式的影像。三個年輕人坐在一輛自行車上,前面的人展開手臂,後面的崔明亮,向著觀眾坐在後座上,他斜側著頭,有一種茫然而又隱忍的表情。他們在汾陽灰暗的街道上如此飛翔。
越過《站台》,賈樟柯成了新一代電影領袖。但他還在"地下",他的電影國內看過的人還是不多,至少,象片子里的三明那樣的人,沒有看到他的影片。
"我常常會突然在一種強烈的絕望之中,對自覺失去信心,對電影失去興趣。那些無法告訴別人的怯懦,那些一次又一次到來的消極時刻,讓我自覺意志薄弱。"
電影導演是一個將情緒與思想形形式化的職業。賈樟柯是以他的決心與耐心,夢想與行動換來流動的影像。絕望與薄弱或者是不可少的,一個滿足的人,不太可能是藝術家。嚴苛地對待內心,並以實際方式去解決,是一個電影工作者的素質。他必須得在長期的瑣屑的工作中保持熱情。堅持一種完美主義的態度。
《公共場所》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一個30分種的短片,沒有劇本與對話,只有表面的展增。賈樟柯一向是強調表面的,他拒斥人為的深度。
而最近看到的他的片子,是一個5分鍾短片:《狗的狀況》。他自己攝影,狗市,一隻只狗被扔進麻袋,一隻小狗掙扎出來,從一個破洞中露出頭,它出不去,眼睛四下張望。它的眼神溫和而困惑。
他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❸ 為什麼賈樟柯的電影都被禁
並沒有都被禁。《世界》不是公映了嗎?只是有些電影的經營渠道沒有選擇國內罷了。由於題材限制,報審肯定無法通過,但是作為藝術家,他又具有一種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所以,他就進行不報審的地下製作,直接拿到國外參展,走國外的院線系統以此方法收回投資成本,甚至贏利。這種方式大多的題材以現實主義作品和年代劇居多。
現實主義作品:賈樟柯《小武》 李揚《盲井》
年代劇:陳沖《天浴》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❹ 為什麼賈樟柯的電影在國外評價很高
這個導演是一個很不錯的導演,他的很多影片在國外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因為他的電影很符合外國人的餓,胃口外國人很喜歡看他的電影,所以說他的電影在國外的評價就非常高。
❺ 賈樟柯三部曲為什麼禁
只是經營渠道沒有選擇國內罷了,由於題材限制,報審無法通過。
《任逍遙》是由賈樟柯執導並編劇,趙濤、趙維威、吳瓊等人主演的劇情類電影。該片於2002年5月23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是賈樟柯《故鄉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講述了兩個少年為擺脫無盡的無聊也為了給自己定位而出去搶劫銀行的故事。
(5)賈樟柯電影為什麼被稱為名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賈樟柯拍攝該片的靈感來自於他在故鄉山西拍攝紀錄片時,被工業城市大同的建築所感動,從而產生拍片的想法。
與賈樟柯以往的電影不盡相同的是,該片並不像《小武》或是《站台》那樣把拍攝地點設在以農業化為背景的城市,而是將述事背景設定在大同這樣的工業化城市,影片把男、女主人公定位在十八、九歲的孩子中間,這也是賈樟柯第一次以青少年視角來拍攝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層面。
❻ "地下導演"賈樟柯的電影為何屢屢被禁"
賈樟柯是一個小山村裡走出來的人,但是他從小就熱愛文學,學生時期還出了一本詩集。當他接觸到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的時候,被震撼了,從來不知道,電影原來比文字更有震懾力,所以他就立志要去拍電影,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後,他如願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在這里開啟了他電影之旅。
賈樟柯拍電影,從來不會因為這個演員有多少流量而去選角,而是他會選一些相對不是那麼出名,卻更適合他的風格的角色。當初賈樟柯和趙濤的合作就是這樣一個初衷,趙濤站在賈樟柯的肩膀上火了,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是趙濤成就了賈樟柯。
❼ 賈樟柯的電影怎麼樣你怎麼理解電影中出現的魔幻現實主義
賈樟柯的電影好不好,用獎項來證明。
1999年,《小武》的「橫空出世」,標志著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作品走向成熟,甚至走向國際化。同時個人的風格也逐漸明顯和區分開來。關注小人物的境遇,關注底層百姓。成為賈樟柯電影中的中心點。人們也樂意在賈樟柯的電影中尋找對於故鄉的懷念。
當然在電影《江湖兒女》中,也同樣出現了很多之前電影中的相同場景。例如天空中出現的極光。是對自己過去作品的回顧和「致敬」。
賈樟柯的電影描繪了很多痛苦,但是看完後卻覺得心裡很安靜,很平和。那些不痛快的就過去了。只是當電影中出現蹦迪的音樂時,你會隨之起舞嗎?
❽ 為什麼賈樟柯叫賈科長
以前賈樟柯電影院線沒人看,但是盜版光碟市場有人等著看,某書店老闆錯把賈樟柯的名字叫成了賈科長。
在賈樟柯的書《賈想》中曾詳細提及這個外號的由來。
他在小西天一家賣盜版DVD的店裡瞎逛,爬在紙箱子上半天也沒什麼收獲,老闆見執著,便與其搭腔,就在賈樟柯准備離開的時候,老闆突然想起什麼,在一隻手已經伸出去推門的剎那,突然對他說:有一個「假科長」的《站台》你要嗎?
賈樟柯一下呆住,反問道:什麼?老闆重復了一遍他的話,賈樟柯裝作冷漠,顯得興趣不大的樣子問道:在哪兒?老闆說:明天會到貨。
老闆把賈樟柯的名字念成了假科長,最後演變成賈科長,這段經歷顯示了賈樟柯早年拍電影無人看的情況,不過苦盡甘來,現在的他已經是知名一線導演,十分有名。
(8)賈樟柯電影為什麼被稱為名導擴展閱讀
賈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有影迷表示,《江湖兒女》中依然可以看到賈樟柯過去幾部作品中的元素,並以此認為賈樟柯自戀。
對此,賈樟柯說,一個導演忠實於自己的情感世界,忠實於自己所感興趣的人跟事,稱不上是自戀吧,「只有你忠實於自己,所描寫的人才是電影最有價值的部分,才能夠最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調動出來。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電影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導演都是忠實於自己的,像小津安二郎,他一直在拍家庭;小說家福克納,也一直在寫他的小鎮。總有一些人,對於很多人跟事是一直無法忘記、無法離開的,我可能屬於這種人,我無法離開我喜歡的人群。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就是真實的賈樟柯,而不是所謂自戀的賈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