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焦裕祿全家福上熱搜,他一家為何連一張完整的全家福都沒有
焦裕祿是人民的好乾部,優秀的共產黨員代表,焦裕祿是值得全國人民敬仰和學習的榜樣。
焦裕祿全家福上熱搜,他們一家連一張完整的全家福都沒有,是因為那個時候焦裕祿一心忙著為河南蘭考縣人民脫貧致富,鮮少能夠回家團聚,所以就沒有留下一張全家福,也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
焦裕祿是一個時代的楷模,焦裕祿更是一個國家的楷模,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向他學習,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這些前輩為我們的艱苦奮斗。
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我們要銘記他們。
㈡ 焦裕祿哪年死的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祿同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一位普通的領導幹部,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縣委書記的榜樣,人民群眾的貼心人——焦裕祿同志走完了他那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光輝燦爛的一生,與世長辭了。終年四十二歲!
焦裕祿(1922.8.16—1964.5.14),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同志在生命的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人民群眾,念念不忘黨的工作,表現了一個偉大共產主義戰士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來到了蘭考,當時,正是中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蘭考的風沙、內澇、鹽鹼等自然災害很嚴重,農業產量很低,群眾生活很苦,......焦裕祿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對幹部和群眾進行思想教育、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激起縣委領導班子和人民群眾抗災自救的鬥志,掀起了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鹼的除「三害」斗爭高潮。
在除「三害」斗爭和各項工作中,焦裕祿以身作則、帶病實干、嚴於律己、關心群眾。後來,因積勞成疾,以身殉職。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祿同志懷著改變災區面貌的雄心壯志,來到了蘭考。
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窪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鹼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二十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三十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十萬畝禾苗被鹼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
焦裕祿同志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里。」
焦裕祿通過調查,感概萬千。他說:「蘭考的貧下中農是革命的,他們有改變家鄉面貌,由窮變富的強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滿乾柴一樣,只要崩出一個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統一縣委領導班子思想蘭考是一個老災區。當時整個縣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災上。縣里有些幹部被災害壓住了頭。對改變蘭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眾,自力更生,改變災區面貌,還是兩手向上,依賴救濟呢?面對這種情況,焦裕祿同志感到:要改變蘭考面貌,幹部是關鍵。「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群眾在災害面前兩眼望著縣委,縣委領導挺不起腰桿,群眾的積極性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1963年元月,焦裕祿在縣委擴大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同志要帶頭到困難村去,與基層幹部同甘苦、共患難,為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作出貢獻,為基層幹部作出榜樣,真正做到心不離群眾,身不離災區。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開會。人們到齊後,他沒有宣布議事日程,就領著大家到火車站去了。
焦裕祿指著他們,沉重地對同志們說:「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三十六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焦裕祿再也講不下去了。幾位縣委領導低下了頭,而心裡卻豁然開朗,明白了風雪夜車站之行的含義。縣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實際、最生動的思想教育,增強了率領廣大幹群團結奮斗,努力改變蘭考面貌的決心。
回到縣委後,焦裕祿同志又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勁,鼓勵大家像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
1963年2月,縣委決定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治沙、治水、治鹼的斗爭,成立除「三害」辦公室。
焦裕祿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規劃並不等於現實,這澇、沙、鹼三害,自古以來害了蘭考人民多少年啊!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從蘭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樣驅走,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
他下決心要把蘭考縣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親自去掂一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鹼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辛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又具體又詳細的資料,從而縣委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規劃。在這個規劃上,焦裕祿同志滿懷激情地寫道:「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從此,一場群眾性的除「三害」斗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焦裕祿同志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同幹部、群眾一起出力流汗。他給自己規定,把參加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下鄉時就地勞動;在機關值班時,臨近勞動。不論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還是在平時田間管理中,他走到哪裡干到哪裡。群眾都把焦裕祿看成是「跟咱一樣的庄戶人。」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同志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治沙;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治水:蘭考地形復雜、坡窪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排、罐、滯、澇、台、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乾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治鹼: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鹼,開溝淋鹼,打埂躲鹼,台田試種,引進耐鹼作物,這是方法。這段精闢的總結,是焦裕祿同志斗爭實踐的產物,也是對蘭考人民除「三害」斗爭的真實寫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焦裕祿同志親自到最困難的隊去蹲點調查,訪貧問苦。在城關公社胡集大隊和林業技術人員一道,研究泡桐的生產特點,並親自帶頭植桐,全縣人民雷厲風行,營造了浩瀚的桐林。為美化蘭考大地,盡快改變災區面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然後,他深入全縣農村調查,發現和培養了雙楊樹、趙垛樓、秦寨、韓村、壩子五個先進典型。
韓村的精神:城關公社韓村生產隊社員,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組織起來割草三十餘萬斤,除安排好社員生活外,還置買了農具,鞏固了集體經濟。焦裕祿同志說:「韓村自力更生,戰勝困難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灣精神,這是貧下中農的風格!這就是革命。」
秦寨的決心:固陽公社秦寨大隊社員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蠶吃桑葉」的方法,深翻壓鹼,改良土壤。焦裕祿同志說:「秦寨是個好地方,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眼下困難多,不要怕,在困難面前要挺起腰桿,才是真正的英雄哩!決心要比困難大,什麼東西都怕決心。困難面前我們要找出路。」
趙垛樓的干勁:張君墓公社趙垛樓大隊社員,在大雨成災,一片汪洋的情況下,挖河排澇,一季翻身,把余糧賣給國家。焦裕祿同志說:「趙垛樓大隊戰勝自然災害,支援國家,支援災區,這是崇高階級感情,高度的愛國熱情,偉大的共產主義風格。」
雙楊樹的道路:紅廟公社雙楊樹大隊的社員說:「窮,咱窮到一塊;富,咱富到一塊」。他們兌錢、兌雞蛋,買種子,買牲口,鞏固集體經濟。焦裕祿發現這個典型後,給縣委寫報告說:「雙楊樹社員堅持的道路,就是社會主義道路。」
壩子的風格:紅廟公社壩子生產隊的社員,抗災奪得豐收後,壓低口糧標准,賣糧食支援災區。焦裕祿同志親自給縣委起草報告,通報全縣表揚他們高尚的共產主義風格。
焦裕祿同志在《窮棒子精神萬歲》一文中寫道:「我縣連續遭災,很多生產隊在生產、生活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困難主要表現在『窮'字上。毛主席說:『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有了困難只要去斗爭,困難只會減少,克服一分困難,就是一分勝利。要克服困難,必須不怕困難,發揚革命精神。各地都要抓住這樣的典型,樹立旗幟,鼓舞勝利信心」。同時,焦裕祿同志還主張,對改變窮困面貌有強烈要求的困難隊,在政治上鼓舞,在經濟上扶助。採取「窮、硬、明、純、快」五字方針。窮,就是連年遭災,底子特別空的隊;硬,就是不怕困難,人窮志不窮;明,走社會主義道路方向明;純,就是領導班子內沒有壞人;快,就是一拉就起來,很快翻身。」
焦裕祿同志說:「新幹部不參加勞動,就不能明確樹立階級觀點、群眾觀點;老幹部長期不參加勞動思想就要起變化,要變顏色」。焦裕祿同志身體力行,無論工作多忙,總是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他經常開襟解懷,捲起褲腿和群眾一起幹活,群眾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經常和群眾一起翻地、封沙丘、種泡桐、挖河渠......,就在縣委決定他住院治療的前幾天,他還揮舞鐵掀在紅廟公社葡萄架大隊,和群眾一起勞動。因此,他經常要求下鄉的幹部一要帶毛主席著作,二要帶勞動工具和行李。
焦裕祿同志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長期有病,家裡人口又多,生活比較困難,可是他堅決拒絕給他救濟。他說:「蘭考,是個重災縣,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很困難,我們應該首先想到他們。要把這些錢用到改變蘭考面貌的偉大事業上去,用到改善蘭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祿還經常教育子女做臟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穿衣要樸素,生活要節儉。有一次,焦裕祿同志發現大兒子去看戲,問道:「戲票哪來的?」孩子說: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說沒有。叔叔問我是誰?我說焦書記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沒有收票就讓我進去了"。焦裕祿聽了非常生氣,當即把一家人叫來「訓」了一頓,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錢如數送給戲院。後來,他又專門起草了一個《幹部十不準》的文件,規定任何幹部不準特殊化。這個「十不準」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說它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都是每個共產黨員、革命幹部時刻應該想到的,做到的起碼准則;說它不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准則,都閃耀著共產主義的思想光輝,都是對特權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祿把職位看作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把職權看作是受人民的委託,為革命掌權。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無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現。
與病魔頑強斗爭
一九六四年春天,正當蘭考人民同澇、沙、鹼斗爭勝利前進的時候,焦裕祿同志的肝病也越來越重了。
焦裕祿同志的病越來越嚴重,醫生們開出了最後診斷書,上面寫道:「肝癌後期,皮下擴散」。(當時死神留給他的生命只有20天了)。送他去看病的趙文選同志,心裡非常焦急,懇切的向醫生說:「醫生,請你把他治好,俺蘭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
㈢ 張欽禮vs吳芝圃,誰是好人誰是好壞人
吳是個敗類,在河南當政期間餓死200萬人。張欽禮雖然編造了焦裕祿的,但你們看到焦裕祿那些事跡,基本上張欽禮自己都做到了,可以這么說,焦裕祿在蘭考只當了一年多的官,真正領導蘭考抵抗自然災害的人是張欽禮。
㈣ 電影《焦裕祿》中中共蘭考縣委第二書記吳榮先和蘭考縣縣長潘建是否有原型,他們後來的命運如何
電影里的東西都是被戲劇化了,歷史上焦裕祿來蘭考時不是第一書記,
㈤ 為什麼最近幾十年再沒有出現過像雷鋒、焦裕祿、張海迪等等特好的人
每個時代不同,時勢造人,現在是經濟社會,人追求的東西不一樣了,雖也提倡好人好事,但不是主流,全民皆以物質生活為主,精神層次就變為輔了:
㈥ 焦裕祿被人們贊頌為什麼
焦裕祿逝世幾天後,1964年5月下旬河南省在豫東民權縣召開全省沙區造林會議,按照會議議程,4位沙區造林先進的縣長作了發言。
會場上,不少同志都流下了眼淚。會議原本規定,典型發言每縣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了,當時主持會議的河南省副省長王維群也被感染,他站起來說:「講,不受時間限制。」就這樣,張欽禮講了兩個半小時,全場泣不成聲。會議結束時,副省長王維群宣布:「轉變會議主題,下午全體討論焦裕祿事跡。」
焦裕祿逝世前說過的一段話,毛主席都贊揚他,同志也向他學習
當時參加會議的新華社河南分社的記者便及時地向分社領導作了匯報。全省沙區造林會議不久,河南省委就作出決定向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學習。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以頭版頭題的位置發表了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並配發社論《向毛主席的好學生——焦裕祿學習》。
焦裕祿逝世前說過的一段話,毛主席都贊揚他,同志也向他學習
至此,焦裕祿成為全國人民熟悉的名字,不久在全國掀起了學習焦裕祿同志的高潮,焦裕祿精神成為鼓勵一代又一代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㈦ 焦裕祿的事跡,是如何被發掘報道的
1965年4月初,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的穆青向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周原布置了一項去河南的重災區豫東采訪的任務,以了解當地農民在三年困難時期是如何擺脫窮困的。
周原選擇了蘭考縣。在縣委辦公室,待周原說明來意,縣委宣傳幹事劉俊生沒有寒暄,張口就說:「蘭考除『三害』,咱們的縣委書記是被活活累死的!」
1965年12月17日上午,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穆青一行走進蘭考縣委大院。張欽禮、劉俊生,還有焦裕祿的秘書李忠修有些緊張。
後來被公認為留下焦裕祿不朽形象的那一張,曾被認定是最糟糕的。因為那上面的焦裕祿披著衣服,叉著腰,邊上的一棵泡桐樹也不壯實。有人說:「鬍子拉碴的,這哪像一個縣委書記?」但是,當這張照片送到北京新華社後,被穆青一眼看中,他感嘆道:「多麼真實的一個形象啊!」一個普通的縣委書記,無論是思想上、感情上乃至衣著打扮上,都同人民群眾是那樣的貼近。焦裕祿在蘭考雖然只有短短的475天,他雖然未能徹底根治「三害」,但蘭考面貌的變革已經始於焦裕祿,焦裕祿的精神將永遠存活在蘭考人民心中。
㈧ 有沒有電影焦裕祿的資源
你好,如果你想看這部電影,建議你在手機上下載迅雷,裡面的影視資源非常豐富,而且全是高清版的,希望可以幫到你,祝生活愉快
㈨ 焦裕祿是怎麼死的
長期艱辛的工作使焦裕祿肝病惡化。1964年3月23日,焦裕祿被送到鄭州治療,蘭考群眾沿街相送。5月14日,焦裕祿因肝癌病逝,終年42歲。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9)焦裕祿電影為什麼沒有張欽禮擴展閱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焦裕祿從宿遷縣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共產黨已經在這里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焦裕祿主動要求當了民兵。當上民兵後,他參加過解放博山縣城的戰斗。
1946年1月,焦裕祿在本村參加中國共產黨。
不久,他又正式參加了本縣區武裝部的工作,在當地領導民兵,堅持游擊戰爭。以後又調到山東渤海地區參加過土地改革復查工作,曾擔任組長。
1948年,隨南下工作隊前往。
1950年,被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
1953年,任共青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同年。6月,焦裕祿響應黨的號召,調到洛陽礦山機器製造廠參加工業建設,任洛陽礦山機器廠臨時公路總指揮。他在這個工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在此期間,焦裕祿還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了一年多。
1954年8月起,相繼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進修。
1956年底,返回洛陽礦山機器廠,被任命為一金工車間主任、調度科長等職。在此期間,焦裕祿患上了肝病。
1962年6月,為了加強農村工作,焦裕祿又調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
㈩ 為什麼中國沒有普世價值的電影
看你如何看待普世價值了
你認准了西方才有普世價值,中國沒有,自然就認為中國沒有普世價值的電影
比如 三峽好人 又或者比如 雷鋒 比如焦裕祿 這些電影傳達的難道不是 熱情的對待他人,真誠的生活。這樣的普世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