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鐵皮鼓的劇情介紹
十九世紀末的但澤,居住著波蘭人、德國人、卡蘇白人。一天,年輕的農婦安娜·布隆斯基救了一位被德國憲兵追捕的縱火犯約瑟夫·科爾亞切克,九個月後,安娜生下女兒阿格內絲,約瑟夫則在憲兵的追捕下再度逃跑沒了音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阿格內絲已長大,嫁給了開雜貨鋪的萊茵人馬策拉特,但私下卻與表兄楊·布隆斯基關系曖昧,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奧斯卡來到人世。轉眼三年過去。三歲生日時,奧斯卡得到了一隻鐵皮鼓,但在生日晚會上,奧斯卡目睹了母親與楊的調情,故意摔下地窖傷了脊柱不再長高,卻意外獲得了尖聲驚叫,震碎破璃的特異功能。1933年奧斯卡已九歲,但澤籠罩在法斯主義的氣氛中,崇拜貝多芬的父親成了納粹小隊長。在納粹的盛大集會上,奧斯卡用四分之三拍的鼓點擾亂了樂隊的演奏,把會場變成了舞場。阿格內絲依然和楊在旅館幽會,常把奧斯卡托給尤太玩具商馬爾庫斯照看,馬爾庫斯暗戀著阿格內絲卻沒有表白,奧斯卡也明白母親和楊的事,一次他爬上旅館對面的尖塔拚命敲鼓,用尖聽震碎了旅館的玻璃。不久阿格內絲又懷孕了,她心情煩悶拚命吃魚,最終中毒而亡。
1939年9月1日,但澤波蘭郵局被德國軍隊包圍,奧斯卡將楊引入郵局,楊被俘遇害。不久,家裡來了一位十六歲的女傭瑪麗亞,兩人形同姐弟並有了肌膚之親。可父親卻強奸了瑪麗亞。瑪麗亞懷孕後成了奧斯卡的繼母。奧斯卡不願再呆下去,參加了前線侏儒劇團。在劇團中遇上侏儒女演員古雷娜,二人情投意合恩愛甜蜜。可惜好景不長,古雷娜在撤退時被炸彈炸死。奧斯卡也回到了家鄉。瑪麗亞生的孩子已三歲,奧斯卡送他一隻鐵皮鼓作為生日禮物。戰爭已近尾聲,蘇軍開進但澤,馬澤拉特剛取下希特勒畫像掛上貝多芬蘇軍就進屋搜查,慌亂中馬策拉特將納粹微章扔掉,奧斯卡故意撿起塞回父親手中。馬策拉特將微章塞入口中,結果卡住喉嚨,雙手亂舞被蘇軍開槍擊斃。
父親的葬禮上,奧斯卡叫了聲「爸爸」連鼓帶人跌入墓穴中。被救起後,他開始長高了。
火車站上,奧斯卡帶著瑪麗亞和孩子爬上了向西方開行的列車,但澤的田野上年邁的外祖母孑然獨行,火車噴著黑煙,消失在地平線上。
② 鐵皮鼓裡奧斯卡最後長大了嗎~~這電影是什麼意思呀
《鐵皮鼓》是倫勃朗式的田野風景、以及典型的德國街道、人員吵鬧的家庭背景下構建的個人反抗史。
外祖母安娜還未婚的時候,一個叫約瑟夫年輕人為了逃避追捕鑽進她的大裙子下,而成為了奧斯卡的外祖父。母親阿格內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愛,但由於近親不能結婚,出於生計,她只好嫁給商人阿爾弗萊德。奧斯卡從出生就是一個有著不同於常人思想的異常孩子,出生時他並不願意離開娘胎,並且計劃著重反娘胎.然而這時母親給了他一個許諾,等他三歲生日時將給他一個鐵皮鼓,他這才決定來到這個世界上,但誰是他真正的父親也許只有母親阿格內斯知道。
奧斯卡三歲生日那天,母親送了"鐵皮鼓"作為禮物,他高興的整天掛著它。他在桌子底下玩,發現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媽媽的私情,他覺得成人的世界裡充滿著邪惡和虛偽,他決定不再長大。他故意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他真的就不再長高,停留在三歲的高度。一次,爸爸搶他的鼓,他大聲的尖叫,結果發現,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從此沒有敢再搶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後,父親加入了納粹黨。母親還是頻頻和舅舅幽會,母親發現自己懷孕了,沒完沒了的吃起了魚,結果由於過量而死去。母親死後不久,舅舅也被納粹殺害了。外祖母帶了一個女僕瑪利亞回來,奧斯卡和父親都佔有了她的身體,並且生了一個孩子。奧斯卡認為孩子是他的,但瑪利亞成為了自己的"母親",孩子成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蘇軍攻佔了但澤,父親被殺,他埋葬了父親,也埋了伴隨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頭砸了他腦袋,這時候發現,奧斯卡恢復了生長。
這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電影 呵呵 ~~~
③ 鐵皮鼓這部電影表達的是什麼
知識分子的逃脫與落網——《鐵皮鼓》試讀解
新德國電影的主將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鐵皮鼓》中構建了一個龐大而紛繁的象徵體系,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後最大的疑問就是:鐵皮鼓象徵了什麼?奧斯卡這個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麼?
個人認為,作為和奧斯卡幾乎同齡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奧斯卡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國時期一代知識分子的角色扮演,他們的逃脫與落網;而鐵皮鼓與叫喊聲則分別指涉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話語方式。個人以為,知識分子話語既有別於官方的威權話語,也有別於以生存利益為原則的民間民間話語,它應該是一種始終保持清醒不為利誘不為權傾的獨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就暗示了知識分子的產生方式。奧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趕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於是有了奧斯卡的母親。換言之,知識分子是在威權話語的逼迫下,民間話語以生存及享樂的原則下產生的。民間話語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層裙子的庇護下得以偷生,並最終下落不明。就奧斯卡本人來說,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懷疑,到底誰是他的生父?阿爾法德還是布朗斯基?這樣的設計質疑了知識分子產生的社會道德基礎和其合法性。這也直接導致了奧斯卡對出生的恐懼。然而,鐵皮鼓作為信仰、良知、道德、正義的代名詞引誘了奧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錫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強烈願望(奧斯卡語)」,如同任何亂世下知識分子的產生總是有一連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於目睹了成人世界的無恥墮落,奧斯卡以一記逼真的假摔而拒絕成長。也就是在那一瞬間,奧斯卡將自己與民間話語中享樂原則區別開來,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話語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搶他的鐵皮鼓/道義,他就報之以嘶喊的話語方式,以此來警醒麻木中的人們。在反抗了墮落了的民間話語之後,奧斯卡自然開始反抗起威權話語。學校和醫院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奧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師的眼鏡(同化符號)和醫生的標本瓶(禁錮符號)。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蘊藏於人性中不為察覺的惡,那是他和幾個孩子們嬉戲的場面,玩伴們殘忍地將青蛙置於沸水中,向其中撒尿,並強迫奧斯卡喝「湯」;一邊的成人熟視無睹地剝著獸皮。看來知識分子受迫害不僅是中國才有的事。
奧斯卡對民間話語的認知也體現在母親安妮與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場戲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樂之時,鏡頭向上搖至一副裝飾畫,畫的內容正是眾美女在林中享樂。在目睹這一切後,奧斯卡沖上鍾樓打起他心愛的鐵皮鼓,發出他動人的嘶喊。
納粹舉行歡慶儀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奧斯卡用他的鼓聲打亂了整個儀式的進行節奏,使之最後成為了一場無聊的狂歡。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達的是只要運用正義的力量,知識分子話語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構官方的威權話語。
奧斯卡在民間和官方的雙重話語壓迫下奔逃著,他也向上帝提出過發問。他將鼓和棒槌交給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發問:「打鼓呀,你為什麼不打鼓啊?」神甫卻無情地終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現在攻打波蘭郵局那場戲,奧斯卡試圖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聲終於壓倒了他的鼓聲,他的鐵皮鼓也被高高的懸置起來,嘗試著想要拿到它的人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猶太人的玩具店被毀於一旦後,奧斯卡的脫逃以失敗告終。
侏儒貝布拉是決定奧斯卡其後成長軌跡的一個人,與奧斯卡的鼓聲和嘶喊不同,貝布拉的技藝具有充分的表演性,這使得奧斯卡意識到話語原來也可以用來作秀。他終於成為納粹營前的一個小丑,臣服在威權話語的腳下。這令人想起哲學家海德格爾,與納粹的同流合污成為他生命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污點。
同時,面對瑪利亞和戈莉拉的誘惑,奧斯卡終於也在男歡女愛的享樂中淪落了。在納粹營房屋頂,眾侏儒享樂的場面宣告了知識分子良知的泯滅。在威權話語和民間話語的雙重引誘下,奧斯卡最終落網了。
影片最後,奧斯卡間接地殺死了無能的父親,下葬的那一刻,奧斯卡決定重新開始長高,「兒子」投來的石塊將其擊昏,他跌落在父親的屍體上。施隆多夫對知識分子的未來還是給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過影片表達了對第三帝國下一代知識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諷的。知識分子的侏儒化不僅僅是二戰中德國的問題,匈牙利導演薩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講述的也是異曲同工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同樣值得大多數沉默的中國人思考。
④ 《鐵皮鼓》中的鐵皮鼓含義是什麼
哎呦,為了你這傢伙,忍著那個討厭的小孩去看了一下:
有一幕是小孩帶著鐵皮鼓來到會場。場上,一個納粹軍官正在傳達希特勒的精神,大肆鼓吹但澤要回歸德意志帝國的版圖。台下聆聽的人們有黨衛軍、沖鋒隊,還有少男少女組成的希特勒青年團。奧斯卡鑽進講台下面,當軍樂隊奏起雄壯的納粹進行曲,他卻嘀嘀嗒嗒地敲打出另一串節奏,表達自己的微弱的抗議聲音。一板之隔的青年團員們跟著他莫名其妙地也打起拍子來,之後平鼓加入進來,圓號加入進來,越來越多的人操著各種樂器都一一加入奧斯卡的節奏,接受檢閱的隊伍亂了方寸,不知進退了,很快方陣一塊塊散了開去。進行曲變奏成《藍色的多瑙河》,人們在五月草坪上轉著華爾茲的圈子。我覺得這個想像中的場景揭示了德意志民族從瘋狂到反思的心路歷程,鐵皮鼓大概表達了人們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呼喚。
⑤ 鐵皮鼓的創作背景
二戰結束,德國成了一片廢墟,小說家雷馬克、阿·茨威格、詩人高特弗利德·本等為代表的「流亡文學」陸續從國外回來,然而德國文學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這一時期的文學語言明顯生硬,缺乏活力,人們在努力的找尋流失的語言特色和生動,然而,作品中語言卻依然顯的呆滯刻板。戰後的廢墟文學主要反映戰爭生活的痛苦,內容幾乎全部來自現實的生活。很明顯,這一時期的文學內容重於文字,遭受戰爭痛苦的人們勇敢的拿起了筆,堅決的把他們內心的苦悶和壓抑付諸於紙上,用即使是僵硬的語言把這失落的一代人繁復的內心世界表現的特殊而特別。
德國新一代文人大多出生於兩次大戰之間。居住在東德的滿懷革命樂觀主義,謳歌經濟建設和農業集體化事業;居住在西德的作家一時甚感嚴峻,面對一片廢墟,不得不「從零開始」,頭幾年寫了不少哀嘆祖國命運和個人不幸的作品,被稱為「廢墟文學」。1947年成立的「47社」,成為重新凝聚西德作家的中堅力量,其中《鐵皮鼓》更是德國戰爭文學到反思文學的一個里程碑。
⑥ 電影鐵皮鼓中的鼓象徵都有什麼
《鐵皮鼓》(Die Blechtrommel)是君特·格拉斯1959年寫的小說,為作者驚世之作"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以第一人稱描述,即由主人公奧斯卡自述人生經歷。小說的主要素材則是作者格拉斯本人的經歷與見..
⑦ 求德語電影《鐵皮鼓》
是好片!從verycd.com下吧.
不過通過鐵皮鼓學德語?恐怕有點難度吧。還有,Die Blechtrommel用的都是老式德語。
⑧ 鐵皮鼓配樂
連續劇:歐戰區《兄弟連》,太平洋戰區《太平洋戰爭》
電影:歐戰區《兵鄰城下》《古墓迷途》《聖戰士》《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戰區《珍珠港》《風語者》
這些都是打的非常激烈的,爆炸、武器都局多。
而且這些票房都特好!!!
如果想看朝鮮戰爭和一戰的,也可以問我~
⑨ 鐵皮鼓主題思想
鐵皮鼓主題思想: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和社會責任感。
1959年發表的小說《鐵皮鼓》被譽為德國社會的完美寫照,也被評論界認為是戰後歐洲的最佳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