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色沙漠高清完整版電影
紅色沙漠.Il.Deserto.Rosso.1964.BD.CC.MiniSD-TLF.mkv
Ⅱ 這部電影叫什麼.. (200分問題!)
《紅色沙漠》1964年 2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主演:莫尼卡·維蒂 查理德·哈里斯 卡洛·吉奧內蒂
在該片之前,安東尼奧尼有意識地擯棄色彩,他認為自己身處一片黯淡,無所謂紅藍綠紫。在影片中,他也並沒有意識到紅的熱情和藍的冷靜。絢爛的顏色僅僅是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他們經過城市異化和扭曲的內心後看到的被扭曲的世界。安東尼奧尼改
變了景物的自然顏色,大量的把建築物塗成紅、黃和灰色。紅色是出現最多的刺目的顏色,象徵恐懼、神經質的女主角朱麗婭娜內心想掙脫,渴望新生活和自由的願望,然而在和丈夫的朋友偷情之後,似乎她的希望又從這場感情的逃亡中破滅了,她明白這不過又是一次重復而已。於是她沒有搭上那條紅色的輪船,而告訴兒子小鳥不會再往有毒的地方飛。
《紅色沙漠》為世界塗上顏色,被譽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彩色影片。但人們面對它斑斕的色彩時只會感到壓抑和冷,女主角莫尼卡·維蒂驚慌無助的傳神表情濃縮了所有安氏影片的主題:徘徊在封閉的內心,失落了被拯救的可能的世界。
批判和真實
Ⅲ 《紅色沙漠》是下面哪一位著名電影大師的作品
由義大利著名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於1964年拍攝的劇情片。
貫穿全片的工廠噪音、被污染的河流、荒涼的郊外、冷清的街道,營造出一個讓人無處可避的世界,這是現代工業文明之下人類最後掙扎與抗爭的故事。《紅色沙漠》是安東尼奧尼最美妙,最迷人,最質朴的一部電影。這位偉大的導演具備難以抑制的天賦,不顧一切的引入新的電影語言敘述他所關心的主題。安東尼奧尼在這部電影中引入的是色彩。在《紅色沙漠》中,他在每一個畫面中都塗上了噴射的顏料,精確的詮釋了他需要的情緒和意味。怯懦的黃色,充滿生命力的綠色,熱情的深紅,還有絕望的灰色,同時代從沒有人像他那樣充滿激情,描繪出這樣一副現代生活的荒涼景觀。
Ⅳ 紅色沙漠》是下面哪一位著名電影大師的
中文名:紅色沙漠
外文名:The Red Desert
其它譯名:紅色荒漠
製片地區:義大利,法國
導 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編 劇:托尼諾·格拉
類 型:劇情
主 演:莫尼卡·維蒂,理查德·哈里斯
片 長:120分鍾
上映時間:1964年10月29日
色 彩:彩色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年9月29日—2007年7月30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導演,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學生時代就愛好電影。1939年去羅馬為《電影》雜志工作。其首批導演的影片有《波的家庭》(1943~1947)、《一次愛情的始末》(1950)等。以後的作品《冒險》(1959)和《紅色的沙漠》(1964)使他蜚聲國際。所執導的影片善於表現現代化社會題材,對話簡潔,寓深意於畫面之中。
Ⅳ 紅色沙漠是現實主義電影美學
我們會是做的一套題么?
Ⅵ 《紅色沙漠》的專家影評
可以說,《紅色沙漠》是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探索方向的一個轉折。在它之前,導演已經參與了21部電影的拍攝,有了相當的經驗,並於1960年前後拍攝出「現代愛情三部曲」《奇遇》、《夜》與《蝕》,探討了「愛情的困難——說得准確些,是愛和被愛的困難」[1]而這部1964年的作品就好像是前面幾部成功之作的一個小結。之後,安東尼奧尼開始感到義大利社會的束縛,其探索目標開始轉向國外。十年間,他的足跡遍布全球,從倫敦(《放大》1967)到加利福尼亞(《扎布里斯基角》1970),從中國(《中國》1972)到非洲和西班牙(《職業:記者》1975)正是通過在不同文化領域中的探索,他表現出對隱喻手法的偏好,但這些影片大都得不到眾人的認同。從情感上,我更容易接受安東尼奧尼60年代的這幾部關於愛、痛苦、虛無、無益與脆弱等生存狀態的影片,《紅色沙漠》就是其代表。
影片講述了一個精神似乎異常的女人朱莉亞娜,在現代工業社會環境污染與人情冷漠的世界中掙扎、逃離與回歸(最後導演或許暗示我們她回歸了)。她的生活除了被一些巨大冰冷的帶有隱喻性的工廠輪船機器所包圍,還有她的丈夫、兒子、丈夫的朋友(她後來的情人)科拉多以及一些其他的朋友,他們組成了一個對朱莉亞娜來說難以理解的關系的網路。但是,在這張網中,朱莉亞娜並非網上的某個結,她游離於網的空隙中,她不屬於這種實際的關系又與這種關系有著復雜而矛盾的牽連。她無法滿足又無法逃脫,精神處於極度敏感與脆弱的邊緣,那就是別人眼中的瘋癲。
埃米爾·馬爾說:「瘋癲就是已經到場的死亡。」[2]在這部關於探討現代工業社會對人的異化的影片中,我更想探討的是這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朱莉亞娜的情感世界以及她是如何一步步墜入「死亡」深淵的。一種感同身受的女性經驗的親和力指引著我的目光。
被給予的不滿足
福柯說,有一種瘋癲是由於愛得過度而失望,「別無出路,只有訴諸瘋癲」。[3] 朱莉亞娜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她的愛與她所愛的世界充滿著悲哀的矛盾。她愛她的家,但是找不到平靜與關懷;她愛她的丈夫,得到的卻總是敷衍;她愛她的孩子,可孩子卻能輕易地捉弄戲耍她的情感……「只要有一個對象,瘋狂的愛就是愛而不是瘋癲,而一旦徒有此愛,瘋狂的愛便會在譫妄的空隙中追逐自身。」[4]她的愛在冷漠的現實中找不到對應物,朱莉亞娜就是這樣陷入迷惑與困頓的。
影片通過朱莉亞娜的丈夫烏戈的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模糊的背景,那就是朱莉亞娜曾經出過車禍,受到過驚嚇。但是,朱莉亞娜在和烏戈的朋友科拉多的對話中,曾經描述過她在住院期間遇到的一個女孩的體會(影片的後面,她承認那個女孩就是她自己)。她說:「她想到一切……醫生告訴她,你要學會去愛,愛某個人或某樣東西,你的丈夫、兒子、工作,甚至一條狗……」但是,愛的結局是什麼呢? 「整層樓好像在動,像要倒下來,有被淹的感覺,沒人幫她,她丈夫也不幫她。」 朱莉亞娜的世界是孤獨的,不滿足的。她的這種不滿足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而是「被給予的不滿足」。影片中,她有家有丈夫有孩子,還有一個看似能與她溝通的情人,但這些都是虛無而不可把握的。當她真的需要時,所有的手都會抽回去,沒有人能受得了她,也只有她在和生活較真兒。我們都已經習慣去忽略一些東西,丈夫(妻子)的敷衍與忽視、孩子的不體諒和不尊重、愛情的虛偽性……我們對這些人或事表現出不在乎的姿態以保護自己脆弱的內心,認真地質疑與反思只會使生活出現不和諧的音符。朱莉亞娜不是這樣的,她被給予了一切形式,卻得不到真正的愛與關懷。她的內在是無法滿足的。
關於斥力
朱莉亞娜與她身邊的男性是有斥力的,它主要表現為語言和身體上的斥力。
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洞穿一切隱藏在語言之下的人們的真實思想與情感。比如科拉多在得知朱莉亞娜要開商店時特地開車去找她,但見面時卻說自己只是剛巧經過。但他又馬上感到了不自然,於是他說(請注意,這時的語言很有意思):「不,我不想開始就說謊」「開始什麼?」朱莉亞娜很直接地問。顯然,科拉多被問住了。「開始」意味隱藏著一種目的,而朱莉亞娜此時比任何女人都冷靜而不給對方留有餘地。所以有些人認為他們一見鍾情的看法是不可信的,那隻是科拉多一廂情願而已,因為他被對朱莉亞娜的好感與好奇沖昏了頭腦,才會讓朱莉亞娜抓住漏洞。之後,他還是自以為是地想走進朱莉亞娜的世界,想同她交流。但是,他們的語言通常表現為自說自話或是科拉多的一種明顯的拉攏。他想博得朱莉亞娜的芳心,所以在得到之前,他可以耐心的傾聽和附和。以下是他們之間的另一段對話:
朱:「永遠不會平靜。不會。」
科:「我時常懷疑工作是為了什麼?」
朱:「我的眼睛濕了。我用眼睛看什麼,用來看什麼?」
科:「你不知道要看什麼,我不知道如何生活。我們一樣。」
朱莉亞娜在影片中時常被許多不尋常的噪音包圍著,工廠的機器聲,輪船的汽笛,家中孩子的玩具,以及一些莫名其妙卻暗示了她的精神開始出現緊張與異常的像耳鳴一般的聲音……所有這些都暗合了朱莉亞娜混亂復雜的心緒與異化的主題。所以她說,永遠不會平靜。但是科拉多卻提及現實的工作,兩人考慮的事情完全不同。接著,科拉多把朱莉亞娜的「眼睛看什麼」的問題類比於他的現實「如何生活」的問題,並且自以為合理地說,「我們一樣」。這是一種明顯地拉攏,以表明自己與朱莉亞娜是一樣的,是親近的。然而可惜的是,他完全不了解朱莉亞娜的痛苦,即便她已經將自己的痛苦與害怕最後都告訴了他,他也不能理解,他只是傾聽並且或許正在思考該怎樣才能最終地得到這個女人(肉體)。所以,當朱莉亞娜趴在世界地圖前問這個世界究竟有沒有好地方的時候,科拉多卻貼在她的身後,把手漸漸地摸上了她裸露的脖子。他在實在無法應答朱莉亞娜的問題時,只能說,「我們都受過折磨,多少而已,我們需要幫助」這樣籠統的應和是另一種敷衍。在肉體的滿足未實現前,他還能忍耐和敷衍。但是當他強行佔有了迷茫中的朱莉亞娜後(非常無恥),他便露出了本相:「朱莉亞娜,你想干什麼?太荒唐!」他口氣生硬並且理直氣壯地呵斥著。可憐的朱莉亞娜站在那面她想塗成藍色(或許象徵著壓抑、冷漠與孤獨)的牆壁前,似乎沒有聽見科拉多的話,其實那個人在她的心中從來就沒有很重要過,重要的是她的丈夫和孩子,他們給她的失望才真正讓她難過。於是,她平靜地對科拉多說:「我完成了一切,去改變現實。我似乎成功了,我已經努力了。有些現實是可怕的,但沒人告訴我。你也幫不了我。」科拉多聽後氣憤地離開了,這段戀情隨著肉體佔有的完成,在男性心中終於可以圓滿地畫一個結。但是,他最大的失敗是,這個女人從來就沒有被他的意志征服過,這個女人的痛苦與深刻,只會使他在鏡頭前更加的膚淺而可笑。
表現在身體上的斥力,成為視覺上的一種極為不和諧。比如當丈夫烏戈在抱朱莉亞娜的時候,朱莉亞娜的身體是冷淡而略帶拒斥的。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和科拉多在賓館中的情景。當朱莉亞娜顫抖地跪在床邊說著「我害怕。街道、工廠、顏色,怕人們和一切」時,科拉多立刻趁勢抱住她。或許他以為擁抱與性愛就可以解決一個女人內心的恐懼與焦慮,給她需要的安全。可是導演展現給我們的並不是那個女人的滿足,而是加倍的恐懼。朱莉亞娜被科拉多抱著、壓著、吻著,但她的姿勢卻因為緊張和痛苦而扭曲,手臂外拐,手指屈張,像是沙漠中的仙人掌,十分恐怖。她以為那個男人是愛她的,需要她的,但是她錯了,她又一次被傷害了。
情感的沙漠
朱莉亞娜在排斥的同時,精神上仍然展現著極強的傾向性: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愛與需要。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這一點。
小木屋一段最精彩,朱莉亞娜和她的丈夫以及男男女女幾個朋友一起在小木屋中逗笑調情。他的丈夫伏在一個女人的身旁,把手放在那女人雪白的大腿上,撫摸。朱莉亞娜吃了碗中的蛋,在小屋中投入地跳著艷舞,隨後,她兩次對她的丈夫說:「我想做愛」,「你知道嗎?我真的想做愛」。朱莉亞娜的眼中第一次有了異樣的光彩。可他的丈夫沒有反應,那是一種權利,性的權利。朱莉亞娜感到失落,似乎小木屋也漸漸冷了,越來越冷。女人們的表現最明顯,她們冷(或許不只是身體上的),但她們的男人卻無法解除她們的痛苦,於是,女人們便開始嘗試燒火取暖。這是一種更為實際的方式,或許做愛可以帶來溫暖,但並不能獨立地自主地得到滿足。後來,他們把小屋的紅色木板拆下來,把椅子砸爛,都當作柴禾熱熱鬧鬧地燒了,電影也終於不再沉悶,有了大面積的笑聲和歡呼聲,所有的人似乎都醉了。而那鮮紅色(或許象徵一種原始的熱情與渴望)的木板,就像人們的愛情一樣,在功利而直接的取暖過程中,化為灰燼。
影片中,朱莉亞娜的兒子也與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朱莉亞娜到旅館找科拉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的兒子假裝生病站不起來,對母親冷淡而漠然。朱莉亞娜一進門,科拉多就問:「你兒子呢?」 朱莉亞娜站在門口失魂落魄地說:「他很好。他不需要我,我需要他。」多麼可憐的母親。所有令她不安的東西都是孩子認為有趣的,所有託付給孩子和丈夫的愛都只能在虛無的空中的漂浮,他們是另一個世界的熟悉的人又或者是同一個世界的陌生人。
朱莉亞娜從理性的丈夫逃到不能體諒愛護她的孩子身邊,又從孩子逃到自以為愛她的科拉多的身邊,從科拉多的寓所,她再一次驚慌逃離。這一次,她無路可走了,她在黑暗中失去了光明與方向。她走到一艘輪船前,對著一個陌生的船員(也就是對著觀眾),說出了作為一個女性內心真正的失落——
「我決定不了。我不是一個單身女人,但我總是感到孤獨。
不,不關我丈夫的事。我是指我的身體感到孤獨。
我一直很痛苦,但是……我要忘記它們。
我必須想到發生的這一切,就是我的生活。」
鏡頭中的朱莉亞娜在一片深藍色的背景映襯下,瘦弱而無助。在情感的荒漠中,她如同行將枯死的小樹。而影片的結尾似乎又在暗示她的「回歸」,這體現在她和孩子的對話上。孩子指著煙囪問:「為什麼煙是黃色的?」 朱莉亞娜說:「因為有毒。」孩子又說:「飛過的小鳥都死了。」答:「但是現在小鳥知道了,它們不會再飛過去了。走吧。」 朱莉亞娜領著孩子走開了,她又穿上了或許象徵重生的綠色外套。但是,她真的可以像鳥兒那樣解決自己的問題嗎?她可以在知道「有毒」之後逃離嗎?她是成功地逃離了還是無奈地被湮沒了?顯然,導演在影片的結尾給了我們一個開放的收筆。或許,影片沒有結尾會更好,因為,在現實中,我們確實不會總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出口。對於女性,更是如此。女性的生存,是一種脅迫,一種擠壓,一種將女性的血肉之軀變為釘死的蝴蝶的文明暴行。
我們哪也逃不掉,我們只能忍受。要麼,把它忘掉,要麼,就在紅色沙漠中走向瘋狂。
希望能幫到你
Ⅶ 紅色沙漠的影片評價
《紅色沙漠》變化多端的形式重新定義了電影藝術,改變了電影藝術的面貌。
——時代周刊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一位現代主義大師。
——視覺周刊
因為它的精深,《紅色沙漠》不是一部容易看懂的電影,但是值得做出努力。
——電視導航
這部電影可能是安東尼奧尼一生中最為傑出的電影。
——暫停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勾勒出一幅近距離抽象的現代社會圖景。
——電影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