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高會戰是怎麼回事
只是 牽扯日軍分散其軍力 延緩它的行軍的作用
2. 上高會戰簡介 上高會戰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1941年3月14日,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至1941年4月9日,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上高戰役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3. 上高會戰是啥 我怎麼從來沒聽說過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當時,日寇企圖拔掉駐守在上高的中國軍隊第十九集團軍這顆釘子,於元月份開始,盤踞在南昌的日軍,陸續將派往鄂西及武漢的部隊調返原駐地,並積極補充兵員,增加給養。2月中旬至3月14日集結完畢。其間,日軍積極進行渡河及夜戰演習,並有侵華日空軍第三飛行團主力先後飛抵南昌機場。日軍擬兵分三路,總兵力約6.5萬人,配有戰車40輛,飛機150架,以第十一軍團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為總指揮。
這一戰役,重慶國民黨軍統帥部公布的戰果為:斃傷日軍少將步兵旅團長岩永、大佐聯隊長浜田以下1.5萬餘人,軍馬2800餘匹,各種火炮10門,步槍千餘支,粉碎日軍吹噓的「攻必克」狂言,國民黨軍為抗日戰史中難能者。日軍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1975年編著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一書字里行間透露了大賀茂此次冒險的狼狽相:「28日凌晨2時,負責野戰醫院警衛的炮兵第八中隊,終於在土地廟村西端遭到優勢的重慶軍攻擊,致使該中隊在處理了火炮後,全體壯烈陣亡。」櫻井師團掩護大賀退卻,並遭到中國軍隊的痛擊:「28日渡過泗溪進入東岸,翌29日雖開始向後撤,但出發不久遭到據守盡,處於不能射擊的狀態。以後接到了空投彈葯,經過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重重苦難,於4月2日,返回了原駐地。」 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殲滅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4. 貌似上高會戰比台兒庄戰役的戰果還要大,為什麼沒有寫入歷史課本
因為台兒庄戰役的影響更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1、台兒庄戰役的結局,是日軍戰役進攻中的一次敗退。這對於日軍侵華戰爭以來尚屬首次。對日軍來說,這不僅是在兵力數量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敗。
2、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在政治上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鼓舞了抗日軍隊的士氣,用勝利的事實證明了「亡國論」是沒有根據的。
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師弱旅戰勝驕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強敵,更說明了只要眾志成城、精誠團結、拚死抵抗、艱苦奮戰中國人民就是不可戰勝的。
3、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改變了國際上對中日戰爭前途的看法。抗戰爆發以來,國際上對中國抗戰的前途大多抱悲觀的看法。台兒庄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出,有的國家甚至不敢相信。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隊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在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
所以,英國報刊發表了贊揚此戰中國勝利的評論。顯然,這次勝利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並為爭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條件。
(4)為什麼沒有上高戰役電影擴展閱讀:
兩次戰役戰果:
1、台兒庄戰役
台兒庄戰役,歷經月余,中國軍隊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0000餘支。
中共《新華日報》1938年4月7日、8日報道稱:殲敵萬餘人,坦克車被擊毀30餘輛,繳獲大炮70餘門,戰車40餘輛,裝甲車70餘輛,汽車100餘輛。日方數據為第5、第10師團合計傷亡11984名;
其中第五師團2月20日至5月10日共戰死1281人,受傷5478人,第十師團3月14日至5月12日戰死1088人,受傷4137人。此數據源自1938年6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參謀部第三課對台兒庄戰役前後日軍傷亡的一個統計。
2、上高會戰
這一戰役,戰場實際指揮官羅卓英在1941年3月29日給蔣介石電報中匯報的戰果為:斃傷日軍少將步兵指揮官長岩永汪、大佐聯隊長浜田以下1.5萬餘人,自身傷亡2萬餘人;
但他的上司第9戰區司令薛岳沒有認可這個戰果,薛岳在4月5日給蔣介石的電報中,直接將羅卓英的戰果打了個八折,稱傷斃日軍12520名,俘敵14人。
日軍宣稱造成中國軍死傷17,119名,失蹤2,814人,至於己方損失在戰報上則隻字未提,日本網站引用的日本右翼戰史學家兒島襄的估計為1000餘人。
5. 為什麼沒有淞滬會戰的大型電影
第一:歷史題材太少,那個時期的文件幾乎不存在了,有的更是片面的。
第二:當年淞滬會戰的主力部隊是國民黨軍隊,而且是敗得無法形容,雖然是取得了局部勝利,但是戰力、武力的巨大懸殊,決定了敗局。
第三:這個會戰是中國敗得最慘的幾次戰役之一,國民黨沒有留下什麼歷史的文案。
其餘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說,莫斯科保衛戰其實沒有淞滬會戰慘烈,因為淞滬會戰幾乎把中國的淞滬三角洲徹底粉碎,而莫斯科保衛戰時,蘇聯基本上把能用的都搬空了,不能搬得也銷毀了,你說那個更慘?國家弱、貧民哭!
6.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的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
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6)為什麼沒有上高戰役電影擴展閱讀:
日本人自從1939年對江西北部(南昌戰役)和湖南北部(第一次長沙會戰)進行了兩次壓製作戰之後,由於江漢會戰以及這以後因為佔領地區陡增而不得不稀釋兵力密度等緣故。
讓第九戰區的人馬過了一年安生日子。但是,在上一年,根據地部隊突然之間對華北日軍的生命線和廠礦設施實施了斷然出擊,結果使東京參謀本部著實大吃了一驚。
因為連第一線的華北方面軍也拿不準,「共軍此種企圖,在今後長時期內是否還會斷然進行,或者根據兵力的擴大而採取某些新的作戰方式」。
在這種迷迷糊糊的情緒支持下,日本人開始調整兵力部署,要求第十一軍司令岡村寧茨抽出一個第33師團北調去充實華北方面軍,岡村寧茨對此大為不滿。
於是便策劃一次新的攻勢來壓制第九戰區,以使第33師團北調之後國民軍不致敢於主動出擊,加上有消息說要他卸任第11軍司令而去華北節度華北方面軍。
因此他就更有理由在去職以前打個大勝仗給他的上司和西方那些喜歡指指點點的新聞記者們瞧瞧。大概是吸取了第一次進攻長沙功虧一簣的教訓。
岡村寧茨這回決心以一個美妙的三路合擊來擊潰贛北的第九戰區部隊,首先奠定左翼的勝利基礎,免得以後進攻長沙又陷於孤軍深入的險地。
從三月初開始,他就把部隊往出發陣地調動:第33師團調到安義,第34師團調往南昌城西,獨立混成第 2旅團調到夏口,三支部隊加起來約莫有五、六萬人—岡村寧茨的戰略意圖很明顯。
是要以這種三管齊下的攻勢由東而西徹底摧垮國民軍的抵抗,向湖南和江西邊界發展。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卻並未如他所料那般一帆風順。
特別是當第33師團自作主張回調之後,它的姊妹第34師團就險些在上高地區被國民革命軍全殲。根據有案可查的戰例,日軍已是第五次陷入被國民革命軍合圍的窘境了。
根據情報判斷,江西北部第九戰區前敵總指揮羅卓英把他的國民革命軍第19集團軍由潦河到贛江之間一字排開,第70軍展開於靖安-奉新-大城-市汊街公路沿線。
銜接由市汊街-梁家渡-羅舍渡一線防戌錦江的第49軍,在這條綿延達六十多公里長的防線之後,以第74軍面向防線縱向配置於高安到上高之間,第72軍作為戰略預備隊掌握於西北方面。
如此分派兵力,極易被在火力上佔有優勢的敵軍集中突破,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若是日軍三路合擊的企圖得逞,戰役結局就很可能不象後來那樣成為1941年國民軍的首次勝利了。
3月15日,敵人第33師團先行由安義出動,直撲奉新,北調之前,個個精神抖擻,上陣一頓猛沖,這里的守軍便招架不住,當天就丟了奉新,敗往上富。
日軍在後窮追不舍,勢不可當,國民革命軍第70軍的預備第9師和第19師依託沿路山嶺也沒能遏住敵人的進攻勢頭,到18日,上富又被打破。
守軍正在焦頭爛額之際,第33師團卻因為要調往華北,自認為右翼國民革命軍已做鳥獸散,久占上富已屬不必,因此也不招呼一聲,拉著隊伍循來路又撤了回去。
可是他們卻沒有料到,第70軍雖然敗退得快,實力卻多半得以保存,另外在銅鼓附近,羅卓英還控制著一個原封未動的國民革命軍第72軍,准備在晚些時候用來夾擊他們。
因此,與第一次長沙戰役的情形相類似,日軍的三路合擊計劃已損失了一個三分之一。與北路敵軍相應地,獨立混成第2旅團也於15日在南路發動助攻,由夏口一線強渡錦江。
在擊退了第49軍的反擊之後,已自沖到錦江南岸,於第二天攻入曲江,但是這個旅團不顧自己實力,硬生生分成三個叉子,一路向西北指向灰埠,一路向西南指向清江。
一路向東南指向豐城,如此一來,向北合擊的那支叉子就不免柔軟無力,在灰埠一線被第74軍的人馬抵住,進展不得,同時進攻豐城的的部隊也打得一塌糊塗。
往南進攻清江的那一支最慘:在19日准備渡過贛江去偷襲清江的時候,被守軍沿河阻擊,死傷慘重,許多人馬溺死江心,終於敗退回去。
由於在灰埠的進攻又被國民革命軍抑制住,因此日軍三路合擊的另一個三分之一也就化為泡影。3月16日,在南北兩路發動助攻後一天,敵人第34師團作為主要突擊部隊。
由中路沿錦江向西攻擊前進,在優勢的空中支援之下,迅速擊退這里的守軍,第三天就攻入高安,並繼續向西邊的上高一帶猛沖。
審時度勢,認識到現在上高一線的有利情形,羅卓英於是嚴令王耀武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在上高外圍堵住敵人的攻勢,並開始由銅鼓和上富一帶。
向下運動第70軍和第72軍,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依託錦江,成一個類似於台兒庄戰役的合圍圈。考慮到北路敵軍已不見蹤影,因此他就「決先解決錦河南岸之敵」。
按照他的吩咐,剛剛在清江、泉港一線獲勝的第49軍開始收攏兵力,由清江向北反擊灰埠附近的敵人獨立混成第 2旅團,20日,日軍從灰埠出擊,遭到第49軍截殺。
死傷一千多人,已自抵敵不住國民軍的反攻。在中路,第34師團已於19日開始向上高外圍陣地發動沖擊。因有嚴令在身,加上王耀武也稱得上是一員猛將。
所以盡管敵人使用了包括飛機、坦克和毒氣在內的所有厲害武器,國民革命軍第74軍依舊拚死抵擋,不肯退縮,敵人進展十分緩慢,幾乎已經到了無法推進的地步。
20日晚上,被國民革命軍第49軍打得丟盔撂甲的獨立混成第2旅團的一個大隊,乘著夜暗由灰埠溜過北岸,加入了第34師團—這個大隊本意是用以進攻灰埠。
由錦江南岸合擊第74軍,卻被第49軍殺得無力招架,只好加入大部隊作戰。21日,由於與錦江南岸這支日軍會合,第34師團自覺實力大增,不免氣壯如虎,根本不考慮懸軍深入的惡劣環境。
固執地要以武器優勢直貫上高,因此靠了三十多架轟炸機掩護,集中兵力猛烈突擊上高外圍泗溪陣地,第74軍也當仁不讓,一場硬碰硬較量的結果,是防守陣地依然掌握在國民革命軍手中。
這般廝殺到第三天,即23日,日軍的攻勢遲滯下來,加之從上富南調的第70軍已經以一個師包抄到上高外圍的官橋街,敵人右翼的壓力便大大增強。
接著,第70軍的另一個師也沖到楊公圩一線,橫攔住第34師團的後路,並與錦江南岸和第49軍部隊銜接;而由銅鼓南下的第72軍也進抵高安西北水口圩一帶。
這樣,敵人的第34師團,便被國民革命軍合圍於錦江北岸棠浦-高安-楊公圩之間的梨狀包圍圈內。為了輔助這一合圍戰,第49軍在贛江兩岸的兩個師一番猛攻。
將獨立混成第2旅團的南路大隊攆殺到錦江北岸的高安,第78軍由武寧向南進攻奉新外圍的敵軍,在棺材腦等地小有進展—這般多路出擊之下,日軍便難以招架得住。
此時正在武漢的第十一軍司令部內等候捷報的岡村寧茨,卻突然收到第34師團在上高被合圍的灰心消息,頓時涼了半截,情急之下,他立即命令剛回到奉新的第33師團後隊兩千多人改為前隊。
回頭先行增援上高,大隊人馬隨後跟進,另外命令敗退到高安的那個大隊沿錦江西援。針對岡村寧茨的突圍計劃,羅卓英馬上讓錦江南岸第49軍的三個師全部北渡。
截殺獨立混成第2旅團和第34師團的敗兵,另以第70軍攔擊第33師團的援軍。第33師團救人心切,一路劈殺,由於第70軍趕來太晚,被敵人不費什麼力氣就沖到棠浦。
撕開國民革命軍防線,與第34師團會合成功。26日,為了不使敵人脫逃,第74軍與第72軍開始在上高戰線上發動全面反攻,日軍則向北向東分兩路突圍,向東的一支被四十九軍當頭攔住。
殺得大敗虧輸,好不容易撞開一條血路,拚死奔往南昌,第49軍在後窮追不舍,直達南昌城外;向北的一支敵軍靠了第33師團掩護,情形稍好一些,但也因遭到第70軍的尾擊,死傷慘重。
到月底,包圍圈內的殘余日軍已被全殲。四月初,第70軍攻克奉新,所有東奔日軍均處於被擊潰狀態。前後日軍共計傷亡達兩萬多人。
其中包括敵步兵指揮官岩永少將和和中佐、少佐4人。上高會戰,成為贛北戰場國民革命軍所贏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7. 上高戰役為什麼由失敗轉變為勝利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上高會戰的勝利,得益於中國軍官良好的戰斗素質和正確的戰斗指揮,來源於全體官兵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體現了中國軍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民族氣節和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軍事知識篇。
8. 國產戰爭電影為何難以震撼呢 不敵外國戰爭片原因何在
國產戰爭電影雖然每年都要拍幾部,但很少獲得觀眾喜歡。一個是大家對那些戰爭歷史基本都有所熟悉,無非就是國共內戰,再就是抗日題材。讓人們早已感覺沒什麼可看的了。而比較吸引人們的歷史題材卻基本不拍,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拍攝雷同的戰爭電影,的確難以讓觀眾的胃口打開。
有些導演也試著拍攝過以戰爭背景為題材的不同類型電影,比如孫紅雷的《觸不可及》,講述的是一個地下黨員的愛情故事,由於各種原因,終歸不能兩人在一起,女主角最後被炮彈炸死。這樣一部電影雖想從不同角度吸引觀眾,但故事內容情節實在不咋樣,根本打動不了觀眾。
今年一部《密戰》,郭富城主演,飾演一個從延安被排到上海的電台發報員,有點永不消逝的電波味道。但故事構造粗糙,打鬥雖略有出彩之初,卻依然抵不住細節的失敗太多。基本當個不倫不類的武打片一看而過了。
前幾年周潤發和鞏俐的一部《諜海風雲》整體覺得比上兩部好許多,算是相對成功的。不過始終感覺難以給人留下什麼印象,不是寫這篇文字,恐怕早就消失在記憶中了。
看來國產戰爭片,或戰爭背景的電影,國內真的很難拍出讓大家喜歡的佳作了。上面三部電影雖然另闢蹊徑,但效果都不理想。
至於戰爭大規模的片子,也就是兒時的《血戰台兒庄》覺得非常成功,至今記憶猶如昨日。再就是三大戰役這三部片子,無論規模,場面都還是很不錯的,比較成功。剩餘的戰爭電影覺得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還是不錯的。
我國戰爭電影為什麼就比不過外國的吸引人呢?可能跟當時軍隊武器單薄有關,你想想,我們拍出的影片基本都是戰士們端著機槍突突突的拚命掃射,抱著炸葯包鑽到坦克下面拉動導火索,要不就是跳上去,掀開蓋子,塞進去。拍來拍去就這幾個動作,真的讓人們看的都膩了。
狂怒電影
反觀外國戰爭片,有飛機、大炮、坦克、戰艦甚至航空母艦,武器花樣繁多,這就容易從各個角度去拍攝,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眼球,起到震撼作用。在這點上,外國戰爭片具備先天的優勢。
看大決戰影片這氣勢
雖然從武器裝備上,我國拍攝戰爭片具備劣勢,是不是就不可能拍攝出吸引人的場面呢?我覺得還是可以的,雖然我們武器單調,導致拍出來的戰斗場面也幾乎一樣,但是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進行加工,比如行軍,進入陣地,或者潰敗這些場景細致拍攝,也會起到吸引眼球效果的。當然有些影片也有這些場面的,只不過沒有拍出震撼的感覺。另外我覺得,必須派出軍隊的靈魂,和我軍不屈不撓的內在源泉究竟來自何處才行。否則光以戰斗場景吸引人,是不行的。細節上、精神上都得下功夫,才能拍出震撼動人的影片。
最後再說下,為什麼國產諜戰電影讓人看得枯燥無味?總讓人覺得無非借了個戰爭年代背景而已呢?就是拍不出真正的內涵,無懼生死,因何而來?精氣魂根本展現不出來,怎能吸引大眾呢?無論戰爭大場面還是諜戰都得拍出靈魂才行。細節上再注意點,別輕易漏洞百出,低估觀眾智商才成。
到底怎麼才能使我國戰爭大片誕生呢?希望大家都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說不定對催生屬於我們的真正戰爭大片會做出貢獻的啊!
9. 我的上高這部電影要看多久
電影《我的上高》以上高會戰為背景,再現了上高會戰時期,上高普通民眾支援抗戰、痛擊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聞名中外的「上高會戰」又稱「上高戰役」或「錦江會戰」,被稱為是上世紀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島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最近,由王猛擔任攝影師,張寶庫擔任現場製片的該電影攝制組,把紅軍長征博覽城遵義城制景成上高村所在縣城,請來田小潔、易勇名和朴俊銘等知名演員,並約來資深橫店優秀特約演員朱鵬程,通過演員公會組織了臨時演員來扮演上高村村民,正在此拍攝羅將軍進城、縣衙成司令部等戲。[1]